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伊莎多拉·邓肯 > 第八章 灭顶之灾
●“千万别让我再弹这支曲子了,”他恳求她说。“我体验到了死的滋味……”
●她对伊莎多拉说:“你一定是神经上有毛病。”
●小女儿大声喊道:“嘿!帕特里克,你猜咱们今天要去哪儿?”
1913年1月,伊莎多拉·邓肯和亨纳·斯基恩一起在俄国巡回演出。这次旅行中发生了一次奇怪的事情。一天黎明,他们到达基辅,乘雪橇去旅行。伊莎多拉睡意未醒,突然非常清楚地看见马路两旁摆着两排棺材,但不是一般的棺材,而是儿童的棺材。她抓住斯基恩的手臂。
“你瞧,都是小孩——孩子都死了!”她说。
“可那儿什么也没有啊!”斯基恩说。
“什么?没有?你看不见吗?”她说。
“没有,那儿除了雪,什么也没有。大雪堆在马路两旁。真是奇怪的幻觉!一定是你累了!”
那一天,为了消除疲劳,使自己的神经镇静下来,伊莎多拉到澡堂去洗澡。
在俄国,澡堂都在蒸气熏得很热的房间里安上一排排长长的木头架子。伊莎多拉躺在架子上,突然,一阵热气把她熏倒,从架子上掉到大理石地面上。
侍者发现伊莎多拉失去知觉躺在地上,把她抬回了旅馆,并找来了医生。诊断结果是轻微脑振荡。
“您今天晚上无论如何也不能跳舞——您在发高烧。”斯基恩劝她。
“可是这会使观众失望的。”伊莎多拉坚持要到剧场去。
演出的节目是肖邦的音乐。要结束的时候,完全出人意料,伊莎多拉对斯基恩说:“弹肖邦的《葬礼进行曲》!”
“那为什么?”他问。“您可从来没跳过这支曲子啊!”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弹吧!”
伊莎多拉热切地坚持要他弹,斯基恩只好同意了她的要求。
伊莎多拉按着进行曲跳了起来。她表演的是一位可怜的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孩,拖着缓慢而踌躇的脚步,走向最后的长眠之地。她舞着,像死人一样一步一步走进了墓穴;最后,她又化为灵魂,逃出被禁锢的肉体,飞升而起,向着复活飞去。
舞蹈完毕,幕落以后,全场沉寂异常,伊莎多拉看着斯基恩。
他的脸色像死人一样苍白,浑身直哆嗦,握住她的双手也是冰冷的。
“千万别让我再弹这支曲子了,”他恳求她说。“我体验到了死的滋味。甚至闻到了丧礼之花的香味,并且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棺材……棺材……”
他们俩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伊莎多拉相信,那天晚上神灵给了他们异常的预兆,预示了将来注定要发生的事。
他们于1913年4月回到了巴黎。在特罗卡德剧场一次长长的演出结束的时候,斯基恩又一次演奏了《葬礼进行曲》。观众在一阵宗教似的沉默之后,仍然恐惧了好一阵,然后疯狂地鼓起掌来。一些妇女痛哭流涕,有的甚至不能自已,几乎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
自从在基辅表演《葬礼进行曲》发生幻象以后,伊莎多拉就有一种灾祸临头的感觉,因而情绪非常低落。回到柏林之后,她又演了几次。接着,伊莎多拉再次着迷地想创作一个舞蹈,表现一个人正在世界上昂然举步的时候,突然被一次可怕的打击压倒,而遭受创伤者在受到这次命运的残酷打击之后,又爬起来追求一种新的希望。
在伊莎多拉去俄国旅行时,她的两个孩子跟伊丽莎白住在一起。现在,她把他们接到柏林自己的身边来了。他们身体很健康,精神饱满,到处跳舞,显得非常快乐。伊莎多拉和他们一起回到巴黎后,住在纳伊的那所大住宅里。
在家里,伊莎多拉·邓肯时常站在阳台上,不让迪尔德丽知道,偷偷地看小姑娘自己编的舞蹈。
迪尔德丽还自己创作诗歌来自编舞蹈,用那甜蜜的、孩子的声音说:“现在我是一只小鸟,我飞得这么这么高,飞到云彩里。”还有:“现在我是一朵花,一边瞧着小鸟,一边摇来摇去,这样,这样。”
伊莎多拉看着她那样优雅美丽的仪态,就想她将来也许会继承自己的事业,照她的想法去办学校,她是她最好的学生。
儿子帕特里克也合着自己创作的古怪的音乐开始跳舞。只是他从来不让母亲教他,总是一本正经地说:“帕特里克要跳帕特里克自己的舞蹈。”
