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大宋天子赵祯传奇 > 第十二章 弹劾吕相

第十二章 弹劾吕相

  景祐三年(1035年)三月,范仲淹由苏州调回汴京,授礼部员外部,天章阁待制,并兼职国子监。重新回到朝廷,并以极大的胆识为郭皇后申张了正义。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但吕夷简因为曾经和阎文应一起密谋,心中有鬼,害怕有一天会牵连到自己,对于范仲淹重回朝廷,心里十分紧张。他清楚,如果让范仲淹这样一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留在皇上身边,将来总有一天会危害到自已。

  于是他暗中派手下人劝告范仲淹说:“你现在是侍从官,不是谏官,用不着每天操心议论国家大事,不是份内事就不要管了。好好做你的侍从官”。

  范仲淹听出了来人的用意,当即对来人说:“议论国家大事,正是为臣的本分,我怎么可以失职呢?”

  吕夷简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便一再向皇帝推荐,让范仲淹升任吏部员外郎,代理开封知府,相当于担任今天的北京市市长。

  开封府地处京师,是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最难治理的地方。吕夷简此举一箭双雕,认为这样做既可以把范仲淹调离身边,免除麻烦,又能够让开封府那繁杂的政务缠住他,也便于寻找机会找他的错处,这样就可以明正言顺地罢免他的官职。

  谁知范仲淹到任几个月后,便把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京城“肃然称治,风清气正,面貌焕然一新”。吕夷简诡计未成,弄巧成拙,反而提高了范仲淹在京师的名望。

  范仲淹任开封知府期间,有一天,派二子范纯仁将一船五百斛的麦子运往苏州老家。

  在丹阳停留时,范纯仁偶然遇到父亲的好友大文学家石曼卿(后任右班殿直、太常寺太祝,累迁大理寺丞、官至秘阁校理、太子中允等职),当时石曼卿家中连遭不幸,自己又屡考不中,几位亲人相继离世,生活极度贫困,他想安葬亲人之后再回乡,因为没有盘缠而寸步难行。

  范纯仁得知这一情况后,不加思索地就将整船麦子赠送给了石曼卿,帮他渡过难关。

  但石曼卿还是愁眉紧锁,范纯仁就问:“石先生如还有为难之事,不妨说来听听?”。

  石曼卿很羞愧地说:“我的两个女儿大了,都已经找了婆家,可是我身无分文,没有嫁妆无法出门?”

  范纯仁爽快地说:“石先生不必忧虑,这有何难?只需将我的船只卖掉,嫁妆钱也就有了。”石曼卿连声道谢,范纯仁则两手空空回了家。

  范纯仁处理完事回到开封,范仲淹就他空手而归,知道一定有事,便问范纯仁发生了什么事?

  范纯仁将来龙去脉告之父亲,讲他在途中遇到了石曼卿。因为石曼卿太困难了,所以就决定把五百斛的麦子全卖了,去资助他,说到这里,又说:“但是钱还是不够。”听到这里,范仲淹就抬起头来笑着问儿子范纯仁:“结果,你后来把船也卖了,把钱借给他了!”

  范仲淹一生勤政爱民,体察民情。范仲淹在开封府审理了很多案子,也纠正了很多错案,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敬仰。当时在群众中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的民谣。范仲淹在开封期间,还常到皇帝那里去,与皇帝谈论“为政之道”,皇帝对他的议论很欣赏。

  当时,宰相吕夷简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把持着朝政,整天就想着怎么整人,怎样欺上瞒下争权夺利,任人唯亲,发展自已的党羽势力,凡是自己的门生、亲信就一个个都破格提拔起来,弄得朝风很坏。

  那些一心想升官发财的势利小人,都象苍蝇一样争相投奔于吕夷简门下。吕夷简专门提拔这些人作为自己的心腹,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范仲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选择机会,亲自向仁宗皇帝上书《百官升迁图》,当着众朝臣的面历数吕夷简培植党羽,任人唯亲,企图把持朝政的丑恶行为。

  但是,宰相吕夷简势力庞大,又受皇帝信任,公开指责当朝宰相滥用私人,奏章一上,后果很难预料,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上奏章的前夜,范仲淹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沉默了很久,他回想起自己的从前,历经寒窗苦读,风雨几十载,几进几出朝廷,好不容易才又得到皇帝信任重用,而现在他又要“逆龙鳞,触龙须”,做傻事,这样做,真的值得吗?可是这时候,他又想起自己曾经发下的誓言,“要立志救国救民,报效朝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下而乐”。难道这一切自己都忘了吗?想到这里,他更加坚定自已的想法,要把吕夷简拉下来。

  他把长子范纯佑叫到面前,对范纯佑说:“明日早朝,为父要上奏《百官升迁图》。揭发吕相滥用权力,任人唯亲的行为。如为父有什么三长两短,你就奉母携弟,返回苏州,在天平山下种田读书,清白自守吧。”

  第二天早晨,崇政殿上,仁宗皇帝赵祯端坐在龙座之上,文武官员分站大殿两侧,殿堂内威严肃穆,司礼太监以清亮圆润的嗓音喊道:“皇上有旨:列位大臣,有本奏来,无本退朝。”

  朝堂上一片寂静。一会儿,司礼太监正要宣布退朝。这时,正见范仲淹一手持笏,一手捧着《百官升迁图》奏章,步履从容,走上前来。行到龙廷前下跪叩头:“启禀圣上,臣范仲淹叩见吾皇万岁,万万岁!”

