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周鸿祎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 > 第一章 欢迎来到互联网时代

第一章 欢迎来到互联网时代

  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没有人能打败趋势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中关村工作、创业,对这个地方非常熟悉。那个时候中关村还没有改造,也没什么规划,到处都是小店铺,店里店外,人头攒动。虽然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关村就有了“骗子一条街”的称号,但人流从来没有断过,因为它是中国最大的电子器材集散地。虽然你在这里可能会上当受骗,但是你能买到东西。

  后来,经过规划,大街拓宽了,高楼大厦出现了。北京的中关村e世界、海龙大厦、鼎好电子商城被业内人士称作电子商贸“金三角”。在2008年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生意兴隆的景象。你到中关村买电脑、买相机、买配件,任何大厦门口都有热情的经理迎接你,你的手里也被塞进各种五颜六色的小广告。但是,一进门,除非你是专家,你的大脑即被这些人控制,你的购买决策也将受到他们的影响。往往你买了之后才发现,花了不少冤枉钱。而且,买之前他们笑脸相迎,买之后他们屁股相对。如果你购买的货出了质量问题,如果你运气不好,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是被无限期地拖延,或者是踢皮球。

  而且,你没有地方去给他们打差评。如今,中关村的几座电子大厦陷入了销售额、客流量大幅下降的窘境。

  站在中关村e世界电子卖场的一楼大厅,偌大的商场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消费者,空空的过道与商铺里紧密摆放的电子产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中关村电子大厦的没落,源自电商冲击波。而电商之所以能冲击中关村,根子在于一些商铺不讲诚信。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确实如此,一些商铺不讲诚信,蒙骗顾客,导致顾客对中关村产生了坏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这顶帽子一旦戴上,就再也摘不下来了。

  电商里面没有骗子吗?当然有。但是,在电商里面,信息是透明的,是快速流动的。出现了一个骗子,一个顾客给他差评,成千上万的顾客看到,那么他的销售量就会受影响。连续有几个差评,他就可能卖不出货了。但是,在中关村,不讲诚信的商铺今天骗了明天可以接着骗,因为很难建立一种信用机制去惩戒不诚信的商铺。

  当然,电商对传统百货的冲击不仅是诚信方面,而且还在于价格和便利。360公司的总部临近望京地区,望京那里有一个华堂商场,是著名的品牌商场,2006年开业,在望京经营了8年之久。但是,这个商场在2014年4月28日正式停止营业,5月中旬全部撤离,随后改建成写字楼。当然,传统百货的衰落原因复杂,比如不合理的建筑布局、老化的硬件、缺乏创新的经营模式,但电商的冲击无疑是加速其衰落的最大的力量。回想一下,还在几年前,电商会不会冲击实体店这个问题大家还在争论不休。有的人说,实体店有自己的优势,顾客可以现场对物品进行感知,在这点上电商比不了。结果,最终大家发现,实体店变成了体验店,顾客进来进行感知,没错。他觉得货不错,记下型号来,转头就在电商上下订单了。前一段时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两个软件打起来了,不仅免费,而且还倒贴钱。这个现象对一些传统的脑子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不可理喻,但它就是这么现实地发生了。等到你回过味儿来,再说“不行,我们要转型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人家已经遥遥领先了。

  看趋势,你得在它还没起来的时候就能看到。比如,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的手机到底占整个手机销售量多大比例?我不是做手机的,但我猜测可能应该不到20%,不是最大的销售渠道,还是实体店卖得最多。那你觉得20%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吗?有人觉得是,有人觉得不是。有人说:他不是还得到我店里来买吗?但是,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它的发展就会加速。总有一天,厂商会发现,网上卖手机是能在短时间内上规模的。在实体店买手机的顾客,可能会被现场美女销售员的一番说辞所打动,脑子一热就花了不少冤枉钱。但他一到网上买手机,立马就变成了性价比顾客,因为大量的评论在那里摆着,他能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做出性价比最高的购买决策。所以手机厂商一旦选择网上开卖手机,网上的性价比消费文化就会逼着它必须注重性价比,就会迫使它不断牺牲在硬件上的利润,以形成更高的性价比来换取规模。最后你会发现,有一天厂商的有些手机是在网上专卖的,你在线下实体店里根本见不到。

  任何企业都可以找最强的竞争对手打,但有一个对手你是打不过的,那就是趋势。趋势一旦爆发,就不会是一种线性的发展。它会积蓄力量于无形,最后突然爆发出雪崩效应。任何不愿意改变的力量都会在雪崩面前被毁灭,被市场边缘化。

  互联网里的黑天鹅

  谈到互联网的非线性发展,就不得不提到混沌理论。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提出混沌理论,证明非线性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混沌理论最形象的比喻是“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个理论是对线性思维的一个反动。我们会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预测,认为世界会像昨天展示的那样线性发展。但世界却不是这样运行的。有一本书叫作《黑天鹅》?,说的是在发现澳大利亚之前,欧洲人认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世界上不存在黑天鹅,把“黑天鹅”比喻成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欧洲人到达澳大利亚后却傻眼了,因为他们确实见到了黑天鹅。因此,黑天鹅后来泛指那些不可预测、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的东西。

