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 第14节 王辅一回忆新四军

第14节 王辅一回忆新四军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谈判达成的协议,南方八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在新四军组建的过程中,始终得到毛泽东的指导和关怀。笔者根据多年来接触到的史料,对毛泽东指导、关怀新四军创建的情况作一初步的探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9月中旬,国共两党谈判达成协议。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了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布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立。然而此时,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由于同外界失掉联系,不了解整个局势的变化,不知道中共中央关于政策的调整,仍在深山老林里坚持斗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派人同南方各地的红军和游击队联络,并加强那里的领导力量,让他们根据形势变化和党的政策调整,适应新的斗争形式,进而把他们组建为一支整体力量,是当时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考虑的一个紧迫的问题,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卢沟桥事变前几天,中共中央军委确定调原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原红一军团卫生部政治委员萧望东和张体学、程启文等4人去鄂豫皖边游击区工作,以加强那里的红二十八军的领导力量。毛泽东特意接见了郑位三、萧望东等人,专门讲了当时的形势和党的政策调整的情况,要郑位三、萧望东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向红二十八军负责人高敬亭传达并组织贯彻。

  对于调红二十八军去工作的干部,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除萧望东来自中央红军、有丰富的军队政治工作经验外,其他3位原来都在鄂豫皖边区工作。张体学、程启文过去就是高敬亭的部下,同高敬亭关系密切,且张体学和高敬亭都是河南省新县人。郑位三、程启文是新县的邻县黄安(今红安)人,黄安是高敬亭经常战斗的地区。这就便于他们到达后展开工作。

  郑位三、萧望东等稍作准备,于8月动身,绕道江苏、安徽、湖南,9月上旬到达湖北省黄安县七里坪,向高敬亭和红二十八军指战员传达了中共中央、毛泽东对时局的分析和关于同国民党合作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红二十八军部队应整编为抗日武装等指示。他们还向高敬亭介绍了红军的历史、长征的经过和政治工作的经验,对帮助扩大队伍,整训部队,起到很好的作用。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还要有关部门挑选合适的干部去其他游击区联络。其中,原红七十五师政冶部主任王集成,是福建省上杭人,七七事变后奉命返回闽西,找到由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领导的闽西红军游击队,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形势分析和党的政策调整,参与了部队的整编,任新四军第二支队政治部主任。原红二方面军营长张秀,是江西省永新县人,七七事变后被派往湘赣边游击区,参与了部队整编,后任新四军第二团的营长、团参谋长。

  从1937年9月起,各游击区就停止武装冲突等问题,陆续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谈判。9月下旬到10月初,毛泽东或同张闻天一起,根据各游击区同国民党地方当局谈判的情况,致电正在南京、武汉与国民党谈判的秦邦宪(博古)、林伯渠、董必武、叶剑英及中共南方工委书记张文彬(化名南杰),要他们速派人去寻找项英、陈毅,向他们传达党的方针。提出同国民党谈判时的注意事项。秦邦宪、叶剑英根据毛泽东、张闻天的电示,派顾建业(原名顾玉良)到赣粤边游击区找到项英、陈毅,带去了党的文件,传达了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顾建业还陪同项英由江西于10月23日到达南京与秦邦宪、叶剑英会面。之后,项英迅即转赴延安。

  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同南方各游击区的联络速度是不一样的。到1938年1、2月间,中共中央关于将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集中组建为新四军、开赴前线抗日的决策,才由项英、陈毅、张云逸、曾山等传达到多数游击区。由于事关重大,曾山又于1938年2月下旬亲赴浙南,向刘英、粟裕传达,并一起研究了贯彻落实的问题。

  同各游击区取得联系,体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关怀,为他们实行战略转变,进而组建为新四军,形成巨大的整体力量创造了条件。

  1937年10月,国共两党谈判确定将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但具体编组原则,到当年12月才确立下来。

  12月1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讨论新四军的编组原则时,毛泽东作了重要发言,并同意项英向会议提出的报告。会议经过讨论后,确立的编组原则主要有两项:其一,各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大部分要下山集中,主力要到抗日前线去,以增强抗日力量,并扩大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同时,各游击区应留一少部分武装坚持,以求得将来的发展。其二,成立党的领导机构。确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由项英、曾山、陈毅、方方、涂振农组成。以项英为书记,曾山为副书记,负责领导东南各省党的工作;同时,成立军分会,以项英、陈毅、张鼎丞、曾山、黄道为委员,项英为主席(后称书记),陈毅为副主席(后称副书记)。

  在同一天,毛泽东、项英在致叶挺的电报中指出,新四军的各级领导干部配备,“不要军何(按: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长何应钦)派人”。就是说,新四军的干部配备,均由共产党方面负责,不允许国民党方面插手。这就为在新四军部队中建立共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贯彻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组织保证。

