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 第5部->卷二 宫闱晦暗 第六章 丞相府夜深审心腹 蜀宫室朝会伏阉宦

第六章 丞相府夜深审心腹 蜀宫室朝会伏阉宦

  张裔进门前,双腿已不听使唤了,后背像爬着一只冰冷的手,从他的脖颈滑向腰际,爬一段抓一段,直刮出满身瞧不出的伤痕。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进去的,也忘记了自己是否说过话参过礼,一切都恍惚如在梦境,等稍稍清醒一些,他已跪在诸葛亮身前。可他不敢抬头,盯着膝盖前流溢的光芒,像一双瞳孔泛白的眼睛,只是没有生气的白。

  “君嗣,不必拘礼,这里没有外人。”诸葛亮的声音柔软得像滑在壁上的一片羽毛。

  张裔惶恐地抬起头,昏眊的视线仍是模糊的,却勉强看出屋里果然不见外人,只有他和诸葛亮,还有两盏雁足灯,一左一右地拱卫着诸葛亮,仿佛他从地狱里召唤出来的鬼魂卫士。

  诸葛亮抬起手:“坐吧。”

  张裔忐忑地站起来,像一只醉虾似的把膝盖弯下去,却有一条腿没有落在锦簟上,地板冰凉透骨,他也没有感觉。

  夜风在门外不经意地过路,仿佛冤魂的呻吟,缠绵持久,悲惨冷冽,张裔听出了一身鸡皮疙瘩。

  深夜的丞相府像一口冰凉的棺椁,鲜活的生气如泥沙俱下,死亡的寂寞却在亭台楼阁间徘徊,天上有一轮半圆的月亮,光芒很黯,似乎月亮生了重疾。

  久不见朝臣的诸葛亮忽然传唤自己,张裔满心都是大祸临头的恐惧,他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怎样可怕的结局,或者他已经猜到了,只是不敢去想。

  诸葛亮默默看着张裔,那张白净面孔上的张皇、恐惧、紧张,即使隔着朦胧的烛光,也都一清二楚。他并不拖沓寒暄,开门见山道:“君嗣,我在等你说实话。”

  张裔一颗心似被一把浸在水里,倏地冷下去:“丞相,想、想听我说什么实话?”

  诸葛亮从案边握起一卷文书:“君嗣是聪明人,该知道我所问何事。”

  张裔把头压下去,膝盖前仍然有一溜光,钩子似的挖出一个惨白的坑。

  诸葛亮见张裔缄口不言,叹了口气,他将手里的文书递出去:“看看吧。”

  文书摊开在张裔的腿上,他像是没力气举起来,任由那文书软软地敞开胸膛。晦暗的灯光下,墨色的字仿佛被水漫漶,一个个都肿胀起来,他花了很多时间和力气才把这不长的文书看完。

  写这份文书的人是巴郡的盐铁均输官张辅,这其实是他呈递朝廷的供词,他说,他在任巴郡均输官的两年间,每次都将巴郡的盐铁赋挪走一部分,至今年又从成都府库挪走了一部分盐铁赋。而他之所以能违令牟利,皆因留府长史张裔为他定下盐铁价位,声称能做下假账的担保,他不敢不遵从。至于这笔数额巨大的钱,因挪用之际便被下吏查出来,还不曾用于私囊。

  他从腹腔里发出一声绝望的长吟,蓦地像被抽了筋骨,生生地摔下去,便是这一摔,似乎把他压抑的恐惧都激了出来,他像失怙的孩子一般爬去诸葛亮脚边。

  “丞相……”他哭了出来。

  诸葛亮瞧得他的凄惨,痛心地说:“君嗣,你还不说实话么?”

  张裔哭得白脸揉成了一团:“我说,我说……”他抽泣着,“这两年来,我一直在为李严私取盐铁赋,他原先只是挪用巴郡的盐铁税收,因他总能在年内把挪用的亏空补齐,朝廷并没有察觉,故而我才敢放开缺口。可他今年说要做大事,用度太大,正巧丞相要在汉中修缮关隘城池,我便将过手丞相府的盐铁赋挪用了一部分,为防人察觉,我做了假账,只没想到会有盐铁府小吏查出来……”

  “果真是李严。”诸葛亮闷声一叹,“君嗣,你身为朝廷官吏,为什么要帮助外臣挪用国家财赋!”

  张裔垂着头:“是我一时糊涂,原以为李严皆因用度不足,方才暂挪公财,只要按期归还府库,自然平安无事。二者说,李严和我私交一向很好,我……”

  诸葛亮目光清明如镜鉴:“你收了他的贿赂是么?”

  张裔不敢否认,软软地说:“是……”

  诸葛亮又是痛心又是恼恨,沉重地说:“君嗣啊君嗣,你为何行事如此颟顸,好不伶俐的一个人,竟犯下这等不可饶恕之罪!”

