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风云多变,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就一心在盘算着征服波兰的"白色方案"了。他认为,凌辱许士尼格和贝奈斯并没有费什么力气。现在要轮到约瑟夫·贝克了。
张伯伦曾大肆宣传,慕尼黑协定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但和平在哪里呢?历史的纪录如下:
1938年10月21日,也就是慕尼黑协定后21天,希特勒发布了清算捷克斯洛伐克的密令。
1939年3月15日,德国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残余部分。
3月23日,德军侵占了立陶宛的默默尔港。
3月24日,希特勒密令三军做好占领但泽自由市的准备。
4月3日,希特勒批准下达密令"白色方案",命令三军在9月1日以前做好入侵波兰的一切准备。
4月7日,希特勒的盟友意大利法西斯领袖墨索里尼,派兵进入阿尔巴尼亚,这样他在征服埃塞俄比亚以后,又征服了这个"山鹰之国"。他因此得到了一块进入希腊和南斯拉夫的跳板。在欧洲已经十分紧张的空气中,这使得敢于抵抗轴心国家的小国更加胆战心惊。
这些纪录说明,慕尼黑协定根本没有带来什么和平,而是加速了战争的步伐。希特勒本来打算发动局部战争夺取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可是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帮了大忙,使德军不战而胜,几个月工夫就连陷两国。这是出乎希特勒和德国将帅们的预料的。于是希特勒决定抓住西方国家还没有做好准备并害怕打仗的弱点,继续发动进攻。他对党羽们说:"我们的敌人是小蛆虫,我在慕尼黑已经领教过他们了。"他决心以但泽自由市问题为借口,向波兰开刀。这样,围绕着波兰问题就展开了大战前夕一场最尖锐复杂的国际斗争。
波兰位于欧洲大陆东部,东接苏联,西邻德国,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临波罗的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占领了波兰,德国就可以消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把波兰作为将来入侵苏联的军事集结地和出发基地。波兰有丰富的煤矿,冶金、化学、机器、造船工业都相当发达,通过掠夺波兰的人力物力资源,将进一步加强德国的战争能力。
波兰这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波兰人民为争取自己的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终于复国,它的领土由俄、德、奥三国操波兰语的居民组成,也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北方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但泽市,1793年被普鲁士侵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划为自由市,组织自治政府,经济处在波兰支配之下,宗主权也属波兰。此外,波兰还从战前德国土地取得通向波罗的海的一条"走廊"地区。
凡尔赛和约所缔造的国家,没有一个像波兰那样命运多舛。在刚刚复国以后那几年动荡的岁月里,它对俄国、立陶宛、德国、捷克都曾进行过侵略战争,给本国人民和邻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在毕苏斯基元帅死后,波兰主要是由一小群"上校"统治着,他们是毕苏斯基麾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对俄国作战的波兰军团的一些领导人。居于魁首地位的是斯密格莱-利兹元帅,贝克上校负责掌握着外交政策。这帮昏庸糊涂的军人集团,一贯妄自尊大,政治上短见,反苏**,在希特勒侵捷时,居然趁火打劫,伺机分割了一小块土地。正是因为他们和英国人帮助德国征服了捷克斯洛伐克,他们的国家才陷入了军事上无法防守的地位。1939年3月,当希特勒向波兰提出了割让但泽和解决"走廊"问题时,波兰政府才慌了手脚。它坚决拒绝了德国的无理要求,并向它的盟友法国和英国求援。
在所有同德国接壤的国家中,从长期来说,波兰是最应该有所戒惧的。但是在所有这些国家中,它却是最没有看到德国的危险的。凡尔赛和约之中,再没有哪一条比建立波兰走廊、给波兰以出海通道并且把东普鲁士同德国分开的条款更使德国人怨恨的了。把但泽港口从德国分割出去,使它成为处于国际联盟的监督下,然而在经济上又完全处于波兰支配下的一个自由市,这件事情也同样引起德国的怨恨。就是软弱的魏玛共和国政府也把这看成是波兰毁伤了德国的肢体,而不肯予以承认。德国陆军的态度对此更加强烈,早在1922年,冯·西克特将军就这样说过:"波兰的存在对德国生存的基本条件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不能并存的。……消灭波兰必须成为德国政策的一个根本目标。"
