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王羲之评传 > 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战一书法史疑案又起争议

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战一书法史疑案又起争议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临河序》、《楔序》、《禊帖》,是我国书法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书法帖。相传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3 月3 日,名书法家王羲之与当时名士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并由王羲之作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法帖相传之本,共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兰亭序帖》自被唐太宗李世民断定为王羲之的真迹,经过历代帝工重臣竭力推崇和士大夫的宣扬,被视作不可侵犯的"神物"。但是,历史上仍然不断有人提出疑议,谈论它的真伪。清代学者李文田就曾指出,《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不仅从书法上说来有问题,就是从文章上来讲也有问题。

  郭沫若经过考证,于1965 年5 月撰写了一篇文章:《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文章认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部文字,兴感无端,不符合工羹之的性格和思想感情,"是在《临河序》的基础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成的"(半真半假)的作品;它的书体也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同,认为是隋唐人所伪托的赝品。一-他在稍后几年写的《新疆新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一文中,回顾这次讨论,概括地重述了他的看法:"《兰亭序帖》虽伪,并不贬低它的价值,只是它不是王右军所书而已。不仅字迹不是王右军所书,序文的后半段也不是王右军所作;这样说也并不贬低王右军的价值。一定要坚持《兰亭序》文的后半段绝非伪作,那倒是有损于王右军的。"1965 年6 月,郭沫若这篇《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在《光明日报》(6 月10 日至11 日)和《文物》杂志(第6 期)同时发表。当时南京市文史馆馆员高二适看了,不同意此文的观点,写了一篇《<兰亭>的真伪驳议》,与郭沫若辩论。文中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还在多处讲到"窃以大宗之玄鉴,欧阳信本之精模。当时尚复有何《兰亭》真伪之可言"。高的文稿写成后,曾先寄给章士钊看过。经过章氏指点,加以修改后,又于7月14 日寄给章士钊,请他推荐给**"评鉴",希能"得以公表"。

  7 月16 日,章士钊写信给**。他在信中介绍了高二适的简况,同时推荐高文,希望能够发表。章士刽在信中写道:润公主席座右。兹有读者江南高生二适,巍然一硕书也(按硕书字出《柳集》)。专攻章草,颇有发明,自作草亦见功力,兴酣时并窥得我公笔意,想公将自浏览而喜。此钊三十年前论文小友,入此岁来已白发盈颠、年逾甲子矣。然犹笃志不渝,可望大就。乃者郭沫若同志主帖学革命,该生翼翼著文驳之。铡两度细核,觉论据都有来历,非同随言涂抹。郭公扛此大旗,想乐得天下劲敌而周旋之。(此论学也,百花齐放,知者皆应有言,郭公雅怀,定会体会国家政策。)文中亦涉及康生同志,惺惺相惜,此于章草内为同道。该生来书,欲得我公评鉴,得公表,自承报国之具在此,其望虽奢,求却非妄。鄙意此人民政权下文治昌明之效,刽乃敢冒严威,遽行推荐。我公弘奖为怀,惟(望)酌量赐于处理,感逾身受。

  耑此藉叩政绥

  章士钊 谨状

  七月十六日

  该生致刽书附呈,不须赐还。

  **看过高二适的文章和信以及章士钊的来信,7 月18 日曾复信给章士刽说:"各信及《指要》下部,都己收到,已经读过一遍,还想读一遍。上部也还想再读一遍。另有友人也想读。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但此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嗣后历史学者可能批评你这一点,请你要有精神准备,不怕人家批评。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等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柳文》上部,盼即寄来。"

  同日,**还把有关信函,文稿以及回复章士钊的信,一起送给郭老。

  他在信中写道:

  郭老:

  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如何?

