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真名士,自风流:谢安这个人 > 第六卷 第一轮的较量---浴血淮南
第一章 稳定的格局
谢安在建康执政了。再来瞧这时候东晋的势力分野:上游桓豁为荆州刺史,以征西大将军统六州军事;中游桓冲,以车骑将军,统豫江两州军事。下游基本为谢安所掌握。看上去真是好多啦,当年桓家一夜之间就能灭掉建康的局势,已经不复存在。朝廷真是可以松一口气,皇上也用不着天天晚上睡不着觉了。
而且,果然不出所料,桓冲离开徐州一年后,上游桓豁上表,请调兖州刺史朱序来镇守襄阳。他的打算,反正朱序是个小棋子,在人家那儿也起不了什么作用,还天天日子不好过,倒不如回上游来干点儿有用的呢。谢安表示同意,于是桓家在下游的势力被彻底清除,兖州暂先空置了。
这看上去的确是有了很好的转变,但是!这与我们谢太傅所计划的——“荆扬相衡,则天下平”的战略,还有不小的差距啊。后面的步骤他还没有实现呢。你有了地盘儿,有了势力,但是你还没有实力呀!没有实力,这势力可就是虚的,这个上下游“相衡”就成了瞎说。所以,他的下一步就是要尽快壮大下游的实力,真正实现这个“荆扬相衡”。而这时,司马曜下旨,拜谢安为司徒,其实这个“司徒”就是丞相。于是,官员们都开始亲切地称呼他为“谢相”。
荆州易主
而就在这个时候,忽然发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统领荆州的征西大将军桓豁忽然病故了。这一下儿,可引起了桓家内部的巨大震动。荆州是桓氏的老家啊,什么都没了,这个根本也不能丢。这时候的桓冲别无选择,必须请求回荆州去。而且桓家内部本来就有问题,一些人一直对他虎视眈眈,他必须得回去先把这个大局稳住。
其实如果说,谢安要再进一步打击桓家,现在真是最好的时候,荆州刺史的任命权在他的手里啊,他使点儿手腕,就能很轻易地把桓家搞得一团糟,甚至让他们自相残杀。但是谢安坚定地支持了桓冲,很快地任命他为荆州刺史、并统领荆江梁益宁交广七州军事,领护南蛮校尉,并且任命他的儿子桓嗣来接替他做江州刺史,是给足了桓冲信任和支持,并且也借此让桓冲感觉到,他并不想再与桓家作对。
谢安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国家需要这样儿。两年前桓豁在任的时候,苻坚已经攻陷了梁益两州,荆州的局势已经很严峻了。这个荆州刺史的重任,除了身经百战而又性情稳重的桓冲之外,谁也担不起。而如果桓家一乱,那这上游可就完了。
如果说上一回在徐州问题上,他们俩曾经达成过共识的话,那么这一回,谢安就是在桓家最薄弱的时候,伸手扶了桓冲一把。桓冲对此是感念在心的。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后来,桓谢这两个对抗了十几年的家族,竟开始渐渐地和睦了,最后居然发展为携手合作了。其实说起来,一方面,这与我们谢太傅看待事情的长远目光和做人气度分不开,而另一方面,也同桓冲将军能以国家为重的精神,有很大的关联啊。
意味深长的远送
桓冲就要到荆州去上任了,谢安恭请司马曜带领满朝官员为桓冲饯行,在西堂大设酒宴。并在席间,司马曜以体谅西藩军务劳苦为由,赏赐桓冲钱五十万。又另赏酒三百四十石,牛五十头等等,让桓冲回去犒劳他手下的文武官员。桓冲千恩万谢,辞别皇帝和百官,乘船到江陵上任。而这时,谢安赶来相送,竟随着桓冲的船,一路郑重远送,直到溧洲才返回。
这一次“百里相送”,可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啊。因为桓冲这一回西行,就是东晋上下相安格局的开始。他这一走,整个西部可就交给他了,就算谢安有天大的本事,他也管不了荆州的事。桓冲如果能以国家为重,那西边儿就能暂时放心,可桓冲要心里不满意,或者还想着什么对付朝廷,那东晋亡国仍然是为时不远。而且桓冲远离建康,朝廷想控制他,都是很难的。所以,谢安不放心啊。他希望桓冲能够明白他的心思,同时也能落实到行动上,这样儿这国家才能有保障呢。不过看来,桓冲是领了他的情的。所以后来,前秦大军压境时,东晋一直是上下游相互策应,互相支援,桓冲对于谢安从朝里下达的命令,也都很顺利地执行。其实,以后淝水之战的胜利,桓冲同样也是功不可没。
后来桓冲向亲信人谈起自己的看法时,说过这样的话,国家的平安,是在将相两和,我的时望不及他(谢安),所以他是做宰相的,我就是要做上将来守卫国家疆土,这才是正确的呢……
让一切都变得自然
好了,我们的天下又重新划分了。不过可以省些心了,因为这个格局在后来的好长时间(谢安在世),都没再变过。现在是,桓冲领荆州,谢安领扬州,各自相安,彼此之间没有怨恨,也不再争斗了。这个“荆扬相衡”,终于实现。这就好像单位分苹果,同样的两个人,一人儿分了五个,质量上也差不多。那就没事儿。但一旦有人分了四个,有人分了六个,就不行了,那分四个的心里就不舒服。一个苹果都会如此,何况是天下呢?这其实是人性骨子里的东西啊。
不管怎样吧,反正这个天下的大局这回是基本上搞定了,那我们就来说个轻松的人物吧。而这里,也正好该说到他了。这就是既文武双全,又极有才华,而且人品还极好的——东晋大音乐家桓伊。
为什么说起桓伊来呢?还得绕回去。谢安不是把这个天下的大架子搭好了吗,那么,这房子要完整,添砖加瓦什么的肯定是少不了的。桓冲走之前,豫州江州都是他的地盘儿,他一走,谢安把江州给了他儿子桓嗣。那豫州呢?谢安就交给了这位桓伊。
无论从家世门第,还是从个人素质上,在那时,桓伊都可以说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噢。
首先来看桓伊的出身,他虽然姓桓,但跟桓温他们家不是一支,顶多算远亲。而且桓伊无疑是风流潇洒的名士气质,跟桓家那些人,也不是一个路数儿。大家就常常干脆不把他当桓家人看。他从小就跟贵族名士们混得很熟,虽然比谢安小十岁左右,但谢安欣赏他的人品和才华,一直把他看成朋友。