然而,贝克上校是经过一段时间才有所觉醒的。他同绝大多数波兰统治阶级一样,对俄国怀有强烈的民族情绪,更不喜欢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但如此,他也不喜欢法国人。他在1923年在巴黎任波兰大使馆武官时,曾经被法国当局以出卖同法国陆军有关的文件的罪名驱逐出境,因此对法国人怀有宿怨。他在1932年成为波兰外交部长以后,从一开头就对纳粹独裁政权抱有热烈的同情。过去6年之中,他曾尽力使他的国家接近第三帝国而削弱它同法国的传统关系。
1934年,希特勒主动同波兰签订了波德条约,目的就是乘机取得一个如此坚决反苏**的国家的友谊,而且同时使它疏远日内瓦和巴黎,从而破坏凡尔赛和约所造成的欧洲体系。波兰对德国同情友好的关系,使希特勒能腾出手来先办该办的事情:进兵来因兰,征服独立的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对所有这些加强德国、削弱西方、威胁东方的行动,贝克和华沙的其他上校们都以无法解释的完全盲目的态度欣然作壁上观。
如果波兰外交部长,像他自己所说,在新年开始的时候就已因为希特勒的要求而陷入悲观的话,他的情绪随着春天的到来更大大低沉了。当3月15日希特勒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并且派兵保护"独立"的斯洛伐克的时候,就在那天早晨,波兰南部的边界已经被斯洛伐克的德**队包围上了,就像它的北部边界早已被在波麦腊尼亚和东普鲁士的德**队包围上了一样。仅仅在一夜之间,它在军事上就三面被围,变得无可防守了。
英国张伯伦政府对德国墨迹未干即撕毁慕尼黑协定、肢解捷克斯洛伐克并向波兰提出但泽问题等一系列事件,感到极大震惊。这一系列行动使中欧的战略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德国的重大变化,严重损害了英法在欧洲的利益。慕尼黑政策彻底破产,在国内外引起一片指责声,张伯伦丢尽了脸。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张伯伦在下院发表了强烈谴责希特勒侵略的演说,并宣布全力支持并保证波兰的独立。4月,英国又宣布保证希腊、罗马尼亚、丹麦、荷兰等国的独立;同时宣布国民征兵法,加强战备。法国也跟着做了相应的表态。由于英法与波兰根本不接壤,要援助波兰,必须改善同苏联的关系,于是英法两国同意从5月份开始和苏联在莫斯科举行谈判。这些都说明,在希特勒侵略得寸进尺的威胁下,西方国家特别是英国对德政策开始发生相应变化。
希特勒见波兰不肯屈服,而英法又宣布保证波兰的独立,就在1939年4月3日下达秘密指令,要三军做好9月1日以后任何时间进攻波兰的准备。5月22日,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结成"钢铁同盟"。希特勒一贯用所谓"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怪影"来吓唬西方国家,阻止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并千方百计地破坏英法同苏联所进行的谈判。
在法西斯威胁日益增长、大战一触即发的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斯大林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苏联,一贯坚持反对侵略和维护和平的立场。在一切大小国际会议上,它一再呼吁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共同制止侵略者。但是,当时苏联和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联合力量,还没有强大到足以制止帝国主义战争,而西方国家却企图牺牲弱小国家来姑息法西斯侵略者。苏联政府争取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各种建议都被拒绝了。