  2008年,对中国传统杀毒软件厂商来说,360就是那只黑天鹅。

  在360出现之前,杀毒软件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十多年。这些厂商的收入模式就是卖套装软件,刚开始是卖光盘,一张一两百元。后来,互联网起来了,他们开始卖激活码,就是你下载软件,输入激活码,然后才能用软件。这种收入模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为了配合这种收入模式,他们的营销模式也基本是这样一个套路:每年的第四季度,他们会砸下一大笔钱,包下一个五星级酒店的宴会厅,把全国的代理商聚集起来,请来全国大大小小知名的媒体,宣布隆重推出的全功能版的杀毒软件。如果今年是2007年,那么他们会在2007年第四季度宣布隆重推出2008全功能版;如果今年是2008年,那么就推出2009全功能版。一般在这种大会上,公司高层会用制作精良的ppt(幻灯片)展示全功能杀毒软件的十大功能,总结出八大亮点,反正都是你记也记不住,记住了也不懂的东西,说得玄乎其玄,神乎其神。随后,报纸杂志上开始出现大量的软文,灯箱广告开始出现在大道两侧。在铺天盖地的广告轰炸下,人们就觉得这款新产品肯定牛,于是稀里糊涂地花钱就买了。

  为了拉动销售,他们一般还会发布杀毒软件的免费体验版,在后面的一章里,我会讲到这属于假免费。杀毒软件的假免费鼓吹让利于民,让你免费用半年。等半年免费期一到,电脑上会给你弹出一个小窗口,说:免费期到了,该交钱换正式版了。你如果不交钱,这款杀毒软件就不再更新病毒库。

  长期以来,杀毒厂商一直以卖软件为核心业务模式。他们不思进取,设立了价格门槛,只服务于一小部分用户群。所有杀毒厂商的年收入加起来,不超过10亿元人民币。原来杀毒软件市场行情最好的时候,平均单价大概是100元一套。那么这10个亿只保护了1000万个用户。那么,中国互联网有多少用户?中国互联网有将近3亿用户,1000万用户连10%都不到。在这样的业务模式下,杀毒厂商只为付费的用户服务,不赚钱的事他们坚决不干。他们小富即安,每年更新一个版本,再加上软文、广告做营销,成本不高,赚取暴利,一年能卖出四五亿元就非常满意了。所以,他们不是真正关心,也不想真正解决互联网的安全问题。

  这种业务模式造成了互联网的安全灾难,没有安装安全软件,或者安装了盗版安全软件的电脑都成了病毒木马的乐园。试想,在2006~2009年,网民到网上下载软件,得有火眼金睛,得有极高的辨别能力,否则下载的可能不是你想要的软件,而是会给你弹广告、弹色情网站的广告插件。但杀毒厂商不关心这个问题,更不会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会给他们带来收入,他们没有动力去做这事。

  流氓软件泛滥也是这个原因,这些流氓软件都是知名互联网公司做的,杀毒软件厂商是没有能力查杀吗?不是,他们有能力,但没有动力去做这事,因为做这事既不赚钱,还得罪人。

  360的出现,就像一潭死水里面游进来一条鲇鱼,把市场竞争激活了。而且,360所激发的市场竞争不是价格战,不是比卖点,而是一次颠覆性革命,颠覆了传统的旧规则,建立起一套新的游戏规则。有人说,新的游戏规则不就是免费吗?是,但不全是。360建立的新的游戏规则还有至关重要的一条:把安全做到极致,把体验做到极致。这可不是传统的吆喝卖货的套路,而是一套全新的互联网的玩法。如果回头来看,现在互联网里任何新生的事物,不管是小米手机还是微信,都有360革命的影子,用的也是360的方法。

  有人说,360是通过免费做起来的。不对,360是通过一步一步踏实地解决网民安全问题做起来的。360安全卫士解决了泛滥的流氓软件问题,得到了最初的5000万用户,接着又专注于解决各种未知木马的问题,得到了随后的1亿用户。但是,我们发现网民还是非常需要杀毒软件的。

  360最早是跟杀毒厂商合作,但是他们就只肯给半年免费版,再多一点免费就不给了。通过半年期限的免费,他们希望销售自己的杀毒软件。但我朦胧地感觉到安全软件免费是未来的趋势,彻底免费是大势所趋。所以,我们就从国外买了先进的反病毒技术,然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来消化,进行了大量的本地化,再加上我们自己的技术,推出360免费杀毒,得到了随后的两亿用户。

  安全问题永无止境。2008年以后游戏特别热,游戏账号和装备的失窃现象时有发生。于是我们又推出360保险箱,专门保护网游账号;我们推出360软件管家,这样网民可以下载到干净的软件,而不是下载站上乱七八糟的广告插件。我们发现网民上网的时候,大部分人中招实际上是在浏览器上发生的,因为不少浏览器都有安全漏洞,我们就推出360安全浏览器。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安全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热跟什么,比如sns(社交网站)很热,我们也没有跟。但你会发现,因为360持之以恒地解决安全问题,获得了用户信任,形成了用户基数,在不知不觉之间建立了商业模式。有人说这是布局,我说没有人能聪明到高瞻远瞩,看到五年后发生的事情。所有的布局,都只不过是马后炮而已。