其次他虽然是名士,但却又不是那种弱不禁风的,打小就有一身好武艺。因为不跟桓温一支,他又不主动去亲近,所以官儿就当得很慢,一个淮南太守当了好多年。也就是因为武艺不错,还时不常地被当权大人们调来用一下儿。这样时间久了,他又积累了很多打仗的经验,后来还在淝水之战中担任了要职呢。
这些也正是谢安任用他的原因。不管怎么说,他姓桓,比一般人离桓家更近些,另外,他又跟谢家有交情,再者,他还有指挥打仗的本事。正好,把他放在豫州。一来可以作为上下游桓谢势力的缓冲,这样双方就是圆滑过度,格局就显得自然多了;二来豫州也是防御北方的前线,桓伊呢,又还是个好将领,正好解决豫州防线薄弱的问题。真是没人比他更合适了。于是,桓伊将军也一下儿有了出头之日,终于从小郡守变成了豫州刺史。
关于桓伊,有不少事儿很值得一说啊,下面我们就来瞧瞧他的故事:
文武双全的大音乐家
说起桓伊,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可算是东晋最著名的音乐家了。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古曲《梅花三弄》吧,他就是这曲子的原创者。当时,他创作的是笛曲,后来被改为琴曲广泛流传。在那些著名的古曲里,《梅花三弄》可说是最阳春白雪的了,听后会让人觉得自己的心也跟着澄净了许多。
当时桓伊吹奏笛曲,一直被人们喻为“江南第一”。东汉大音乐家蔡邕有一支“柯亭笛”,就一直保存在他的手里。那时的人们都以能听到一支桓伊的曲子为骄傲,连皇帝也不例外。有一回,孝武帝请他到宫里来演奏,他就奉命吹了一曲,结果弄得后宫的妃子宫人们都以为听到了仙乐,纷纷地跑出来膜拜。
还有一回,著名的风流才子王徽之(王羲之的第五子)遇到了他,那时的桓伊刚刚富贵起来,王徽之还不认识他。手下人就对王徽之说,公子,这位就是桓子野啊(桓伊,小字子野)。王徽之一听,眼睛立刻就亮了,这就是那个著名的吹笛“江左第一”的桓伊吗?于是,他立刻让仆人去转告桓伊,希望能听他吹奏一支曲子。桓伊早听说过王徽之的大名,知道他是懂得欣赏的人,于是,他就坐在胡床上,很用心地吹了一曲。王徵之也听得十分着迷。而演奏完,两人对视一会儿,居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又各自转身,分头上路了。仿佛这神交已经足够,语言倒显得很多余了……魏晋名士的风流豁达,这里真是可见一斑啊。
另外,桓伊还是个十分真情的人(不知这是不是艺术家的特质)。他和谢安一起在路上散步,这时听到有人唱起送葬的挽歌,他忽然就替人家悲伤起来了,竟不由自主地陪着人家一起吟唱,还感叹说,唉,人已经去了,可怎么办呢?谢安在一旁看着,也不由地被他感动了。于是谢安评价他说:桓子野可真是个一往情深的人哪……
第二章 北府兵
上一篇,谢安是终于把大局基本搞定,也使桓谢两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团结和睦。著名的国学大师余嘉锡先生,在这里评论说:“至于谢(太)傅处置桓氏,实具苦心”。这话的确评得很到位啊。不可否认,我们谢太傅做事的风格,是极为讲求自然的,这正是他骨子里道家思想的体现。他不会等到困难像山一样地摆在面前时,再去当那个“移山”的“愚公”,他会远远地先把那座山变成自然的缓坡儿,然后从容地走过去。于是在人们不知不觉当中,很多事儿就发生了,所以你就老看不到,他到底特别费力地干了些什么,可是那结果却又总是出人意料的好。如果不是很深入的去体会这些事儿,是很难理解余嘉锡先生所说的这个“苦心”啊。
不过现在,谢安的目标还并没有真的实现,国家离真正的稳定,还有最重要的一步没有走,这就是下游必须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那么很快,在他的坚定推动下,东晋历史上最具战斗力的一支劲旅——北府兵,就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来了。
违众举亲荐谢玄
说起北府兵的统帅,大家都熟悉得很,是我们“芝兰玉树”一般的羯公子谢玄。在北府兵重建之前,他就一直在荆州桓豁那里当司马。他是一直干得安安稳稳,既不争斗,又不张扬,简直就跟当年的谢安一模一样。其实谢玄这一辈子都是以他叔叔为榜样的,绝对是个又孝顺又听话的好孩子。在桓冲回荆州的同时,谢玄也接到了朝廷的“调令”。原来的兖州刺史朱序不是调回上游镇守襄阳去了吗,兖州暂时空置了,那么这一回,谢玄就以征西司马,调任兖州刺史,代了朱序的职。谢玄是怎么当上这个兖州刺史的呢?其实这件事儿也是很出乎大家意料的。
这时候,北方的压力越来越大,一回朝会上大臣们就商议,应该在国家里挑选有才干有智谋的将领,充实前线的力量(也没准儿,这次选将会就是谢安主动提议的呢)。大家就各自推举看上的人,这个时候,谢安就直截了当地推举了谢玄。大家一听,都惊得有点儿不知说什么了,这么明目张胆地推举自己的亲戚!谢安做事儿一向不是这样啊?可再看谢安,却是无论你们再怎么猜疑迷惑,他也不为所动。
这事儿有两个疑问:
第一个,谢安为什么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非推举自己的侄子呢?
其实为朝廷建一支军队,谢安早就打算好了。但这支军队可是非同小可呀,他必须得交给一个既有才干,使唤起来还能顺手的人才行。瞧这几大家族,给桓家?那是笑话;给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那也不行,因为这支军队给了谁,谁就过于强大了,就根本控制不了了。谢安是别无选择,他只能任用自己家的人,这样他才能够把握住整个国家的大局,不致再弄得大乱。于是他就在孩子们当中挑选了谢玄,这时的谢玄正是34岁。谢玄有才干,性格也让他放心,而且谢玄又当了这么多年的司马,对军队里的事儿十分熟悉,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另一个疑问,他为什么非要自己来提议,而不是请别人替他说话呢?
