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香港骑士曾荫权 > 第五章、荣任政务司司长 第四节、崇尚实干的官品

第四节、崇尚实干的官品

  1.履新强调开明作风

  成为十八万公务员“大统帅”的曾荫权,在会见记者时,他道出了自己的三大工作要点,包括建立高官问责制,为二零零七年的政制改革铺路;与立法会进行更紧密沟通及“尽量利用传媒”解释政府政策,同时保障公务员制度巩固和中立的态度等。

  此外,他也强调传媒的重要。在他出席报业公会颁奖礼发表演说时,声言特区政府会着力维护本港的新闻自由。他又说,自己至今仍坚持曾向纽约行政人员说过“我不会以任何东西交换新闻自由”的言论,认为新闻自由除了是市民的基本权利,更有助维持本港的国际形象。

  另一方面,曾荫权也扬言要加强与立法会的沟通,并将之付诸实行。据立法会内务委员会主席周梁淑怡表示,曾荫权首次与议员见过面后,已主动要求不但要与议员举行非正式会议,也期望立法会尽快安排一次正式会议,就自己的工作方针与议员交换意见,显示与议员保持互相沟通和尊重的诚意。

  对于曾荫权的建议,政党如民主党、前线与民协议员都表示欢迎,亦期望可与政务司司长定期会面。

  2.积极推进与内地开发

  零一年五月十五日,特区政府成立了的西部商界访问团,在礼宾府举行茶会,特首董建华与身为团长的曾荫权,偕团员一起跟媒体见面。曾荫权发表演说时指出,考察团的目的,是协助香港商界中国较偏远的西部拓展商机,收集市场资料。

  参加访问团的.一百八十二位团员,大部分都是本港商界大贾,是以被称为“富豪团”。计有长实集团副毛席李泽钜、盈科集团执行主席李泽楷、新鸿基地产副主席郭炳汀与郭炳联兄弟、恒基集团执行董事李家诚及华懋集团主席龚如心等,都是叱咤商场的大人物,其中不少是富豪的第二代,旗下上市公司市值共逾万亿港元,而其他随行的团员就包括政府官员、传媒、医生及翻译等。

  曾荫权率领阵容庞大的访问团,一行到中国西部考察去。访问团的行程,主要是访问西部城市如西安、北京、成都及乌鲁木齐等地,为期十天,在北京更会获得国务院总理朱熔基亲自接见。

  香港各大商贾来访,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公安部更将各访问目的地的接待及保安规格,提升为副总理及政治局委员级别,即访问团入住的各地酒店保安由公安负责,各团员的专车前,会有三部相距十米的警车开道,沿途由警察监控,街道更会实施交通管制,务求让整个访问团在旅程中,受到严密保护,确保此行安全。

  五月二十日,在曾荫权带领下,西部访问团浩浩荡荡的出发,乘搭港龙专机来到首站西安,所到之处都有列队欢迎,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梁和平更亲自来到机场迎接,为是次旅程开展美好的开始。

  经过十天的“西部开发之旅”,曾荫权率领的访问团,在五月二十九日顺利返港。对于考察团这次行程,他总结为“目的已达”,得到内地与外国企业的注意,认识到香港是一个极具价值的“名牌”,绝对有利本港与中国西部的商业发展。同时,他表示希望西部成为“中国加州”,香港则为“中国纽约”,可以透过拓展商机而互惠互利。

  的而且确,这次西部考察为商界带来了商机。十天行程当中,考察团先后于北京、成都和乌鲁木齐举行三次签约仪式,成功订下二十五项意向书及合作协议,包括旅游、酒店、工程及电脑软件开发等,涉及金额超过二十二亿元人民币,可谓收获甚丰,也成功打开了香港与偏远西部经商的康庄大道。

  零一年七月十六日,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子彬,会见“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传媒西部访问团时,仍对曾荫权带领的西部之行津津乐道,认为他一直为开发西部说了不少好话,而特区政府的能力也很好:“曾荫权带团来,开了个好头。”

  不单受到官员击节称赞,曾荫权也成为内地传媒热烈追捧的对象,登上时事经济杂志《共鸣》的封面,可见其不断上升的“人气”。

  不仅如此,曾荫权还力争延长通关时间。

  尽管停售居屋政策不能受到所有市民欢迎,曾荫权仍不断寻求改善本港经济的良策,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争取延长中港陆路边境通关时间。

  零一年十一月中旬,曾荫权正式宣布将在十二月一日开始,罗湖及落马洲会延长通关时间,由每晚十一时半延长至午夜十二时,并会在落马洲增加货物检查通道。曾荫权表示,延长通关时间不单方便港人和旅客,更由于增加了晚上的货检通道,好让货主充分利用二十四小时运作的葵涌货柜码头,使更多转关货物能在同一天送到码头,有助物流和服务业的发展,令香港继续保持货运枢纽中心的地位。

