在线看书
中华秘史全集

第十五回 大限将至寒运屡现 报应不爽恶名昭世


  人常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李林甫的大权不断受到王钅共、杨国忠的分割与制约时,正当李林甫不断受到杨国忠的挑战时,李林甫又遇到新的麻烦,他病魔缠身,身体慢慢地垮了下来。这对于李林甫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天宝十载的中秋节过后,李林甫就感到身体不适,时常有些疲惫的感觉。刚开始,李林甫并没在意,以为这是过节时接受下官的赠拜,迎来送往频繁折腾的缘故。没有想到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明显感到右胸闷疼,咳喘不止,在痰液中还带些血丝,甚至有时吐出殷红的鲜血。这时,李林甫才觉得问题严重,不得不引起他的重视。他着急地请医用药,寻求救治。但李林甫有一种非常不妙的预感,感到自己将到生命的尽头,他心里非常凄楚。俗语说得好,贼人心多。这句话用在李林甫身上是最恰当不过了。一贯精于计谋、生性诡秘的李林甫在最初还不想让别人知晓他的病情,请医用药都是悄悄秘秘地进行,甚至连家人都不让知道。有一次,李林甫府上的一个家仆在给李林甫配药时,不慎说漏了嘴,无意之中向别人透露了李林甫的病情。李林甫得知此事后大发雷霆,他施行家法,将这可怜的家仆活活杖死。

  李林甫隐瞒病情是有他的苦衷的。

  李林甫一生施计弄权,树敌太多,招惹了好多人的忌恨。他担心一旦世人知道他病魔缠身,将不久于人世,不知有多少人要欢呼雀跃,要幸灾乐祸,当然,李林甫更害怕有人乘机向他报复反攻。身后之事不得由己,但无论如何不能在还有一口气时让别人去折腾。被人折腾,对于李林甫这个特别看重权势和名声的人来说,真是不堪想象。当然,李林甫还有一个担心是害怕皇上知晓他的病情。一旦皇上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很可能自己的相位就保不住了。没有了相位,对于李林甫这个嗜权若命的人来说,比死更难受。

  正因如此,李林甫千方百计地对病情进行最大限度的隐瞒。李林甫的用心良苦,但疾病的折磨却是无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林甫的身体每况愈下,咳喘不止,吐血不断,脸色都变得没有血色,身体虚弱不堪,有时甚至连简单的政事都难以处理了。这时,他再想隐瞒病情就困难了。在这种情况下,玄宗也很清楚地了解到李林甫的病情。

  当朝宰相李林甫患了重病,玄宗心里不能没有想法。他虽然多次派御医为李林甫巡诊治病,经常还派人送一些名贵补品到李府,表达君王之恩典,但随着李林甫病情的加重,玄宗不得不考虑继任宰相的人选问题。

  玄宗选中了杨国忠。玄宗选中杨国忠,这与杨贵妃有很大的关系。杨贵妃被玄宗极度地宠爱,她对皇上的影响力举足轻重,她多次在玄宗面前吹枕头风,推荐杨国忠,为杨国忠美言。

  当然,杨国忠本人也是一个很会来事的人,他能揣摸皇上的心思,承旨顺意,很能讨玄宗的欢心,玄宗对他宠信有加。

  在杨氏兄妹共同作用下,玄宗的思想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他开始疏远李林甫,他很明显地支持杨国忠。有玄宗的支持,杨国忠反对李林甫更有优势,而李林甫则显得有些被动。

  天宝十一载二月的一天,长安城的天气略带些暖意,李林甫的病情显得有些好转,他有了一些较好的心绪,便派人到外边将京城的一些名妓请到家中作乐消遣。

  李林甫平素有一个很大的兴趣就是热衷于音韵歌舞,而且有狎妓之好。作为一个宰相,李林甫妻妾成群,但仍不忘寻花问柳,他总感觉风尘女子更善解人意,他觉得家花不如野花香。李林甫虽然好寻花问柳,但他从不光顾妓院。他的宅院所在的平康坊附近就有好多妓院,什么怡红院、翠红院、迎春院、芳香院……但李林甫从未涉足其地。李林甫认为,到这些地方有损于他的大名,而且行为多有不便,也不大安全。李林甫在他的府第有专门的追欢之所,他喜欢金屋藏娇,时常派人物色京城中有名气的烟花女子到府上陪他欢娱。不过,自从病后,他很少安排这样的活动。今天难得有这样的好情绪,他的兴致很高。