这件事看起来真是不太正常,因为这种事早就有十分惯用的办法了。按常理,谢安就该授意一两个亲近些的官员,由他们来大肆称赞谢玄一番,最好是一唱一和,然后谢安再假装谦虚,假意征求百官的意见,最后一看没啥反对的,就半推半就地表示一下儿:啊,既然大家都这么信任他,那就让他出来接受接受考验吧……于是这事儿就办成了。
这是古今官场最惯用的小伎俩了。但谢安偏就不这么做,宁愿被人们指责,也要自己来说。那为什么呢?这就是谢安性格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不结党援,不事虚伪。
谢安一生都是一个追求真性情的人,他也十分欣赏这种“有真情”的人。哪怕你啥正经事儿也干不了,但你有真情,不虚伪,他就会喜欢你,甚至护着你,比如他那个好弟弟谢万。而那种暗地里的苟且勾当,他是根本不屑于去做的。其实这一点,也正是我们历来的文化人这么推崇他的真正原因。谢安虽然在官场周旋了26年,而且处境一直都比较困难,但他却始终没有干过一件苟且的事。这可真是太难啦,以官场的卑劣阴险,能够鱼游其间,并成就辉煌,却不沾染自己的品质,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但到了谢安这里,这件事居然变成了现实。所以我们这些既想成就大功业,又还想保持住内心高洁和尊严的文化人们,才会对他着迷如此啊。
谢安就是毫不动摇地推举了谢玄,你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大家虽然都不反对他,但也不免私下里议论。看来这人的好名声,还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得来的,谢安如此“众望所归”,出了这么一点儿小问题,大家还都不依不饶呢。而十分出人意料的是,这个时候,一向与谢家为敌的郗超,居然跑出来说话了。他曾经跟谢玄一起在桓温手下共事,对谢玄还是很了解。也许是他觉得以往对谢安太过份,但谢安并没有因此记恨他,并没有回过头来整他,心里有些愧得慌了?或者他就是觉得谢玄很有本事?
反正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大家正议论呢,郗超却忽然说,谢安违众举亲,这是有识人之明。谢玄肯定会不辜负他叔叔的推举的,他是个有才干的人哪。人们一听,也觉得奇怪,这郗超什么时候竟来替谢家说话了?不过,郗超的话,虽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但仍然有人不以为然。这个不声不响的谢玄,谁知道他有什么真本事?郗超一瞧还不行,又说,我跟谢玄当初一起在桓公府的时候,就知道他很懂得用人之道。从别人一点点小事儿上,他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最适合做什么,所以我才知道他是大才呢。郗超这么有理有据,大家才不说话了。他也由此留下了不以私怨而废国家大事的好名声。不过这其中,很可能又是我们谢太傅的为人起到了作用噢。
于是,经过这一番周折,谢安终于任命谢玄当上了兖州刺史,并征拜他为建武将军,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而从此后,我们谢玄将军一直作为叔叔最得力的助手,一生戎马,转战江淮之间,“每有征事,辄请为军锋”,为国家守卫京师。直到谢安去世的前一年,他也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于是,人们后来都这样称赞,当年谢相这个“举贤不避亲”,真是做得对呀……
无比及时的“王牌军”
谢玄领下兖州刺史,谢安和司马曜也对下游的军事部署进行了重新划分,实际上,随着谢玄回到下游,东晋就开始进入了真正的战备状态。来瞧下游现在的格局,谢安以司徒,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总摄下游;王蕴以徐州刺史,督江南晋陵诸军事(江南哪儿有什么军事,这王蕴正一心想要躲开那些出风头儿的事来“避嫌”呢,倒正好乐得自在);谢玄以兖州刺史,镇广陵,监江北诸军事(这时,谢玄资历还不行啊,所以还只能是个“监”)。那么实际上,“建康的生死存亡”这副天大的担子,就全都落到谢安和谢玄肩上来了。
谢安真是捏着一把汗哪,谢玄这孩子,虽然是他最看好的,但是谢玄真的能扛住吗?但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已经是费尽了苦心,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那么还是那句话,扛不住也得扛。宁死在疆场上,也不能关键时刻掉链子。于是,谢安叮嘱谢玄,到了广陵,什么事儿都不要干,赶紧组建北府兵!谢玄领会了谢安的心思,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立即动身,赶奔广陵去了。
不容否认,这支北府兵的组建,也真是一个奇迹啊。谢玄领兖州刺史,是在公元377年的十月,然后他迅速地招募勇猛善战的将领,撑起这支军队。而第二年的四月,北府兵就在谢玄的指挥下,首次出现在了江淮战场。从开始组建到第一次出战,谢玄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然后又仅过了8个月,前秦就从东西两线同时发起了全面进攻。上游桓冲被压制,退守长江,秦军主力就开始转移到下游,局势一度十分危急,以至于谢安开始在建康布防。这时谢玄率军再度出战,先解救彭城,然后十分漂亮地4战4胜,以5万北府兵歼灭秦军14万人,彻底击败了前秦这一轮的强大进攻,前秦主将彭超单身逃回后,畏罪自杀。而这时,距离谢玄到广陵上任,也才只有1年半的时间!
我们后人这样轻松地看回去,也不由得感叹,北府兵组建得多么及时啊。不然,不用等到淝水,就这一回,建康也就差不多了。(关于北府兵的出战和淮南大战,后面还要说到)
稳住了天下的“筹码”
北府兵的建立,是谢安实现他的战略的最后一步,而这一步,也几乎就是决定性的啊。对于东晋,它几乎有着扭转乾坤的意义:
第一个,它让东晋终于实现了真正的“上下相安,荆扬相衡”。现在,桓冲有10万左右的荆州军,而谢玄也有10万左右的北府兵。如果长江是个天平的话,那这两边的砝码就差不多了。就算北方没事儿,你荆州再想像当年王敦、桓温那样沿江而下,直逼建康,可就得先好好掂量一下儿。桓家近二十年来对朝廷的威胁,到这个时候,才是彻底地消除了。
第二个,它让国家的内部再不互相牵制,大家都把最精锐的力量用来保卫国家。原来桓温北伐,一边儿盯着朝廷,一边儿盯着北方,该进军的时候犹豫,伐完了也不想好好守;朝廷这边儿呢?则是表面上满口的支持、褒奖,骨子里却战战兢兢,得不支持就不支持。而现在,桓冲谢安各管一边儿,还经常会相互援助一把,谁也不再把心思用在你争我夺上,大家心里都堂堂正正,这才是淝水之战得胜最重要的保证。
正像王夫之所评论的:谢安组建的这支北府兵,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啊……
强大从何而来?