  张裔把头重重敲在地上,哽咽道:“丞相,千错万错都是我行事不当,我原先是为气恨岑述,气不过他得丞相倚重,更不信他会清白如王连,加上自负聪明,以为从盐铁府挖出豁口,只要亏空按时弥补,自然可抹平是非。哪知越做越收不住手,竟走上不归路……我没想到会给丞相惹来麻烦,让丞相为我背下罪名,张裔甘愿受罚!”

  诸葛亮气恨地说:“为泄私愤,罔顾国家公义,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大错,你这不是自负聪明,是愚蠢!”

  张裔哭得声断气绝,砰砰地只是磕头,却说不出话来。

  诸葛亮叹气道:“刚知道盐铁亏空时,我便怀疑上你,丞相府诸僚属,你为留府长史,丞相之印也交托你手,诸公门之事皆由你处分,也只有你有这般抹平亏空做假账的才干!我唯一的疑惑是那笔钱到底去了哪里……又想起你和李严同时请我加九锡之礼,我便推测你二人是否有私下交通,恰李严在江州修建大城,所费不赀,诸事结合起来,让我不得不认定自己的判断,你果真是挪用财赋的主谋!”

  他停了一刹,略带伤怀地说:“我真希望是自己想错了想差了,奈何事实偏偏不遂人意。君嗣,我看重你之经纶干略,一直以为你可堪大用,可你竟做出如此蠢拙卑鄙的险恶之事,令我失望至极!”

  诸葛亮刻薄的斥责仿佛带毒的刀,劈得张裔的一颗心四分五裂,他快要撑不住那濒临崩溃的疲沓意志,身体摇晃着,几乎便要昏厥。

  “丞相,我即上书朝廷,把事情说清楚……”张裔结结巴巴地说。

  “晚了!”诸葛亮忽地冷声道,他一探手臂,指了指那摊在地上的文书,“知道这供词从何而来么,这是李严遣使送上来的!”

  张裔惊愕,他抬起被泪水泡软的脸,迷惘地看着诸葛亮。

  诸葛亮冷淡地说:“不明白么?李严收到风声,为了撇清自己,让巴郡均输官提前上书,声明此事全是你的主意,他一概不知,至多受朝廷申斥他失察而已。他弃一个均输官,再弃一个你,以保住自己!”

  “他、他……”张裔难以置信,他像从噩梦中觉醒,蓦地提高了声音,“他能上书,我也能!那些钱明明都去了江州,被他拿去修了城池,他怎么赖?他赖不了!”

  诸葛亮摇头:“你说盐铁赋都被他挪用了,凭证呢?你看清楚了,这供词说盐铁赋可都存在巴郡府库里,过手处理账目的全是你张裔!何况前次江州大城不成,盐铁赋恰未曾罄尽,亏空一旦弥补,则足证李严无挪用之罪,你还能将罪名定给他么?”

  张裔瞪大双目:“不,丞相,这怎么全成了我的罪责?我若上书详言其事,又怎会没有李严的瓜葛,便是巴郡的均输官也能为我证明!”

  诸葛亮默然,他弯下腰把文书捡起来,轻轻抹去简牍上的灰尘:“你可以尽言其事,事下公府彻查,但李严叫起撞天屈,抵死不认,反还告你诬赖,你能奈他何?”

  他睨着张裔那期颐中透着绝望的脸,语气浊重地说:“君嗣啊,你难道还不明白?李严敢让均输官上书称亏空事,他便是已想好了后着,他的手段,你素来应有耳闻。”

  张裔悚然一惊,他是明白了,东窗事发的那一刻,李严已做好了牺牲他人保全自己的阴暗准备。诸葛亮说得对,抛弃一个均输官,再抛弃一个他,李严便能高枕无忧。或者,当李严和他交通勾连时,已想好了案发后丢车保帅的后手。

  他仿佛被闷棒狠打,炒豆子似的哗啦啦一个劲地嚷起来:“丞相,我不会让李严的阴谋得逞,我也留着后手,我……”

  诸葛亮一动不动地看着张裔的绝望呼告,这个曾让他欣然赏识的能吏,此刻却像一个没种的窝囊废。他心里油然出厌恶、痛恨、愤郁,还有一丝丝软弱的同情,他一声断喝:“别说了!”

  张裔戛然,他像被吓住的孩子,可怜巴巴地盯着诸葛亮,眼泪吧嗒地落下来。

  诸葛亮沉甸甸地叹口气:“君嗣,事已至此,何必再互为攻讦。本已令朝纲蒙羞,尔等还欲互相推诿,彼此诋毁,朝廷的脸面还要不要?”

  张裔被诸葛亮训得不敢做声,埋头低低地啜泣了一会儿,胡乱地抹了抹眼泪:“丞相,张裔愿服罪,恳请丞相明示!”