  至于新四军的具体编制,有一个谈判的过程。1937年11月6日,毛泽东在给秦邦宪的电报中提出,新四军应“编两师四旅八团”。12月14日,毛泽东和项英在致叶挺电中又提出设两个纵队、七个支队。但当时均没有达成协议。直到12月下旬,项英带着中共中央、毛泽东的意图到达武汉,又同国民党当局谈判。12月27日,项英在致毛泽东、张闻天的电中称:“四军编制为四个支队,支队等于旅”。第二天,毛泽东复电项英:“同意编四个支队”。至此,新四军的具体编制才最后确定下来。

  在指导谈判、确立新四军具体编制的过程中,反映了毛泽东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和斗争策略的灵活性。这就是说,这支武装必须由共产党绝对领导,不要国民党方面插入任何人;至于要不要师、纵队的名义,编为支队还是设旅,那是次要的。

  关于新四军领导干部的配备,毛泽东是非常重视的,对于人员的选择也是很慎重的。

  1937年9月,国共两党就统一整编南方红军和游击队为1个军,开赴华中敌后抗战达成协议,但由谁来任军长?国共两党是有争议的。开始,国民党方面打算派陈诚或张发奎指挥。共产党方面不同意;共产党方面曾考虑由叶剑英担任军长,国民党方面又不同意。恰在这时,10年前广州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的叶挺回到国内,表示愿意领导这个军,并提议改编后的番号称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发出通报,由蒋介石核定,“任命叶挺为新编第四军军长”。

  当时,蒋介石单方面委任叶挺为新四军军长是有其用意的。蒋介石认为,叶挺在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离开共产党,在国外过了10年流亡生活,这次回国后恐怕不会再替共产党办事了,于是乘机拉拢叶挺,企图把新四军抓到自己手里。当然,蒋介石这个目的并未达到,叶挺却靠近了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同意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也是有个过程的。1937年10月5日,当潘汉年将叶挺任新四军军长的消息报告延安后,毛泽东和张闻天并未立即表态,而是于10月19日致电在南京的秦邦宪、叶剑英询问:“叶挺是否愿意恢复党籍或完全受党指导,而不受国民党干涉,并是否愿意来延安及八路军总部接洽一次(取得何应钦同意)。”10月21日,秦邦宪、董必武、叶剑英向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报告:叶挺表示愿意赴延安“面陈”,“声明完全接受党的领导”。10月30日,张闻天、毛泽东在致秦邦宪、叶剑英的电报中,还讲到:叶挺是否任新四军军长,尚“待考虑”,“叶挺是否能为军长,待你们提出保证之后,再行决定”。直到11月初叶挺到达延安,毛泽东同他谈话,听取其作出虽“在党的组织外,但愿在党领导下进行工作”的保证后,才正式表示同意叶挺任新四军军长,并在为叶挺专门举行的欢迎会上讲话。从上可以看出,毛泽东对新四军军长的人选是相当慎重的。

  关于项英担任新四军副军长,内定的时间比较早。见诸于文字的,为1937年10月30日,张闻天、毛泽东关于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改编问题致秦邦宪、叶剑英的电中讲到,新四军以“项英为副军长”。但国民党方面最后正式公布,则是在1938年1月。

  新四军参谋长的人选,也是经过反复研究的。当时提出的人选,有陈毅、刘英、周子昆、张云逸、周士第等。其中,周士第、周子昆在北伐时曾在叶挺独立团工作过,张云逸也在北伐军中工作过,容易和叶挺配合工作。毛泽东最后确定,由与叶挺取得联系较早的原红军总部副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张云逸任新四军参谋长,周子昆任副参谋长。

  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人选,确定稍晚一些。在酝酿过程中,提出的名单有陈毅、张际春等。1938年3月18日,毛泽东在致项英电中称:中央决定派袁国平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

  新四军各支队司令员陈毅、张鼎丞、张云逸(兼)、高敬亭的任用,中共中央早已确定,并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于1938年1月上旬正式委任。其中,军分会副书记陈毅,曾考虑任军政治部主任或参谋长,后由于第一支队要担负独立的、重要的任务,需要由政治上强、经验丰富、能独当一面的人来领导,故最后还是确定将他留在一支队任司令员。

  在新四军创建之初,毛泽东除对军和支队领导人的配备极为关心外,还要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调集了一批原主力红军的师、团干部担任新四军军部机关有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其中第一批包括:原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赖传珠,任新四军参谋处处长;原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李子芳,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原军委第二局副局长胡立教,任新四军军部通信科科长;原陕甘宁边区政府粮食局局长宋裕和,住新四军军部军需处副处长(处长为叶挺之弟叶辅平);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原中共陕甘省委宣传部部长李一氓,任新四军军部秘书长。这样,新四军军部机关负责作战的、组织和干部的、通信的、钱物的、机要的等重要部门,都由来自主力红军的干部担任领导。这对机关业务部门的迅速建立、工作的开展和发扬红军优良传统,都有重要意义。