一:精良的兵源
那么说到这里,就不免有个疑问了,北府兵为什么能这么快就建立起来?而为什么战斗力又能这么强呢?
这就得先从“广陵”这个地方说起了。“广陵”就是我们现在的扬州市。那时,大家习惯上把广陵对岸的京口称为“北府”,所以就把谢玄建立的这支军队叫做“北府兵”。广陵对建康的意义可是非同小可噢。
一方面,它是建康的东大门,北方的人要想从东路攻破长江天险,占领建康,就必须先牢牢控制广陵,这样才能顺利渡江。
另一方面,刚才我们说过,这北方人要进入建康,必经广陵,那么就不光是侵略者,连北方的流民百姓,也要走这条路。从东晋一建立开始,北方失去了家园的汉族百姓们,为了躲避残酷的战乱和外族人的压迫,就举家举村地艰苦跋涉,向南迁徙,毕竟那里才是自己的国家呀。而且比起北方来,南方要安定得多。于是,这些老百姓就渐渐聚集到淮河、长江这一带的地方,朝廷每隔一段时间,就得迁徙一批百姓过江来,进行安置。但即使这样,流民仍然在大批地涌来,想一下儿都解决,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于是这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为了生存,就往往在南迁的过程中,结成一个个的集团,这些集团,虽然有大有小,但都有组织,有领导,还有自己的武装。虽然装备不怎么样,但也不是可以随便欺负了。而广陵,就恰恰是这些流民集团最集中的一个地方。
为什么谢安会对徐兖二州这样重视,无论如何也要从桓冲手里要回来?一方面是广陵的地理位置无比重要,而另一方面,就是广陵这些流民百姓们,恰恰正为北府兵的建立提供了既精良又充足的兵源!
于是,我们的北府兵就由这些饱经磨难的老百姓们组成了。这些人个个都满怀家仇国恨,一门心思地想打回老家去,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残酷历练,也几乎人人都练出了一副好身手。你不用特别地训练,他们自己就知道怎么去对付敌人。那么这做统帅的就省心多了,但十分重要的是,你要能把这些人团结起来,稳定住全军上下的心,让他们顺顺当当地听从你的指挥。从后面来看,这一点,我们谢玄将军还是做得很到位啊。
二:从“自谋生路”到正规军
这个可是十分重要噢,这么短的时间,为什么从将领到士兵,都这么听谢玄的话?因为他们从这里面得到了好处!而这个好处,名义上是国家带给他们的,但实际看来呢,却是谢家带给他们的。所以他们才会这样支持谢玄啊。
先来瞧瞧士兵们的心思:
极不恰当的比一个,这就跟解放初期,我们政府收编土匪那意思差不多。其实那些当土匪的,哪一个不是穷苦老百姓,谁要不是活不下去,才不会去占山为王。人还都是并不愿意去杀人的。当时的流民集团也是一样,而且比土匪们的处境更艰难。他们靠什么活下来?打家劫舍可能不至于,但拦路抢劫却是家常便饭,好多时候,还是这拨儿流民抢那拨儿流民的。其实很多流民首领(这里有个词儿,一直把这些人称为“流民帅”),他们原来都是北方的武将,都还带着过去的部下,纵容手下抢劫实在稀松平常。我们“击楫誓中流”去北伐的祖逖将军,到了江南钱不够用,就曾习惯性地命人去干了一把,抢了一大堆好东西摆在家里。官员们瞧见,谁也没说啥。因为他们都了解,对于祖逖这样流民帅出身的将领,干这样的事儿是十分平常的,他们过江前,就得靠这个活着呀。
其实谁愿意过这样儿的日子?天天朝不保夕,不是抢别人就是被别人抢?对这些流民百姓来说,能被国家收编为正规军,那正是巴不得呢。首先解决了吃饭问题吧,穿衣问题当然也不用发愁啦,而且还冬天有冬天的,夏天有夏天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再不用干杀人行抢的营生了,以前我差不多是“土匪”,可现在我就是国家军人了,以前打仗是为了抢劫,现在打仗是为了国家,谁不愿意过上这样堂堂正正的日子呢。所以,北府兵一组建,在士气上就占了上乘。相对苻坚淝水战前的“十抽一”,硬逼着百姓去当兵,首先就胜出了一筹。
那么士兵们没问题了,这些将领们呢?他们又是什么心思?