  火鸡的悲剧

  《黑天鹅》里面有个故事,是讲火鸡的幸福指数,让我感受非常深。假设你是一只火鸡,被农夫养在美国的农场。在过去的120天里,你都很幸福,因为农夫每天都给你吃的。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是线性发展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像这只火鸡一样,站在过去看现在,站在现在预测未来。作为一只火鸡,你认为这种幸福会永远地延续下去。但很不幸,明天就是复活节了,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火鸡的幸福指数戛然而止,因为火鸡不知道要过复活节,复活节人们要烤火鸡吃。

  传统杀毒厂商就是这只火鸡。

  360推出免费杀毒,既让传统杀毒厂商愤怒,又让他们不解,同时心里又有一种看不起。他们愤怒的是,免费杀毒跟他们原先的竞争方式根本就不一样:以前他们打的是价格战,你便宜,我更便宜;以前是营销战,你有八大功能,我有十大亮点。但360这一次直接以零价格闯入市场,用户一分钱都不用花。我们发布360免费杀毒的当天晚上,一个传统杀毒公司的老板半夜打电话给我,说:鸿祎啊,你这是干啥呢?是要跟整个行业为敌吗?你这不是要砸我们的饭碗吗?你这是连锅都要端走了。

  其实,如果不是360砸他们的饭碗、端他们的锅,也会有其他互联网公司砸他们的饭碗、端他们的锅。实际上,互联网会砸掉很多不思进取者的饭碗,这不是由我来做的,只是我通过免费杀毒把这个道理点出来了。在推免费杀毒几年前我就说了安全要免费,但就像小孩儿说狼来了一样,大家都不相信。他们都嘲笑说:看这孩子,怎么说话这么不靠谱啊?不是我不靠谱,而是我更早地比别人看到了这个趋势。在推免费杀毒之前,我也跟几家杀毒厂商谈过,跟他们讲安全免费的道理,就跟我两年前跟手机厂商、运营商讲小米手机、讲微信的道理一样。但大家都不理我,觉得我是疯子。我说,杀毒厂商需要转型,向免费安全转型。结果,他们嗤之以鼻,说:就你一个360,还是一个安全辅助软件,有几个安全专家?有几个懂安全的?还来教育我们。于是,我就被他们轰出去了。

  结果,我们做免费杀毒,把安全的同行都得罪了。虽然我一直认为免费杀毒这一天迟早会来,但是他们当时看不到这一点,觉得我动了他们的奶酪,降低了他们的收入。我们推出免费杀毒的时候,国内最大牌的那家杀毒厂商当天连发三篇文章,说免费杀毒就是一个骗局,因为免费没好货,免费之后没有收入支持,质量没法保障。这算是好的,更有匿名文章说:周鸿祎就是个骗子,360就是个小偷;没有收入来源,360靠偷用户资料、倒卖用户资料才能养活这个公司。

  我对这些口水讨伐文章也没有更多好的办法,但是我坚信一点,每个公司走的路不一样,有的行业竞争缓和一点,有的行业竞争会激烈一点,但是最终谁能够赢得用户,谁就能够赢得最后的成功。所以,最重要的是怎么把对用户的承诺做好,怎么给用户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结果是,360免费杀毒推出三个月之后,就成功掀翻瑞星市场份额达到第一,半年之后用户量超过1亿。在互联网面前,传统杀毒厂商都成了不幸的火鸡。

  很多时候,我就像《皇帝的新装》里的小男孩儿,说了真话,但大家不相信。有一次,中国移动内部开会请我去演讲,讲完了之后,移动的领导就说:谁请周鸿祎来的?以后再也不要请他来讲话了,简直是打击我们的士气。这还是两年前的事,微信刚刚开始起步。这种手机聊天软件发文本免费,对于运营商的短信来讲,这本身就是一个免费的撒手锏。此外,微信发送图片信息不仅免费,而且体验比彩信要好得多。彩信这种产品存在已经十多年了,但如果朋友发给你一条彩信,不仅下载慢,而且还经常打不开,即使打开了,字体可能太小你根本看不清楚。微信用了两年时间,基本上中国的智能手机人手一部,今天电信运营商已经感受到微信的威胁了。对运营商来说,微信就是一只黑天鹅,因为在此之前短信免费、彩信免费根本不可思议,是不可能的。然而,黑天鹅一旦出现,运营商就可能成为一只火鸡,如果不进行转型,如果在产品体验上不能改进,那么即使明天不是复活节,总有一天复活节也会到来。

  互联网思维就是一层纸

  现在一些传统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所以非常希望了解互联网的运行规律。于是,互联网思维似乎成了灵丹妙药,成为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代表。但仔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个企业其实都是传统企业。今天你觉得自己很先进,明天你一觉醒来就发现自己落后了。举一个例子,马云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建立了支付宝,看起来牢不可破,然而2014年春节腾讯发起的微信红包就对支付宝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冲击。连马云都在焦虑,互联网圈子里其他人能不焦虑吗?面临互联网挑战的传统企业能不焦虑吗?

