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首长

作者:黄晓阳

    在对抗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可以说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慈禧太后也对他评价很高,另眼相看。后来清军攻克了天京城,保住了清政府岌岌可危的江山,曾国藩的个人影响力在这一期间达到了顶峰,统治者在额手称庆的时候,同样也忧心忡忡。曾国藩手握重兵,立了大功,假如他想再进一步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变成第二个洪秀全。于是,慈禧一面在宫中摆酒庆贺,一边密令心腹南下去查探曾国藩和湘勇的一举一动。

    对于这样的事,曾国藩自己当然是心知肚明的,他从攻破天京城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寻找明哲保身的办法,城内的硝烟渐渐散去了,曾国藩心中的风浪却没有停息。他想起了从前勾践杀文种、朱元璋火烧庆功楼的故事,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他必须有所作为。造反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为了证明自己并无结党营私、收买人心的念头,曾国藩选择了屠城。

    经过这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曾国藩想要借此给自己脸上“抹黑”,他的用意也非常明显,就是想用血腥的屠杀告诉朝廷,自己不会拉拢百姓,是对大清忠心耿耿的一个家奴。很快便有人知道了湘勇大肆剽掠,于是对慈禧说:“天京城内堆满了金银财宝,果真富庶一方。”听到这个消息,慈禧还是蛮感兴趣的,常年打仗,又对外赔款,国库空虚,如果真像传言中所说的那样,天京城是堆放着金山银海,那还挺不错。于是朝廷发下圣旨,令曾国藩将天京城内“大批金银封存,上缴国库,以备拨用”。

    实际上,太平天国高层穷奢极欲,肆意享受,天京城内早已是一片荒芜了,而洪秀全则是吃草染病死掉的,哪里还有什么金山银海呢!但是此时曾国藩知道,就算自己长一百张嘴也说不清了,他赶紧招来湘勇心腹成员商议对策。

    一大堆人七嘴八舌讨论了半天,但这都不是曾国藩的本意,他连夜写了奏折,对“封存太平天国金银”一事进行了澄清,还一边向太后建议“裁撤湘勇”。

    “裁军”这个话题算是点到了痛处,慈禧太后很快就回复了曾国藩,表示同意。不光如此,她还抓住“幼天王”和李秀成的事紧紧不放,表面上要追究曾国藩的责任,实际上是进一步敦促曾国藩立即解散湘勇。看上去战争结束了,大家笙歌艳舞,把酒言欢,其实背地里早已是暗流涌动、波翻浪打。随着僧格林沁率领数万蒙古铁骑南下,进驻在天京城外,情势危急到了极致。

    很快,曾国藩发布文告,声称“祸乱已定,天下承平”,而湘勇是“暮气已深”,依理进行裁撤。就在这一天时间里,十余万湘勇全部遣散还乡,曾国藩也等于是自行交出了兵权。看到曾国藩手里没有了军队,慈禧太后才算松了一口气。她以朝廷的名义加曾国藩“太子太保”、晋“一等毅勇侯”,曾国荃受封太子少保、一等威毅伯。在清朝官员品级当中,太子太保属于从一品,太子少保属于正二品,而曾国藩早在17年前就官至二品,所以太保对于他来说并不稀罕,但是这个“一等毅勇侯”可就相当难得了。

    按照“公、侯、伯、子、男”排序,“侯”属于第二位,但是在清朝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外姓人能做到“公爵”这个位子上。因此可以说,曾国藩已经享受到了汉人的最高待遇。而且,“公、侯、伯”三位都是超品的,也就是凌驾于九品十八级之上了。

    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曾国藩进驻天京之后约法三章、军民不扰,那么朝廷会不会怀疑他收买人心、阴谋造反呢?他给自己找茬的做法,一夜之间害死了数万无辜百姓,因此民间骂声四起,提起曾国藩的名号,江淮小儿不敢夜哭。明地里曾国藩是朝廷重臣、国家栋梁,但是暗地里,很多百姓都恨不能生食其肉,他们将他叫做曾屠夫、曾剃头,哪里还愿意追随着曾国藩造反呢?曾国藩为求自保给自己添上了不光彩的一笔,虽丑化了自己,但从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统治者的疑虑,虽然这个化解的过程太过血腥与残忍。

    现在人们回望那段历史的时候,可能只看到曾国藩消灭了太平军,得了高官厚禄,受到慈禧太后亲切接见,可曾想过,只在一念之间,他也有可能在慈禧的一声令下身首异处、死无葬身之地呢?

上一篇:刚柔并济,不靡不折 下一篇:死局博弈,临危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