在希特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3天之后,苏联政府曾建议召开六国会议,来讨论防止进一步侵略的办法,可是张伯伦认为"还没有成熟"而把它否定掉了。4月16日,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在莫斯科接见了英国大使,并且正式建议英国和法国同苏联缔结三边互助条约。这个条约要求缔约国签订一项军事协定来使互助条约具有实效,还要求由签字国(如果认为合适的话,还可加上波兰),对中欧和东欧所有认为自己受到纳粹德国威胁的国家作出担保。丘吉尔对英国政府迟迟不接受苏联的建议发表评论说,"如果没有俄国的积极协助,要组成一条反对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是绝不可能的。"东欧任何国家都没有在那个地区维持一条战线的力量。然而苏联的建议,却竟然在伦敦和巴黎引起了惊愕。张伯伦一心一意要把苏联排除在欧洲大国集团之外,就像他在慕尼黑时代所做的一样。那些顽固坚持**的波兰上校们,即使在德国人已经到了华沙的大门口,他们也拒绝接受苏联的援助。
1939年4月7日,墨索里尼派兵侵占了阿尔巴尼亚,这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欧洲局势,一些军备薄弱的国家愈加胆战心惊。4月中旬,戈林专程到了罗马,同墨索里尼就准备一场"全面战争"问题举行了两次长谈。这次会谈也谈到了在4月15日发到罗马和柏林的罗斯福总统的一项呼吁。据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说,墨索里尼开头对这项呼吁连看都不屑一看,戈林说,根本不值得给予答复。墨索里尼认为,"这是小儿麻痹症的结果";但是戈林的印象是"罗斯福害了初期的神经病"。
美国总统在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电报里,要他们作出保证,声明德意武装部队不会入侵英、法、波、苏在内的31个国家。罗斯福说,如果能作出这种保证的话,他答应美国将参加世界范围的谈判,来使世界解除"军备竞赛的重负",并且打开国际贸易的道路。
罗斯福的呼吁似乎过于天真,但是希特勒却颇为狼狈,对他正在进行的侵略扩张提出了难题。为了答复罗斯福的质问,德国外交部在一份外交照会中,向除了波兰、苏联、英国和法国四个国家而外的所有罗斯福曾提到的国家,提出两个问题:它们是否感到自己受到德国的任何威胁?它们曾否授权罗斯福作这一呼吁?征询的结果,绝大部分国家,包括南斯拉夫、比利时、丹麦、挪威、荷兰和卢森堡在内,都对以上两个问题作了"否定的答复"。这些答复为希特勒提供了弹药,他利用这些材料,在4月28日的国会上,作了足足有两小时以上的"精彩"演说。
他雄辩滔滔,机锋横溢,对罗斯福的呼吁极尽讽刺挖苦、虚伪狡诈之能事。他的演说,不仅在德国电台上广播,而且在全世界几百家电台上广播;在美国也由各大广播公司转播。在此以前和以后,都不曾有过他那天那么遍及全世界的听众。在通常一上来先诉说一通凡尔赛和约的罪恶和它所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种种不平和长期痛苦的开场白以后,这篇演说首先对英国和波兰作了答复,这个答复震动了忧心忡忡的欧洲。
他先说,他对英国的钦佩和友谊,然后就攻击它对他不信任,攻击它对德国实行新的"包围政策",并宣布废除1935年的英德海军条约。他说,"它的基础已经消失了。"对波兰也一样,希特勒公开了他一直保守秘密的关于但泽和走廊地带向波兰提出的建议,把这个建议称做"为了欧洲和平的利益而可能想象得出的最大的让步",并且告诉德国国会,波兰政府已经拒绝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建议"。波兰同英国订立了军事协定,因此波兰已经背弃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因此,他认为这一协议已经受到波兰单方面的破坏,从而已经不再有效。
希特勒接着就转向罗斯福总统,德国独裁者的辩才几乎在这里发挥到顶点。在普通人听来,这些话充满了伪善与欺骗,但是对那些仔细挑选出来的国会议员们说来,他那运用自如的喜笑怒骂,听起来却真是一番享受。当德国"元首"用越来越动人的效果,几乎无休无止地取笑美国总统的时候,那些脑满肠肥的议员们不断地哄堂大笑。他先把罗斯福来电中的论点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就一脸奸笑地予以讥讽和诡辩。
罗斯福总统来电说,他认为一切国际问题都可以在会议桌上解决。希特勒就此回答说,"要是这些问题果真能在会议桌上得到解决的话,我将不胜高兴。然而,我的怀疑是有事实做根据的,那就是,最明显地表示不信任会议有用处的国家正是美国自己。因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会议就是国际联盟。"希特勒提醒美国总统,德国曾参加过在凡尔赛召开的一次会议,它不是去参加讨论,而是去听别人捉弄。它的代表"受到的屈辱甚至比苏安族的酋长所受到的屈辱还要大"。
希特勒对罗斯福总统要求他保证不进攻31国中任何一国所作的答复,最后接触到了核心。希特勒反问,"罗斯福先生怎么知道哪一个国家认为自己受到德国政策的威胁,而哪一个国家又认为自己没有受到这种威胁呢?"