  微软前任首席执行官曾经对谷歌嗤之以鼻,觉得那就是一帮毛孩子为搜黄色图片做的一个玩意儿,但今天谷歌在互联网上已经彻底地击败了微软。面临着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微软也不得不宣布向手机和平板电脑厂商免费提供视窗操作系统,来抵抗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

  其实,互联网已经干掉了很多行业。它是一个价值的创造者,但它首先是一个价值的毁灭者,它在毁灭很多传统的商业模式,谁离互联网最近,互联网就先毁灭谁。在毁灭的同时,它再去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但请读者们不要误会,我这里说的“毁灭”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并不是真的把你彻底消灭了,而是说你被边缘化了,你的收入不再上升了,你的商业价值和商业地位在萎缩。

  比如,我曾经在一些场合说互联网摧毁了报纸,我立马就成了千夫所指的对象。总编们纷纷表示:我们还活得好好的,报纸还能卖,还有广告收入。但你看,无论你在电梯里,还是在地铁里,几乎每个人都拿着一部手机在看新闻,而不像10年前人手一份报纸在读。

  同样,3年后电视台一定会有紧迫感。今天的《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看起来好像是一个节目组还必须依托于一个电视台,但中国的年青一代已经不看电视了,他们看什么都在网上看。我预计电视机的开机率会进一步下降,即使智能电视都很难对抗人类贪图便宜、方便的本性,因为人们坐在床边看手机,坐在马桶上看平板电脑,都比看电视更方便。将来出了一档很好的节目,它会直接跟优酷或者爱奇艺合作,观众很快会有上亿,节目的制作人可以直接分享广告收入。一旦这种趋势形成,电视台的意义何在呢?

  再说另一个被互联网冲击的领域--制造电视机的大厂。过去电视机大厂互相竞争,一个是电视机部件的标准之争,比如等离子、lcd(液晶显示器)、led(发光二极管)之争,另一个是价格战。电视机大厂打价格战是有底线的,不管怎么打电视机总是要赢利的。但现在,一帮互联网行业的野蛮人冲进来了,没有任何底线。对他们来说,卖电视机不再是一个生意。他们把电视机零利润出售,或者亏本卖给用户,然后电视机变成了他们和用户之间的一个接口,他们会用互联网的服务来挣钱,比如卖游戏、卖会员资格。传统的电视机大厂会玩吗?有能力玩吗?

  雷军的小米手机为什么对传统的手机厂商形成这么大的冲击?很多人都以为我是雷军的敌人,其实不是。我是很早就认识到小米手机的毁灭性的人。小米的模式其实特别简单,就是我经常讲的互联网硬件免费的概念。也就是说,它的手机会卖得很便宜,性价比会很高,因为它不再把卖硬件看成一个孤立的生意。大家用手机看大片、玩儿游戏,看大片会产生广告收入,玩儿游戏可能会付费。所以,小米手机一出来,我就认为会对中华酷联靠卖硬件赚利润的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

  当时我给这些手机厂商讲了互联网的很多道理,现在来看其实就是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但很可惜,没有人能理解,觉得这是危言耸听。所有的人都看不起小米,都觉得老周在开玩笑。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比他们想象的要快得多。今天,几乎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建立了独立的互联网手机品牌,也试图模仿小米玩儿饥饿营销、粉丝文化。但我可以说,这些都是皮毛,是表象。

  从小米对手机的冲击,乐视对电视的冲击,再联想到之前互联网对音乐、媒体、影视、电商的冲击,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公司规模越大,业务越成功,它在面临互联网冲击的时候可能就越危险。360算是试水互联网思维最早的企业之一。2006年,360开始进入互联网安全领域,到2010年初成为中国第一大互联网安全公司,打败了瑞星、金山以及国外的传统安全厂商。其实,大公司失败不是因为愚蠢,实际上它们有很多聪明的人才,而往往是因为自大。大公司看不懂新的模式,所以凭借老经验,对新生的事物报以嘲笑;但即使看懂了新的模式,它们又因为不愿意放弃既有的业务收入而错失转型的良机,而这给了小公司足够的发展时间和空间。以360为例,刚进入安全领域的时候,360不像大企业那样有实力,更不是安全专家。但360没有任何历史包袱,它从出生开始,全部基因都是新的,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面向云的,是互联网化的。它的营销是互联网化的,创造出了“督导委员”这样的粉丝文化,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中来,让用户帮助360持续完善产品。360那时候没有钱做广告投放,但能成功利用社会热点进行营销,用很低的成本把信息传递到用户那里。

  今天,你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传统的pc(个人电脑)互联网已经成为过去完成时,甚至今天以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也未必代表了未来。在这样的新互联时代,怎样才能把原来的用户群成功地转移到新的竞争战场?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在新的战场上理解新的游戏规则,甚至建立游戏规则?

