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风范
所谓IBM人的专业形象和风格是认认真真地从“童子功”练出来的。
从办事员转到专业学员还要有一个多月,我在交接期间还有更繁重的活——公司搬家工程。IBM此时已有近百名雇员,要从长城饭店搬到机场路的丽都饭店,工程浩大。我什么勤务都管过,搬家正好发挥作用。不管搬家公司多专业,有些事非得自己动手的,这是我干过的最累的体力活。协调搬家公司是个挺复杂的“系统工程”,我第一次练习当“头儿”,关键时刻也能下几个干脆利落的命令。
搬家队的人都挺喜欢我的,说我不骂人,还爱笑。我高兴,见谁都笑。不怕累,跑得更快了,心里老是唱着歌。自卑禁锢了我多少年啊,终于蜕掉最外层坚硬如铁的甲壳,自卑的毒素注定要历经磨难才能排除干净,而心已得到从未有过的解放,踊跃跳动想要飞扬。所有的人都说我变化特大,我喜欢我的变化。话还是不多,还是和生人说话就脸红,但是我开始抬起眼睛看世界、看人们,真奇怪,态度一转变成积极参与,就能发现周围有那么多的美好,其实一直都存在的,只是自己没有抬头看。我仍是无知,不知道职业培训意味着什么,但是我热切地向往着,这次我不太害怕,我将与一群优秀的人为伍,他们都比我强!还没熟识甚至没认识,我已经无条件地喜欢上了我的伙伴。
由于搬家工作的辛苦努力,我得到了表扬和奖金:一张一百元的外汇券。这笔奖金少得可怜近似侮辱,按IBM的规矩也确实少得不公平,但毕竟是我得到的第一笔奖金。那张外汇券我一直留着,后来南迁北调的搬来搬去好多次,现在找不到了。我好像天生是迁徙流浪的命,后来十几年多次用上了“搬家的功底”,搬迁IBM华南分公司和微软中国公司二百多人的家,再加上1988年到1993年居无定所在北京搬了九次家,后来又搬到香港、广州……算得上搬家专家了!
公司搬迁妥当,众神就位,也就到了7月回日。这天我要自己庆祝一下,中午去马可·波罗餐厅吃西式自助餐(丽都饭店最喜欢修缮改造,这个餐厅早就被改建没了)!那时丽都饭店不算太贵,自助餐好像不到四十块钱,这一天我有足够的理由奢侈一下——庆祝我到IBM活了一年,又是新的生存起点。刚捡好菜坐下,看到进来两位青年,都穿着崭新笔挺的西装,举手投足带出点拘谨不自在,一看就不是常来饭店的主儿,但透着英气勃勃,轩昂自信。他们显然不太熟悉环境,张望着从何下手。好像是第六感使我心念一动,正高兴着热情就特充分,居然主动过去搭话(空前绝后的举动!),发现他们是第一天来IBM上班,比我整晚一年,但我们将是同班学员!自然得坐到一起吃饭,庆祝变成了三个人的。友谊从这一天开始,吵也吵过,散也散过,到今天还是好朋友。这二位是清华毕业的优秀学生,在校时都是风云人物。我们三个是并着肩成长起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是IBM中国最高经理层里惟三的本地人,我是最先离开IBM的。
一批八个人全部会齐。苏珊给我们开会,布置学习考试计划,准备8月底去香港培训。那时去香港是真的出国,十一年以后香港才收回来的。这次是轮到我们兴奋了,两个月前我在桌子底下见过的那些鞋子的主人,已经从香港回来了,老练地给我们传授经验,没讲出什么花花世界的花花故事,谈的都是培训如何残酷,听得我们变颜变色,赶紧收了心努力学习。每个星期有一两次讲课,其它都是自学,每个人都有一摞厚厚的教材和练习,人人自觉努力。去正式参加培训前有好几次阶段考试,在规定时间大家各自在计算机系统上做,答每道题都要很小心,按下答案选择就被系统锁住再也改不成了,答完最后一道题分数就立即反馈回考生,同时传给经理的电子邮件箱。最后一次考试的分数还会同时送到区域培训中心,如果不及格就会自动得到通知被拒绝参加培训。
学习仍然是很难,但我学得兴致勃勃甚至幸福——这次是大家一起学,互相帮着,有个优秀的集体真好!别管“天书”多难,大家一起解!我发现在小组里我渐渐地也能参与讨论,不只是汲取。第一次听到大家说“Juliet说得对……”我高兴得不得了,更想多多参与,我真喜欢这种平等的感觉,而且是与这样一群优秀的人“平等”。
与IBM一贯直接从校园招收“新鲜出炉”毕业生的做法不同,我们那一批人都有几年工作经验,除了我先来了一年,所有人都是第一次到外企工作。并非全部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但多是一流大学毕业的,工科为主,综合素质都很优秀。在前面说过,IBM当时只是代表处,不能直接到社会招聘,只能通过眼务公司或其他由国家批准的官方中介公司推荐聘用。生源有限,再加上IBM当时的业务规模不大,招收本地雇员也很有限,且带着很强的“实验”性质——小规模地招一些本地人,试试能不能培养成好用的材料。这个大背景也是我的侥幸,等到IBM招聘渠道通畅走入正规以后,像我这样“例外”的可能就更微乎其微了。
我们都喜欢上集体课,听苏珊讲IBM的文化理念和“三项基本原则”:尊重个人、客户第一、追求完美。还有很多行为准则,我记得最深有几条:在任何国家经营要做守法企业公民,不得不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忠诚,等等。IBM的终身雇用制一直到90年代初才打破,在此之前七十多年,在IBM只有一个罪过会立即处以“解聘”极刑:欺诈行为。这不仅是教条的原则,还有严格的内部“纪检”审计制度保证。我们就曾见过一两个例子,两个在IBM供职十几年资深位高的雇员,因为报销作假被立即开除。我自己对IBM文化底蕴的总结是“真、善、美”,“仁、义、礼、智、信”,由于真心喜欢这些理念、原则,贯彻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就变成最自然的事,我一直将其奉为经商做人的原则,不管是以前还是将来。
苏珊还给我们讲很多仪表、社交礼仪的课,我们最喜欢“table manner”——餐桌礼仪,那是在西餐厅上的,苏珊请客。可惜只上了一次。经过一番熏陶,我们开始初具IBM人的“模子”,穿着、谈吐、仪表,男的绅士,女的淑女,都带着自信向上的精神。我那时已经学会简单化妆了,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不是太丑,很是窃喜了一阵,一下又少了一半分的自卑。职业启蒙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最深刻的,举职业穿着的例子,我认定在客户面前就是要西装革履郑重其事,客户有一切权力可以随便怎么穿,我们要以规范体现对客户的起码尊重。1994年时IBM改革正热,中国公司全体可以便装上班,几个月后,我命令华南分公司全体改回正式着装,并知会总部:各方要员如来南方视察敬请委屈换装。我有我的道理:那时候本地大客户自己都开始正式着装了,厂商起码要跟随客户的习惯。我在微软也曾努力尝试想改变散漫的着装,遭到了激烈的反对,争论焦点是:“这就是微软的风格”。我说:“微软不见客户时可以尽管爱怎么‘风格’,但是,连鲍尔默和盖茨见客户时都要改自己的风格!”最后变得西装革履和背心裤衩大拖鞋混在一起,更是不伦不类,我的努力终是未果。