  诸葛亮沉缓地说:“君嗣,我一向看重你的才干,机敏干练,最为我所倚重,而今竟犯下此等罪愆,我甚为痛心。我希望你一人做事一人担当,勿攀扯勿推诿勿攻讦,你能不能做到?”

  张裔慢慢儿地体会出来,诸葛亮这是让他不要攀扯李严,把所有罪责都担下来,他张大了嘴巴:“丞相……”

  诸葛亮知道他的疑惑,迟缓地说:“李严既是遣使上书,他便不会认罪,若强加以威逼,或者会适得其反,酿出弥天大祸来。那时,你能担当这莫大的罪责么?”

  张裔垂着头,他没有回应,眼泪依旧汹涌,却没有哭声。

  诸葛亮又道:“这桩案子牵连太广,一子错谬,全局皆输,倘若仅是盐府亏空,不过是廷尉彻查,依蜀科而断案。可这背后却纠缠出种种瓜葛,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希望你能明白我的苦心。”

  张裔明白了,诸葛亮不想现在就和李严撕破脸,李严是什么人?托孤之臣,身拥重兵,专阃边郡,动一动便非同小可,朝中和他有瓜葛的旧耆盘根错节,若是定了李严的罪,又拿不出十全的证据,李严会抱屈喊冤,牵扯出一朝不得安生,这是诸葛亮不希望看见的。而他张裔虽然为丞相府长史,到底只是一名无足轻重的小卒,到了危急时分,李严会像丢抹布似的舍弃他,可令他最胆寒的是,诸葛亮竟然也要舍弃他,他想通了这一层,一股寒气冲上脑门,泪瞬间冰封了。

  诸葛亮不再劝说了,他轻轻挥起手:“你先退下去吧。”

  张裔半晌不动,像是魂被压在地底,那副空壳由不得做主。许久以后,他抬起那双泪涔涔的眼睛,嘴角塌陷下去,不知在笑还是在哭。他俯身深深一拜,一个字儿也不说,像一只折了足的耗子般,蹀躞着走了出去。

  诸葛亮望着张裔佝偻蹒跚的背影,油然的怜惜让他怅惘轻叹,他将心里那点儿柔软的怜悯火花轻轻掐灭了,把那份供词卷起来,用韦绳扎好了,轻轻放在案上。而后,他再也不动了,仿佛冰冷的雕塑般,被墨一样的夜融化了。

  宫门阖上了,浓重的阳光被关在门外,只有一缕若有若无的光线从门缝里透出来,直直地照在皇帝的御座上。

  刘禅在御座前停了一刹,目光逡巡着殿下攒动的人头,高耸的官帽仿佛丛生的杂草,将帽檐下的脸孔遮挡了,让他分不清谁是谁。

  “拜!”玉阶下的谒者高声唱道。

  宣室内所有的朝廷官员齐刷刷地拜倒,整齐的磕头声敲得地板铿锵不绝,窸窸窣窣的衣衫摩擦仿佛风吹过稻田发出的声音。

  望着匍匐在丹墀下的臣僚,无论他们叩首时到底揣着怎样的异样心思,而此刻他们都是皇帝座下诚惶诚恐的臣子。皇帝的一语一笑一嗔一责,都足以让他们心胆俱裂,那一颗颗垂低的人头,只有皇帝才可以随意摁下,随意断决生死,做皇帝的自豪感刹那涌入心头,多少日子以来的沮丧和悒郁都被瞬时的骄傲代替了。刘禅平伸双手,居高临下地对臣工们示意平身。

  “起!”谒者喝唱道。

  俯首的臣僚们纷纷起身,低了头像洪流般朝两边甩开,一一据席而坐。这虽是小朝会,但与会的臣子并不见少,扫视一眼,黑压压的脑袋青菜似的长满了殿堂。

  刘禅沉默了须臾,抬头便看见排在文官行列前首的诸葛亮,他心里忽然一缩,下意识地去看李阚。这小奴面色苍白,双手抓着袍子,一阵发抖,一阵打战,像是患了冷热交加的重病。

  真没出息!刘禅在心里鄙夷地骂道,不就是见着诸葛亮了么,至于吓成这副德行么?

  他不想再去看李阚,可当他把视线重新放在诸葛亮身上,他才发觉自己的内心原来早就忐忑不安。

  其实在看到诸葛亮的那一刻,他真想动情地喊一声“相父”,等朝会散了以后,亲热地拉住诸葛亮的手,赐家宴招待,然后彼此亲密,江山永固。可是有些东西改变了,太阳西倾的时候,你能让它照耀东方吗?

  该对他说什么呢?

  问他谋反公布和盐铁亏空是怎么回事,收回他的印绶和兵符,拿出皇帝的气势来吧。

  “嗯……”他从鼻孔里哼出一声,手在扶手上一弹,声音马上便要送了出去。

  “陛下!”忽然一个洪钟似的声音敲锣似的震出来,吓得刘禅把话全吞回了肚子里。他朝着那声音一看,董允从文官行列中走出,在殿中稳稳站定,深深地一伏。

  刘禅很不喜欢董允冷冰冰的石头脸,这个方正的大臣犹如折不弯的铁条,硬得让他难受。他端着皇帝的声调说:“董卿有事奏上?”