  具体而言,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认为搞互联网免费就是疯子,是骗子?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搞出八大亮点、十大功能,然后重金投入软文、广告进行地毯式轰炸?你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跟顾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再也不想与顾客打交道了?你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做出来一款产品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然后差不多就供货了……如此等等,还有很多,问题是,你是不是感觉哪儿出了问题,但是好像又看不出来哪里有问题。是啊,按照传统的经验来判断,哪里都没有错,但是你可能没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发生变化。

  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你需要互联网思维,当然不是那种越来越成为玄学的互联网思维,而是一种回归常识的互联网思维。

  消费者变了,营销要玩儿新手法

  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这句话估计没有人会否认,因为我们看到一个个曾经熟悉的大品牌、似乎战无不胜的大企业都在衰退,甚至倒下;然而,一个个名不见经传、我们也曾看不起的小公司在很短的时间里似乎就要成长为巨擘。这个剧变的时代,会给大企业以恐惧感,给小公司以希望。对互联网外的传统企业来说,恐惧感一点都不比我们从事互联网的小。你看,中关村曾经熙熙攘攘的人流不知怎么就忽然消失了,高清电视无论怎么大声宣传大尺寸、高清晰,消费者似乎都不感兴趣,看都懒得看一眼。更别说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台,纷纷出现收入下降,人员流失了。最恐惧的是,这些伤害到你业务的事情每天都在快速发生,但你却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办。

  用一句n年前的话来讲: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更令人疑惑的是,满大街都是手握苹果手机的人,但平心静气地来看,苹果公司根本没有什么高科技的专利。在通信技术方面,高通、摩托罗拉、诺基亚都比苹果公司要强,苹果即使有专利,也大多是外观上的专利。但为什么苹果公司出一款新品就能席卷整个无线互联网终端,而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很多公司却被打得落花流水?

  消费者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的消费者似乎变得更加不耐心了。他们都不愿意听这个技术、那个功能,似乎不愿意被教育,“教育市场”这个曾经天经地义的口号也失去了效力。大家都不爱看说明书,都不爱静下心来学习,而是一边玩一边学,一边玩一边骂或赞,这个真烂,那个真赞。

  前段时间,中国it(信息技术)企业“教父”柳传志写了一封内部信。在信中,他重点强调了联想要建立“发动机文化”,意思是最高管理层是大发动机,而子公司的领导、职能部门的领导是同步的“小发动机”。在大发动机的带动下,小发动机不断成长,输送人才,同时也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发展平台。

  然而,立即有人写文章怀疑柳传志的“发动机论”:目前的85后、90后的梦想是当一个u盘,把自己装满。“不管老大们怎么变,我们只要把u盘换成移动硬盘,再不行升级为云盘就可以全部搞掂。但是您老千万别让我们当什么发动机,因为怎么生存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哪怕有半点不爽想找个没人没车没工作,但是有wi-fi(无线上网技术)的地方发半年呆,立马拔盘闪人也是我们自己的事。”

  其实,无论是发动机还是u盘,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是在互联网里干了将近20年的老兵,也很喜欢跟年轻人聊,因为他们是市场的主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就相当于抓住了市场的主流。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公司希望每个人都是发动机,是创新的发动机,是能够激励其他人热情工作的发动机。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u盘,吸取知识、积累经验。俗话说得好:技不压身。

  但是,一些人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实际上吸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在创造,当u盘的时候就是在当发动机。你在一个岗位上历练,发挥作用,当发动机进行创新,创造价值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当u盘,在为自己积累知识、经验和技能。

  另一方面,这个争论体现出今天消费者的一个特质:他们不再像我们这些60后、70后一样相信权威、崇拜权威,也不会在一个高大上的口号下去奉献,甘当无名的螺丝钉。他们会怀疑,更加挑剔,更善于学习利用各种工具去挖数据,做比较。现在,互联网赋予了这些具有强大学习能力、学习意愿的年轻人以强大的工具。通过他们,互联网的影响力得到扩散。要知道,很多中年人、老年人会用互联网,就是这些年轻人教会的。

  所以,如果说互联网在革命,那革命的发起者就是掌握了互联网工具的年轻人。那么,互联网革命是什么?那就是,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互联网上,由于信息量大,信息流动快,而且触及的范围广,这样信息很难被装进一个黑匣子里,因此就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当年到中关村那些大厦里去买数码产品,遇到门口非常热情,满口“大哥”、“大叔”,点头哈腰的销售经理,你会怎么想?即使我是技术出身,我心里也是咯噔一下,脑子里的警惕性立即就提高了,生怕不小心被他说得一冲动,拿出钱包就买了。就像前面讲的,你买了数码产品,原以为买到了便宜的,没承想一回头就有人递过来一张宣传单,你一看,原来还有更便宜的!

  没有互联网时,信息处于极其不对称的状态,买的没有卖的精,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无商不奸”。在那种情况下,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忽悠消费者。消费者买东西,商家把钱拿到手,销售任务就算完成了。商家拿到钱就跟消费者说拜拜了,最后的售后服务不得不做。

  今天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消费者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产品做得好不好,体验做得好不好,成了成功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卖点这个观念已经过时了,因为消费者学精了,辨别能力强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朋友,而不是相信商家的吹嘘。而且,用户不是买完东西就跟你结束了关系,相反,用户买了你的产品,用你的产品,这时候,用户体验之旅才真正开始。你的产品不能形成用户强烈的认知和感知,这种广告营销就是假的,是无效的。