  一阵阵轻歌曼舞过后,李林甫被一群妙龄女子围簇着,她们争着抢着对李林甫献殷勤,李林甫一会儿亲抚这个,一会儿搂抱那个,心里特别快活。虽然年逾半百,虽然有病在身,但从他的举止中,仍能看出他是追风弄月的高手。

  正当李林甫玩得兴致很高的时候,他的长子李岫走了进来。李岫看到李林甫这样一种不雅的场面,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但没有说什么。李岫为人比较理性,他不能接受李林甫这种做法。他觉得父亲是一家之主,是威严的象征,家里妻妾儿女几十人,众目睽睽之下,大张旗鼓地做这事很不合适。但李岫又是一个胆小唯诺之人,他没有勇气指出父亲的不当,不敢直言父亲的做法,故而只能隐晦地以皱眉头来暗暗地表示自己的不满情绪。

  歌妓们平时经常来李府,对其家庭成员都比较熟悉,她们一见李岫到来,知道有重要之事,她们与李岫见过礼后,便识趣地退了下去。李岫为将作监,是三品官,他今天从朝廷获得一条重要消息:皇上下敕废除禁止恶钱令。禁止恶钱令是一个月前才颁布实施的一项法令,其目的是禁止社会上恶钱的流通。禁止恶钱令是由当朝宰相李林甫一手制定的,经过玄宗恩准认可后开始颁布实行的。

  原来,开元、天宝以来,由于当时商业发展迅速,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而官府铸造的铜钱又不够流通,于是恶钱大量在市场上出现。恶钱在市场上流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扰乱经济秩序,使一大批财物轻易流向造私币者之手,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对此,朝廷曾不断努力,但都没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江淮地区恶钱成灾。更有甚者,一些京城官僚巨商,纷纷带着良钱来到恶钱源地江淮一带,以一比五的比例换取恶钱。他们把恶钱运到长安市场,牟取暴利,结果导致恶钱在长安泛滥,市井不胜其弊。

  作为右相的李林甫,看到这种情况之后,他坐不住了。他不愿因治理恶币不力而让皇上不满,也不愿因此而遭国人的指责,李林甫下决心治理恶钱的泛滥问题。为此,他抱病设计了一套治理恶钱的办法:从官府拿出粟帛及库钱数十万缗,在长安东西两市回收恶钱,并限期一个月,如果不上缴恶钱,将依法治罪。玄宗对治理恶钱没有什么兴趣,对于李林甫治理恶钱的方案自然也不怎么重视,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但李林甫很执著,他多次劝说玄宗支持禁恶钱。在李林甫再三敦促下,玄宗才勉强接受李林甫的建议,下了禁恶钱的敕命。

  恶钱的流通,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复杂问题,要想禁止,并不容易。再说,市民百姓都已经习惯了恶钱,并没有直接感受到有什么不利,因而也就不积极配合禁恶钱令的实行,甚至有相当一些人还反对,抵制禁令。

  这种情况被杨国忠发觉,他借机向李林甫发难,对其掣肘。杨国忠在得知商贾、百姓中有人反对禁恶钱令的消息之后,觉得有戏可唱,他主动来到长安城的东西两市,了解民众的呼声。经他有意引导,商人纷纷诉说李林甫禁恶钱令的不是。杨国忠将市井中获得的一些情况加以夸张扩大,报告玄宗,玄宗没多加思考就立即下令废除禁恶钱令,并明确提出恶钱可以听用如故。李林甫一听李岫报告的消息,他就知道是杨国忠做了手脚。他感到自己的心血白费了,他非常生气,双手颤抖着,脸色得变铁青,剧烈地咳喘起来,一口殷红的鲜血又吐了出来。

  李林甫的病情又复发了,而且较以前更严重了。

  李林甫躺在病榻上想着禁令被废之事,他越想越觉得愤愤不平,他感到太失面子,他感到自己在玄宗面前失去了往日的影响力,他当然更感到杨国忠太可恶。

  一提起杨国忠,李林甫的牙齿都咬得咯咯响,他真想有朝一日剥了杨国忠的皮,抽了杨国忠的筋,让他不得好死。但这仅仅是杨林甫的一种愿望而已,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李林甫对杨国忠几乎没有什么办法,他惟一能做的事是静卧病榻上养病想心思而已。