香港集训的日期迫近,气氛越来越紧张,最后一次“入学考试”是在出发前三天,综合考那一大摞学过的教材、练习,涉及从操作系统到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所有基础知识,还包括商业基础知识。考试那天护照签证机票都已经办好了,拿在手里很沉重——如果考试不及格就要交回去。这次去不了倒还可能再有一次机会,可谁愿意落伍呢?在最后冲刺阶段,我本想自己单独复习——我已经有了自学的经验窍门,独立的高度集中对我是最有效的方法,与一群人在一起复习免不了受干扰,再说我也不是最困难的。这时我的同伴们仍然在集体复习,互相帮扶着大家都很无私,我第一次强烈感受什么是“团队精神”,暗暗羞愧自己的自私!我选择了和团队在一起。这也成为我职业生涯的一向选择——不论是有形的人员组合,还是无形的信念组合。如果我不选择团队,也不会后来有机会成为精英国队领袖,至多是个管规矩的经理而已。
考试之前我还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爸爸突然中风住院,陪床护诊加上焦虑,最紧张关头复习突然被中断。我和苏珊说我可能去不成香港培训了,不管多么痛苦地不想失去机会,爸爸是决不能不管的。万幸吉人天象,老爹恢复得很快,第二天就清醒了,清醒后他口齿还不清楚,看见我就说让我好好上班去,别耽误了IBM的差事!我眼泪一下就涌出来,干不好我对不起我爸爸!第三天他可以肢体活动,一个星期就可以走动了,可以托付给二姐照料,不用太担心了,我一头扎回书堆。
我们八个全体通过,我们要去参加第一期专业培训啦!苏珊担心我们第一次出国情况不熟,特地带了两个清华的去香港打前站。樊玉和江岱先到了两天,在机场接到我们,大家格外亲切,见我惊叹从天上就能看清楚启德机场外面的万宝路广告牌上的小字,他们老练地告诉我说比这大的广告牌有的是。香港的出租车开得风快,车外的高楼迎面扑过来再问到后面,像大树林子一棵接一棵闪不到头。我们住在新世纪酒店,在九龙尖沙嘴,是全香港最热闹的地方。大家扔下行李就约好了上街,吃晚饭还早,我们得先观光。出酒店就要过马路,我以为是在北京,也没找人行道,向左望望一辆车都没有抬腿就过,就听急刹车喇叭和一片尖叫同时响起,赶快回头是辆双层大巴刚刚挨着我的脚跟刹住了,我一回头鼻子尖差点碰上车皮,我赶快退回来冲着司机说:“对不起,我忘了香港开车是反方向的。”司机听见说话才敢睁开眼,驾驶楼挺高他刚才看不见我以为已经轧到车底下去了。没等着听司机骂我,樊玉一把把我拎回来,命令大家回酒店,看他脸色铁青谁也不敢不听,大家坐好,他宣布,以后上街必须集体行动,还要保持队形,前后各两个男的,四个女的在中间(忘了说了,樊玉原来是清华篮球队队长,排型布阵是内行。)大家服从,以后真的保持这个队形,可惜开课后上街的机会就不多了。第一次出国第一次上街就差点死了个轻于鸿毛,当时不害怕,越想越后怕。后来走的国家多了,也见识了许多“洋气”,但只要一过马路我就糊涂,非得两边都看好几次才敢过。
第二天集训开始。那时香港和新加坡都有IBM的亚太培训中心,1993年以后大削减时只保留了新加坡的中心。我们的班有五十多人,来自亚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开学第一件事又是考试!考完试立即拿去判卷,这才开始每个人自我介绍,兼做了选举班干部的预选演讲。班很大,自我介绍了一圈就一个多小时了,休息以后就少了一个人——开学考试没通过,当时就“退班”回去了。我们几个互相看看,用目光交流庆幸和鼓励。以后四个星期每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大考都排在星期—一早,让你非得周末用功不行。再考不过不会立即退回,但是总分会严重受影响,总分不及格就会影响以后的培训,也会对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香港就摆在那儿,再没时间逛,只能晚上看看窗外的霓虹灯。教室里座位是先安置好名牌的,隔几天就重新打乱一次,为使所有的人打破地域界限尽量横向交流。项目作业都以小组布置,每人有单独角色,但是必须与组员配合才能做,个人分高没用,以小组的平均分为重。迫使每个人必须参与全组,不仅做好自己的,还要明白别人的,帮助最差的组员。每个组的进度都不可能快——只可能是最慢的组员的速度。每个小组是“随意”组合的,每个人要迅速学会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群交流,密切配合。课程是专为熬人设计出来的。每人每天最少都得熬到两三点才能做完作业,全组一起熬谁也跑不了。“全组一起熬夜”,这是IBM前线(field)营销队伍最典型的工作特征,IBM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机器,几乎没有一个人可以单独完成的工作,团队、配合、沟通,步调一致,是保持大机器正常运转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培训的重点。
我们八个人都分在不同的组里,我们自己还保持着“组织”,需要互相支持着迎战我们最大的困难:英语听力!我在组里的英文还算是中上呢,也不过是许国璋四册再加点词汇,听专业课根本不够用。第一天下来大家都有点傻眼,谁也没听懂老师用泰式英语讲的课。最怕的是韩国老师,讲什么听起来都像“钴辘转钴辘转”;新加坡口音怪怪的还传染性很强,能听懂多一点可跟不上,他们讲话飞快,把好多句说成一串,没有停顿,一口气说到喘不过来了才随便给个标点。每天下课我们赶紧一起凑笔记,东一点西一点连猜带忆明白了六七成,赶紧四散参加各自的项目组“夜班”。八个人中老夫子的英文最困难,又本来是四平八稳不着急的性格,经常是我们凑了半天笔记了,他像老生起唱似的嗽一声“嗯……咳……excuse me……”提个问题,大家跟着他找那个问题,才发现原来他还在十几页以前那儿琢磨呢,大家就赶紧折回去再陪他过一遍。
除了小组项目作业,还有个人的专业风范训练。不管是工程师还是销售人员,统统从基本功开始训练。训练的方法是“模拟销售”,场景设计简单初级如同儿戏:学员,是卖铅笔的销售员,去拜访一个初次见面的客户(当然是想去卖铅笔),预先知道客户是什么职位做什么生意的。就卖点铅笔这么简单的事,能讲十几个小时的课,做几晚上的练习,还考四回试!卖没卖出铅笔不重要,要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琢磨:坐立神态,目光接触,提问题,挖掘客户需求,提供对客户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就用铅笔提供价值方案!),把握时间,寒暄问候,营造沟通氛围……扮演客户的老师手里都有一个清单,那一点做得好就勾一下,没做好的或是老师忘了勾了,都从你的分数里减。老师才不管学员们的抗议,每期学员都抱怨“太简单,太机械了”,照样得乖乖做乖乖考,还真有不少考不及格的。