  很多电视购物是最典型的,商家找了很多卖点,性价比看着也很强。但拿到东西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上当了。传统的营销,通过高额的广告投入、大量的疲劳轰炸、渠道代理的地面推广等方法把货卖出去。但这种推广方式没办法形成口碑,因为用户毫无体验,它只能形成一次性的销售,大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要做一个公司,如果不是皮包公司的话,就要彻底抛弃这个思路,而是考虑怎样让你的产品到用户手里,能超出他的预期。在不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时候,在一个点上让用户感觉到绝对棒,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核心是产品体验

  十多年以前,我受邀参加一个公司的内部会议。他们公司要讨论推出一款新的即时通信产品,会上准备了很长的ppt。他们强调这款产品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整合公司的各项互联网业务,比如邮箱、门户、搜索、游戏等,是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对公司的战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个ppt制作精美,讲的这款产品对公司的战略意义都很对,一点没错。但是,ppt始终没有讲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非要用这款产品?这款产品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这款产品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到底有哪些不同?

  有不少公司就像这家公司一样,在面临挑战、面临转型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是一家大公司,不由自主地就要进行平台规划,下意识地就会制定大战略。但他们忘记了一点,不管你有多么宏大的战略,多么时尚前瞻的概念,它到底能不能行得通,归根结底还在于产品能不能被用户所接受。所以,遇到希望转型的企业,我都会劝他们放弃在概念上的论证,放弃在平台上的规划,放弃所谓大战略,放弃下很大一盘棋的想法,还是应该聚焦在用户身上。

  当一个企业面临转型的时候,我建议这个企业能踏踏实实地想一想:我要做的东西或者我已经做的东西,用户是什么人?用户在用我的产品的时候,会遇到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是竞争对手没有解决好的?那可能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机会。有些什么问题我做得不好,但我还可以做得更好?这代表着其中有创新的机会。

  所有伟大的东西都是虚的,因为你要打开市场,最终需要撬动用户的心。这是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找不到,所有的战略都是空气。

  所以,大的企业会有各种创新研究院,把它作为重要的战略规划之一。我觉得这都没有问题,但不少企业的创新研究院有着远大的抱负,非要搞出一个石破天惊和令人瞠目、赞叹不已的创新技术出来不可,否则就不好意思自称创新。我觉得这就陷入了一种误区。

  前面已经讲过,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互联网让信息更加透明,让信息流动得更快。以前用户购买商品更多是一种被动选择,没有主动权,可是随着互联网及社区的出现,消费者有更多的方法找到真实的信息,商家想要捂住根本捂不住。因为信息在手,消费者变得越来越主动。比如他们使用现在流行的比价工具,主动比较电商网站上相同商品之间的差价。他们在选择商品的时候,不是听商家是怎么吹的,而是听自己的朋友是怎么讲的。以前,朋友只有聚会的时候才能从别人那里知道什么东西真的好,什么东西真的差。现在,有了微博、微信这样的社交工具,你批评一款手机太差,或者对一个餐厅不满意,成百上千的朋友都能看到。而且,他们越来越重视体验,体验好的他们愿意去分享,推荐给朋友用;体验不好的,他们就会在朋友圈里骂,让朋友不要上当受骗。

  但是,消费者变了,商家却没有变。我发现,消费者或者说用户,和公司里做产品开发的人,看问题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开发产品的时候,技术人员想的是:我要用怎样的技术去教育用户,让用户感觉我的产品怎样牛,技术怎样高。但用户选择产品的时候,往往这样想:这个东西到底好用不好用?到底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他们才不关心你是用什么高超的技术做的呢。

  从我跟互联网打交道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很多创新不是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改善用户的体验出发。有时候企业做了一些自己觉得很不起眼的创新,但是给用户带来了一种新的感觉,一种冲击。一旦打动用户,这个小小的创新,有时候我称之为微创新,实际上一点都不“微”,可能会成为占领市场的巨大力量。

  我为什么不是很赞成企业设立创新研究院,非要搞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产品?因为很多企业很自负,老想着怎么去搞出一个大的创新。但是,即便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即使投入很大,如果没有打动用户,也无法占有市场。企业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用户可能觉得很重要。比如微软研发vista操作系统的时候,着力于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和文件系统、界面。这导致研发周期很长,但从实际效果上看,vista并没有打动用户。相反,从win8系统开始,微软关注开机速度了。在搞操作系统的人看来,开机速度可能是很小儿科的技术,但是在用户看来,却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能解决问题的产品才是好产品,能方便、快速地解决问题的产品,那就是一流的产品了。很多人说:360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从做360安全卫士开始,一步一步地布局,进行了宏伟的战略规划。用免费杀毒获取上亿用户以后,再推出浏览器,在上面建立商业模式,这个局布得好啊!我说:大哥,我从来没有布局过好不好?360刚进入安全领域的时候,连个正儿八经的安全专家都没有。360能走到今天,如果说有局的话,那也不是布的,而是在给用户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形成的。