他说,"我曾经不厌其烦地向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国家调查了一下。第一,它们是否认为它们自己受到了威胁,而更重要的是,第二,美国总统向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是应它们的请求提出来的呢,还是至少在它们的同意下提出来的呢?所有的答复都是否定的……诚然,我并没有对某些国家提出询问,因为这些国家--例如,叙利亚--目前还没有取得自由,而是在民主国家的军队占领之下,因而被剥夺了它们的权利。"
然后,希特勒抓住爱尔兰和巴勒斯坦问题进一步攻击说:"我必须请罗斯福先生注意一两个历史的错误。他提到了,举例来说,爱尔兰,并且要求我声明德国不会进攻爱尔兰。我刚刚读到爱尔兰总理德·瓦勒拉的一篇演说,奇怪的是,他在这篇演说里,同罗斯福先生的意见相反,并没有非难德国压迫爱尔兰,而是谴责英国不断侵略爱尔兰……
"同样,罗斯福先生也没有注意下面的事实:巴勒斯坦目前并不是在德**队占领下,而是在英**队占领下,这个国家的自由受到了最残暴的武力手段的压制。"
德国国会议员们笑得声震屋瓦,然而希特勒却一丝笑容不露,保持着他那一本正经的神态,以期达到最大的宣传效果。
在临近结束的时候,希特勒大摆自己的政绩,与其说是讲给外国人听的,毋宁说是讲给德国人听的。他说:
"我接受了这样一个国家,它因为信任外国的诺言和由于民主政府的恶劣制度而面临着彻底的毁灭……我克服了德国的混乱,重新建立了秩序,并且大大增加了生产。
"我曾做到了使700万失业工人重新得到工作……我不但使德国人在政治上团结了起来,而且使他们重新武装了起来。我也曾致力于一页一页地撕毁那长达448条的条约,其中包含着任何国家人民和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忍受的最卑鄙的压迫。
"我把1919年从我们手里抢走的地方夺回来给了德国。我把成百万被迫与我们分离而饱受辛酸的德国人领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希特勒最后说:"虽然如此,我相信,正是这样,我才能对我们全都关心的事情尽最大的贡献,那就是:全人类的正义、幸福、进步与和平。"
就欺骗德国人民这一点来说,这篇演说是希特勒"最光辉的杰作"。通篇都是**阵,尽管乍听起来似乎把罗斯福驳得体无完肤,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回答美国总统的根本问题:他的侵略是否已经到头?它是否要进攻波兰?
从后来的事实看,这是希特勒一生中在和平时期所作的最后一篇重大的公开演说。迄今为止,这个前奥地利的流浪汉是尽可能以他的口才来建立功业的,从今以后,他就企图在历史上给自己留下征战的名声了。
希特勒在国会批驳了罗斯福的电报之后,就加快了进攻波兰的部署。
5月22日,在柏林总理府,以相当盛大的排场同意大利签订了"钢铁盟约"。条约规定,"如果违反缔约双方的愿望,而发生其中有一方陷入与另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军事纠纷之中的情事,则另一个缔约国应立即以盟国的身份,以其全部军事力量在地面、海上和空中予以援助和支持。"条约的第五条还规定,在一旦发生战争时,两国中的任何一国都不得单独停战或媾和。从此,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就紧紧地拴在一个战车上了。
5月23日,在"钢铁盟约"签字的次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召开最高军事会议。他一开头就对军事首脑们说,德国的经济问题只有在欧洲取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后才能解决,而如果不侵略或者不进攻其他国家的领土,这是办不到的。他直率地告诉他们,若不流血就不可能取得什么胜利,因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希特勒决心蹈德皇之覆辙,一有合适的时机就进攻波兰,不惜冒同英国和法国摊牌的危险。