  敬颂安吉!并向立群同志问好。

  毛译东1965 年7 月18 日

  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郭沫若接得此信,非常高兴。他同意**的意见,发表高二适的文章,并准备写文章同他讨论。二争议在报纸上展开7 月23 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高二适的文章。8 月12 日,郭沫若写了同高二适进行讨论的文稿《<驳议>的商讨》送交报社。郭沫若在文中说:他已仔细地阅读了高二适的文章。"对于学术问题,高先生肯把不同的意见提供出来,进行讨论,这是很好的事。《兰亭序》依托说,如果经过《驳议》,证明确实是'站不住脚',我愿意认错,撤销这种说法。但在仔细阅读了《驳议》之后,却感觉着这种说法尚未被驳倒。因此,我要把我的意见再写些出来,作进一步的商讨。"郭沫若在反驳高二适的时候,摘引了清代名书画家赵之谦批评唐太宗的一段话:"??要知当日太宗重二王,群臣戴太宗,摹勒之事,成于迎合。遂令数百年书家尊为鼻祖者,先失却本来面目,而后人千方眼孔,竟受此一片沙所眯,甚足惜也。此论实千载万世莫敢出口者,姑妄言之。"其后郭沫若写道:"与赵之谦'妄言'相比,高先生的《驳议》却是在绝对信仰唐太宗及其群臣。??既是'玄览',又是'睿赏',凡是唐太宗所过目的,便绝无真伪可言。高先生之信仰唐太宗,似乎比唐初群臣有过之而无不及了。".高二适的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后,**一直关注这场讨论。8 月17 日,**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在北京人大会堂接见出席一次会议的部队干部时,曾向参加接见的康生问起"郭老的《兰亭序》官司怎样了,能不能打赢?"当天,康生写信告诉郭沫若说:"今天在接见部队干部时,主席问我:'郭老的《兰亭序》官司怎样了,能不能打赢?'看来主席对此问题颇有兴趣。我回答说,可以打赢。当然这些头脑顽固的人要改变他们的宗教迷信是难的。然后我又将您的两篇文章的大意简要的告诉了他,又将找到的孙星衍的材料也告了他。他说如果确实,倒是有用的,最后我说等郭老文章改好,可以送给主席看看。看样子他是愿意看的。"(在此以前,康生看过郭沫若反驳高二适的《<驳议>的商讨》文稿清样,曾于8 月15 日写信给郭沫若说:"大作《<驳议>的商讨》,已读过多遍,写得很好,文章的风格很高,论据充足,很有说服力。这种文章初看似乎是'心平气和,而实际上是反驳对方最有力的"。)

  郭沫若看过康生8 月17 日的信,当天就把所写《<驳议>的商讨》和《<兰亭序>与老庄思想》两篇文章的清样送给**。**很快看完了清样。8 月20 日,他在退回清样时写信给郭沫若说:8 月17 日信及大作两篇清样,均已收读。文章极好,特别是找出赵之谦骂皇帝一段有力。看来,过分崇拜帝王将相者在现代还不乏其人,有所批评,即成为"非圣无法",是要准备对付的。第一页上有一点文字上的意见,是否如此,请酌定。

  8 月21 日,郭沫若这篇《< 驳议> 的商讨》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这场"关于《兰亭序帖》真伪问题"的讨论,就从《光明日报》开始,逐渐在一些报刊上展开。

  著名作家老舍7 月22 日写了一首七律诗赠郭沫若:读郭老《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戏成一律、录呈郭老博粲:右军乏策守兰亭,郭老奇师阵气腾。

  丹虎从风原是女,神龙作浪化为僧。

  书家时代难颠倒,科学精神避爱憎。

  传说无权充铁证,墓碑跃跃出金陵。

  这场讨论,还在香港学术界引起反响。6 月13 日,香港《大公报》及时报道了郭沫若论《兰亭序》真伪文章的内容。接着,该报根据一一些读者来信及电话询问详细内容,还由编者在20 日写了答读者问的短文。6 月22 日开始,香港《文汇报》全文转载了郭沫若的文章。香港《大公报》也发表了谈论《兰亭序》真伪问题的文章。

  三报刊背后的议论陈叔通在报纸上读到郭沫若的文章,曾写信与书法家沈尹默、邵裴于等交换意见,鼓励他们就此撰写文章。沈尹默7 月16 日复信给陈叔通说:"《兰亭》公案各方皆有言论,裴子不同意郭公臆断,足以代表一切,非私言也。"他不赞成郭沫若"以字形判非右军笔",认为"如照郭说,以字形判非右军笔,则其他世传右军字迹如《十七帖》??等等,以及《快雪》、《时晴》、《奉桔》三帖,中唐时期流入日本之《丧乱》、《孔侍中》两帖,皆陈隋人所廓填者,皆有问题,可以一笔抹煞。不但此也,与右军同时除三希之王譞伯远帖或者为郭公所承认,其余王导、谢安、王廖、庾亮、庾翼诸人遗迹皆可否定,此事恐不甚合理也。"他认为"郭文自相矛盾之处颇多",站不住脚。