  董允恭敬拱手,声音不卑不亢:“臣持掌省中,肃清宫闱,今有宫省乱事,不得不奏明陛下,期陛下裁断!”

  “什么事?”刘禅问得不耐烦,他想不会又是规劝自己少纳嫔妃吧?董允一再地劝讽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不宜增益。你今日不依从,他明日便上表死谏,弄得你支绌难宁,只能应了他。

  董允道:“此为宫省之事,事涉帷幕,不宜在朝会上宣告,望陛下散朝,二千石以下皆退!”

  刘禅听得发愣,什么惊天大事非得驱散群臣,将小朝会变成朝廷重臣密议?一般只有军政要务,或者关系朝局更迭的政务才会是重臣密议。董允持掌宫省,管着后宫秩序,按理用不着因循这个规矩,就算宫闱隐秘,也有坐镇长乐宫的太后出面,干他什么事呢?

  “何事需散朝而议?”刘禅带了些猜忌和不满。

  董允的口气一如既往地坚持:“宫省大事,关系国朝体面,一不可广宣,二不可小断,望陛下恩准!”他直直地跪了下去,头在地板上重重一敲,震得地板“咚”地一响。

  刘禅烦躁地耸动眉毛,他太了解董允的脾气了,若是自己不答应他,只怕他会一直跪下去,好端端的朝会也定被他搅了,他又气又无奈,将手一挥:“二千石退朝!”

  心存疑惑的二千石官吏本还想看个明白,但宫门重重地关严,里面到底发生什么是一点也看不见了。

  殿堂里的人顿时少了许多,刘禅望下去,寥寥可数的几个人,清楚得连脸上的表情也能看见。诸葛亮还是排在领首,他半低着头,从董允要求二千石退朝,到殿内走得一空,他始终一动不动。

  刘禅问道:“董卿现在可以说了吗?”

  董允从地上起身,深躬一拜:“陛下明睿!”他略抬起头,目光镇定地说,“陛下,臣欲呈此事甚繁,需宣证人上殿问话,望陛下恩允!”

  刘禅忽然想笑,听着怎么像审案一样,还要传唤证人。他压着笑,扬声道:“宣!”

  “谢陛下!”董允再一拜,折身从宣室的侧门出去,听得他清朗的几声喝令,之后橐橐的脚步声响起,董允返回殿堂,身后两名虎贲队侍卫押着一个宦官进来,狠狠地摔在殿中央。

  刘禅定睛打量,那宦官蜡黄脸,干柴似的身材又瘦又小,像一只饿得皮包骨头的猴子,趴在地上只是发抖。他没认出这人是谁,蜀宫里的宦官很多,除了宫禁内侍,和少数中宫六百石,其他宫人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认得。

  “他是谁?”

  “此人是宫中内藏府宦官,名叫曹节。”

  刘禅“哦”了一声,忽觉得身边发出了轻微的响动,像是猫在毯子上抓了一把。他奇怪地侧目一望,正看见李阚惨白得毫无血色的脸,汗水大滴大滴地滚下来,发白的嘴唇哆嗦着,手脚也在摇摆,像患了癫痫病。

  这奴才是怎么了,平白地怎么心神不宁,莫非是病了么?

  “陛下!”董允的声音收回了刘禅的神思,他再次望下去:“这人做了什么恶事?”

  董允说:“臣请问陛下,陛下的内侍中可有一人叫陈申?”

  陈申?刘禅想起那张脸便止不住的恶心,梗着脖子,粗糙的爆出一个字:“有!”情绪刚刚发泄,忽想起密闻不可透,补充了一句,“只是他患病死了。”

  董允并不询问陈申的死因,他似乎成竹在胸地说:“事情缘由如此:据曹节交代,曾有人赠他十金,让他制十枚厌胜钱,欲栽赃陈申。曹节因素日与陈申有仇隙,便受财而制钱,从内藏库偷来十枚宫廷喜钱,重新浇铸,制成了符咒钱。”

  “什么?”刘禅的脑子嗡嗡地像飞入了马蜂。

  董允的声音不疾不徐:“这些符咒钱皆烙上陛下的生辰八字,待得制好后,再藏入陈申的卧房中……”

  “等一下!”刘禅喝断,他撑着面前的青玉杌子,慢慢地立了起来,牙齿咯咯地响,“你说,有人让这曹节制厌胜钱,陷害陈申,是么?”

  “是!”董允的回应绝不拖泥带水。

  刘禅慢慢地转过头,怀疑的目光死死地盯住了李阚,那惨白的脸像是被抽干了血,汹涌的汗水把他的轮廓模糊了。刘禅忍着那即将冲出口的疑问,把脸朝向董允,将信将疑地说:

  “事涉隐秘,董卿如何得知?”

