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大明名相徐阶传 > 第五回 寒窗苦读思人生竟如何 倭寇袭扰知桑梓疾苦深(1)

  第五回 寒窗苦读思人生竟如何 倭寇袭扰知桑梓疾苦深(1)

  第五回 寒窗苦读思人生竟如何 倭寇袭扰知桑梓疾苦深(1)

  为了不辜负祖父厚望,徐阶连年寒窗苦读。他以先贤焦伯诚为榜样,勉励自己。说起焦伯诚,可是松江府内尽人皆知的人物。洪武年间,他隐居在广富林,昼夜读书。往往夜里读书至子时,然后入睡,卯时不到,又起床苦读,以至于相邻的农家,不用听公鸡啼晓,只须听到焦伯诚朗朗书声又起,就纷纷起床,准备早餐,然后下地干活了。焦伯诚苦读的名声传开,受到知县的表彰,得到知府的嘉许,直到上达太祖朱元璋。当时朱元璋刚登上皇位不久,百废待兴,人才奇缺,心想焦伯诚这样的人物,正好可树个榜样,鼓励全国的学子,勤勉读书,为国效力。于是朱元璋便下旨征召焦伯诚到南京,亲自接见,并安排焦伯诚参与主持礼部会试的工作。这是何等的荣耀!一介布衣,参与礼部会试的主持,这可是旷古未有之事!可是焦伯诚志在隐居,所以主持会试完毕,就想回到松江,继续他的隐居生活。太祖皇帝呢,让焦伯诚主持会试,目的是来个轰动效应,把“天子重英豪”的诗句,化为具体。目的既达,也就做个顺水人情,把焦伯诚放还广富林了。这样一来,焦伯诚的苦读佳话不胫而走,在全国的读书人之间传遍。焦伯诚就成了徐阶心中的楷模。

  随着年龄的增长,徐阶越来越发觉前贤的有些文章、教诲,不能全盘接受,而应独具隻眼,有所取舍。教谕王文昌自从发生五神庙事之后,对徐阶等三人督促更严,同时也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的心得,相互切磋,所以探讨之风,在华亭县学里也渐渐形成,而徐阶也渐渐崭露头角。

  一天,王文昌讲解《孟子·尽心下》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篇时,让学生们各自发表见解。多数学生的意见是,书本上的东西不能全信,认为“尽信书”的“书”是广义的书籍,“不如无书”的“书”自然也是广义的书籍,但徐阶不同意。他站起来说:“尽信书’的书’专指《尚‘‘

  书》这本书,‘不如无书’的‘书’是泛指所有的书。”徐阶这么一说,引起了哄堂大笑。徐阶不慌不忙说:“孟子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后,紧接着说‘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武成》是《尚书》中的篇目。可见前一‘书’指的就是《尚书》,说的就是《尚书》的记载不能全信。对《武成》,我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记载。”

  “徐阶之见,自相矛盾了。既然前一‘书’指的是《尚书》,那么后一‘书’也应指《尚书》。应理解为‘尽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同窗中一位衣着十分光鲜的同学反唇相讥了。

  这时顾中立讲开了。他说:“徐阶的见解完全正确。《尚书》先贤们列为经典,经典也不可全信,那么其他书籍可想而知。就是这个意思。”

  争论时王文昌只是聆听,突然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而且单挑徐阶。王文昌说:“既然后一‘书’指的是所有书籍,你能举例说明否?”

  徐阶应声道:“《史记》载秦将白起夜坑赵卒四十万,就不可尽信。

  我华亭县人口三十六万余,谁有这能耐一夜之间坑杀乎?不免夸张了吧。”

  县学展开的这场学术探讨,王文昌教谕没有下结论。只是说对前贤的著作要敬重,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要轻易推翻。但独立思考是应有的读书方法,自然也应提倡。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