  在病榻上养病的李林甫,他的心情也不能清静,他又碰上一宗尴尬之事──朔方节度副使、奉信王李献忠叛唐。这给李林甫的脸上又重重地抹了一道黑。

  李献忠原是突厥部落首领,名叫阿布思。当初他归顺大唐,玄宗对他特别礼遇,赐姓名李献忠。李献忠颇有才略,不甘为安禄山之下,因此安禄山特别记恨他。安禄山奏请玄宗令李献忠率数万骑兵与他一道攻打契丹,李献忠深知安禄山居心叵测,恐怕被安禄山所害,不敢随他打契丹,故请奏留守不动,结果玄宗不许。李献忠无可奈何,率其部属大掠府库库藏,叛归漠北。对此玄宗大为恼火,专门派人将这一消息传送给因病在家休养的李林甫。

  李林甫兼领朔方节度使,副职叛逃,李林甫深感没有颜面。虽然玄宗没有明确指责什么,但毕竟很不光彩。李林甫在病床上思量了较长时间,感到自己应当辞职谢罪,这样才能表达自己对此事承担罪责。李林甫委托他人代写了辞呈,表示此事自己责任不可推卸。李林甫这种做法,名为引咎辞去朔方节度使的职务,实为保全他更大的宰相地位。他要在玄宗面前扮出一副诚恳的面孔,争取玄宗对他的谅解。为了不使朔方军事力量脱离自己,李林甫又积极活动,竭力推荐自己的心腹安思顺接任节度使职务。这样,等于朔方之地的军事力量仍被李林甫控制着。

  天宝十一载四月,京城长安又爆炸出一条骇人的消息:王钅共谋反被诛。此事又使李林甫陷于被动。

  促使王钅共兄弟命归黄泉的事件是邢郿的谋反计划的泄露。

  邢郿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父亲做过鸿胪少卿,但他本人却官运不通,只是龙武军中的寻事参军,多年未被擢拔,这自然引起了他的不满。再者,他看到玄宗只重边帅,不重禁军,对前途感到暗淡,看不到出人头地的日子。天长日久,邢郿怨而生恨,于是,他萌发了叛逆的念头。

  邢郿私自招募了数十个武力和善骑射的军卒高手养在家中,经常进行训练。同时,他还在龙武军中约好一些有异心者共同谋事。

  起事的时间定在天宝十一载四月十一日,计划先杀龙武将军,接着派人烧诸城门及市,造成混乱。然后分数百人再去杀杨国忠及右相李林甫、左相陈希烈等人。

  一切计划都制定好了,但在事发的前两天,事情败露了。

  一份密报送到宫中,玄宗一看内容是报告邢郿将要起事谋逆,他大吃一惊,立即宣召王钅共进宫议事,商讨对应之策。

  王钅共被玄宗传唤,不敢怠慢,匆匆来到宫中。当他得知邢郿将要起来造反的消息,心里非常害怕,他担心自己的弟弟王瞐也卷入此事。邢郿与王瞐时常在一起饮酒对弈,谈论时政,经常发表一些与朝廷旨意不一致的观点。有时,他们一些不满朝廷的话都说到王钅共的当面,因此,王钅共对他们的情况非常了解。玄宗要王钅共迅速采取措施,把邢郿提拿归案,王钅共非常犯难,但还是硬着头皮接受了旨意。

  当天晚上,开始实施追捕计划。王钅共先派心腹之人悄悄告诉王瞐迅速离开邢郿府第,然后才安排万年尉薛荣先、长安尉贾季邻率兵捕捉邢郿。

  杨国忠早就听说王氏兄弟可能参与此事密谋,他怕王钅共做手脚,所以也带领一队兵士参与追捕活动。

  根据玄宗的安排,骠骑大将军、内侍高力士也领飞龙小儿甲骑四百人参与追捕行动。

  没费多少时间,没费很大周折,就完成了追捕行动,邢郿为乱兵所斩,韦瑶等党羽被擒。

  在审讯邢郿余党时,果然供出了王瞐也参与此事的密谋,甚至牵连到王钅共本人。杨国忠将这一审讯结果面报玄宗,他希望玄宗能治王瞐的罪。这是他争权夺利的需要,只有搬倒权位比他高的人,他才能有高的权位。从这个角度看,王钅共和李林甫都是杨国忠要搬倒的人。

  玄宗宠信王钅共,他唯恐王钅共被牵连进去,他特别对杨国忠说:“王瞐犯事,怎能连带到王钅共?钅共身为国家重臣,不可能参与王瞐与邢郿谋逆活动。王瞐与王钅共不是同胞兄弟,应特别提防王瞐嫉其富贵,陷害王钅共。”