所谓IBM人的专业形象和风格是认认真真地从“童子功”练出来的。后来从书里读到“不同方式的传授知识的效率”:如果只是单向的讲授和听讲,听讲人在课后只能记住1%-10%的内容;如果当堂交流、练习,能记住30%左右;如果课后短期内有意识地练习一次,能记住60%,也就极有可能从理论知识变成应用知识(applied knowledge)。如此看来,IBM的反复训练是有理论根据的,直训练到成为职业本能。
从模拟销售专业训练中我的收获最大,我捧回去个“模子”,回去可以照着把自己往专业形象雕塑。我还终于练成与人交谈时的“目光接触”,胆量大多了。后来,偶尔和朋友说起以前我不敢抬眼看人,和生人说话就脸红,朋友们笑得东倒西歪直夸我幽默,我感慨训练和经验真可以把人改造得认不出原型。我还知道了销售技术里,“聆听”和提问题,比“说”要重要得多,也难得多!其实多么简单的道理:你想让客户把钱掏出来,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人家,人家凭什么信你非买你的东西?但是很多销售员在任务的重压之下经常忘了这个基本的常识,逮着客户就拼命地说自己的瓜好瓜甜瓜便宜,说得越多就是胜利,最后也不明白为什么没卖出去。我有一次把客户的需求问得太明白、听得太清楚了,就非说服人家买更小型号更便宜的机器,苦口婆心劝人家少花钱,还搭时费力专给人家做系统需求分析,以论证为什么可以少花钱,终于说服了客户;我还得赶紧着找别的辙补上销售指标的“亏空”。这是好还是坏?反正是我理解贯彻的IBM经商原则,这也还是今日大多数IBM人的准则吧?几十年来对IBM的评论中一贯不变的总有“官僚、僵化、机械、死板”等等,但几十年不变的也有“IBM专业、规矩、守信、放心,人的素质好……”孰得孰失呢?这就是IBM,惟一的IBM。我坚信:“正直是建立成功企业的基石,以卓越的竞争探求为起点,以对伦理行为的承诺为终点。”这是通用电器总裁杰克·韦尔奇说的。
小组项目的专业实用性很强,随着学习各产品系列的过程,小组要做系统分析,方案建议,系统保证,最后是“结业论文”——为客户的首席执行官和最高经理层论证购买IBM系统的投资回报。组员分工也按标准的IBM配置:总经理、销售经理、销售员、系统工程师。我的角色是“总经理”,因为总经理只做个开场白介绍队伍成员,最后说“谢谢”,这是小组帮我的忙,改变了角色。不管我怎么认真投人,还是不敢谈“投资回报”之类的事,怕做不好耽误了整个小组的成绩。改编后我的角色很容易演(到八年后我演真的总经理时可就没这么容易了!),我的小组成绩不错,临时组合的几个人由衷分享团队成功的快乐。
我们“班师回朝”,八个人的总成绩中等稍稍偏上,大家互相帮扶着一起走过来,无一掉队“伤亡”。苏珊乐得合不拢嘴儿,比我们都高兴,嘱咐我们好好休息一下,我们真需要补补觉了!我自己的成绩算比较好的,但是一点没有偷着乐——我清楚地感受到危机,这个公司这个行业里都是聪明人,要想在聪明人堆里出头,只有拼其他的东西——韧、忍,还有,我能拼命。我只有拼命努力才可能跟上这优秀一群。与优秀的人为伍是我得之不易的幸福,我不想掉队,必须拼命。
我觉得我.真幸运,马上又有一个机遇9我赶忙伸手,又抓住了——
1986年10月,IBM的中国本地专业学员已经招了两批十几位,都是按工程师招的。由苏珊建议公司同意,要在这些学员里“实验”培养四名做销售员,我听到风声第一个跑去向苏珊报名,现在我胆子大多了,对苏珊实话实说:“理工科和计算机专业背景我都没有,做工程师会太吃力了,再努力也很难做到最好;学做销售我更喜欢,可能做得更好,您可以再看看我培训时的模拟销售成绩……”就这么,我从“助理工程师”转成了“助理市场代表”。当时在中国“做销售的”形象远远比不上“搞技术的”,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在IBM“做销售”的机会更大,特别是对我而言。要想做好技术工作实在是太难了,我无论怎么超越自己也无法超越别人。当时只有四个人作为销售学员,学历背景在销售这行没有太大差别。我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我甚至可能有机会跑前半步?直到今天我还很庆幸,能及时抓住这个机会,这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如果我当时没转,晚些时候也会转的,到时候我的竞争友邻可就不只是三个人了!方向和时机对每个人的事业都很重要,审时度势更要了解自己才能把握方向;时机,则只是为有准备的人。倒退三个月,这个时机就不可能是我的;但是新的机会总会出现,我会不停地“准备”自己,总有可能抓住机会。
我们八个人就此分开两个方向,四男四女正好又对半分一次:两男两女做销售,另外一半继续做工程师。两个专业的培训也正好从第二期分支,分别侧重技术和销售。第二期销售培训在悉尼,正是1986年圣诞节,所有的橱窗里是白皑皑的“雪”,满街上行人都是短裤背心,正是盛夏季节,不敢看穿着红袍的圣诞老人,怕看见他热出的痱子。这里的异国风情比香港又大不同,高楼少,人少,满眼是绿色,点缀着鸽子就像草坪开满了白花。周一到周五所有人都很闲适,到周末人们才紧张起来:满街汽车顶着帆板帐篷紧急地往海边郊外跑,周末商店都关门,只有酒吧开着。
在澳洲培训要轻松得多,课间休息多了下午茶,听说是随英国风俗,肯定被澳洲人改良了:供应的茶点丰盛得像正餐,大家吃个不停。在澳洲人中间我们都感觉很好,突然觉得自己玲拔苗条。这一期培训是更专业的销售技巧,天天都有模拟销售训练,增加了很多案例讨论,这时我们的信心和英语都强了许多,讨论中我们也可以发表一些“在中国的市场,情况是这样的……”,班上的澳洲人像听天方夜谭。培训结束时老师给我的评语上写到:“善表达,积极参与,有时能起到团队领导作用。应注意克服急躁……”这是在说我吗?是我先天性格终于迸发?还是根本偷偷换了一个人?
在IBM参加了很多培训,后来也讲课,再没有像初期培训能留下那么深的记忆,时隔十三年细节都历历在目。我在IBM学到的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十几年活学活用都已转化成属于我自己的“应用知识”。去年7月我在微软的伙伴大会上有个讲题“谈谈销售”,临时编纂演讲提纲,十几年前初期培训的记忆竟熟络如昨,演讲时我强调技能基本功培训的重要性,竟随手举了个例子:“我观察到鲍尔默访问客户时的”套路“与IBM销售培训的惊人一致”,原是为佐证IBM培训的道理,但把鲍尔默和IBM联系起来显得太怪异离谱,招得台下盯着我像盯着天外来客。IBM像个冶炼职业人的熔炉,吞进青青绿绿的雏形底胚,炼出来蓝衣热血的专业风范。在中国二十年,IBM至少培养了两三千个本地雇员,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应该感谢IBM的不只是我……
1987年5月1日,我转正为销售员,要动真格的了。不知不觉中,我的“理想”又升格了:我想做个好的销售员,甚至想领先“半步”了!