首先一点,从“土匪”变成“正规军”,也正是这些将领们所盼望的。在这点上,他们跟手下们想得差不多。
而另外,这些将领们更加希望自己能有出头之日,能通过在北府立功,升个官,建个功名什么的。而且,他们普遍出身寒门,最好了也是次等士族,他们要出头,就得靠军功。谢玄这回招来的这几员大将:刘牢之,何谦,诸葛侃,高衡等等,都是武将出身,门第不高,一直在江淮一带活动,也可能都带着一些部下。基本也都属于“流民帅”性质。
但是,门第不高,也不一定就完全没有出头之日,关键还得看你的功劳和机遇。当年郗超的爷爷郗鉴就是以“流民帅”身份过江来的,但人家有头脑,有眼光,先是帮皇上平王敦之乱,后来又在王导丞相艰难时,出来扶了一把,结果王导为了拉住他,就跟郗家结了亲。于是就有了王羲之“袒腹东床”,一下子被郗鉴看中,被挑为女婿的佳话。这样,他帮了王导,实际上也是稳住国家的局面。结果没多少年,郗家就从“流民帅”跻身士族行列了。
所以,机会不是没有,还要看你怎么做。国家现在正要用你,你就顶上了,自然就能立功;而这时候谢安正如日中天,这支军队是他在后面撑腰,跟着谢家干,也不会有问题。这就比郗鉴那时候好多了,如果各方势力还像当年那样打得乱七八糟,你一不小心站错了队,白干不说,丢小命都是稀松平常。所以这些将领们心里也都很踏实,没什么乱七八糟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取得了一致,把仗打好才是最重要的。这里又让我们看到了这个道理:国家政局稳定可有多大的作用啊。
三:一个国家供养的军队
我们知道,这个打仗,是在拼什么呢?一方面,是勇力;一方面,是士气;而更重要的,是装备,是后勤!虽然关于这些,史书没有更多的记载,但是,对于北府兵,其装备的精良可是勿庸置疑的。谢安会用可以调动的一切财力、物力来支持这支军队。我们知道的是,他执政的第一年,就调整了税制,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执政的第四年,开始实行战时政策,从皇上到百官,薪俸减半,一切以军国大事为第一。第六年,裁减了繁冗官员700人,那么这些钱用来干什么?毫无疑问,第一件事儿,就是支持北府兵。
实际上,在那个时期,北府兵这10万人,是用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供养,一切事情,都会先为北府兵让路。虽然谢安每年也都给桓冲以物力上的支援,但肯定不如他为北府兵提供得更多。所以,即便当时的一些人,甚至都把北府兵看成是谢家的“子弟兵”,淝水之战后,人们评论,这叫“功在一族”。这也很容易就引起了人们的非议,猜疑谢安会不会拥兵谋反。但在当时,即便会受到压力,谢安肯定也要这么做的。
在装备和后勤这件事儿上,也很难考证前秦方面的具体情况,只是,前秦军如果真有90万的话,那么要达到与北府兵同等的武器装备,是不是困难了些呢?
来总结一下儿,北府兵之强,到底强在哪里?第一个,兵源精良(战斗力强),第二个,上下同心(士气高涨,指挥顺畅),第三个,后勤强大(装备精,补给足)。这对一支军队来说,已经是能够做到的最好结果了呀。
四:关于刘牢之
关于谢玄手下的这几位战将,特别是刘牢之,还是该说一说。
刘牢之他们家是世代为将,他父亲刘建就是原来谢家豫州的旧部,可能也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他就被谢玄看中了。刘牢之这个人,是个极好的将才,不过没啥政治素质,等你给了他权力,他就一下子头脑发昏,不知道怎么使了。谢安很早的时候,就评价过刘牢之(不知道这话是不是告诫谢玄的):“刘牢之不能独任”。果然多年以后,刘牢之来领北府兵,他就晕头转向,反了这个反那个,最后自己把自己逼上了绝路。当然这都是好久以后的事儿,跟我们的故事,没多大关联。不过谢玄手下这位最厉害的将领,其人大致就是这个样儿。
他给谢玄当手下,以谢家势力为靠山,谢玄就是他的底气。这时他的任务就是给谢玄当好参谋,勤勤肯肯,冲锋陷阵。这时他心里没事儿啊,天下也不乱,没那么多可惦记的,所以谢玄在北府的这10年,刘牢之一直干得很出色,功劳赫赫,是个当之无愧的大将。而谢玄辞职离开北府后,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第三章 襄阳之围
从现在开始,前秦和东晋的大战就拉开帷幕了。
实际上,从公元377年北府兵组建,到383年淝水之战,历史上前秦和东晋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役,应该分为两轮,也就是两个大回合。
第一回合,最经典的,是淮南之战,其结果是东晋大胜。
第二回合,最经典的自然就是淝水之战,其结果也是东晋大胜。因为淝水之战的意义太重大,所以后来,大家慢慢地就把淮南之战给忘了。但要说起来,同淝水之战相比,无论是激烈程度,还是危险程度,淮南之战都要更胜一筹啊。
下面,我们就来瞧瞧这第一轮的较量:
全线布防
先来看东晋的防御战略。既然谢安和桓冲各管一边儿,那我们也得分开来说。
先看上游:桓冲在上游的策略是——“全重江南,轻戍江北”。就是把重点放在江南,对江北的地方比较轻视,不得已时就放弃。其实从他回荆州的时候,就有这个打算了。到了江陵,他就上表提出了这个策略,然后还要把驻地移到江南的上明。他是打算,依靠长江天险,以逸待劳,免得驻军江北,要打起来,长江在自己身后,结果弄成背水一战。其实呢,这个做法有些保守,桓冲太在意保存自己的实力了。而且这样无疑会长敌人的威风,灭自己的锐气,还没打呢,您就先后退了。不过桓冲非要这么做,谢安啥也没说。然后竟表示:荆州近来遭了水旱灾害,将军又新移了官府,粮食物资必然缺乏。从现在起,每年朝廷将送三十万觚米到上明,以供军需,直到年景好了再停止。桓冲一瞧,除了心里有点儿愧以外,啥也说不出来了。然后就搬家到上明去了。