  毛泽东对新四军作战部队的建设也给予极大关注,先后从抗大抽调一批原在主力红军工作的师、团、营职干部,以加强新四军支队、团、营的领导力量。其中第一批有:原红一军团第一师参谋长胡发坚,任第一支队参谋长;原红一军团师政治委员刘炎,任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原红三十军第八十九师副师长王必成,任第一支队第二团参谋长、团长;原红军团长张道庸(陶勇),任第二支队第四团副团长。其他支队、团,也派进了一批原为主力红军的团、营干部。1938年春,第四支队第八团改编前后,就派进原主力红军的团长成钧、赵启民、朱绍清等20多名团营职干部,领导力量得到很大的加强。

  这些来自原主力红军的干部,领导部队建设和指挥作战的经验丰富,且多数在抗大学习过,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和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四军组建以后如何部署?1937年12月30日,毛泽东和张闻天、康生、陈云一起,在致陈绍禹、周恩来、项英、秦邦宪、叶剑英的电报中就明确指出:“为使敌攻武汉处于我之战略包围”,新四军应部署在长江南北;以皖南为重心,准备攻击南京、芜湖等地之敌;皖北(按:应为皖中)以舒城、桐城等地为中心,准备攻击沿江之敌;以陈毅支队置于皖南,高敬亭支队置于皖北。这就把新四军组建后的基本部署定了下来。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南方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整编的指示,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2月下达了部队集中整编和集结的通知。第一、第三支队于4月初开到皖南歙县岩寺镇集结,第四支队也于4月初开到皖中舒城、庐江地区集结。第二支队由于路途太远,加之又到福州领回原何鸣部被缴的枪支,直到4月18日才到达岩寺。这样,分布在南方八省14个地区(不含琼崖)的红军和游击队,仅用3个月时间,就顺利地完成了改编和集中的任务,速度是相当快的。

  新四军集结后怎样行动?项英、陈毅于1938年2月14日向毛泽东建议:新四军“不宜全部集结岩寺”,应“尽可能向前伸出到浙、苏、皖之昌化、绩溪、孝丰、宣城、宁国”。毛泽东第二天就复电:“同意14日电的行动原则,力争苏浙皖边发展游击战。但在目前最有利于发展地区还在江苏境内的茅山山脉,即以溧阳、溧水地区为中心,向着南京、镇江、丹阳、金坛、宜兴、长兴、广德线上之敌作战,必能建立根据地,扩大四军基地”。不久,第一、第二支队挺进到苏南和苏皖边开展游击战争,就是按毛泽东这个指示进行的。

  1938年4月24日,毛泽东复电项英:“主力开泾县、南陵一带,先派支队去溧水一带侦察甚妥”。按照毛泽东的复示,新四军军部从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抽调人员组成先遣支队,由粟裕率领,于28日赴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项英于29日向毛泽东和长江局作了报告:“先遣队已出发,各支队不日陆续跟进”。这时,离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在岩寺集结完毕,也只有10天时间。

  同年5月4日,毛泽东就新四军应进行敌后游击战争的问题致电项英:“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虽有困难,但比在敌前同友军一道并受其指挥反会要好些,方便些,放手些。敌情方面虽较严重,但只要有广大群众,活动地区充分,注意指挥的机动灵活,也会能够克服这种困难,这是河北及山东方面的游击战争已经证明了的。在侦探部队出去若干天之后,主力就可准备跟行,在广德、苏州、镇江、南京、芜湖五区之间广大地区创造根据地,发动民众的抗日斗争,组织民众武装,发展新的游击队,是完全有希望的。在茅山根据地大体建立起来之后,还应准备分兵一部进入苏州、镇江、吴淞三角地区去,再分一部渡江进入江北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平原也是能发展游击战争的”,项英认为毛泽东这个指示很重要,在组织东南分局、军分会的成员学习后,立即转发给各支队,并要负有进军苏南敌后任务的第一、第二支队认真研究执行。是年6月,陈毅,张鼎丞率第一、第二支队先后挺进到苏南和苏皖边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

  随着第一、第二、第四支队向大江南北敌后挺进,并取得蒋家河口、韦岗,新丰等战斗的胜利,从而使新四军实施了战略展开,初创了苏南、皖中抗日根据地,扩大了影响和声威。1938年6月新四军进入江南敌后前,日军感到其后方安全,从常州、镇江、南京、当涂到芜湖一带,只驻扎两个联队,当新四军进入江南后,积极打敌人,破坏敌人交通,迫敌增兵防卫,到1938年底,江南驻防的敌人已增加到两个半到3个师团。这就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毛泽东上述关心、指导新四军的创建和初创时期取得的成就,都已镌刻在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丰碑上。它为开展华中敌后抗战,为新四军尔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辅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