五年销售员
入了经理阶层,现在我们不再是“试验”或“点缀”了,开始真正接触国际公司的管理。
1987年的中国IT市场开始比较活跃,尽管当时有巴黎统筹会的严格限制(巴黎统筹会是一个西方各国联盟,“统筹”限制对共产主义国家的高科技出口,90年代中期方告解除,其时,所谓共产主义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中国的大企业如银行、民航、远洋、地质石油勘测等,开始积极引进计算机系统,虽然在巴统严格限制之下,但毕竟也能进口“大型”主机了。IBM和其他几家老牌计算机厂家进入中国比较早,开始红红火火地做起生意来。中国仍处于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外汇管制极为严格,企业拿到一笔外汇指标比登月容易不了多少,终于立项批准能买外国机器了,当然想取“真经”,只认外国和尚。当时IBM中国的销售员都是美国人,大多数都是在台湾大学中文语言留学生,很少有货真价实的计算机专科学历,但是能讲一口流利的国语,有的还能玩几句“哥们儿”之类的俏皮,加上金发碧眼和IBM的牌子,可以通吃中国客户。
我开始做销售,迎头碰到双重的困难:第一当然还是专业知识,培训的毕竟只是个“模子”,要把客户的具体要求套进去再做出方案来,没那么容易!来洽谈购买计算机系统的客户都是专业人员,早通读了IBM技术手册,我虽不是工程师,得比工程师还积极地学技术,客户不会耐烦和一问三不知的销售员谈话的;最难的是:客户不认我!当时外国公司非常少见用本地销售员,还是个女孩就更不像了。给我配备的系统工程师爱琳是美国人,我俩搭档负责同一组客户,走到哪儿我都被当成她的翻译,我急了,生生教会爱琳一句中文,一接到我的暗号爱琳就说:“Juliet是我们的销售代表,我听她的。”
当时,IBM在中国是个快乐大家庭,因为是“试验市场”没有销售指标,生意都是找上门来的,大家经常庆祝好像总能签合同。也没有利润指标,几十个外国高级职员拉家带口花的比挣的多几倍也没关系,住着最贵的五星级公寓,还连随行家属都领“艰苦补助”(Hardship allowance),因为中国太“艰苦”,所以国外休假也得多几次,孩子们如果不在中国上学,可以寒暑假来中国探亲,公司报销越洋机票,还可以在公司打打零工倒挣点钱……那不是属于我们的世界,我们一群本地雇员是个快乐的小家庭,像蜜蜂似的忙着干活、学习。每天晚上10点以前都不回家,忙自己的事儿,还彼此交流,大家都转正了,各负责一摊事,交流起来都是真实业务,很是煞有介事。我喜欢在办公室待到很晚,能守着计算机系统想用多久就多久,再说,办公室四季空调冬暖夏凉,比住处好多了。那是一段充实而幸福的时光。
转正后做了一年左右的“零工”,给有经验的销售员打下手,第一年就受了奖参加“百分俱乐部”(IBM对销售人员的年度奖励活动,是少有的可以有酒精饮料的IBM活动)。糊里糊涂不知道是为什么——还没直接签过合同呢,反正是很努力过了,也就心安理得。那年“百分俱乐部”在新加坡举行,那是第一次去新加坡,一点没嫌它地方太小,心里只有激动!欢迎仪式是在一个公园举行,IBM把整个公园包下来了,专为娱乐“销售英雄”,大象和姑娘献上新鲜带露的兰花环,让人陶醉只想永远当英雄。后来年年完成、超额指标,年年去百分俱乐部,永远觉得第一次最好。
我第一个正式负责的大客户是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1988年原来负责中远的业务代表是一位香港同事,调去做其它行业的销售,中远及运输业当时并不是IBM的“香”客户,没有太多生意。这可是我独立捧起的第一个“香饽饽”,满心欢喜激动,去走访我的客户。第一站到了上海,没想到等着我的是批判会,六七位客户的主任副主任科长副科长加上工程师,拿着本子从头“控诉”,交货。质量、培训、建议配置、安装……似乎所有的环节都有问题,都积压了很久,难怪客户愤怒。我汗流浃背听了一下午,记了半本子,除了连声说“对不起,我一定负责尽快解决”,其它的话什么也说不出来。批斗会终于结束了,客户可能觉得我认罪态度比较好,几个人送我出门。走到大门口正好碰上副总裁,经介绍我忙毕恭毕敬施礼伸手,副总裁也伸出手,没有握手,戳指我的鼻子开口就是“你们IBM……”,当时正是下班,向外走的人流经过大门口都驻足观望,我无地自容。客户为我开脱说:“吴小姐是新换的业务代表,以前的事不是她的责任。”我挣出一句:“既然是IBM出的问题,当然是我的责任。”说完赶快闭嘴,咬紧牙关生怕控制不住情绪。
回到酒店把自己扔到床上先大哭一场,觉得委屈得不行,千头万绪的问题也不知何时才能解决。正哭的当口,酒店送上门来一个茬口,借题发挥我大闹了一场,也当了一回客户,把一腔委屈都撒在酒店身上。那一场发作让酒店记忆深刻,两个月后有IBM的同事去上海出差,登记住店时酒店经理战战兢兢问:“你们的吴小姐没来吧?”在问题解决之前我顾不上去上海了,在公司里翻天覆地查找问题的根源,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直到把所有问题逐一解决,有些不是IBM的问题也解释清楚了。后来,我和上远的客户成了可以吵架的好朋友。
80年代末,中远计算机系统面临更新换代,原有的富士通机器运行了几年已经不够用,围绕富士通升级还是更新为IBM或其它家的机型,将决定中远今后几年甚至十几年的IT投资方向,激烈的竞争由此展开。中远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很高,要能与客户交流必须有技术和专业的共同语言。我拼上命,白天泡在客户那里,夜里学专业知识:不光是IBM的系统配置机器性能,还要学中远业务,从客户那儿借来船运、集装箱、货运管理等等书籍,取代了枕边夜读风花雪月的惟——一点自我的奢侈。还要满世界寻找同行业应用IBM系统的实例,非得弄懂业务才能说出来为什么先进的国际海运同行会选用IBM,好处在哪里。工夫不负人,我渐渐地建立起自己的信用,客户也越来越接受我,相信我。有几次在技术讨论会上就一些细节双方争执不下,我会站起来说:“这个问题我知道,技术指标应该是……”一副“连我都知道……”的不容置疑,居然常会有技术性的说服力,远洋的客户后来甚至夸我是“最懂技术的业务代表”,虽是亦庄亦谑的夸奖,不妨碍令我得意扬扬。后来,我怎么也接受不了销售员说“技术是工程师的活儿”,销售员要对所销售的产品具有相当的技术性了解,这是起码的职业要求。