再来瞧下游:相对上游来说,下游的布署要积极许多。北府兵的大本营广陵,本身就在长江北岸,北府兵一直在长江和淮河之间活动,谢安不让他们回到江南,因为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他要为建康留住最后一道防线,这就是长江。即便北府兵顶不住了,他最后还能调朝廷及扬州一带的驻军,凭着长江,再跟敌人周旋一番。所以,我们就看到,无论是淮南之战,还是淝水之战,北府兵都是在向前迎击敌人,而不是坐等敌人打到眼前来再反击。淝水之战几乎就是在淮河边发生,这个决战地点实际是晋军选择的。这样,既使淝水战败了,秦军调整后再进到建康,也还需要好些天。设想,如果淝水真的战败了的话,我们一定能够看到,前秦和东晋在长江边上,还会有一场决战发生……
襄阳之围
如果说每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都会有一个引子的话,那么这个“襄阳之围”就是这一回合的导火线。也可以说是这一轮较量的揭幕战。
襄阳是汉水上的一个郡,属桓冲荆州的领地,不过,它可是在江北,离长江还有一段距离。是属于桓冲准备“轻戍”的地方。襄阳的守将是谁呢?就是那位在我们的故事里,时常会出场一下儿的将军朱序。他离开兖州后,就一直镇守襄阳。
桓冲到荆州一年,就退到江南去了。苻坚一看可高兴了,你这是要把江北给我呀,好,那我就要。于是公元378年四月,苻坚派自己的儿子征南大将军苻丕,还有苟苌、慕容暐等带领步骑7万人,进攻襄阳。同时又另外调了三路人马,加起来有10万多人,准备合围。实际上前秦派出的总兵力就是17万。苻丕兵临城下,把襄阳围了个严严实实。
那么上游首先遭到了攻击。而这时桓冲怎么样呢?估计他心里也是艰难得很。本来想好了,江北不成就不要了,但真的就把襄阳给他们了,而且朱序跟他们桓家可是还有旧交啊,是不是不要城,也该把他人救回来?反正他肯定是思想斗争了一番,最后咬牙决定,不管了。反正跟谢安跟皇上都说好了,“轻戍江北”吗。前秦17万人,他在上明只有7万,为救个襄阳,再把整个荆州丢了。于是,桓冲就是没救。
谢安眼看这样儿,可又没有什么办法,于是命令谢玄,征发徐兖青三州的流民,充实北府兵,然后起兵,做出要出兵襄阳的样子。其实他不会让谢玄离开下游,下游秦军就在淮北,谢玄一走,建康可怎么办?但现在也没别的办法,只能寄希望北府兵能引诱一部分前秦军,这样桓冲一看前秦兵力弱了,没准儿就出兵了呢。
这就是北府兵的第一次出战,在谢玄到兖州上任仅仅半年。难考这时的北府兵到底已经有多少人,谢安也是不得已才调了北府兵,不然也不会临出征前,还要再补充兵力。
但是北府兵终归只是策应,不能真跑到襄阳去,没办法,谢安就从朝廷又下了道令,命令镇守江陵的刘波去救襄阳。虽然这也顶不了什么用,但是不打就放弃,就会一输再输,哪怕打败了,也要打呀。结果这位刘波,也搭上兵少,害怕秦军强大,就是不敢进兵。要说,这还得说是我们桓将军先作了表率。人家刘波还想呢,桓冲那么多兵,他不去救,反倒让我去送死,凭什么呀。可怜的朱序被围在城里,周围近10万晋军,结果愣是没人理。
坚守“夫人城”
现在的襄阳城是内无粮草,外无救兵。而我们朱序将军,在苻丕的团团包围下,居然把个襄阳守了快一年。也搭上苻丕听了苟苌的建议,想省些力气把他困死在城里,直到后来有人在苻坚面前弹赅他久攻不下,苻丕才开始正经进攻。
虽然襄阳还是被攻陷了,但是这一段儿坚守,还是很了不起的。就在这种情势下,朱序还常常出战,屡屡杀退秦军呢。而且不光朱序,就连他的老娘,都亲自上阵了。苻丕刚开始围城时,老太太就极不放心地自己跑来巡视了一番,对朱序说,这个西北角最危险。然后,居然就带着一百多名婢女和城里的女子,天天到这儿来筑城,后来竟在城墙里面又筑出了一道二十多丈长的城垒!后来,外面的城墙果然就被攻破了,士兵们就都转移到新城来防守。襄阳老百姓们感念这老太太,就把她筑的这道城垒称为“夫人城”……在今天的襄樊市,我们还能看到这段城墙的遗址呢。
不过,不管怎么坚守,这襄阳也是撑不住的。朱序的精神也被熬得差不多了,结果一懈怠,又加上手下有个叫李伯护的,与敌军私通,然后就被苻丕抓住机会,攻进了城。
襄阳陷落,朱序也被活捉。不过一到苻坚那儿,他就找机会逃跑了。在路上曾经躲到一个人家里,没想到这人却因他受了连累,被苻坚抓了去。朱序不愿意让人家替自己顶罪,又跑回去自首。苻坚见他这么重义,十分欣赏,就让他当了尚书,却把当初向秦军出卖情报的那个李伯护给杀掉了。
那么这个时候,上游桓冲已经基本上被秦军压制住了。但再向前推进就是长江,可就不是轻易能拿下的,于是这时,苻坚的兖州刺史彭超,向他献上了一计,而从此以后,秦军的进攻目标,就开始转向了——下游。
第四章 最最危急的时刻
直下建康
前秦的兖州刺史彭超,看到这个局势,就向苻坚献了一计,他是怎么打算的呢?其实,彭超在兖州,离东晋下游防线最近,他想啊,桓冲那边儿已经自顾不暇啦,而且,近在眼前的这个彭城,防守又十分薄弱,这可是进攻下游的最好时机了。于是,他就向苻坚上奏说,现在东晋守彭城的戴逯只有几千士兵,臣愿领精兵5万,先攻取彭城,您再派猛将一并进攻淮南各城,这样正好和征南大将军苻丕那边儿形成“棋劫”之势,东西并进,就能直下建康!