  “回禀陛下,曹节嗜酒,自得了十金之贿,则日日酤酒沉醉。一日与内藏库其他宦官耽酒,酒醉后吐露真言,臣因持掌宫省,内藏库令具本告臣。臣知魇镇一事,大而可大,小而可小,遂密查此案,到今日才水落石出,方敢具实禀明陛下!”

  刘禅又瞥了一眼李阚:“那么,那赠十金与曹节之人是谁?”

  董允不忙回答,他疾言遽色地对曹节喝道:“曹节,陛下问你话,是谁赠十金与你,与你合谋制魇镇之物?”

  曹节早就浑身软如烂泥,听见董允的问话,只把头昂了一下,“是……”他惊恐的目光在殿上来回飘忽,蓦然,像是见到鬼一样缩了回去,撑起颤抖的手指向李阚,“他……”

  那虚弱的一指仿佛是淬毒的利箭,直扎得李阚魂飞魄散,他双脚一颠,险些跌下玉阶。

  “是李阚?”刘禅恶狠狠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

  曹节抽泣着,眼泪鼻涕涂得一张脸像是面糊糊:“是……”他说出这个字,软倒在地上,一泡尿顺着裤腿淌下来。

  “嘭!”刘禅的手掌重重地拍着青玉杌子,他气得弹起了半个身子,抓起案上的笔摔向李阚的面门,笔尖上的墨点在李阚的额头,血一样流了满脸。

  李阚说不出一句话,全身虚脱似的向后一倒,从御座旁滚了下去,直摔在诸葛亮的脚边,跌得额青面红,清秀的面颊擦出了纵横的血痕。

  “陛下!”董允冷冷地扫了一眼摔得半晕的李阚,“李阚、曹节,品卑人贱,佞妄逆谋,其心可诛,其行可杀。今案情已明,臣请陛下明断刑狱!”

  刘禅拍着杌子道:“这宫闱之中,到底还有多少人有魇镇恶行,敕令廷尉查个水落石出,不把蜀宫翻个底朝天,朕怎能安心!”

  董允慌忙道:“陛下,可曾记汉武魇镇故事否?”

  一句话就把刘禅满肚子的怨恨打了回去,他闪着火光的眼睛怨毒地恨了一眼李阚,死命地压住那蓬勃将发的咆哮。他伸出指头,在空气里用力一戳:“把这两个狗才拖出去,腰斩弃市,夷三族!”

  “陛下!”董允又谏议道,“司法有典,纵是身犯大罪,也当付与有司定其鞠谳,不可私刑相加,也不能滥刑连坐。”

  又是这些大道理,杀两个忤逆奴才也要拦阻,刘禅烦躁得想要吼出来。可他天生便不是个豪迈性情,在众人面前怒发冲冠,他总觉得失体面。

  “罢了,将这两个狗奴交付廷尉,审明案由,再由朕勾兑!”他说得很正式,口气却满含了赌气的意味。

  “陛下明断!”董允高声赞和,冰冷的石头脸有了淡淡的喜色。

  刘禅却没法欢喜起来,一想起自己屡屡蒙骗,生辰八字被刻在符咒钱上,他哪里还有心情去体会大臣的称颂。他在座位上不安地挪了一挪,像是出于天性,又像是出于寻求依赖的渴望,他把目光望向诸葛亮。

  自始至终,诸葛亮像个看客似的,不说一句话,连姿势也没改变,面上平静如水,李阚滚在他脚边,他也没挪动半步。

  刘禅忽然想,难道这件事诸葛亮会不知道么?董允是诸葛亮一手特擢起来,也是诸葛亮让他持掌宫省,往日里,凡是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董允必定第一个告诉诸葛亮,那份急切比对待皇帝还殷勤,今日如此大的一件事,诸葛亮事先一点风声都没听说么?

  如果他知道,那今日朝堂上的一幕就值得玩味了,诸葛亮是要借刀杀人,还是要肃清君侧呢?他应该会知道李阚谄事君主,致使君主生疑,将他从汉中调回。毕竟蜀宫中如今都在盛传李阚进谗言,这些风言风语多少传入了刘禅的耳中,更不可能逃过董允和诸葛亮的耳目。

  刘禅很想在诸葛亮的脸上发现点什么东西,可那张脸太平静了,仿佛没有风的湖面,丢块石头下去,一点涟漪也见不着,仿佛沉入了深渊里,被他的复杂淹没了。

  相父,我该拿你怎么办?

  满腔烦愁犹如持续的火,突突地燃烧着,刘禅拍着杌子站起来,摆摆手:“散朝!”

  他从臣僚中穿梭而过,经过诸葛亮时,他稍稍停了一下,他在心里喊了一声:“相父!”