我一直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能在蹒跚起步时碰到这么好的客户,中远是当时中国少有的国际型企业,全世界凡有港口就有中远的分支机构,人人见多识广,却能接受了我这个土的掉渣儿的本地人做他们的“IBM代表”,我开始时实在水平很低,一点听不懂远洋业务只会红着脸提问题,能做的只有那点儿“敬业、真诚”,中远的客户像大海一样胸怀宽阔,包容了我的无知无经验。他们真诚待我,我更是拼命努力学习,直到能“登堂入室”,以准专家身份参加中远信息系统内部规划会议。
1992年又遇到严峻的挑战,此时的竞争对手是IBM自己!专门有一群公司从欧美趸来IBM二手机销往中国,欧美市场都是租赁,客户总是赶着租最新的机型,淘汰下来的机器仍然很新,但比中国便宜得多。如果让二手机得逞,IBM只剩下主机操作系统软件和一点服务的业务。首先要通过IBM的内部论战,那时,要说服IBM为何需要做特价报盘难过过五关斩六将,必须要使出疯狂的执著,过了内部关不一定能说服客户,此时广州远洋的示范作用就尤为关键。案情尚在扑朔迷离之间,我拉着经理、工程师们全体到达广州,几轮艰苦谈判终于见到曙光的端倪,晚宴过后已是晚上9点,我坚称合同文本已经就绪,把客户们拉回酒店。我知道竞争对手们就在门外虎视眈眈,过夜一定生出噩梦,哪里敢回北京准备合同,让经理们在套间里陪着客户聊天,我冲回房间准备合同,合同条款改动大多根本用不上标准文本,幸好我预谋租了一架打字机,酒店只有老式的打字机连涂改功能都没有,饶是我打字娴熟,打的是生涩艰难的英文法律合同文本,急中更易出错,等到我把合同打好时,地毯已经变成白色——满地是废纸,天色也变白了——已是真的曙光初露,我叫醒在套间里东倒西歪的经理和客户们,在史无前例的时刻(凌晨3点)签订了合同。
中远也培养了我的酒量。第一次我真喝白酒是1989年初在青岛,庆祝系统安装调试成功大家都很高兴,午餐开始时却气氛沉闷,一问才知道山东风俗无酒不欢,赶紧换白酒,高度的!我是主人当然得喝,不知深浅酒到杯干,守着这么多好人醉了也不怕。满桌山东大汉都是有胆有量,喝到兴浓处吆五喝六豪气干云。两个小时下来,桌上只剩了我和客户的主任,主任是中远名震遐迩的酒仙,我问主任:“我是不是也该醉了?”他凭着老道经验告诉我这回肯定没醉。经过这场阵仗,我酒胆大增,也更对了豪爽的远洋人的脾性。
我负责中远业务一干就是五年,先做销售员后做销售经理,直到1993年底我调离北京也调离了中远,那时中远的计算机系统已经形成了两条长龙:运输公司业务清一色IBM主机,外轮代理全部是IBM小型机系列。五年前我接手时中远还是富士通的用户,一部IBM机器都没有。我对远洋客户还报以兢兢业业的服务,遇到问题不食不寝也要尽快解决,再没有被客户指着鼻子骂过。远洋人也因此相信我,相信我的团队,相信IBM。那些“看着我长大”的远洋人,已经成了我永远的好朋友,我“风光”时他们远远地为我高兴、骄傲,我遇到挫折时,他们就会主动找我“聚一聚”,每次都要回忆我们共有的往日光荣,每次仍是不醉不归。那五年里我常跑海边的港口城市,远洋的主要分公司称为“广、大、上、青、天”,海是我的最爱,可惜总是来去匆匆,很少缘分亲近。我神往很久想过一回“海员”的瘾,本来已经走好了通天的“后门”,特批“夹带”我登轮远洋,结果由于IBM的职责拖成无期,可能将会是永远的遗憾。后来做民航业务又梦想客串空姐,也是顾着IBM的工作拖过两次机会,终是没能得逞。
我既定了要“领先半步”的目标以后,就不管不顾全情投入了。不把自己累到极点就觉着不够努力对不起自己。在办公室里晕倒过两次,吐过血(就像书里描写的“眼前一黑,嗓子一股腥甜热乎乎一口喷出来”),犯过心绞痛(一含硝酸甘油就好),中间还闹过几次肾结石疼起来打滚,像鱼似的打挺儿(猛烈变换体位可能帮助结石运动通过——这是我做护士时学的专业知识),疼过去接着开会。抽屉里专门备着闹钟,一个星期总有几次熬到早晨两三点,再回住处不值得来回跑,就搬两个沙发垫子盖上军大衣,在会议室睡几个小时。闹钟6点一响爬起来去酒店游泳(那时丽都游泳月票一百块钱左右,我在那儿自学会了游泳),精精神神又是新的一天。熬夜是大家的家常便饭,像我这么惊心动魄闹病的不多,我不但不休病假还拒绝去医院,医者自医自己开处方吃药,“病们”拧不过我,闹过两三年也就不再闹了,倒好像从此练就了金刚不坏之体。
其实当时熬夜经常不是为什么大事,比如为把建议书格式修饰得好看点,就能花上四五个小时,说到底还不是得怪自己底子薄,学艺不精?有一次干到凌晨,把投标方案书打扮好了,因为用了点“新潮”格式,怎么也打印不出来,早晨就是交标期限,印不出来我拿什么交活儿?一边试,还一边哭着,一直折腾到天亮,早来上班的同事才解救了我,赶快化了浓妆遮盖着又红又肿的眼睛,努力收拾出一副专业形象,抱上刚印出来还热乎乎的方案书去投标。
1990年亚运会时我住在工人体育场附近,因为住得近,能听得清楚开幕式的工体现场声音,全中国全亚洲的大事我却没顾上看电视,那是我连轴干到第三夜,赶着把建议书翻译成中文。当时正和王安竞争,王安公司正“火”着,又是惟一成功的世界级华人计算机企业,IBM在这个项目上很晚才介入,已经岌岌可危。人家的方案书都是漂亮的简体中文,那时IBM没有中文文字处理系统,只能我手工翻译了再请人用打字机录人。三天三夜用原始方法做出来一份“中文建议书”,质量和王安的还是没法比,但着实给客户一个惊异,原来IBM这个“傲慢的老大”还真的挺有诚意。这一口气缓得很关键,争取到了拉锯战机,直拖到王安破产,终于在两年后签下IBM在中国民航系统的第一个,也是金额最大的合同(截至1998年初我离开IBM时)。
清华篮球队长那时是我搭档的系统工程师,技术出色,是特别真诚优秀的人,我们“代表”着IBM形象,客户先接受了我们,信任了我们,然后才接受了IBM。这次又学了一门专业:国际航空票务结算业务。如果客户不相信我们,哪里会教给我们业务?我们又哪能有机会证明IBM的好处?可能要等到几年后王安机被淘汰时才会再有一线机会。
当初客户是二三十个人的一个小处,今天已经发展到五百多人规模的优秀国有企业,每年上缴利润数千万,一半来自国际业务。IBM系统升级过几次了,今天仍然支撑着企业的骨干业务。前几天我们还去过马总经理的新家,谈起当年仍是新鲜的激动。1991年出国考察时我兼做翻译,马总的语言雅俗古今特别丰富,听着享受详着受罪,马总见翻译常常辛苦地鼻子尖冒汗,就慷慨封我为“处级翻译”。我说“都八年了您得给我提级了”,马总说:“处级够高了,再说你现在有翻译以外的事业了,不要再闹着争级别!”