  当年360进入这个市场时,很多杀毒公司都做了10年以上,他们把软件卖出去,把钱拿到了。他们每年做很多卖点,这个杀毒技术,那个杀毒技术,很简单的东西被他们包装得很复杂,就像化妆品说有什么h2o这种物质可以有效改善你的肌肤,很多女孩子觉得很好,这种物质其实就是水。这都是传统的思路。但是,他们不愿意查杀流氓软件,于是360给用户解决了流氓软件的问题。他们把杀毒软件搞得很复杂,像我这样混互联网的人也得花上两个小时才能搞明白。于是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把杀毒软件搞得很简单,像个玩具,普通用户一看就明白,一用就上手。他们把杀毒软件搞得很严肃,待在电脑右下角一动不动。那我们把360杀毒搞得很娱乐,今天开机36秒,我超过了96%的人。大家都上过学,每天都希望自己得100分。就这样我们做了很多简单化的东西。这就是我们做互联网产品的思路,我觉得这个思路也可以为其他传统行业所借鉴。360做杀毒的时候,安全行业的老大们是非常鄙视我的,觉得我是安全行业的异类。他们最希望用户要敲一堆符号才能使用,这样普通消费者才会觉得杀毒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他们一直标榜自己的技术做得多么专业,多么高深。我的理念跟他们不一样,苹果就是我的榜样。我们360软件做得很简单,很娱乐。虽然我们的后台技术同样也很棒,但我们的使命是帮用户解决问题,而用户不需要了解我们使用了什么技术。

  产品之道,大同小异。只要你是做消费类产品的,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把产品做得简单易用,用户就喜欢。做互联网的人可以说首先感悟到了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同样的道理可以应用到其他行业中。我不懂餐饮,不懂航空,也不懂商旅,这么多行业我都不懂,但我相信任何行业的人都可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通过换位思考,你会发现,无论是虚拟的互联网服务,还是现实世界的服务,或者实体的产品,都存在着大量可以改善用户体验的机会。而你一旦开始着手改善用户体验,那就意味着创新的开始。

  商业模式不是赚钱模式

  现在经常有传统行业的朋友问我,互联网既然免费了,那到底怎么赚钱呢?我会一五一十地告诉他们,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免费,是因为一款产品用免费获取海量用户之后,它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然后再通过广告或者增值服务的方式赚钱,实际上就是创造了新的价值链。

  在这本书的后面,我会具体地讲免费。但在讲免费之前,必须把什么是商业模式搞清楚,因为确实有很多人把商业模式等同于赚钱模式,一说商业模式就想到怎么去挣钱。这样想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个商业模式的基础是用户,没有用户,任何商业模式都是浮云。他们不知道一个商业模式的核心是产品,本质是通过产品为用户创造价值。商业模式还包括寻找需求最强烈的用户群,用聪明的推广方法接触这些用户,在接触过程中不断把产品打磨好,等你有了巨大的用户基础,是一定能赚到钱的。但是,如果你急于赚钱,对不起,运气好的话你可能赚点小钱,运气不好就直接完蛋。

  什么是商业模式?其实,商业模式不是赚钱模式。它至少包含了四方面内容: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最后才是收入模式,也就是怎么去赚钱。一句话,商业模式就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给什么样的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在创造用户价值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方法获得商业价值。

  首先是产品模式,也就是你提供了一款什么样的产品。我认为真正能在互联网里做大的公司,都是产品驱动型的公司。所有的商业模式都要建立在产品模式的基础之上。没有产品和对用户的思考,公司不可能做大,走不了多远。所以,你提供的产品是什么?能为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你的产品解决了哪一类用户的什么问题?你能不能把贵的产品变成便宜的,甚至是免费的?能不能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我认为,这是任何一个创业者在研究商业模式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在产品模式之上,还要讲用户模式。这就是说,作为创业公司,一定要找到对产品需求最强烈的目标用户。如果你说自己的产品是普世的产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产品,说明你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举个例子,到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yy是一款语音聊天工具,刚起步的时候瞄准的是游戏工会。玩家要对战,要手忙脚乱地操作键盘和鼠标,就没有时间打字。而且,游戏对战中的沟通不是一对一聊天,是多对多的团队协作。因此,yy就开发出这种语音聊天工具帮助这些游戏工会的人,这些人是产品感受最强、需求最强的一批用户。

  另外一个例子是uc手机浏览器。最初uc浏览器是一个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浏览器,那个时候手机流量很贵,网速慢,资费高,对于使用wap方式上网的用户,流量是他们心中的痛。uc浏览器主要针对这部分人,不仅解决了他们的上网浏览问题,而且解决了上网节省流量的问题。这是uc浏览器长期主打的诉求,而且由此建立了口碑。当然,现在我们的360手机浏览器,在用户体验上也是非常棒的。这就是用户模式。

  再次是推广模式。这就是说以怎样的方式接近目标用户群。在中国,永远不要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只靠自然的口碑,即使产品做得再好,还没接触到大多数目标用户,就可能先被互联网巨头盯上了。人家一模仿一捆绑,你多年的心血就算白费了。然而,很多人一提到推广就想到要花钱,但花很多钱的推广未必是好的模式。你的产品好,但是没有钱去推广,你可能就逼着自己想出很多方法。很多公司在推广模式上的创新都是被逼出来的。一旦有了融资,钱多了,公司往往会直接砸钱做推广。这个时候即使换头猪来做市场总监,只要给他足够多的钱,他也能想到拿钱去刷地铁、刷公交、刷路牌广告,也能在市场上砸出几个泡来。但我认为这不叫推广模式,真正的推广模式是要根据你的用户群和产品,去设计相应的推广方法。