苻坚一听,的确是个好计策。这时前秦在淮河北,建康在长江南。如果彭超的计策成功,前秦一举拿下了淮河以南各郡,然后再进军攻破广陵,那建康这个长江天险,可就是两边儿共有了。只等江边决战,一举消灭东晋了。苻坚主意拿定,立刻调兵遣将:先任命彭超为都督,全权负责东线征讨诸军事,领5万大军,进攻彭城;再命令后将军俱难、右禁将军毛盛、洛州刺史邵保带领步兵骑兵共7万,进攻淮阴和盱眙。
于是,公元379年的秦晋淮南之战就爆发了。来说说这三个军事重镇:彭城在淮河北,离前秦的势力最近,现在对东晋来说,是有点儿想保也保不住的意思;淮阴和盱眙,都在淮河的南岸,如果丢了这两座城,那江淮的局面就会很难控制。从盱眙再向南,不远是三阿,而三阿再向南不远,可就是我们的广陵了。所以这次淮南之战,对哪一边儿,意义都是十分重大的。前秦胜了,大军那就能直抵长江,兵临建康城下。东晋胜了,就能把防线一直提到淮河,让首都远离危险。
智解彭城
我们先来瞧战况的发展:
彭超率5万大军,先把淮河以北的彭城给包围了。东晋守将戴逯只有几千兵,只好坚守不出。这时,谢玄率领1万多北府兵出战,准备救彭城,军队驻扎在淮河南岸的泗口。而这时,谢玄探听到,这个彭超围困彭城,但却把军械辎重什么的放在了留城,于是就想了个好办法。他派遣手下何谦带兵出发,并且放风说,要进攻留城。彭超一听可急了,这哪儿行,军队没了辎重,攻城什么的,就都别干了,于是赶紧回兵,杀奔留城。彭城之围就这么解了。这时守了好久的戴逯可算得救,立刻带兵奔出城来,和谢玄合兵一处。
谢玄本来是为救彭城来的,不过这时,他可一下儿明白了,秦军这一回来头儿不小啊,绝不是就只为占一个彭城。可自己手里只有1万多人,要是等彭超一会儿明白过来,把自己围在这地方,那可就糟了。于是谢玄救出戴逯,立即回广陵调整军队,准备迎接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严峻挑战。
要说这故事讲出来,还是很简单,不过实际上,每一件事儿的办成,都并不那么容易。虽然谢玄用计救出了戴逯,但这中间,还有过一些周折呢,一位叫田泓的小将,就因此牺牲了性命。那还是在解围之前,谢玄想派人通知戴逯,援军已经到了,要千万挺住,然后一定会把你救出来。但城被围得严严实实,实在没有办法。这时,田泓就出来请命说,他愿潜水游过河去,密密跟戴逯取得联络。谢玄答应了他。但是,这田泓毕竟是个孩子,没什么经验,很快就被秦兵给抓住了。然后彭超就许他一大堆好处,让他进城去说,南方的军队已经被大秦给打败了,还是早点儿投降明智。田泓想了想,就假装答应下来。结果一见到城里的军队,他就说:“咱们的军队马上就到了,我一个人来报信,被他们抓住了,你们一定要挺住!”彭超这个气,就立刻把这孩子杀了。
最最危急的时刻
如果说,前秦和东晋的战争中,最危险的时刻是什么时候?不少朋友都会说,淝水之战,90万大军压境吗!但其实并不是这样。那个时候,这个“90万”大军,大部分还没有到前线,而且这个“前线”,也只是在淮河边,从淝水之战发生地——今天安徽的“寿县”,到南京,国道公路里程265公里,500多里地啊,还是现在的公路,那时候还不定什么样儿呢。其实,东晋最危急的时刻,是出现在这回的淮南之战中。
我们接着来看战况的发展:
谢玄回兵淮南,前秦的大军已经分两路全面推进了。说不上势如破竹,可也差不太多。俱难夺下了重镇淮阴,然后立刻向南推进。这时,苻坚又从西线把毛当、王显的2万人调到下游,合攻淮南。这样,前秦进攻下游的总兵力就达到了14万。14万人合兵一处,彭超、俱难很快又拿下了淮南另一个重镇盱眙。然后,并不停留,继续向长江逼进。彭超着急实现他“直取建康”的大计啊,很快带领6万人包围了三阿,而三阿,距离广陵只有100多里。这是东晋历史上出现的最严重情况。
再瞧朝廷这边,从皇上到百官,人人都惶惶地瞧着谢安,看他可怎么办。谢安不动声色,事情已经是这样,有什么可想的?兵来将挡,尽自己的最大努力,防吧。于是,谢安下令沿长江严密布防,派弟弟征虏将军谢石带领水军,驻扎在涂中,沿江防御;派右卫将军毛安之等率领4万人驻扎在堂邑,一方面守卫建康,另一方面还可以接应一下儿谢玄。结果不成想,毛当、毛盛领了2万骑兵袭击毛安之,晋军一下子溃败了。
其实要说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畏秦”情绪太严重了。桓冲搬家到江南,不救朱序,因为“畏秦”;刘波不听命令,不敢出战,因为“畏秦”;现在毛安之这个没正经打就“溃败”,还是因为“畏秦”。其实秦兵真的那么可“畏”吗?一个朱序守襄阳,还能守快一年,多次打败苻丕呢!
不管因为什么吧,现在是真到了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谢安也终于打出了最后一张王牌:他指示谢玄,立即北上救三阿,切断秦军南下的通路,解除对广陵的威胁!于是,刚刚组建一年多的北府兵,这一回是真正地登场了。而从此以后,整个淮南的战局,也发生了奇迹一般的扭转……
第五章 勇夺淮南
无畏北府兵
谢玄领3万北府兵,从广陵北上,直取三阿。当时的北府兵,还没经过什么阵仗,也没啥名气,谁也不摸谢玄的底。其实不光彭超他们,就是谢安,估计心里也没数儿。这军队刚建了一年多,谢玄虽然管过七八年军事,但他毕竟年轻,能经得住这考验吗?可这是他手里最后的一张王牌了,如果谢玄顶不住,那后面的事……
这头儿彭超一瞧,哈哈,这个名士出身的小帅哥,这回是要硬碰硬啊,当初自己一不小心中了他的计,根本就没打,让他把戴逯救走了,心里正窝火呢。好啊,那就正好给你点儿颜色看看。于是,谢玄还没到三阿呢,他就派出了秦军里最精锐的骑兵,让大将都颜率领,当道迎击。前秦的骑兵厉害啊,当初就是2万骑兵,把个毛安之吓得“溃败”。谢玄兵进白马塘,一下儿就跟都颜撞了个迎头。