在纳伊,伊莎多拉每天在工作室练舞,在图书室里几小时几小时地看书学习,和孩子们一起在花园里玩或者教他们跳舞。她非常愉快,唯恐有任何巡回演出把她和孩子们分开。他们一天比一天长得漂亮,伊莎多拉一天比一天舍不得离开他们。
她过去总是预言,将来一定出现一个大艺术家,他将把创作音乐和舞蹈这两种天赋同时结合起来;而当她的小男孩跳舞的时候,她觉得他就可以成为这样一个艺术家,将创造出从新的音乐中产生的新的舞蹈来。
伊莎多拉和这两个极可爱的孩子不仅仅是亲生骨肉的关系,同时还跟他们有一种几乎是超乎人性的更崇高的密切关系——那就是艺术上的关系。
这两个孩子都非常热爱音乐。当斯基恩弹钢琴,或者伊莎多拉练舞的时候,他们总是要求留在工作室里,乖乖地坐在那里,专心一意地听着、看着。使伊莎多拉有时不免骇异:这么小小的年纪,竟能如此严肃认真地集中注意力。
一天下午,大艺术家拉乌尔·帕格诺在弹莫扎特的曲子,孩子们蹑手蹑脚走进来,站在钢琴两旁,听他演奏。他一弹完,两个小家伙不约而同地把他们披着金发的小脑袋钻在他的腋下,极其钦佩地注视着他。
他吃了一惊,大声说道:“从哪儿出来的两个小天使——莫扎特的小天使啊?”
这时,他们都笑了,爬上帕格诺的膝盖,把小脸蛋儿藏进他的大胡子里。
伊莎多拉·邓肯怀着十分怜爱的激动心情注视着这老少三位。但是,她哪里知道,他们三个此时都已临近阴暗的“永不复返”之乡。
这时正是3月,伊莎多拉轮流在夏特莱剧院和特罗卡德罗剧院表演舞蹈。尽管她现在的生活堪称幸福之至,但是她仍然不断有一种奇怪的压抑感。
一天晚上,在特罗卡德罗剧院跳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由斯基恩用管风琴伴奏,伊莎多拉再次感觉到额头上有一股冰凉的冷气吹拂,还闻到一股和上次同样的白晚香玉和丧礼之花的气味。
迪尔德丽穿着一身白色的衣眼,那小巧玲珑的身躯坐在中央包厢里,看着母亲跳这个舞蹈,突然哭起来,好像她的小小的心儿都碎了似的,哭喊道:“啊,我妈妈怎么那样伤心难过呢?”
这就是悲剧的前奏中最初一个微弱的音符。不久,这悲剧就结束了伊莎多拉·邓肯对一切自然的欢乐生活的全部希望——以后也不复再有。
伊莎多拉相信,虽然一个人看起来继续在生活,其实总有悲哀的事情发生来扼杀一切希望。一个人的肉体可以在世界上苟延残喘,但是人的精神是被压碎了——永远被粉碎了。
她曾听说,忧伤具有使人精神崇高的力量。而她只能说;我现实生活的最后那几天,在最终的灾祸降临之前,实际上是我精神生活的最后几天。
从此以后,伊莎多拉只有一个愿望:飞——飞——逃离那场灾祸带来的恐怖。以后的生活正是一系列不可思议的逃离那一切的飞逸,就好像那悲哀的犹太人到处流浪。而且,整个生活在她看来只是在幽灵的海洋上漂泊的幽灵之船。
心理上发生了什么事,常常在物质客体上反映出来。波瓦瑞为她设计的那套奇异而神秘的房间,在每扇金色的门都安上了一对黑十字。起初她认为这个图案别致而古怪,但是它逐渐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影响伊莎多拉了。
尽管看起来她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其实她的心里一直感到一种奇怪的压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现在,她夜里时常突然惊醒坐起,感到十分恐怖,因此常常通宵留着一盏灯不熄。有天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伊莎多拉仿佛看见床对面的双十字架上出现一个活动的人影,身被黑衣,走到床前用怜悯的目光注视着自己。伊莎多拉吓呆了,半晌动弹不得,然后把所有的灯开亮。人影便突然不见了。但是这个奇怪的幻觉——这是她生平第一次——后来一次又一次地不时出现。
伊莎多拉深感苦恼,于是在一天晚上,当好友雷切尔·博耶夫人请她吃饭的时候,便告诉了她。
博耶夫人大为惊恐,以平素那样的好心坚持立刻打电话请她的医生来。她对伊莎多拉说:“你一定是神经上有点毛病。”
年轻漂亮的雷纳·巴德医生来了。伊莎多拉把这些幻象的情况告诉了他。
“您的神经显然是紧张过度了。您必须到乡下休息一些日子。”
“可是我得按照合同在巴黎演出呀!”她回答说。
“那好办,您去凡尔赛好了——那儿近得很。您可以乘汽车去,那里的空气对你大有好处。”
第二天,伊莎多拉把这些话告诉了孩子们的保姆。
保姆很高兴,说:“凡尔赛对孩子们来说是太好了!”
