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大明名相徐阶传 > 第二十三回 渐获帝信谋划北御南征 剿抚兼施荡平东南倭寇(2)

  第二十三回 渐获帝信谋划北御南征 剿抚兼施荡平东南倭寇(2)

  第二十三回 渐获帝信谋划北御南征 剿抚兼施荡平东南倭寇(2)

  这期间,朝廷按部就班的衙门作风,因循守旧的陈规陋习也被触动了。

  兵部尚书聂豹,因塞外战事不利,正焦头烂额。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44年)五月,应徐阶之请,嘉靖下旨发兵征倭,兵部议征发山东长枪手三千,但朝臣会议时,一些大臣认为倭寇飘忽无常,待发兵,也许已跑了,岂不扑了空?劳师动众,未必有效果。聂豹独力难支,只得改变决定,派参将李逢时率山东民兵三千驰援。

  倒是徐阶细心,长枪手怎变成民兵了?打听下来,这三千民兵都是经过挑选淘汰下来的疲弱之卒,明显地敷衍塞责。于是徐阶再上奏本,说倭寇的特点就是飘忽无常,飘忽无常就不发兵,那就永远不必发兵,征倭就是一句空话,东南百姓就永远任倭寇蹂躏。徐阶认为倭寇越是难缠,越显得发兵的必要,此其一;其二,发兵就得发精兵,三千疲弱之卒与三千精兵耗费的军饷是相同的,但效果不一样。敷衍塞责,那才叫浪费军饷,是对国家、对百姓的犯罪。徐阶这一次真是动气了,说话占理,分析中肯,口气也硬邦邦的。由此,征倭摆上了朝廷的重要议事日程,这才有张经的王江泾大捷。

  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以后的几年,徐阶关注北御鞑靼,南征倭寇,并与军队主将频繁地书信往来,建议用兵方略,向张经推荐俞大猷、卢镗,向胡宗宪力荐战将戚继光,俞、戚、卢后来都成为抗倭的中流砥柱。

  军情的发展自然不以徐阶的意志为转移。兵部发六千精兵前往东南沿海,第一仗就落败。朝中有了流言,要追究徐阶坚持发兵之责。

  徐阶的回应,又出人意料。他向嘉靖上奏《请以兵事责有司》,这有司就是地方文官。徐阶找到了朝廷政策的重大缺失——战事只责武将而不责文官。要求重申地方官员同样守土有责。奏疏中,徐阶指出,“用兵固在督抚”,但地方官员,知府、知州、知县也守土有责,必须有所作为,要筹办钱粮,不能让战卒忍饥挨饿出战;应帮助侦探敌情,协同武将歼敌;应训练乡兵团练,以免军队未到,任倭寇烧掠,毫无抵抗之力。要求纠正对武官惩罚过严,一次战败便论死,而文官不过降职。失陷城市,武将文官,一体同罪,该逮皆逮,该杀皆杀。

  这一政令推出,东南沿海的府、州、县官员都紧张起来,不敢再把征倭责任全推给军方,调动了地方文官的积极性,与战将多了沟通协商,多了协同作战,变军队一方的积极性为军队、地方两个积极性。不仅抗倭,而且北御鞑靼的军事态势,有了明显的转机。

  王江泾大捷后,赵文华贪天之功获得嘉奖。但军情还是紧急,张经被逮,倭寇死灰复燃,就像水中的葫芦,按下这头,浮起那头。常熟、上虞、江阴、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南京,烽烟四起,赵文华这才感到剿倭并非易事,套在这里,凶多吉少,想脱身了。他买通严嵩,慌报“水陆大胜,余寇无几”,在严嵩的配合下,班师回朝了。

  小人得志,害莫大焉。赵文华在东南沿海这段时间,应天巡抚曹邦辅、浙江巡抚李天宠被诬陷罢官,继张经任总督的杨宣受谗言攻击罢官。回京以后,赵文华又与严嵩联手,害死了吏部尚书李默。为了堵言官之口,严嵩又唆使兼管吏部考察的大学士李本以考察尚书、侍郎、九卿、巡抚、都御史、科道官之名,罢黜官员五十三人。江南剿倭重任,落到了胡宗宪的肩上。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