  3.建立公务员新文化

  随著本港经济持续低迷,港府已锐意同时“开源”和“节流”,后者更是以改革公务员体制达到目的。作为全港十八万公务员之首,曾荫权向传媒表示公务员队伍要迎接财政困境带来的挑战,需建立公务员新文化,就是“精(精美)、快(快捷)、俭(俭朴)”,只有三者兼备,才可有效解除公仆与市民之间的隔膜。

  港府考虑检讨公务员编制时,虽然被公务员团体批评会打击士气,惟曾荫权仍努力不懈,在公开场合中致力为公务员说好话,鼓励他们继续为公众服务。

  零二年一月二十日,港府在中环添马舰举行公务员活动,致辞时强调公务员与市民休戚与共,而公务员也会接受善意的批评,同时指摘部分社会人士对公务员存在误解。

  “现在有人怀疑香港公务员能否承担为特区政府服务的责任,也有一小撮人把公务员出于保持尊严的沉默,怀疑为软弱甚至是默认错误。”他说:“我认为这些怀疑是不健康的,是曲解了公务员把公共服务作终身事业的真谛。”

  为引入这种公务员的新管理文化,曾荫权已积极与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及其他局长开会,透过一种“寻根”(rOOt)的领导技巧,提高公务员的危机感,同时提升大家对共同目标的认同。

  事实上,“寻根”是一种进阶领导技巧,在外国主要由大型企业应用,针对企业内各部门缺乏共同目标、各自为政等沟通问题,作出根本性改变。运用这种技巧取得显著成果的,首推美国百事汽水,在公司经营环境变差时,动员全体员工集齐数据及对手的资料,让同事们透过游戏及分享讨论,理解公司的使命和方向,结果令百事的盈利有所起色。

  据一位与会的政府局长解释,曾荫权在会议中,铺陈公务员于现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下,遇到的所有问题,然后让所有公务员透过共同分享及解决问题,提出如何走出困境的方向。

  除以上三大公务员新文化外,曾荫权还向外界表示港府会透过改革,实践四大公务员工作理念,分别是卓越服务、以成效为本、政府一体化和世界级工作效率等,戒除因循守旧的官僚习气。

  另一方面,曾荫权又认为市民对公务员的期望愈来愈高,故公务员有必要与时并进,不但需快速回应市民诉求,同时要达到以最少资源取得最大成效。他又说,日后高官问责制实施后,公务员更要敢于向未来部长提出意见:“只懂唯唯诺诺的人,只会导致劣质的管治。他们不但不会获重用,甚至会受到摒弃。”

  4.首次述职获中央称许

  零二年二月十九日,曾荫权以政务司司长身份,首次飞往北京述职,向中央政府官员汇报工作进展,以及交代香港发展的最新情况,特别是介绍行将推行的问责制内容。期间,曾荫权会拜会国家领导人及港澳办官员。翌日(二月二十日),他跟港澳办主任廖晖见面超过三小时,会后向记者表示,在会面中听不到有中央官员对香港公务员“感到忧心”,是值得安慰的事,而他与廖晖的谈话气氛良好,甚为投契。

  除廖晖外,曾荫权这次访京,还深得中央政府主要领导人赞许,如国务院总理朱熔基认为他的表现是“我不说好,也要说很好”,副总理钱其琛也赞他表现出色,比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更有改进。

  不单得到中央领导人赞许,曾荫权仍深受市民欢迎。根据香港大学民意调查计划在三月份的民意调查,透过电话随机访问了超过一千位市民,对曾荫权的评分为六十五点一分,尽管与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的得分相当接近,仍居于高官之首。

  5.“清洁大队长”

  除了参与特区的重大政策制定,曾荫权还特别注重小节。正如他在寒冷的清晨为记者送去一杯热饮一样,曾荫权在香港民众中的声誉,就是这样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

  在不少香港老百姓的眼中,个子不高,口不饶人的曾荫权是一位既能干又了解民意民情的政务官。一些香港媒体评价他深谙外交手腕,与民众互动良好,与香港一些不同政见的议员,也能保持融洽关系。他在处理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能力,更是有目共睹。

  2003年,在香港遭受非典疫情后,他以政务司司长的身份,领导香港清洁卫生工作,一度被当时香港媒体挖苦成香港“清洁大队长”或者“扫街大队长”。

  那段时间,他天天上街道下社区,一副任劳任怨的样子,丝毫没有觉得这份工作和他的身份不相称。虽然面对冷嘲热讽,曾荫权卷起衣袖,乐滋滋地担任起这项看似琐碎,但在当时是对重树香港形象、对民生至关重要的工作。