  此时李林甫的思想相当微妙。王钅共地位和权势的膨胀曾引起过李林甫的不安,王钅共父子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张牙舞爪,曾引起过李林甫的忌恨,除掉王钅共曾是李林甫的既定方针。但现在王钅共真的遇到了麻烦,李林甫却对他力争保护。李林甫这个时期有病在身,不多处理政务,但他清楚整倒王钅共是杨国忠的意图。李林甫现在深深感到,自己有病在身,而杨国忠势力不断扩张,随时可能对自己的相位构成威胁。现在必须保住王钅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制约杨国忠的目的。基于这种心态,李林甫顺着玄宗的意思,顺水推舟地为王钅共开脱罪责。

  但由于王钅共没有按照玄宗的意图出面告发王瞐,为王瞐请罪,而且王钅共在关键时刻得罪了左相陈希烈,更重要的是由于杨国忠做了手脚,暗中引贾季邻等证其罪,甚至搬出先前王氏兄弟追杀术士王海川的事情,王钅共、王瞐兄弟终未能逃出死亡的命运。王瞐被杖杀在朝堂,赐王钅共自尽于三卫尉,其子弟皆被流放异地。

  以此为突破口,杨国忠向李林甫大打出手。他利用王钅共案子做李林甫的文章,把李林甫也牵连进去。吉温按照杨国忠的意图,搜寻证据材料,证明王钅共与李林甫过从甚密,超出了一般朝臣间的关系,有结党之嫌。

  为了整倒李林甫,杨国忠又找到两个人来成就此事。一个是左相陈希烈,一个是陇右节度使哥舒翰。杨国忠唆使他们出面弹劾李林甫。

  杨国忠的眼力真不错,他能看到事情的机密之处,能够了解人的深层思想,找弹劾李林甫的人也就找得比较准。

  陈希烈虽是李林甫一手擢拔起来的,他的左相之位也是由李林甫推荐得来的。但李林甫专权太甚,大权独揽,从没有把陈希烈摆在相位之上,陈希烈手中无权,徒有其名。当李林甫在家中处理政务时,台省为空,陈希烈虽整日守班,但没有一人前去汇报请示,陈希烈一直坐着冷板凳。这些年来,陈希烈虽然表面上处处顺从李林甫,但他心里也很恼火。任何人都有起码的自尊和名誉的需要,更何况一个堂堂相国。说实话,陈希烈决不甘心别人嘲笑他为无用宰相。在以前,陈希烈畏惧李林甫,唯诺用事,但现在他看到李林甫病魔缠身,气数将尽,不那么可怕了。因此,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当杨国忠建议他奏请玄宗弹劾李林甫时,陈希烈积极响应,他要吐出长期压在心里的不平之气。

  哥舒翰是陇右节度使,他对李林甫也颇为不满。哥舒翰记恨李林甫的原因其一是由于李林甫曾陷害过王忠嗣,而王忠嗣为人坦荡,颇有才能,是哥舒翰敬佩的人;其二是由于李林甫勾结安禄山,而安禄山奸猾狡诈,心存异志,颇让哥舒翰反感,他们二人积怨较深;其三是由于李林甫的为人奸诈,怙权争宠,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哥舒翰虽然也知道杨国忠不是善良之辈,但他觉得杨国忠要搬倒李林甫并不是一件坏事,以毒攻毒何其妙也。再说,作为边将,哥舒翰也确实需要有朝中重臣为内援。所以,在杨国忠劝哥舒翰进言弹劾李林甫时,他乐于响应。

  没有过多长时间,玄宗接到了好几份弹劾李林甫的奏折,呈递奏折者都是一些举足轻重的朝臣和边帅,如陈希烈、哥舒翰等人也在其中。从形势上看,李林甫真是四面楚歌,危机四伏了。玄宗在看到陈希烈、哥舒翰等人呈递的弹劾李林甫的奏折之后,陷入了沉思。他反感李林甫与王钅共结党,他反感李林甫的做人做官路数,但玄宗又不想对李林甫采取过激措施。李林甫为相近二十年,不管怎么说,他确实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没有李林甫,自己能如此逍遥吗?更何况李林甫现在身患重病,对一个将不久于人世的人,何必这么残忍呢?