于是,他们准备了简单的行李。正准备动身的时候,伊莎多拉看见一个全身黑衣的细长人影出现在大门口,慢慢地走过来。伊莎多拉心想:是我的神经过分紧张呢,还是那个晚上从双黑十字架上出现的人影呢?
她走到了伊莎多拉面前。
“我特意跑来看你。近来我一直梦见你,觉得非见你不可,”她说。
伊莎多拉这才认出了她,原来是被废黜的那不勒斯王后。刚刚几天以前,她还带着迪尔德丽去看过她。
那天伊莎多拉说:“迪尔德丽,咱们要去看一位王后啦。”
“啊,那我得穿上节日的衣服,”迪尔德丽说。她总是这样叫波瓦瑞为她设计的一件小衣服,做工精致,镶满了绣花褶边。
以前,伊莎多拉曾费了一些工夫教迪尔德丽行真正的宫廷屈膝礼。她很高兴,最后又突然哭起来,说:“啊,妈妈,我害怕见真正的王后。”
小迪尔德丽想必以为她要被带到真正的宫廷去,就像到神话哑剧里见到的那种王宫里去。可是当她进了布洛涅树林边缘一所考究的小房子里,被引见给一位身材苗条、白发编成长辫盘在头上、雍容华贵的女人时,勇敢地行了个宫廷屈膝礼,然后笑着奔到伸出手臂的王后的怀抱里。她一点儿也不怕王后,因为王后是十分善良仁慈的。
这一天,王后穿着丧服来,伊莎多拉向她解释他们要到凡尔赛去和去的原因。
王后说她很乐意和他们一起去——这是个奇遇。路上,她忽然非常亲切地把两个小宝贝搂在胸前。
然而,当伊莎多拉看到两个金发的小脑袋给卷裹在黑衣里面时,她又一次感到近来常常体验到的那种奇怪的抑郁。
在凡尔赛,和孩子们一起愉快地吃了茶点后,伊莎多拉陪送王后回她的住处,见到了王后的妹妹。那是一个可爱、富有同情心和充满智慧的女人。
第二天早晨,伊莎多拉在特里安龙饭店的花园里醒来,所有的恐惧和不祥预感统统消失了。医生说得对,伊莎多拉需要的是乡村环境。可惜,要是希腊悲剧合唱队在这里的话,也许会唱个例子,诉说常有这种情况:采取相反的道路去躲避不幸,结果适得其反招致厄运,例如不幸的俄狄浦斯就是一个。如果伊莎多拉不到凡尔赛来逃避那使她惴惴不安的死亡预兆,孩子们也就不会在三天以后在同一条公路上遭到横祸身亡。
那天晚上,伊莎多拉的舞跳得与往常大为不同。她不再是一个女人,而是欢乐的火焰——是一团火,是燃烧起来的星星之火,是从观众心中冒出来的滚滚浓烟——而且谢幕十几次之后,做为告别的节目,最后跳了《音乐瞬间》。
突然,她觉得好像迪尔德丽坐在她的肩膀上,帕特里克坐在另一边,非常平稳、非常快乐。当她在跳舞中左顾右盼的时候,看见他们带笑的、明亮的小脸——婴儿似的微笑——而她的腿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这一场跳完后,有一件意外喜事,几个月以前在埃及分手伊莎多拉就没再见过的帕里斯·辛格来到了化妆室。
那晚的舞蹈和重逢似乎使他深深感动,提议让伊莎多拉到香榭丽舍饭店的奥古斯丁套间去等他一起吃晚饭。
伊莎多拉去了,坐在摆好的餐桌前面等着。几分钟过去了——一小时过去了——他却没有露面。他这种态度使伊莎多拉紧张不安。尽管伊莎多拉知道他不是单身去埃及旅行的,但还是非常乐于见到他,因为她爱着他,并且盼望能让他看看自己已经长得很健壮的儿子。
但是到了三点钟他还没来,伤心失望之下,伊莎多拉返身回凡尔赛去和孩子们团聚。