  诸葛亮像是听见皇帝心底的呼喊,凝冻的目光微微动容,刘禅竟然不敢看他了,逃荒似的快步走出了宫门,迎面的一阵风,让他生出了孤单单的悲凉。

  夜色像黑锅似的扣下来,黯淡的铁灰色抹过天空,却抹得不匀净,总有几缕流云和几颗星辰贴着天空坦荡的肚皮,像发光的疮疤。空空的木柝声在院墙外寂寞地徘徊,似乎和墙内悄然飘舞的秋风在彼此哀伤地回应。

  张裔挣扎着从床榻上坐起来,他觉得很冷,把被褥整个地捞起,将自己团团整整地裹起来,像一只不见光的大肉粽。

  自诸葛亮深夜召他问案,已过去整整五天,这五天里,诸葛亮没有再见他,他也没有去丞相府处理政务,他遣家老去丞相府告了病,参军蒋琬爽快地答应了,还关切地叮嘱他好好将养。

  他便把自己缩回了自己的巢穴里,像一只蠢笨的鸵鸟,在危险来临时,做出掩耳盗铃的可笑举动,明明残酷的结局已徐徐拉开沉重的帷幕,他却蒙上了眼睛,以为只要不看见,便能躲过劫难。

  他其实很想诸葛亮能再见他一面,他不甘愿轻易地被当作廉价的牺牲。他知道诸葛亮在等他主动服罪,可他一直没有上书请罪,廷尉官吏来府邸问过几次话,他一概推以病体违和不能作答。

  门外有人呼喊:“主家,徐主簿求见!”

  修远!

  张裔把头从被褥下钻出来,张口喊了一声什么,修远已经进来了。

  “长史安乐。”修远很礼貌地称呼着。

  安乐?张裔觉得这声问候很滑稽,可他到底是见到丞相的使者了,他把两只汗濡濡的手伸出来,巴巴地问道:“是丞相遣你来的?”

  “是的。”

  张裔又紧张又害怕,他结巴道:“丞相,有、有什么吩咐?”

  修远看着张裔那窘迫不安的模样,一张脸越发白得厉害,几日不见,似乎瘦了整整一圈。眼睛里暗无生气,闪着磷火似的绿光,眼见昔日风流倜傥的堂堂丞相府长史,倏忽间萎靡不振如同一根百无一用的废柴,心底很是同情,他从怀里取出一封信:“丞相让我带一封信给你。”

  张裔搓了搓手心的汗,小心地接过来,信没有戳封泥,只用细细的一根韦绳扎缚,他紧紧地捏着信,一颗心在嗓子眼突突跳动,冷汗从咽喉处汩汩地冒出来。他咽了又咽,仿佛吞进去很多尖刺儿,他好不容易才逼着自己解开韦绳,薄薄的一片信简托在掌心,像一坨铁般重,压得手臂酸楚着要下坠。他刚看了三四个字,眼睛直发花,用力眨了眨,眸子里白蒙蒙的浮翳化作冷冰冰的泪水滚落。

  信从他的手中直摔下去。

  灯光晃晃悠悠,抛在那寥寥数行挺拔优雅的墨字上:“去妇不顾门,萎韭不入园,以妇人之性,草莱之情,犹有所耻,想忠壮者意何所之?”

  张裔浑身颤抖着,胸口像被压住了一块大石,憋闷得透不过气来,他用发虚的声音说:“丞相,他、他还说了什么?”

  修远越发地生出怜悯心,温和地说:“丞相说,请张长史好自为之。”

  好自为之,好自为之,竟然是好自为之!

  这就是他等了五天等来的奇迹么,这就是他视之为信仰的丞相带给他的人生结局么?!

  张裔颓唐地垂下头,胸脯一起一伏,蓦地发出一声似哭似嚎的呻吟。他用力地抓住被褥,像个失了家园的孤儿,茫然地四顾着,可这昏焰欲灭的房间里除了他和一个带信的修远,什么也没有。他凄惨地喊道:“丞相,丞相……”大滴大滴的泪滚在他白得发亮的脸上,冲淡了他的轮廓。

  修远惊骇:“长史,你可怎么了?”

  张裔惨然地笑起来,一面笑一面摇手:“没有,没有,”他猛烈地咳嗽了一声,“你回去告诉丞相,张裔知道该怎么做,请他放心,一定放心!”他说着,笑声更大了,仿佛神志不清的疯汉。

  修远又是惊又是怕又是疑,他小心翼翼地靠近了一步:“长史,你要不要紧?”

  张裔甩甩头,笑声却渐渐跌落在昏暗的尘埃里,他沉默了,仿佛被那剧烈的情绪波动耗尽了力气。他便枯坐在一团模糊的浑浊光芒里,如同一株垂死的残枝。

  许久,他弯腰从床底下拖出一方匣子:“麻烦你把这物件带给丞相。”

  “这,是什么?”