  玄宗对李林甫采取了极为宽大的态度,对他没有进行责罚,依然让他为右相。但以心理上来说,玄宗对李林甫更加冷淡了,更加不信任了。

  李林甫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失落感。

  夜已经很深了,大约已经交丑时了,李林甫仍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他再一次传唤外庭的侍卫扶他转移床笫。这已是今天晚上第三次转移床笫了。李林甫在相位十几年,他玩弄权术,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作恶过多,结怨太重。他的儿子李岫曾为此深感不安。有一次李岫随李林甫游后花园,他曾看见一个役夫在心安理得地干着活,顺便就对李林甫说:“父相大人久处钧轴,怨仇满天下,一旦权势失落,能像此役夫一样,心态平衡地面对现实吗?”李林甫说:“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既然已经如此,只能进,不能退,否则,定会被人整死。”听了李林甫的话,李岫不寒而栗。

  李林甫自己作恶多端,但事已如此,只好硬着头皮做下去。只要自己手腕强硬,只要自己权势在身,就能占据主动。

  当然,李林甫心里也很害怕,他怕别人报复,他害怕刺客拜访,被人暗算。为此,他采取一系列严密的防范措施。李林甫采取的一种措施是出门时大批随从侍卫。在李林甫之前,宰相一般都能以德度自处,不事威势,外出时随从不过数人而已,士民遇见也不需回避。而李林甫害怕刺客,出门则步骑达百余人为左右翼,还派金吾静街,前驱在数百步外,公卿都要赶紧回避。这已成为长安城里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李林甫采取的第二种措施是居住之地重关复壁,以石甃地,墙中置板,暗藏机关,如防大敌。按说,他的相府内外,有好几层防卫士卒把守,但李林甫仍不放心。狡兔三窟,李林甫一个晚上屡徙床笫,即使家人也不知其处。

  不过今天晚上,李林甫夜难成眠,屡转床笫,不仅是害怕刺客,还由于病痛折磨。当然更主要的还是由于生气和愤怒的缘故。

  侍卫帮李林甫转移睡榻之地,扶他重新睡好,悄悄地退了出去。李林甫躺在床上仍未能入睡,他想了好多好多……李林甫原来觉得杨国忠是受宠的外戚,但才能不高,成不了什么大气候,所以想加以利用,作为自己的打手,并想通过他进一步邀宠于玄宗,所以对杨国忠进行拉拢。李林甫压根没想到自己会老谋失算,养虎为患,他真后悔自己过去的做法。他在心里暗暗地诅咒杨国忠,他在黑暗中狠狠地攥着双手。由于激动,他又剧烈地咳喘起来。

  过了好一会,李林甫才慢慢平静下来。过去的事不可挽回,未来的事还可再图。李林甫虽然是强弩之末,但他还要挣扎,他要尽最大的努力,阻止杨国忠的腾达。他准备在必要的时候亮出杨国忠剑南之地的底牌。

  早先,南诏王就归附朝廷,南诏王常带妻子来谒见汉族地方官吏。云南郡太守张虔陀是个好色之徒,每遇南诏王妻女,总要强行留扣,供其奸宿,而且还对南诏王进行敲诈勒索。这种行为南诏阁罗凤不肯屈从,强烈反对。张虔陀恼羞成怒,派人对其大加辱骂。这还不算,他还向朝廷奏报,诬陷阁罗凤有不轨行为。阁罗凤被激怒了,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发兵攻陷云南郡,杀死了张虔陀,还掠地攻城,占领三十二个州县。这是天宝九载的年末之事。边镇发生谋乱之事,玄宗闻报后大为惊恐,便决定发兵攻伐。这时,身为京兆尹的杨国忠,乘机推荐曾经有恩于他而且已经成为亲信的鲜于仲通为剑南节度使,让他率兵攻打南诏。玄宗采纳了杨国忠的建议。

  鲜于仲通被任为剑南节度使之后,神气十足,他率兵八万余众,兵分两路向南诏逼进。南诏王阁罗凤看见唐军来势凶猛,大军压境,心里很紧张,赶忙派使者前来谈判求和,表示愿意归顺唐朝;并且声称,如果唐军不接受求和建议,南诏将归命吐蕃,到那时,云南将不再归唐朝所有。

  鲜于仲通初为将领,他要领略带兵打仗的味道,他要借此机会大立战功,以获得进一步升迁的资本,所以他根本不理睬南诏王的和谈请求,继续进兵。

  天宝十载四月,鲜于仲通带领的部队行进到西洱河,与南诏军开始交战。由于地形不熟,水土不服,特别是由于鲜于仲通自恃强大,大意轻敌,结果唐军大败,损伤士卒达六万余人,鲜于仲通也差点丢了性命,仓皇逃还。南诏王阁罗凤虽然获胜,便毕竟地小力弱,从长远来说,根本不能与大唐力量相匹敌。他害怕唐军再来攻打,便投靠吐蕃。吐蕃命阁罗凤为“赞善锤”,尊他为“东帝”,并授以金印。客观地说,南诏与大唐的关系一直是友好的,阁罗凤叛唐是被逼的,是不得已而为之。他心里是极为矛盾和无可奈何的。为了表白他的苦衷,他专门命人刻了一块碑,上面写着:“我南诏世代事唐,受其封爵,这次叛离实属不得已,如果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道我的叛离决非本心也。”