跳舞时的心情激动,等待帕里斯·辛格时的心烦意乱,伊莎多拉精疲力尽,倒在床上就酣然人睡了。
第二天早晨,当孩子们进来的时候,伊莎多拉才醒来。按照习惯,他们跳上母亲的床大叫大笑,然后才一起进早餐。
帕特里克比往常更加吵嚷,把椅子翻倒取乐,每翻倒一把椅子,就高兴得欢叫起来。
后来发生了一件异常的事情。头天晚上,有个人(伊莎多拉始终不知道是谁)给她送来两本装订精美的巴比·多瑞维利的著作。她随手从旁边的桌上拿了一本,正要责备帕特里克太吵闹了,偶然之间打开了书,目光立即落到这段话上:
美丽的人儿,养育出像你一样美丽的孩子!只要谁说到奥林匹亚山,你就发笑。为了惩罚你,神灵的利箭穿透了你那可爱的孩子们的头,而你赤裸的胸膛无法庇护他们。
保姆也说:“帕特里克,别那样闹,你打扰妈妈了。”
保姆是一位可爱的、善良的妇女,非常有耐心,并且她很喜欢这两个孩子。
伊莎多拉大声说:“啊,由他去吧,保姆。你想假使没有孩子们的吵闹,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伊莎多拉立刻产生了一种想法:要是没有他们,生活该有多么空虚、黑暗,因为他们已经使她的生活充满快乐。他们给予她的快乐,远远超过艺术所给予的,也千百倍于任何男人的爱情。接着她读下去:
当只剩下你的胸膛可以射穿的时候,你就贪婪地把胸膛转向发出打击的地方……你等待!然而,徒劳,高尚而不幸的女人!神灵的弓弦已经松开,他是在捉弄你。
你一生都这样等待在镇静的绝望中,在阴郁克制的绝望中等待。你从未发出人类胸膛惯于发出的悲号。你已木然痴呆。于是,人们就说,你已变成石头,这样来表达你的心灵不屈不挠,坚若磐石……
伊莎多拉合上了书,因为一阵突然的恐惧揪住了她的心。她张开手臂,把两个孩子叫到跟前,把他们紧紧搂住,眼泪夺眶而出。
那天早晨的每句话、每个动作,伊莎多拉都记得清清楚楚,以后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又一幕幕不断地重视,而且毫无希望地想:为什么没有出现幻象向我发出警告,得以防止要发生的事情?
那是一个温暖的灰朦朦的早晨。对着花园的窗户敞开着,可以看见花木刚刚吐露芬芳。在这一年伊莎多拉·邓肯第一次感到一种特殊的欢乐激情从和暖的初春降临心间。她一面体验着春天带来的快乐;一面看着孩子们——他们多么娇嫩可爱、多么幸福。
她不由得心花怒放,突然从床上跳起来,和他们一起翩翩起舞。三个人笑声不绝,保姆也面露笑容地在一旁看着。
突然,电话铃响了。是帕里斯·辛格。他要伊莎多拉带着孩子进城去见他。
“我想看看他们,”他说。他四个月没有见过孩子了。
伊莎多拉很高兴,觉得这下子一定会使她渴望已久的和帕里斯·辛格重修旧好的愿望得以实现。于是,她悄悄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女儿迪尔德丽。
小女儿大声喊道:“嘿!帕特里克,你猜咱们今天要去哪儿?”
(后来,伊莎多拉仿佛还一再听到她那稚气的声音:“你猜咱们今天要去哪儿?”
可怜的、脆弱美丽的孩子们啊,伊莎多拉想,那天要是我知道有多么残酷的命运要降临到你们头上,该有多么好啊!那天你们到哪儿去了,到哪儿去了啊?)