付出的辛苦、心血,值了!不仅换来了职业生涯的“领先半步”,还得到了那么多好人们的友谊,那是只有真诚能换来的。推销,先要销售自己,不能只靠说,要靠真练,要靠为人!我多么希望IBM的销售队伍能保持职业荣誉,永不要让客户有“今不如昔”的遗憾。
1992年底IBM成立了在华独资子公司,是第一批在华注册的外资独资公司。独资后可以直接雇用本地员工了,IBM与外企服务公司商定给雇员自愿选择的自由,如果愿意留在外企服务公司仍然可以做IBM的工作,可能很快分到房子。我们大多数人选择了脱离服务公司,成为IBM的正式员工,彻底地没有了铁饭碗。很快,IBM提拔了第一批五个本地经理,其中有我,还有两个清华毕业的“黄埔二期”同学,还有行政和售后服务经理各一名。这是IBM的人才本地化进程的序幕,终于有了本地人进入了经理阶层,现在我们不再是“试验”或“点缀”了,开始真正接触国际公司的管理。我们被“重用”,完全是因为我们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这要说回一点历史背景——
1989年的6月风潮,把在北京的外国人都吓跑了。我在5月底才从澳洲出差回来,错过了最激越的日子,只见到丽都商业楼一派奇异景象:小小的民航售票处前静静地排满了外国人,各家大都带了马扎、干粮饮水,轮流换班排队等着买出境的飞机票,像早年间北京市民排队买过冬大白菜,又是一副逃难的样子。IBM以审慎出名,很快疏散了所有外籍人员。偌大的办公室只剩下几个本地人留守,我当时已经又换了住处,租了间民房住在丽都附近,自然地也成了留守人员,每天的工作是挨个给所有本地员工打电话,听到声音知道人都平安,嘱咐大家不要上街。
略去忧国忧民热血沸腾的敏感情节不提,4号刚过去四五天,客户开始来电话,催问IBM何时派人去安装系统!我们目瞪口呆,心里说不上怎么个劲儿,这个时候还有人想着安装系统?请示撤到香港的总部,总部说不能派人回来涉险,你们酌情行动,安全第一。我们商量商量,终归是客户第一,三三两两开始出差给客户服务。等到8月左右总部和外国人开始陆续回来几个,发现这些本地人俨然挑起了大梁。
1990年IBM中国的口号是:“挣一美元!”意思是要做到收支平衡。要想不亏本无外是“开源节流”,古今同理。当时IBM采取了最有效的“节流”:把已经撤到香港的外国雇员再撤回美国,已经撤回香港的香港人就留在原地,可以由本地人承担的工作就交给本地人。IBM的中外雇员比例第一次接近平等。一年下来,业务做得一点不差,还第一次有了利润,每个人得了一个纪念牌,上面镶了一美元硬币。
挑过大梁,我们都有了胆气,我们能做外国人能做的事,还能做得更好——起码性能价格比要好得多!我坐进了单间的经理办公室,踌躇满志,这回我的野心又膨胀了,我想超越的不再只是自己的同伴,新设定的目标是:做高层专业经理人。这意味着首先必须超越同级二十几位外籍经理,他们各个比我资深得多,那又如何?!
这次的野心实在是狂妄,以致我不敢和别人提,怕说出来让人笑话,更怕做不到让自己笑话,只在心里暗自较劲。三年后我登上华南分公司总经理的座位,回视当时的野心,发现的竟是偏执和狭隘。我和我们这些本地经理人的成长,绝不只是个人奋斗的“本事”,依托的是IBM尊重个人的企业文化,受益于很多IBM前辈的经理人,他们都是港、台及欧美人士,是优秀的职业人士。对于文化的异见,不应与职业标准混为一谈,民族血源不应是职业人的种族偏见,这是我离开南方时的重要心得和升华。
南天王
市场、政策、高层“人气”摆在那儿,华南业务超过华东,在跨国公司里属于罕见。
1997年1月,IBM中国公司新年大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此时规模已逾千五,北京就超过一千人。我心中感慨,离开北京才不到三年,竟有这么多的新面孔。我从广州赶来主要是为了观摩学习,为操办华南的新年大会做准备。此时是“客”,自知应该谦虚切忌张狂,悄然坐在第十几排靠边的位置。台上大中华区总裁一一介绍要客贵宾,突然听到,“还有……IBM华南区总经理,我们的南天王——Juliet Wu!”追光在前三排VIP座位巡校却找不到目标,我站起来挥一下手,只给一千多人留下模糊的轮廓。坐回黑暗里,心,飞回我的南方……
1994年6月,我调到广州,职务是华南区销售经理,IBM只有几个人知道这个职务是为接任华南总经理做准备。我到南方,当时华南总经理章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前文说过我在1993年初才被提拔为经理,到当年8月份我被调到香港做一个“特别项目”,为IBM在中国的长期战略所做的中国市场研究项目,我离开北京时,我的部门已经笃定完成了全年的销售计划。刚到香港,章生就来找我,开始慢工细活地游说我在项目结束后来广州工作。我对章生玩笑:“你还没被我烦够吗?”
章生曾做过我的经理一年多,我俩是水火极端的性格,我当然是火,总处于行动进行时;他是水样的冷静,逻辑思维极为缜密,把头发都快累光了,人瘦得成了影子,仍不改十思而后行。我最怕和他讨论问题,准定忍不住拼命地踢桌子跺脚发出噪声,任由我急促的“马蹄声声”,一点不干扰他“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想一想……”。
章生以管理严格出名,每个员工的报销单都会仔细审阅,我是“问题”最大的,终于有一次章生忍无可忍,以电子邮件的郑重形式提醒我(可以直接谈话沟通的题目,如果接到老板的电子邮件,通常表示其严重性):“Juliet,你的经费比别人都超支了,你要注意,要以对待自己的钱的态度对待公司的钱。”我马上以邮件方式回答:“章生,经费是否超支应以销售额比例衡量,不应‘比别人’。顺便提一句,如果是我自己的钱,我绝不会如此地谨慎计算。”章生再度回复:“那么,你不应该以对待自己的钱的态度对待公司的钱。”
不过,章生律己更加严格,从来把公事私事分得注渭分明,即使到了南方有充分的化外自由,也从不会在用公司车接太太之类的小事上“失节”,让人头疼之余,不能不佩服。
尽管头疼、跺脚,从心里不能不承认章生对我的帮助和栽培,我成为经理后接替了他,他1993年去了广州筹建华南分公司,1993年6月18日成立。华南分公司是他的“新生三个月至亲至爱的孩子”,他就来找我,要请我去做他的接班人——这就是IBM企业文化造就出来的优秀经理人!
章生为“诱惑”我,特地邀请我去参观他深深引为自豪的IBM华南办公室,当时在世贸大厦,初建时人员不多,清洁整齐。章生无比骄傲地问我:“感觉如何?”我说:“很好,就是人都太乖,太安静了。”章生说:“这正是我想请你来的原因。”
1994年6月23日,我携带全部行李从香港坐火车到广州,从车站直接去办公室开始工作。回到名雅苑寓所已是24日凌晨,打开空调和热水器,不料电压过强烧了保险,只好草草用冷水洗澡就寝。没有空调冷气的遏制,蚊子全体出动,公寓已经空置几个月,大群的蚊子们饿到疯狂,突然闻得香肌玉肤,以死相拼也要做个饱死鬼,前赴后继把我咬得体无完肤,第一夜人住,什么武器都没有,最后只好用一条毛巾遮脸以期保持“颜面”,至于身体,就听天由命了。没想到第一夜就被蚊子咬得我衷哀哭泣。我在广州的第一个酷热的星期只能穿长衣长裤,为了遮挡蚊子制造的恐怖痕迹。
广州人以精明务实的生意人著称于世,凡有冒险精神的都去开自己的买卖,自己当老板。选择到外企大公司的多是最乖的好孩子。我的第一件事,是把“乖孩子们”踢出去,赶到市场上去!我告诉我的销售员们,别怕犯错误,什么错都不犯基本上等于什么事都不干,都给我出去犯几个漂亮的错误来看看!这时我的示范作用已经不只是如何谈下具体的合同,我用夸张的“江湖风采”给我的队伍示范胆量、气魄。
我开始制定内部竞争的目标:我们要超过华东,我们可以超过华东!开始时我的哈喝没有多少响应,乖乖的队员们看着我笑,斯文地包容经理的“痴人说梦”,北地女子嘛,可以体谅她的乖张狂妄。我坚持不懈,大会小会呼吁不止,终于感染了我的队伍,大家有了竞争的目标,有了竞争的胆量,目标变成了大家共同的追求。
我在南方的两年半当中,华南分公司从四十几人长到二百四十几人,业务翻了几番,终于超过了人众“年长”的上海华东分公司。市场、政策、高层“人气”摆在那儿,华南业务超过华东,在跨国公司里属于罕见。IBM强调的是团队合作,我的“内部竞争”实属悖论。但是“悖论”毕竟实现了奇迹,我不以为悖。如果我执掌的是华东分公司,也一定会挑选一个竞争目标去激励我的团队,外部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或者干脆是IBM北京总部?IBM的地区分公司长官并不承担如微软的直接销售压力,反正是矩阵式组织,大团队式合作,做到做不到并没有职业性命的交关。但如果没有自我竞争自我挑战的目标,事业生活将多么无聊?