  另外,砸钱式推广,或者在大公司里,有足够多的推广资源支持,往往会给人带来错误的判断,让人产生错觉,以为一推就灵,从而不再研究用户需求,不再重视产品体验,其实这是最危险的。判断是不是真正的推广,最简单的标准是把推广资源一撤,不再砸钱,看产品的用户量是不是往下掉。如果用户量一下子掉下来了,说明产品肯定存在问题。这个时候如果不对产品进行调整,你和团队将面临非常大的挑战。真正的推广是对产品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在推广的过程中,你要研究市场,跟目标用户打交道,了解用户真正的需求,了解用户使用产品时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再反馈到产品上进行改进,由此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样,即使推广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但是通过推广,你发现了产品的问题,了解到真正的用户需求,发现了新的用户群,这些收获也远比单纯的产品安装量要有价值得多。

  最后才是收入模式,就是通过产品获得巨大用户基数,在此前提下考虑怎样获取收入。其实,商业计划书里的收入模式基本不靠谱,如果一个创业公司真正做起来,会发现公司的收入模式往往与商业计划书的设计大相径庭。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收入模式往往不断调整,有时候真的也要依靠运气。比如,谷歌的两个天才创始人做搜索引擎,好几年找不到赚钱的方法,只能给雅虎这样的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服务来赚点糊口的钱。这个时候,天上掉下来overture这个大馅饼。overture是什么?它是搜索引擎付费点击模式的鼻祖,专门为广告客户提供付费点击服务。如果把谷歌看作媒体,那么overture就是精细化广告代理公司。随后,雅虎收购了overture,整合入雅虎搜索中,谷歌的adwords(一种付费网络推广方式)借鉴了overture的付费点击模式,形成了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所以,对创业者来说,谈论收入模式,谈论如何赚钱,是最不靠谱、最没有意义的事情。

  提起overture,有时候我就想,全世界所有的搜索引擎都使用它创造的付费点击广告模式,但是overture自己却无法成长为规模性的公司,最后落得被收购的命运(当然,对投资者而言,overture被雅虎收购是最好的选择)。原因在于,overture创造的付费点击模式,确实为广告客户创造了商业价值,但是作为寄生于搜索引擎的企业,overture却并没有为用户创造价值,反而是谷歌将搜索引擎的用户价值和overture的付费点击模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所以,在互联网里,创业者如果志向远大,不是满脑子想着赚几个小钱,而是一定要知道商业模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也需要从谷歌的故事里学会一个道理:没有用户价值,就没有商业价值。

  还有一个反面教材。2006年,sp公司(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商)大行其道。这种增值服务通过手机收费,实际上是一种微支付,每个用户每个月5块钱到10块钱。这是非常好的收入模式,如果有好的产品或者服务,体验一流,能够为用户创造价值,那么即使仅仅积累几百万用户,一个月下来也能有几千万的收入。但是,很可惜,人的本性就是贪婪,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人的短视暴露无遗。很多sp公司急功近利,不是考虑着怎么把服务做好,把产品做好,而是把用户当羔羊,把用户当傻子,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欺诈陷阱。很多用户被“订”了很多服务,一点都不知道。有的sp甚至直接勾结运营商从用户账户上强行扣钱,最后的结果就是把这个行业全给毁掉了。

  再举个例子。比如,像e-mail(电子邮件)营销,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有商业价值,但是后来很多人发垃圾邮件肆无忌惮。结果,发展到最后,用户对做营销的e-mail看都不看。今天,靠邮件和数据库营销的公司基本上已经没有了。

  我一直强调,如果要把一件事做成功,你一定要重视用户价值,一定要把用户价值放在公司的收入之上。这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成为一个规律--得民心者得天下。相反,如果不重视用户价值,为了公司一时的商业利益,不是对用户过度开采,就是做出伤害用户利益的事情,最后用户忍无可忍,还是会用脚投票抛弃你的。

  还有一种所谓的商业模式,你听都不用听就会知道行不通,这就是资源型的商业模式。这样的人一开始就说自己能搞到什么资源,可以怎么样。后来事实证明,这样的公司肯定不会成功。有的人动辄就讲:我的某个亲戚在做什么,我认识电信运营商的什么领导,他可以给我什么样的资源。或者说:原来我跟政府打交道,我可以从政府拿到什么样的资源。听起来,你会怦然心动,觉得他跟政府、运营商、大国企合作,说不定就能挣到钱。

  这种公司最缺的,是对互联网精神的理解,它根本就没有为用户服务的理念,所以根本不会形成用户基础。没有坚实的用户基础,商业模式越复杂,做事情的难度就越大。中国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基本上见不到只依靠政府的支持就能成功的。互联网是虚拟的东西,如果没有一种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没有每周7天紧张工作的奋斗精神,很难做成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几年前的那款绿坝软件,它根本无视用户的利益,想通过政府的指令强行到每个人的电脑里去插扛子。但是绿坝的下场,我们都有目共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