  张裔目光涣散:“他看了自然知道。”

  修远莫名其妙,却也不能刨根问底,他抱住匣子一揖:“长史保重。”

  门一开一合,灯光一伸一缩,冰冷的死寂扑入了房间,在每个角落里肆虐。

  张裔坐了一会儿,缓缓地走下床榻,去梓桁架上寻来朝服穿戴整齐,将进贤冠稳稳地戴在头上,用两根指头将脑后的耳捋顺。

  而后,他将落在地上的诸葛亮的信捡起,郑重地坐在书案前,碾墨濡笔。他便看着那封信一笔一画地在白帛上落字,那像是种熬断骨髓的折磨,越折磨,心里越冷静。

  待他把该写的文字都写完,诸葛亮那封信已在他心里种下了深不可去的痕迹。他把笔一搁,轻轻抚着那片信简,那些刻薄的字眼仿佛长着倒刺,扎得指头一阵疼。

  他随在诸葛亮身边有十年,见识过这个铁腕宰相的残酷手段,经略过诸葛亮不露声色的刻薄,心里还曾对那些被诸葛亮整顿的官吏幸灾乐祸过。他甚至一度对诸葛亮的残忍刻薄痴迷,他心目中的丞相就该是这样,强悍、果决、无情、狠辣,他为能在诸葛亮身边任职感到发自内心的狂喜,却没有想到有一天,这些手段会一一落在自己身上。

  他长声一吁,笑吟吟地说:“丞相,你可真狠呢。”

  第二日,张府的仆役去请主人洗沐,唤了半个时辰也叫不开门,众人觉得情形不对,不得已撞开紧闭的大门,却发现主家张裔已用一条白绫将自己吊死在房梁上,谁也不知他是什么时候把自己吊上去的。待得一屋人哭喊着将他抱下来,张裔的尸身已僵得像一条冰冻木桩,白生生的脸被勒出了难看的淤青,让他第一次显得不白了。最令人百感交集的是他穿着簇新的朝服,通身上下干净得一尘不染,有人偷偷感慨,张君嗣到死还这么爱尚修饰。

  人们还发现,屋中的书案上放着他写的服罪供状,供状上方是一片轻薄的竹简,简上本有字,却被人用小刀划烂了。人们猜测应是张裔所为,可他为什么要和一片竹简过不去,却无人知晓。

  张裔的死和他的服罪供状很快传入廷尉,廷尉官吏阅罢供状,恍然大悟,慌忙将案情汇总后呈递给皇帝,皇帝看罢,忍不住叹息道:“张裔好端端一个能吏,偏偏儿看人不明!”

  三日后,骠骑将军李严上呈公文,称均输官张辅利欲熏心,擅自挪用盐铁赋税,涉案有建兴六年巴郡的盐铁税与建兴七年的国家秋赋,挪用亏空的大部被张辅偷偷存在巴郡府库中。张辅自知罪深,已畏罪自杀,李严声称自己失察,自请朝廷裁处。自此,盐铁赋亏空案大白天下。

  又五日后,朝廷拟旨,司盐校尉岑述有失察渎职之罪,免去官身,涉案的二十七名官吏分别处以流耐城旦诸刑,朝廷遣出使者,于各郡彻查盐铁均输,若再有违法官吏,一概处以大辟重刑。

  丞相诸葛亮也上书请罪,下吏犯法,自己有失察之罪,尚书台合议,处以罚俸三年,削封户一半。

  至于首发案情的张裔,却意外地没有成为首责,他受张辅蒙蔽,将国家赋税全权交由张辅处理,身负失察之罪,以至朝廷蒙耻,公门受污,自觉羞愧,自尽问责,朝廷怜他过往功绩,既往不咎。

  盐铁亏空案终于尘埃落定,涉案官吏自杀的自杀,贬谪的贬谪,似乎该处置的人员都已兜进了法网里,可有人却在私下议论,张裔的供状其实首先送入的是丞相府,在诸葛亮案头放了半日。风闻诸葛亮阅毕叹息良久,待首服供状呈入廷尉,张裔的罪就仅仅变成了渎职,据说是张裔恳请诸葛亮保留他最后的官名,条件是他交出可以将诸葛亮的政敌一击中的的证据。

  坊间也在暗自流传张辅指称张裔和他内外勾结的供词被篡改了,最令人费解的是首先呈递张辅供状的李严竟然没有提出异议,还主动配合诸葛亮一块儿有所隐瞒,他好像比诸葛亮还希望息事宁人。

  更加隐秘的传闻是此案有一条更大的鱼漏网了,那条大鱼是谁,张裔交给诸葛亮的证据是什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有所隐瞒,却没人敢去问个究竟。一切像地下的暗河,只在无人察觉的角落里流淌,也许有一天会被光明普照,也许永远都不见天日。