  鲜于仲通的罪咎是重大的,他不仅损兵折将,更重要的是由于他的指导原则的错误,激化了诸多矛盾,导致西南地区民族关系的复杂和紧张。按理鲜于仲通应当受到降职的处罚,可杨国忠对鲜于仲通进行包庇,为其掩盖败状,而且在玄宗面前叙其战功,这样,鲜于仲反而得到奖赏。

  这些情况,李林甫掌握得一清二楚,他要在关键时刻以此作为撒手锏来对付杨国忠。

  天宝十一载十月,剑南地方官多次奏报南诏不断骚扰,百姓饱受其苦,请身兼剑南节度使的杨国忠前去坐镇,以安定局面。

  李林甫在得知此信息后,抱病进宫,请玄宗颁下诏敕,命杨国忠出京赴蜀,他准备在杨国忠离京之后再做打算。玄过皇帝考虑各种因素,同意让杨国忠赴剑南。

  杨国忠非常清楚李林甫的用意,但皇上的敕令已出,他也不得不去赴任。

  临行之时,杨国忠面辞玄宗,他跪倒在玄宗的面前,痛哭流涕,泪流满面,边哭边诉说:“微臣受命前往剑南,为国家社稷效力,心甘情愿,决不会让圣上失望。但臣有一种担心,那就是李林甫要趁机加害于臣。”

  站在一旁的杨贵妃也不断帮腔,为杨国忠说情。

  玄宗很清楚大臣之间的矛盾,他已经拿定主意让杨国忠接替李林甫,当然他不会让杨国忠陷于被动的,他安慰说:“卿暂时到蜀区处理军务,朕很快就会下诏请你回京。”

  为了给杨国忠吃定心丸,也为了警示李林甫不要动心眼,想花点子,玄宗专门给杨国忠举行了一个送行仪式,玄宗亲自赋诗送别,并在诗中暗示让杨国忠入相。

  杨国忠风光地赴剑南了,而李林甫却心灰意冷。他原本想在杨国忠离京之后,在玄宗面前说杨国忠的不是,动摇玄宗对杨国忠的信任,但现在看来玄宗已经死心塌地地要重用杨国忠了。在这种情况下,说什么都白搭。聪明过人的李林甫感觉到,如果再不识时务地坚持反击杨国忠,这只能使玄宗更反感,只能损害自己在玄宗心中的形象,只能加速自己政治生命的结束。聪明人不做傻事,李林甫收敛了原来的行动计划,他要追求仕途平稳而完满的结局。

  人活精神,李林甫一旦认清自己的政治生命已大势将去,心里被严重的失落感笼罩着,身体也就越来越垮下来。自十月初之后,李林甫一直卧床不起。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二十六日,玄宗游幸临潼温泉宫。玄宗每年冬天都要在此度一位日子,因此,军国大事都要在此决断处理,自然朝廷的要员都得陪驾。这已是惯例。右相李林甫拖着带病的身子陪皇帝来到临潼。来到温泉后,李林甫病情更加严重,粒米不进,滴水不入,只剩下一丝微弱的呼吸。

  家人非常着急,但没有什么医治的办法。不得已,请了一位巫医来为李林甫看病。巫医装神弄鬼地折腾一番,煞有其事地说:“相国的病较重,但只要一见圣上便可小愈。”

  李府家人把巫医的话托人转到宫中,请求皇上能见上一面。玄宗因念李林甫辅佐他近二十年,本想满足他的要求,到李林甫昭应私宅见他一次。但他的陪侍左右却以李林甫是将死之人,身边邪气太重,恐侵伤圣上为由,极力反对玄宗的主张。于是,玄宗找了一个变通办法,他让李林甫的家人将卧在床上的李林甫抬到院中,玄宗自己登上降圣阁,远远以红巾招之遥望,这就算是见过了。

  李林甫这时已经没有一点力气了,不能动身拜谢,眼泪夺眶而出。他强带笑颜,示意家人代为拜谢玄宗。

  杨国忠在剑南待了四十天就被召回京城。

  杨国忠在归途中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他只怕李林甫坏自己的事,害怕玄宗转变态度,对自己有不利的做法。但他仍然尽量多往好处想,不管怎么说,宫中还有堂妹杨玉环。再说,自己走时,玄宗当面承诺让自己为宰相,玄宗的态度不至于就变得那样快吧。