接着,保姆说:“夫人,我想今天会下雨,恐怕最好是让孩子们待在这儿。”
(后来,伊莎多拉把保姆的此话视为一种警告,她咒骂自己对此毫不在意。然而当时她的想法是,和帕里斯·辛格见面时,如果孩子们在场将会方便多了。)
在乘汽车从凡尔赛到巴黎的路上,伊莎多拉把两个小小的身体搂在怀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新的希望与信心。她知道,当帕里斯·辛格看到帕特里克时,会忘记对自己的一切反感。而且,她梦想他们的爱情会死灰复燃。
帕里斯·辛格去埃及之前,在巴黎市中心买了一大片土地,打算在那儿给伊莎多拉的学校盖一座剧场——把剧场做为全世界所有大艺术家们聚会的场所和安乐窝。
后来,由于俩人发生了矛盾,这个计划便未诉诸实施。此番去见帕里斯·辛格,路上伊莎多拉仿佛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不出伊莎多拉所料,帕里斯·辛格非常高兴再次见到他的小男孩,对迪尔德丽也很疼爱。他们在一家意大利餐厅非常愉快地吃了一顿午餐,吃了许多细条实心面,喝了许多香提美酒,并谈了那个未来的美妙的剧场。
帕里斯·辛格说;“它将命名为伊莎多拉剧院。”
伊莎多拉说:“不,它该叫做帕特里克剧院。因为帕特里克将是伟大的作曲家,他将为未来的音乐创作舞蹈。”
吃完饭以后,帕里斯·辛格说:“我今天感到很高兴,咱们何不到幽默家沙龙去?”
但是伊莎多拉约好了要排练节目,于是帕里斯·辛格带了那位跟伊莎多拉一起来的年轻朋友走了,而伊莎多拉带着孩子和保姆回到了纳伊。在剧场门口,伊莎多拉对保姆说:“你带孩子进来等着我,好吗?”
但是保姆说:“不,夫人,我想我们最好还是回去,孩子们需要休息。”
于是伊莎多拉吻了两个孩子,说:“我也很快就回来。”
小迪尔德丽把她的小嘴贴在汽车玻璃窗上,伊莎多拉俯身隔着玻璃口吻了她,冰冷的玻璃给伊莎多拉一种神秘可怕的印象。
伊莎多拉走进了她的大排练厅。时间还没有到,她想休息一会儿,便上楼到她的套间里,躺倒在长沙发上。旁边有许多花和别人送来的一盒糖,她拿了一块,懒洋洋地吃着,一面想:“不管怎样,我的确是很幸福的——也许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我的艺术、成功、幸运、爱情,尤其是我可爱美丽的孩子们。”
她吃着糖,对自己微笑着,一面继续想着:“帕里斯·辛格回来了,一切都会好的。”
这时候,一阵奇怪的、非人世所有的哭喊声传进她的耳朵。
回头一看,帕里斯·辛格在那里,像一个喝醉了酒的人,摇摇晃晃地走着,双膝一软,跌倒在她的面前。从他的嘴唇里吐出下面的话:
“孩子们……孩子们……都死啦!”
伊莎多拉·邓肯顿时觉得天旋地转,浑身血液都凝固了,嗓子里在燃烧,就像咽下了几块红炭似的。但是,她无法理解,她还是十分温柔地同他说话,极力要他平静下来,跟他说决不会有这回事的。
接着又进来了一些人,但是伊莎多拉仍不相信事情真的发生了。人们害怕她受不了这一打击,一位医生说:“我一定把他们都救活。”伊莎多拉相信了他,想跟他一起去医院,但人们拦住了她,怕她发疯。但她精神亢奋,尽管四周的人都在哭,她却不哭,同时还想安慰别人。
后来,伊莎多拉·邓肯描述了她当时的心情和感觉:
在我们体外听见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一次是我们降生的时候,一次是我们死去的时候。因为当我握住他们冰冷的小手,它们却再也不能回握我的手,这时我听到了自己的哭声。就是这哭声,在孩子们出生的时候我也听到过。一个是极度喜悦的哭声,另一个是极度悲痛的哭声,为什么说是同一个呢?我不懂为什么,但我懂得二者就是同一个。在茫茫宇宙之中,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创造者母亲的啼哭,是既包含着忧伤、痛楚,又包含着欢乐、狂喜的呢?