别看这骑兵能把毛安之吓跑,但却没吓了我们谢玄将军啊。一场对决就在白马塘展开。谢玄带的这3万人,无考是什么兵种,但肯定也是北府兵中的精锐。秦军这一看,这些晋军不但个个武器精良,甲胄坚固,而且还人人身手矫健,最可怕的是,这些人哪儿是打仗啊,那简直就是在拼命!管你什么骑兵不骑兵,精锐不精锐的,就是天兵,我们也不怕!这可是秦军进攻东晋以来,从来没见过的,当时就有点儿蒙。但就这一愣神儿,晋军却已经势不可挡地杀上来了。
白马塘这一战,谢玄大败前秦的骑兵精锐,当场斩杀了都颜。这秦军一路南侵,就没碰到过什么像样儿的抵抗,现在一瞧,忽然有点儿害怕了,原来东晋还有这么厉害的军队啊……
其实,北府兵所以能这么无畏,也是因为,的确再没有退路了。谢玄知道,叔叔虽然什么都不说,但心里可是急得不行。整个朝廷都在眼巴巴地看着他呢。
这里,我们也恰好可以看到谢家人的这种特质:
也许这件事儿,我并不喜欢干,但我一旦选择了干,那就一定会把它干好,无论多艰难,就算拼上性命,我也要顶住。谢安不愿当官儿,但一旦当了官,他就把这个官儿当得磊磊落落,无愧天下;谢道韫不喜欢王凝之,但一旦认了给王家当媳妇,那就当得又得体又大度,一生不堕家风;我们谢玄呢,其实他骨子里,也不想当个勇武的将军,他更喜欢做个风流名士。但既然做了这将军,又担起了这么大的责任,那就要对得起这个将军的名号,宁战死杀场,也不能退缩!所以,谢氏家族一直到了南朝,都一直被人们钦服地称为“德门”。不可否认,这也是得益于谢安从小对他们的熏陶啊。
勇夺淮南
白马塘这回首战告捷,真是意义重大。北府兵出战前,差不多是人人“畏秦”,就算谢玄出征时,他心里也要掂量。但这一来,打败了他们最厉害的骑兵,还斩了他们的大将,秦兵哪儿有那么可怕!北府兵的志气一下子就更加高涨了。消息报到建康,谢安虽然不会欣喜若狂,但暗地里,也该欣慰地笑一下儿吧。
那么,我们谢玄将军收复淮南的战役,就开始打响了。此后,他一路追击秦军,四战四胜,直到把秦军赶回了淮河北岸。那么就来看看,这四场精彩的战斗:
再胜秦军:攻克三阿
谢玄毫不停留,乘胜进军,直抵三阿。
这时候,彭超、俱难都在三阿,有10多万秦军把守。谢玄就这3万人,别无选择,一个字儿,拼!这彭超、俱难还没回过神儿来呢,晋军的犀利进攻已经开始了。彭超赶紧调兵迎战,可这时,北府兵的势头几乎就是挡不住了。两军混战一处,北府兵是个个以一敌三,把个秦兵杀得人人晕头转向,又是吃惊又是害怕。再想,真是打不过啊,还是赶紧逃跑吧。结果这一战,谢玄还是硬碰硬,大败彭超、俱难,前秦十几万人,被这3万北府兵打得丢盔弃甲。谢玄一举收回了三阿,解除了对广陵的威胁。
三胜秦军:攻克盱眙
现在,彭超和俱难一路败退,就退到他们不久前刚刚拿下的盱眙。谢玄一鼓作气,直上盱眙,打得彭超是根本喘不过气来。这俩好不容易稳住了军心,准备要在这儿死守,可是还没坐踏实,谢玄的追兵又已经兵临城下了。这时候的秦军是又疲惫又害怕,但人家可不管你这些,谢玄和手下田洛一共带了5万人,乘势就向盱眙发起了猛攻。
彭超是硬着头皮,跟谢玄又打了一仗,他本来刚刚站住脚,打算要守住盱眙,所以就得打呀。结果这一仗,又被杀得大败。全军士气这个低落,不至闻风丧胆,可也差不多了。然后继续败退。现在淮南就只有一个据点儿,那就是淮阴。无路可走,赶紧一路就逃向淮阴去了。
四胜秦军:决胜淮阴
谢玄一看现在这局势,彭超在淮南就剩一个淮阴啦,秦兵虽然还是不少,但已经被打得一点信心都没有了,这可是消灭他们的最好时候。于是,他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派参军刘牢之领一路人马,去攻打秦军在淮河上的浮航和白船,然后又派督护诸葛侃带领水军,夜里乘潮而上,烧掉淮河上的桥。这明明就是要切断秦军的退路啊,谢玄这是打定了主意,要把他们全部歼灭。
刘牢之和诸葛侃果然都是厉害角色,很快就都办成了。于是,谢玄发起总攻,就在淮阴,和彭超、俱难展开了决战。秦军被逼得背水一战,损失这个惨重,大将邵保,又被晋军临阵斩杀。彭超、俱难是想尽办法,带着剩下不多的残兵败将,逃过了淮河,这才歇了口气。
全歼秦军:大胜君川
这时的秦军好不容易渡过了淮河,已经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了。谢玄一看,这要不追,那可真就不对了,于是立即起兵,带着何谦、田洛,一路追击,到了君川这地方儿,赶上了秦军。这一回,那就真是毁灭性的打击了,秦军是被杀的被杀,逃跑的逃跑,结果最后弄了个全军覆没,一个没剩。彭超、俱难拼了命地逃,才得幸免。
这里还出了件小事儿:本来已经败得一蹋胡涂,大家就都别说什么了,一块儿回去请罪吧。结果彭超、俱难俩人又打起来了。俱难就说这回大败都是彭超造成的,然后一气之下,就把彭超好不容易逃回来的司马柳浑给杀了。
苻坚一听败得这么惨,这两人还互相推委,立刻勃然大怒。派人推着囚车就去拘捕彭超,要把他抓进监狱。彭超一看,自己的宏图大计一下儿成了泡影,要说也没什么错儿啊,就这么,被一个年纪轻轻的谢玄打得一败涂地。他越想越觉得丢人,又害怕苻坚处置他,结果竟然就自杀了。俱难被苻坚抓回去,免为了庶人……
我们回头来清点一下儿,这一次淮南大战的战果:
投入兵力:前秦14万,东晋5万
战斗经过:大小战斗一共5轮,东晋5战5胜(有时也把淮阴和君川看成一回)
前秦战果:最远推进到距离广陵100里的三阿,威胁建康;战后退回淮北,但取得了重镇彭城
东晋战果:歼灭前秦14万人;斩杀秦将都颜、邵保;致使前秦名将彭超自杀、俱难被废;北府兵威震江淮,使秦兵望而生畏,为后来淝水之战的获胜在士气上打下了基础;把前秦势力控制在淮河以北,使首都脱离了威胁,从此后,东晋与前秦划淮河为界
随着淮南之战的结束,前秦和东晋的战争也暂时告一段落,双方都进入了调整状态,苻坚也忙于分氐族人到各个方镇去了。对于东晋来说,那么这个时候,才是一段真正难得的太平岁月……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