5月24日,在希特勒向他的军事首脑讲话的第二天,最高统帅部经济与军备局局长格奥尔格·托马斯将军,在外交部汇报了纳粹扩军备战的情况。从前的帝国陆军花了16年的时间,从1898年到1914年,才把兵力从43个师增加到50个师,而第三帝国的陆军在四年之内就从7个师一跃增加到51个师。其中有5个重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一支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现代摩托化师。海军在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2艘26万吨的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7艘驱逐舰和47艘潜水艇的舰队。而且还有2艘3.5万吨的战斗舰、1艘航空母舰、4艘重型巡洋舰、5舰驱逐舰、7艘潜艇即将建成。空军从完全一无所有开始,白手起家,建立了一支有飞机21个中队、人员26万人的力量。至于军火工业,它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任何其他国家。这位将军宣布,事实上,德国重整军备的总成绩在世界上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确实,希特勒为了进行侵略,加速扩军备战,对德国劳动人民敲骨吸髓,进行残酷剥削。据《法西斯专政时期的德国》一书披露,纳粹政府上台的时候,国债是128亿马克。"千秋帝国"政权垮台前,国债上升到4400亿马克。这意味着德国人民由1933年每人负担194马克增加到1945年的每人负担6674马克。为了稳定本国人民和取信外国债权人,希特勒政府玩弄了发行各种证券的骗人花招,对人民的社会保险金与储蓄进行了掠夺。纳粹政权从人民群众那里总共掠夺了2000亿马克。劳动人民对纳粹政权日益丧失信心,对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十分憎恶。柏林人民给德国战争轴心编了这样一首歌:"你不会是忠实的,不,不,忠实对你来说太不可能了,尽管你嘴里对我许下了多么纯真的爱情。"
在劳动人民贫困化的同时,金融寡头却获得了巨额利润。战争期间,国民收入的2/3流进了国防军与军火大王的腰包。军火大王克虏伯的纯利,1935至1936年是1439万马克,1939至1940年,猛增到2270万马克。伊·格·法本化学托拉斯从1937至1940年间,把红利由5.53亿马克提高到8.46亿马克,也就是说提高了60%左右。军火大王克虏伯供认,"德国的企业主们都全心全意地走上了新的战争的道路,他们竞相感恩戴德地把元首的伟大目标作为自己的目标,从而成为元首的忠实追随者。"一切为侵略战争服务,"大炮代替黄油",这是一个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口号。
6月15日,德国陆军司令冯·勃劳希契按着希特勒的指示,制定了陆军对波兰进行军事行动的计划。为了征服波兰,勃劳希契成立了两个集团军。南路集团军,由第八军团、第十军团、第十四军团组成;北路集团军,由第三军团、第四军团组成。南路集团军由冯·伦斯德将军指挥,将从西里西亚发动进攻,"以华沙为总方向,击溃抗击的波兰军队,以尽可能强大的兵力尽速占领维斯杜拉河两岸的华沙,目标在于同北路集团军合作,歼灭波兰境内仍然在顽抗的波兰军队。"北路集团军的第一个任务是打开走廊,"建立德国和东普鲁士之间的联系"。各个集团军所属各军团和空军及海军都有详细具体的目标。勃劳希契说,在开战的第一天,但泽就要被宣布为德国领土,并且将有德国指挥下的地方力量把它拿下来。同时发布的一项补充命令规定,为执行"白色方案"而部署军队的命令将于8月20日执行,"一切准备工作必须在那一天完成"。
一个星期以后,即6月22日,凯特尔将军向希特勒呈交了一份"白色方案的初步时间表"。希特勒已经把9月1日规定为进攻波兰的日子。
希特勒所计划打的是总体战,它不但要求军事动员,而且要求国家全部资源总动员。为了统一调度这个规模庞大的工作。第二天即6月23日,就在戈林主持下召开了国防会议。要求工业、农业、交通,一切都要为前线服务。为此,希特勒已决定征召大约七百万人的劳动大军充实这方面的工作。
这时,欧洲的形势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各种政治力量都在为着不同的目的加紧进行活动。为了掩人耳目,希特勒也在忙于为入侵波兰制造借口。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