  住在杭州的邵裴子,时已八十二岁,任浙江省文史馆副馆长。他在7 月30 日给陈叔通的复信中,提到陈剪寄给他的高二适文章时说:"其文不旧不新,而标点断句亦有不在句未者,均觉生疏,且文意亦有不尽清晰处。高自称为向来留心王书者,盖亦一狭义之专家。其论以郭为'小姐'而以李(按指李文田)为'丫头,,虽止明'羞小姐,,却还大'打丫头'。 ????"沈、邵都不准备撰写文章,陈叔通又将两人复信转寄给顾廷龙,劝他写文章参加讨论。8 月2 日,顾廷龙复信给陈叔通说:"两奉手书欣悉一一。附示邵、沈两函,均已拜读,并已交景郑兄同阅。渠拟遵嘱试就邵公一札加以补充整理,惟恐平时对此问题甚少研究,恐整理不好。一俟脱稿,即呈台教。龙颇恩试论晋人书法兼及《兰亭》公案,倘能成文,当先呈海。日前商锡永君赴青岛过沪,闲谈《兰亭》,渠想作小说,《光明》收到论文想必不少。高二适似曾在墨巢座中见过。渠所举《兰亭》隶意,似太勉强。"沈尹默没有写文章参加讨论,但他不同意郭沫若的意见。

  当时陈叔通把同沈尹默、邵裴子来往的这些信件都给郭沫若看了。

  章士钊没有直接写文章参加报刊上的讨论。但从他向**推荐高二适文章的信,可以看到他是明确支持高文、反对郭文所持意见的,当时章氏正在编著《柳文指要》,他在书中借题发挥,特意写了《柳子厚之于兰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坚持《兰亭序帖》非伪,《兰亭序文》为真,而斥反对说者"持论诡谲,不中于实";又说:"如近日例,拘执新出二墓石为职志,以一定万,以偶冒常,似于论法为大敌。"同郭沫若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7 月12 日,报社编辑部收到一篇寄自"北京东城史家胡同二十四号"、署名王益知的来稿:《(兰亭序真伪)辩》。这个地址是章士钊的家,经了解作者是章的秘书。这篇文章主要从李文田跋来论辩《兰亭序》真伪,认为李跋有很可疑之处,从而说明《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笔迹。他还认为,《兰亭序》不能同《爨宝子》、《爨龙颜》相比,因为一个书法家写的不同字体,有时完全两样。对《兰亭序》和《临河序》问题,作者认为,《临河序》不是《兰亭序》的缩槁,恰恰相反,《兰亭序》却是《临河序》的引申和改写。7 月21 日,章士钊曾对我报记者说:《兰亭序》的真伪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会引起大家关注的。但是这一件事与政治无关,纯粹是学术问题,可以让大家写文章进行研究和探讨。

  隔了两天,7 月24 日,王益知一天中连给报社打了两次电话,说发现了新材料,要进行修改和补充,要求索回他的文章原稿。报社编辑部将其文稿寄还作者,从此没有下文。

  9 月17 日,章士刽又对我报记者说:我也有一篇文章(按:大约即指《柳子厚之于兰亭》),但是不好拿出来,一个原因是,我同郭老常见面,不好意思伤感情。但是这类辩论文章,难免意气用事。另一个原因是,最近听到一些风声,传说章某在这次讨论中,自己不出马,指使高二适试探一下,在幕后摇旗呐喊。这使我感到此事一下又卷进了政治漩涡。

  由此看来,章氏秘书抽回已经寄到报馆的文稿显非偶然,该同这里所说的"风声"不无关系吧!

  在此期间,报社编辑、记者在采访、组稿活动中见到的许多学术界、书法界人士,都很关切这场讨论。他们虽都没有撰写文章,却很坦率地对记者谈到自己的意见。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作三种:许多著名的史学家赞成郭沫若的意见,如顾颌刚、翦伯赞、龙潜、郑天挺等:还有不少著名的史学家、书法家和文学家不同意郭的意见,如魏建功、吴组缃、启功、柴德赓等,还有碑帖店的老先生们流露无限忧虑的情绪;更多的表示赞成郭沫若一方的意见,但又感到文章有缺陷,有的认为双方文章讲述的理由都不充足,如唐兰、黎锦熙、唐长孺、周振甫、博雪斋等。当时报社编辑、记者接触到的各方人士,都对这场讨论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上一章 回目录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