  一场短暂的雨后,满城萧瑟,枝头残余的几点薄翠疏红,也被风吹得零落无方,天地似乎绝了情,把温暖渐次抛弃了。

  岑述摇晃着两条发软的腿,艰难地跨进了丞相府,抬头间,诸葛亮正端坐在屋里,面容被微微的阳光晕染,像镶了一层薄金的润玉。因大病初愈,整个人瘦了一圈,投下的阴影也显得单薄,岑述忽然想要哭,抽了一下鼻子,把眼泪吞了下去。

  “元俭啊。”诸葛亮的呼唤亲切得让人心疼。

  岑述终于哭了出来。

  “丞相、丞相……”他哭着跪在诸葛亮面前,摸索着,颤抖着,畏惧着,可还抓住了诸葛亮的手,那手瘦削冰凉,指间结着厚厚的老茧,几缕不能褪色的墨痕仿佛指向掌心的刺,这让他安心。

  也许不止岑述,很多人都习惯从这双手里获取力量,当他们迷惘、悲伤、绝望时,总有他,诸葛亮,站在他们身后,宛如山峰,伟岸不倒。

  这个清瘦疲倦的中年男子,是这个国家的希望,是蜀汉臣僚的支柱,你可能会畏惧他,害怕他,可你更依赖他,需要他。

  诸葛亮深深看住他:“你觉得自己错了么?”

  “错了……”岑述吭吭道,“其实也不算错。”

  岑述这么说一半是赌气一半是真心,凭什么呢,张君嗣干出的荒唐事,怎么要我背黑锅,管盐铁本来就不是好差事,明面上是肥差,可蜀汉法令严酷,别说贪一个子,就是不对账,保管有你的好瞧!当初王连持掌盐铁,天天被人戳脊梁骨骂他悭吝,死后家财无几,妻孥不免冻饿,好不凄凉。这不招人待见又总惹麻烦的破官,谁愿意当谁来,我再也不干了。

  岑述此番是豁出去了,诸葛亮若是骂他,他索性撂挑子回家种地去,反正他是待罪之身,也不怕再被褫夺到底。

  诸葛亮忽然笑了:“好大胆子!”

  诸葛亮这一笑,岑述放宽了心,说到底,你和诸葛亮谄媚献媚,他面上和你虚与委蛇,可内心会鄙薄你的为人。你和他顶牛冲撞,他反而赞你敢说敢当,或许还会重用。诸葛亮恨的是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故而丞相府的僚属都摸准了他的脾气,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尤其为公事和诸葛亮顶撞,一准不遭他忌恨。

  诸葛亮缓缓收了笑,正色道:“身为司盐长官,辖下过账不清,致使国家藏帑亏空,难道不是失察之错?”

  “我是有失察之错,故而朝廷褫夺官身,降职处分,我服罪!可事起有因,从律法上,我是公门长官,该当伏法,从情理上,我却是为人所污,甚为不甘。”

  “错就是错了,你还和我犟嘴。”

  “我没犟嘴。”岑述嘟囔。

  诸葛亮训诫道:“我瞧你不服气得很,难道朝廷还冤枉你了?”

  岑述本来还想犟嘴,可觉得自己若是一味钻牛角尖,未免过分了。诸葛亮一向对丞相府下属很和善,彼此关系处好了,开开玩笑说说谑语也不伤大雅,可总有个度,过了头便成了讨嫌。

  “司盐校尉你不能做了,”诸葛亮语气沉凝,“你此次失察,险些为国家酿下大祸,而今为待罪之身,京畿之地也不能待了。”

  “我打算回家读书种地。”岑述说得沉重。

  诸葛亮微微瞪他:“说的什么话,朝廷养士,就是让你回家读书种地么?你这次犯了这么大的事,掉脑袋都算轻的,你若撂挑子不干,岂能对得起陛下恩诏,给我滚回来做事!”

  虽是被骂,岑述心里却是暖融融的,他问道:“我能做什么事?”

  诸葛亮缓缓道:“去汉中,总督粮草。”

  什么?去汉中督粮草?这是一个罪臣的待遇么?

  岑述以为自己听错了,他瞧了一眼诸葛亮,诸葛亮很严肃,不像在开玩笑。

  “李严此次北迁汉中,总督后方,你当全力襄助他,为朝廷北伐效力。”诸葛亮若有若无地说。

  岑述慢慢儿品出意思来了,诸葛亮把李严从江州提溜出来,撵去汉中为自己看大本营,却又遣个心腹总督粮草,这是把眼睛安插在看不见的身后,和当初安排陈到在白帝城是同样的手段。

  岑述打心里冒出一个寒战。

  可他对当诸葛亮耳目其实也不反感,风闻这次盐铁案有李严在里边插了一脚,他正气没机会讨个说法。而今诸葛亮把这个机会给了自己,他不可能放手。

  “如何?”诸葛亮问。

  岑述不犹豫了:“岑述愿为北伐效力!”

  “用心。”诸葛亮叮咛。

  岑述心领神会,他郑重一拜,朗声道:“领命!”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