  或许正是这种任劳任怨的形象,曾荫权在香港的民意支持率在政府一些司局级高官中是最高的一位。香港大学的民意网站3月1日到3日进行的调查显示,曾荫权的民意支持率为63.7%,比上个月上升了将近三个百分点。

  6.驳斥“民主末路”论调

  在香港的一些“民主派人士”不愿意接受特首提交给人大常委会的报告,对报告表示不满,他们认为这很难“实现港人要求○七、○八普选的期望”。

  曾荫权面对这些言论,进行了回应。他表示,某些议员因为○七及○八年普选落空而感到失望并作出指责,他们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可以不正视某些欠缺理性基础的言论,使社会无法平静下来进行冷静的思考和对话,好好地寻求合适的政制发展方案,寻求共识。

  他明确告诉大家,民主是大家都向往的,香港的民主一直稳步向前。香港市民普遍认同以普选为政制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对于这个最终目标的速度和发展的模式,则存在相当大的分歧。这分歧不但在社会存在,也在这个议事厅存在。社会目前唯一清楚可见的共识,就是大家都希望○七及○八年两个选举方法可以有所改善,可以让更多人参与,从而提高选举制度的代表性。

  对于一些议员把二○○七年和二○○八年两个选举无法实行普选,形容仿似为民主的末路,曾荫权直斥这是流于夸大和悲观。事实上,自回归以来,香港的政制民主一直在稳定向前发展,香港每一次行政长官选举和议会选举,都在扩大民主的进程上跨出一步。港人支持民主向往繁荣

  对于一些议员对于「一国两制」实践的存在疑问和不同的声音,他表示,我们只要看一看眼前的香港,就会发觉我们的生活方式、经济模式、法律制度、言论出版自由等等,仍然是我们习惯的一套。这是「一国两制」在香港成功落实的最佳写照。香港市民享受到的自由,自回归以来,没有丝毫削减。

  他又表示,事实是,香港特区现在已经是国家的一部分,我们的经济活动也与内地紧密相连,经济命脉可谓唇齿相依。市民是支持民主的,但同时也向往经济繁荣及社会稳定。他说,若只顾摇旗呐喊,只求在《基本法》和人大常委决定之外行事,就不可能建立三方共识,顺利推行民主发展。他希望议员三思,要理性,不要各走极端。

  7.强调政改需与中央商讨

  曾荫权说:「香港人都非常明白,『一国两制』最符合香港的长远利益,也最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香港的政制和民主发展,一定要在符合『一国两制』的架构内实现,不能摇动多年来以血汗建成的稳固基础。市民也不想以此冲击中央与特区关系,造成紧张的局面,对任何一方也没有好处。」

  曾荫权指出,在讨论政制发展的过程中,香港市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广泛发表意见,人大常委会未作决定前,也充分考虑了专责小组所反映的市民意见,并主动约见香港社会各界听取意见。

  为此,由政务司司长曾荫权领导的政制发展专责小组起程赴北京,与中央有关部门商讨特区政制发展事宜。曾荫权表示,希望抓紧时间,尽早与中央厘清问题。他并强调会把香港团体的意见转呈中央,回港後会立刻向香港市民交代会议的情况。

  据悉,在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安排下,专责小组与港澳办和全国人大法工委商讨特区政制发展事宜,并与内地法律专家会面,商讨基本法中涉及政治体制的原则及程序问题,同时反映专责小组已接见了的团体所表达的意见。

  曾荫权说,「基本法中相关的原则和程序,是日後讨论政改具体方案必须符合的。专责小组希望能够抓紧时间,尽早与中央厘清这些基础问题,以避免具体方案与《基本法》将来出现不衔接的情况,及使政制检讨工作可以顺利完成。」

  曾荫权强调,专责小组的工作是双向的,小组会向中央反映在香港听取民意的工作。小组已接见十多个团体及人士,他们完全接受香港的政制发展需要符合「一国两制」,香港特区是直辖於中央政府。他们大部分都认为香港的政治体制需要改进;但同时,亦接受任何发展都要符合《基本法》。

  他说,团体及人士对个别的程序和法律问题,也有他们的意见。专责小组会将他们的意愿、看法及意见书完全地转呈中央。而在未来一个多月,专责小组仍会继续接见其他团体及人士,并会陆续将收到的意见转达中央。

  曾荫权表示,今次只是专责小组与中央有关部门的第一次见面,日後仍需要与中央继续跟进工作及沟通。他强调,政制发展涉及中央与特区关系,中央有审视特区政制发展的宪制权责,专责小组需要与中央作充分商讨。同时,希望香港社会对政制发展,继续作深入及理性讨论。因为政制发展是一件复杂事情,亦影响将来的制度如何能够符合市民的生活和利益,影响整个香港的管治及运作。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