  杨国忠回到京城宣阳坊,这是他自己的家。家里一切没变,杨国忠心里踏实了。在得知玄宗一行已在临潼时,杨国忠立即赶到临潼温泉宫。

  杨国忠在得知李林甫已经病得非常厉害的时候,他心里不由得有一种欣欣然的感觉,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他反而先来到李林甫在临潼的府第。

  李林甫的府门前,森严依旧,戟凌空,卫兵林立。杨国忠心中有些怵然,但他还是硬着头皮通过入内。

  迎接杨国忠的是李林甫的大儿子李岫。由于父亲重病,他这段时间一直守候在家里。李岫与杨国忠寒暄之后,就把他带到李林甫的病榻前。

  正在迷糊中的李林甫一见杨国忠进来,立即清醒过来。他突然想起早年的那个梦。

  还是在七、八年前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李林甫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一个面庞白皙、身材高大,髭须较多的人不断逼赶他,要占领他先来到的山头,怎么都不能摆脱。李林甫是一个心思很重的人,凡事他都敏感。这个梦使他很不踏实,他当时感到梦中的形象很像户部尚书裴宽,觉得裴宽必谋他的宰相之位,于是,他借故将裴宽斥之出京。现在李林甫突然又想起几年前的那场梦,他现在又觉得梦中之人就是眼前的杨国忠。但他现在对杨国忠已经无可奈何了。

  这时,他更多地想到这就是天意,自己被杨国忠取代是命定的事。这样一想,李林甫心里倒增加了几分平和。

  杨国忠虽然平时与李林甫作对,但他心里是害怕李林甫的,尽管李林甫躺在病床上,气息奄奄,杨国忠见他还是感到非常惊恐的。

  杨国忠揖礼请安:“相公安好?”

  李林甫艰难地笑了笑,满脸的无可奈何。

  李林甫示意李岫让杨国忠座,杨国忠道谢后入座。李岫请茶让座后退出了室外。

  “杨大人不是奉旨前……去剑南坐镇,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李林甫盯着杨国忠艰难地问。

  “这……”杨国忠本想说是奉旨而还,但又怕李林甫心中生嫉,只好缄口。

  “是准备接……接老夫的……宰相之职吧?”李林甫揭了底。

  “下官哪敢有这非分之想。这次回京主要是……是为相公请安。”由于李林甫说到了杨国忠的要害处,杨国忠心里很不自在。他本能地辩解,但却更像是自欺欺人。

  李林甫听了杨国忠的话,轻轻地哼了一声,同时,脸上露出了一种极为复杂的表情。他可笑杨国忠蹩脚的辩解,轻轻地问:“这话你自己相信吗?”

  “……”

  杨国忠被问得满脸通红,无以答对,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李林甫不再说话,他闭上了眼睛。

  好一阵难堪的沉默。

  李林甫本想质问杨国忠,让他说明陈希烈、哥舒翰等人弹劾自己之事,但他终于没有开口。他清楚这一切都是由杨国忠导演的,但事到如今,说破了又有什么意思呢?

  过了一会儿,李林甫睁开眼睛,看着杨国忠,艰难地说:“为人臣……吃……国家的俸禄一定……要事君以忠,为……圣上诚心谋事……才对。如果……欺瞒圣上,与边将……拉帮结党,那……太不应该啊!明明损兵……六万,却说……获得大捷,骗取……圣上的嘉奖,这非为臣之道。万一……圣上……有所耳闻,恐怕……。”

  没等李林甫说完,杨国忠扑通一下跪倒在他的床前。杨国忠一听李林甫的话,就知道他所说的是自己为鲜于仲通隐瞒败迹,请功邀赏之事。再说杨国忠性疏率,但这件事的轻重他是能掂量出来的。他匍匐在地,连连求饶:“此事全仗相公包涵,下官将感恩不尽。”

  这些话李林甫本计划说给玄宗的,但没有机会了,现在他说给了杨国忠,把杨国忠吓得失魂落魄。

  杨国忠这个三品官竟然跪倒在李林甫的榻前,这对李林甫来说,生平第一次遇到,他心里特别满足。李林甫看着大汗淋漓的杨国忠,心里觉得很可笑。他心里暗想,平时趾高气扬的杨国忠,现在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真是没有大丈夫的骨气。他在心里鄙夷杨国忠的求饶。