伊莎多拉没有穿丧服,她向来认为穿丧服戴孝是荒唐的,也没有必要。奥古斯丁、伊丽莎白和雷蒙德领会了她的愿望,在她的工作室里堆满了鲜花。
当她向孩子们和他们的保姆的遗体告别时,她极想看到一些舞姿,看到他们最后的笑脸。
回到纳伊的工作室,伊莎多拉·邓肯真想了此残生,而且做出了具体安排。
失去了孩子,她怎么活得下去呢?
可是,学校的小姑娘们围着她说:“伊莎多拉,为我们活下去吧。我们不也是您的孩子吗?”
这些话唤醒了伊莎多拉,使她想到有责任去减轻这些孩子们的悲伤——她们站在这儿为迪尔德丽和帕特里克的死,心都碎了。
如果这种悲伤在伊莎多拉·邓肯早年生活里发生,她也许能够忍受,要是晚一些出现,也许不会这么可怕;但是它出现在她正当年富力强的时候,那就完全瓦解了她的精神力。如果那时有什么伟大的爱情使她沉浸其中,让它把她带走,那也有可能使伊莎多拉摆脱痛苦,可帕里斯·辛格对她的呼唤并没有响应。
雷蒙德和他的妻子佩内洛普要动身到阿尔巴尼亚去,在那些难民中间工作。他们劝伊莎多拉跟他们一起去。可伊莎多拉和伊丽莎白与奥古斯丁一起动身去了意大利。当他们到达米兰过夜的时候,被带进伊莎多拉四年前住过的那个房间,那时她内心极为矛盾,斟酌着生不生小帕特里克的问题。
当伊莎多拉又望着那幅画像上的女人那双不祥的眼睛时,她好像在说:“我的预言不是应验了么?——一切都走向死亡。”
伊莎多拉不禁毛骨悚然,赶快跑下楼到走廊上,央求奥古斯丁带她另找一家旅馆。
他们乘船从布林迪西启程,不久到达科孚。
大自然明媚秀丽,可是伊莎多拉却感不到一点安慰。和她在一起的人说她一连好些日子老是坐着发呆。她失去了时间观念——陷进一片灰朦朦阴郁沉闷的境地,根本不存在什么生活和活动的愿望。
当一个人遭遇不幸受到打击时,真正的悲哀是没有任何动作、任何表情的。伊莎多拉就像尼俄伯王后变为石头一样,坐在那儿渴望着在死亡中消灭掉。
帕里斯·辛格当时在伦敦。伊莎多拉想:“只要他来看看我,也许就可以从死人般的麻木状态中解脱出来。也许只要感到温暖爱抚的手拥着我,我就可以苏醒过来。”
一天,伊莎多拉要求谁也不要打扰,拉上窗帘,独自在黑暗的房间里平躺在床上,双手紧紧交握在胸前。她已经到达绝望的最后边缘,反复念叨着打算给帕里斯·辛格的电报:
“来看我吧,我需要你。我快死了。如果你不来,我就随孩子们去了。”
她反复念着这些话,就像念连祷文一样,一遍又一遍地念下去。
半夜了,她仍旧辗转反侧,不能安眠。
第二天早晨,奥古斯丁叫醒她,手里拿着一份电报,上面写着:
务请将伊莎多拉近况告知。我即动身前来料孚。
帕里斯·辛格。
这天以后,伊莎多拉怀着黑暗中出现一线光明的希望等待着。
一天早晨,帕里斯·辛格来了,面色苍白,神情激动不安。
他对伊莎多拉说:“我以为你死了。”
然后他告诉她,在她给他去电报的那天下午,他看见她出现在他眼前,像缥缈的幻影一样站在他床前,跟他说的话正是电报上写的话——“来看我吧……来看我吧……我需要你……要是你不来,我就死。”
当伊莎多拉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心灵感应,便产生了希望,希望通过一种自动的爱的表示,使不愉快的过去获得补偿,使她重新感到心灵的颤动。
然而,事与愿违,她的渴望太强烈了,帕里斯·辛格忍受不了。一天早晨,他突然不辞而别。
伊莎多拉·邓肯看着轮船渐渐远去,知道他一定在船上。眼望着轮船在碧波上远远逝去,又只剩下她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她对自己说:“要么就是立即结束我的生命,要么就是必须想办法活下去,尽管日夜吞噬我的痛苦使我痛不欲生。”
因为每天晚上——不管是醒来还是睡着——她还是生活在那个可怕早晨的恐怖情景之中,听见迪尔德丽的声音:“你猜我们今儿去哪儿?”听见保姆说:“夫人,恐怕孩子们今天还是不出去的好。”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