接任总经理以后,角色变化很大。从前线冲杀转变为后台运筹帷幄。要学习除销售外所有不熟悉的领域:人事、财务、服务、渠道、市场、公关、政府关系、媒体……我更勤奋地学习,还要感谢我的团队和章生对我的巨大帮助。
我接手的经理队伍几乎是清一色的香港人,开始时大家都很客气,但我知道他们都不太看得起我,“不过是因为本地人的身份才能有如此机会,除了一点销售业绩还有什么?……”居移气,养移体,在其位,谋其政,这时我心里已没有太多的不平,本来从学历经验都没有过人之处,时时警惕自己要公平无偏见,要谦虚善学习。本地人和外籍人是不同的工资结构,我的工资比香港同事低很多,能给别人长工资提级发奖金,心里没有任何不平,竟比自己拿到还要快乐!从这些优秀的职业人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日久见人心,我离开华南时,竟有了好几个香港的好朋友!香港人的工作观非常实际,“反正都是打工,无所谓啦”!但都最怀念华南的经历,称那是“最快乐的工作……”。
总经理仍然需要接触客户,或者是签约如仪的摆设,或者是死马当活马治的危急关头的最后一掷。我坚持要有后者,毕竟能在前线厮杀中体现英雄本色。这种“超级销售员”的角色没有相儒以沫慢工细活的时间,更需要超出技巧的诗外功夫。治活了不少“死马”,只举一个例子:
一个销售员愁眉苦脸地来找我,报告一个关键案子必输无疑了。是在IBM一个本不是太强的制造业的客户,据可靠消息竞争对手已经在准备最后合同,并放出风声,志在必得。我仔细问过情况后,不得不同意销售员的判断。此时再做责备毫无用处,我只建议销售员做最后努力安排我拜会客户决策人物。两天后销售员来报时:只得到三十分钟的约会时间。我登时大振,仔细研究过所有相关的资料,告诉销售员我们三十分钟的目标是达成下一个约会,销售员仍是一脸愁云惨雾,不解这与项目何干?在宝贵的三十分钟内,我与客户的副总裁大谈特谈企业管理、人力资源,三十分钟一到,我遗憾地说时间不够用,邀请副总裁亲临我的公司再做切磋。又过了三天,副总裁亲自从深圳到广州,我们于是有了一整个下午和晚上、从容切磋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还有许多许多IBM的好处……一周以后,销售员面无人色拿着一份传真给我看,上书“致IBM公司,经我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不采纳贵司建议的方案,对贵公司的努力表示感谢……”正在面面相觑说不出话的时候,秘书气喘吁吁又送来一份传真:“致IBM公司,经我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采纳贵司建议的方案,对贵公司的努力表示感谢……”这一份只少了个“不”字,先前有“不”的那份是错发的,改了公司名字发给了我们的竞争对手!我的销售员说:“终于理解了一点点,什么叫做‘诗外功夫’。”
IBM的传统优势是“销售”,而不是“市场”,重“直销”而轻“渠道”,以我全体二百多人的队伍,就算人人具备“超级”的销售本领,也不能覆盖华南五省的广大地域。做为总经理,职业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必须动脑筋思考,如何在没有分公司的地方开展业务。华南五省包括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我跑过所有的地方,市场形态各异,要在所有主要城市设立分公司肯定不是最划算的做法,如何能遥控而确切地把握市场的动态?百思之下,悟出道理,单凭一己之力只能拨动眼前的方圆之地,若要拨动大市场,必须团结发动“我”之外的资源,我开始试验与外地渠道伙伴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四两拨千金的效益立即显现,我离开南方后。在管理全国渠道的职位上又有更大的发挥心得。
我离开南方时也交了一份“毕业论文”,在1997年1月华南分公司大会上做的年度报告,总结对华南五省市场的认识,华南是非常活跃的市场,但IBM传统优势的大客户群并非主流,要抓住中小型客户的市场机会必须重视渠道合作,必须注重支持推动多元化应用软件。我提的IBM在华南应持的策略,其中有几条重要的“新意”——要积极寻求本地的合作伙伴,在广东之外的市场采取依靠几个核心伙伴,其中必须有直属于当地政府的企业伙伴,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地方政策和政府支持的优势,牵动当地媒体,远程启动市场,在当地市场较为成熟可以达到每年X百万营业额时即建立分公司;IBM要与软件开发商密切合作,主动支持和推动在IBM平台上应用软件的开发。华南分公司的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策划也与华南市场战略配合。IBM增加人全国一盘棋,分公司各功能有点像配给制,我认为华南市场就需要比别的地方需要更多做渠道的人,不一定要按配给名额非增加多少销售人员,多少工程师等等……组织也应有偏重……
我最心心念念的是我的团队,在报告中强调要更加大力度培养本地人才!人力资源策划应重视现有人员的培养,要防止无度扩张,继续推行“师傅制”(华南分公司是IBM跟着中国公司“师傅制”的试点),过去两年多里,乖孩子们已经成长为能够战斗的队伍,已经成长起来几位本地的经理,我们年轻的华南分公司甚至诞生了第一个孩子!