  宋仁宗从龙椅上往前倾了倾了身子,说道:“范爱卿,快平身。卿在开封府,兢兢业业,革除弊治,肃风正气,政绩卓著,开封府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辛苦了,朕早有所闻。”

  他急于事毕,可早些回内宫游玩,接着便说:“卿有何本奏?即从速奏来,”

  范仲淹不慌不忙从容地说道:“臣有二事启奏。其一,今年以来,淮南暴发大风大雨,数州遭遇洪灾,田地被淹灭,颗粒无收,数十万灾民饥寒交迫,正在仰望朝廷的赈灾救助。”

  仁宗帝脸色听罢,不快地说:“淮南灾情严重,朕已知道。”

  范仲淹跪下奏道:“陛下,救民如救火,望陛下体恤黎民之苦,速派朝廷大员赶赴淮南灾区,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仁宗帝犹豫了一会儿,说道:“只是现今朝廷国库空虚,存粮有限,赈济一事。只怕一时难以解决?”

  范仲淹激动地大声高奏道:“陛下,此事非同小可,刻不容缓,天下苍生,都是陛下的子民,试问陛下宫中如半日无食,又当如何处理?”

  范仲淹的一席话,令众大臣大惊失色,谁也不敢插话。这时,宋仁宗眉头紧皱,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这才一字一顿地说道:“联知道了,着三司使迅速筹备赈灾事宜。”

  他转向其他大臣,问道,“众爱卿,还有何事?”

  这时,范仲淹又双手捧上奏章,双膝向前朗声道:“陛下,臣还有本奏,今日献上民间流传的《百官升迁图》,请陛下过目,以正朝纲,以清吏治。”

  太监接过奏章,呈给皇上,仁宗帝极不情愿地接过《百官升迁图》奏章,看着看着,脸色越来越难看,百官一看这阵势,估计今天朝堂上要出大事了,都为范仲淹捏着一把汗。

  只见仁宗突然将《百官升迁图》往龙案上狠狠一摔,勃然大怒,指着范仲淹的鼻子大骂道:“大胆范仲淹,竟敢指责联的不是,你说朕放任吕丞相任人唯亲?难道联是昏君吗?朕有何私?吕丞相何以不公?”

  朝廷上众官员的目光都集中到范仲淹的身上,此时,只见范仲淹以极其平静的语气奏道:“请陛下息怒,今吕相任人唯亲,攀龙附凤之纨绔子弟,均窃踞高位,焉知黎民百姓之苦?焉知功名来之不易?如何为朝廷尽忠效力。

  此辈实非朝廷之福。列祖列宗,创业不易,选拔人材,任贤举能,近贤臣,远小人,方能永保我大宋江山千秋万代!”

  仁宗暴怒道:“如此说来,难道朕败坏了祖宗大业吗?”

  这时,宰相吕夷简趁机启奏:“启奏陛下,范仲淹诽谤圣上,咆哮朝廷,离间君臣,越职言事,实非贤臣所为,应予严惩!”

  吕夷简的心腹大臣更是迎合吕夷简主意,为吕夷简摇旗呐喊助威,要求皇帝以结朋党之罪,下旨严惩范仲淹。

  就在此时,大臣欧阳修、余靖、包拯等人,纷纷挺身而出,为范仲淹辩解,有的大呼:“若范仲淹因忠言而获罪,臣等愿与之同罪!”

  见大臣们乱作一团,仁宗一时也失了分寸,勿勿忙忙下令退朝。最终,宋仁宗还是听信了吕夷简等人的一面之词,认为范仲淹以下犯上,罪不可恕。

  第二天上朝,太监高声宣读仁宗的圣旨:“皇上有旨,查范仲淹、余靖、欧阳修等人,结党营私,诽谤朝政,贬范仲淹知饶州,余靖监筠川酒税,欧阳修知夷陵县……。”

  宋仁宗盛怒之下,遂将范仲淹以“朋党“论处,范府当日即被禁军查抄,范府大小几百人口被勒令逐出京城。范夫人李氏素来胆小,遭受到如此大难,一时难以承受,不久便含恨死去,为范仲淹留下三男二女,大的才十三岁,小的才四、五岁。此时的范仲淹,面临着官场失意和中年丧妻的双重痛苦,再次陷入人生的绝境。

  这件事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很多正直的官员都纷纷表示不满,为范仲淹鸣不平,因而也受到牵连被贬。

  诗人梅尧臣也赋下一首《啄木乌》诗,讽讥时政,声援范仲淹,诗中写道:

  城头啄枯杨,城下啄枯桑。

  朝啄不停咮,暮啄不充肠。

  寒风正洌洌,蠹穴虫且殭。

  况兹园林迥,剥剥响何长。

  他在这首诗中,把范仲淹比喻成啄木鸟,虽然吸尽了林中的害虫,却得罪了树木的主人,不幸的是被主人射落在落日的余晖中,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