  “杨大人,快请起。……李某承受不了。”李林甫尽管心里很鄙视杨国忠,但还是劝杨国忠起来。

  这时,杨国忠才站了起来,老老实实地立在李林甫的病榻前。

  一想到自己将要走到人生的尽头,李林甫心里无限悲凄伤感。

  人之将死,其言则善;乌之将亡,其鸣则哀。李林甫满脸泪水,伤感地说:“林甫……将死矣。杨大人……为相是大……大势已定的事,以后……国家大事……将要由你费心劳神了。”

  杨国忠对这句话非常满意,但他猜不出李林甫说的是正话还是反话,不敢贸然接受,只是应付地说:“实不敢当。”

  李林甫继续说:“我想,我死之后,你……不会放过……我的。但请一定不要……为难我的儿孙,至少……放他们一条生路。”

  杨国忠说:“国忠对相公不敢二心,否则,他日死在刀剑之下,死无葬身之地。”

  李林甫双目紧闭,摇摇头再不说话。

  杨国忠觉得再不好说什么话,便起身告辞了。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四日,是李林甫的末日。

  一大早,李林甫的病情更加恶化了,他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在一丝缥缈的潜意识中,他好像看到童年时的生活画面,他好像又感到平日的风光气象;突然,他好像又看到韦坚、李适之、杨慎矜等人披头散发,满身是血,歇斯底里地吼叫着,追着向他索命……李林甫一阵抽蓄,一阵冷汗过后,便一命呜呼了。

  李林甫辞世的消息传到华清宫,玄宗下诏辍朝三日,举行隆重的吊唁仪式。

  临潼昭应李林甫的府门前,黑纱悬垂,一片哀丧的气氛,前来吊唁的官员络绎不绝。

  一个月之后,李林甫的尸体被内棺外装敛,由临潼运回长安宅第中,准备再择吉日隆重下葬。

  李林甫去世之后,玄宗立即在华清宫任命杨国忠接替李林甫担任右相。杨国忠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杨国忠担任右相之后,为了报复李林甫,也为了在朝官中显示自己的威风,他对尸骨未寒的李林甫又发起了新的进攻。

  杨国忠利用安禄山因对李林甫畏惧而产生的仇恨,利用安禄山与阿布思的矛盾,大做文章。他在安禄山跟前说,李林甫一直在玄宗面前阻止安禄山入相,激起安禄山对李林甫的愤恨情绪,诱导安禄山诬告李林甫生前曾勾结阿布思谋反。安禄山很快就写出诉状呈递玄宗。

  李林甫的女婿惧怕杨国忠的威势,便很快投靠了杨国忠。在杨国忠的指使下,他出具书面材料,说阿布思与李林甫交往确实很多,并约父子,他们图谋不轨,共夺皇位,企图另立政权。

  李林甫已死,玄宗年事已高,他不加细察,就下令对李林甫进行处罚。他下制削夺李林甫的所有官爵,一切子孙除名免官,没收家产,子孙亲属发配流放岭南。李林甫亲党坐贬者达五十余人。

  在抄没李林甫的家产中,朝廷得到一笔不小的财富。

  杨国忠为了泄愤,为了报复,他派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榔,夹取其嘴中所含珍珠,改用很普通的小棺材,以庶人的标准草草埋葬了李林甫。

  一代奸相李林甫的政治生命,就这样盛极而衰,凄惨地收场了。

  李林甫为人城府很深,口蜜腹剑,行为诡秘。他媚事玄宗,迎合上意,以固其宠;他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他嫉贤妒能,排抑异己,以保其位;他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没想到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一生谋算别人,但到最后仍没逃脱被别人谋算的结局,落得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下场。这是历史对李林甫的绝妙讽刺,这是天公对李林甫的应有报应。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李林甫虽然死了,他的生命历程走到尽头,但他的奸诈之名却穿越时空,昭示着历史。

  李林甫不断被人们谈论着,被人们咒骂着。

  有人说李林甫死后没有得到超生,永远在地狱里做狞鬼。

  还有人说李林甫作恶多端,九世转生为妓女。据说,宋朝有一个妓女被雷劈死后,人们发现她的后背上竟写着“唐奸相李林甫”几个字。

  当然,这些捕风捉影的说法不足为据,顶多是表达了善良人对恶人的一种憎恨,希望他能得到应有的报应而已。但不管怎么说,人们在关于李林甫的话题中,总能得到一些做人、做事、做官的启示和道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