我提出:华南分公司的远景目标,要成为华南最优秀的外企,要成为IBM中国最优秀的分公司。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以经理人的身份为企业提出“远景”——Vision。未能率领我的华南团队去实现这个我深信可以达到的远景目标,只能是深深的遗憾。
南方有很多好玩的经验,由于离总部远,我能找到很多“玩出格”的缝隙,比如和媒体的联系。IBM对媒体交道有严格的控制,沿用全球统一的公关公司,新闻稿也是统一由总部发,分公司没有单独做媒体活动的经费。我发愁了很久,没经费如何能主动地煽动市场呢?终于想出个好法子:用个人身份和自己的经费!我请记者们到家里来玩,交朋友,喝酒聊天唱歌,因为先声明了是个人而非IBM华南总经理,大家都非常洒脱,交到了朋友是我个人的福气,搞好了媒体关系与我的工作有益,一举两得,怎能让我不得意?亚特兰大奥运会IBM系统出了问题,全世界爆炒沸沸扬扬,独有南方媒体比较理性地对待,从此我喜欢上媒体的朋友,不管多少次高层经理培训,再也达不到“对媒体要时刻警惕”的境界。
IBM的广告费用也是严格地拨款监管,我只有广告地点的建议权,看中了一块宝地,咬紧牙关不松口,终于在十一个月后打通所有关节,在我离开前三个月,1996年底终于亮起了IBM的广告牌,地点是迎接所有降落广州八方来客的过街拱桥,IBM广告语上方是广州市政府的“欢迎来广州”和“拥军拥属模范城”,国际商业机器与本地色彩的融合,正显示我的理想期望,不管别人怎么说,我很得意。
我初来广州时单纯是事业的考虑,对南方人有典型的北方偏见。在各层次深交之后,越来越了解南方人:讲实际而少浮夸虚伪,会享受而不羞羞答答偏要遮面“斯文”,善经商可以有共同的效率、效益语言,而且,一点不缺乏细腻美好的人之本善……我“一不留神”竟喜欢上了南方,也交了很多南方的好朋友。遗憾的是我终未能学会讲广东话,我自恃语言天赋曾夸下海口,三个月学会广东话,也确实努力学习,不到三个月败下阵来:只要我说广东话,所有广东人立即笑得前仰后合,极为影响效率,我恼羞成怒追问再三,终于得到一致的答案:“你把广东话讲得太柔和好听,所以不像。”沮丧之余,我决定放弃广东话,而不想放弃“柔和好听”。结果只传染了些南方口音,闹个不伦不类,一次我回北京,从机场要出租车回丽都饭店,因为路程太近怕司机不高兴,心里忐忑。司机很和气,一路搭讪着聊天,自然地建议:“小姐,快到国庆了,天安门很好看,要不要去转一圈?丽都饭店到天安门顺路,一点不绕远。”来过北京的都能知道这两个地方只绕十几公里那么一点。我笑得喷出来,告诉司机我是北京人,他说:“别逗了,你的口音再怎么装也是南方人。”一直到了丽都我也没能说服他关于我的籍贯。
南方,浓缩了我职业生涯和生命历程的许多精彩,我难以忘怀。
我在这里付出了很多:北雁南飞言不尽的孤独;为太投入工作伤了爱我、我爱的人,痛失良缘……
我在这里得到的太多:我带起了一支队伍,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做出辉煌业绩傲世骄人;我结识了IBM内外很多优秀的人,不管我再到东西南北,南方总有朋友惦念我,其中也有曾与我彼此心存偏见的香港人;我学会了做经理,克服了偏狭懂得了大度,能凝聚起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优秀的人,在这里我开始真正懂得什么是经理人的幸福;从超级销售员的英雄角色“退到”培养和欣赏英雄团队的高度;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兼备了运筹大市场、管理公司全面运作;我完成了又一次蜕变升华——从用“命”做事,到学会思考;从不知前路的迷们,到有了清晰的理想——我的下一个目标,不是再要去超越别人,我想超越自我。
超越自我,先要完善自我;理想是要去做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或是中国化的国际企业,为了理想我需要知识,需要学习。我应该退下辉煌的舞台,去念书。我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那些起码的学历,要上大学进修可能会很难,思考的过程中遇到一个机缘,促使我最后决定去上学。
1996年5月,我受一个同事之托,代作一场演讲,对象是Wake Forest大学EMBA班学员。Wake Forest不是一所非常知名的学校,但是个好学校,包括郭士纳在内的许多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曾在那里念过书。学校位于北卡罗来纳的Winston Salem,一个盛产烟草、非常美丽的小城。开设了一个EMBA(Executive MBA,专为高级行政管理人员而开设),招收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学员多来自美国大公司,学制一年半。EMBA班有一个课程安排,每年都要去欧洲或亚洲考察,中信公司为来中国的团安排一些讲座,其中包括IBM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策略。
以我当时的水平,应当说讲得挺精彩。我没用IBM传统的投影胶片辅助演讲——到那儿才发现人家没准备投影仪!临时决定在白版上划了三条曲线,一条是中国IT市场十年发展,一条是IBM在中国的十年投资战略演变,还有一条代表中国本地人才在IBM(代表在中国的外企)的角色作用发展,演讲完还不算,他们去广州时我又做了回地主,聊天时我谈到很羡慕他们能上学,他们就问我是不是真的想上学,我说当然真想,他们说全班人都愿意做我的推荐人,我当时将信将疑,因为一般来说,这样的EMBA班需要研究生毕业后有若干年的高层管理经验才能就读,他们全体鼓励我,说以我的经历和经验应该毫无问题,他们也用了“传奇”这个字眼来形容我。
有全班人的推荐,一次面试,即免了一切其他考试,当时拿到了人学通知书。我终于有机会圆我的大学梦。EM-BA学期一年半,学成后一定回来,这里,才是我的国,我的家。我仍然偏狭地认定:在我的国我的家里一定能再有我的辉煌,那是我想要的辉煌。我想也会有机会,面北占山再做他一回南天王!
临离开南方时,我坚持做完巨大的搬迁工程,不能把工程留给继任者。公司在1996年11月28日搬到金碧辉煌的天河大都会广场,全新的移动办公环境,在诸多繁杂细致的规定标准的管束之内,我费尽心思利用所有的机巧边锋,把华南分公司装修成大中华区最受羡慕的办公室,三层楼从天到地每一寸都有我的心血,为选址我去过所有建筑工地,坐过好多拉运建筑材料的笼子吊车……我搬进去不到三个月就离开了广州。
台上“封王”之前,我已经卸下冠冕,我把冠冕和不尽的感激,献给我南方的朋友,是他们,和我一同铸造了那段辉煌,搀扶我走过绝望的心境,帮助我变成一个更好的人。1996年的圣诞晚会,是我与华南分公司“家人”的最后团聚,我想献给家人无可代替的绝版回忆,最后竟想出一场劲舞,还非得练高难动作追求准专业水平,为了四分钟的舞蹈练到爬不动楼梯。这在保守的IBM实在太出格,也决非“总经理作派”,反正我的南方家人们都很喜欢!我将离去,无可顾忌。
我最终没有去念书,不是恋恋不舍“荣华富贵”,割舍不下的是亲情。在我拿到机票第三天,年迈双亲同时重病,各自住在不同的医院,我和二姐在两个医院之间穿梭奔跑轮班照料,我心里的斗争是不可承受之重。我痛苦地发现,我挣的钱不少,攒下的不多,全用来做父母的生活健康“保险”也不够放心,再说,父母需要的不只是钱,他们更需要我!我几次想咬牙为自己“卑鄙”一回,跺了几回脚,良心拦着我到底没走出去。我向学校申请,延长一年我的人学资格。我准备挽起袖子再狠挣一年钱,挣够了留给我的父母,再去圆自己上学的梦。
我已经和IBM说过再见,不能再回头找草吃,就准备好要去外面找生活了。正在这时,IBM挽留我做全国渠道总经理。我先讲清楚我的承诺是最多再做一年,这一年不是为了IBM,是为了我爸我妈。说清楚以后走马上任,接手时已是5月底,才作了全年指标23%;又拼上七个月的命(自己开车,车祸都出了两次!)。到年底交出来将近130%,七个月做了全年的指标,顺带学会了管理渠道运营的精髓。七。卜月把中港台混合旅团结成能战斗的队伍,和我的队伍一起挣到了一块奖牌:1997年IBM亚太区最佳业绩集体。奖牌是锡做的,正面是关公,反面是商人宝训:
“能识人,知人善恶……能用人,因才器使……勿卑陋,勿优柔,勿强辩,勿懒惰……”牌子一直在我床头放着。
我说过“最多承诺一年”,结果做了九个月,因为是超额完成了,心里没有什么不安;我想过要去美国上学,结果花了一年半在微软读了“EMBA”;我本是为父母留下来的,结果一个半月后父亲就撒手西归,让我痛断肝肠……
世道无常,人生难测,四十不惑……我已成长为职业经理人,我已能把握自己命运的舵。南天王已是历史,想要的,是更大的理想。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