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王韬评传 > 二、留学生派遣

  二、留学生派遣

  在曾国藩领衔的给清帝的会奏中,容闳的名字和他写的有关条陈都被提及,因此,按一般程序做法,容闳理应成为留学计划的负责人。但是由于了日昌害怕"洋秀才"出身的容闳当留学生监督会引起朝廷中顽固派官僚的围攻而使留学计划再度搁浅,建议以翰林出身的刑部主事陈兰彬为监督,以杀减来自顽固派的阻力。而容阂只以副监督的名义做实际工作。容闳弄不清楚封建官场的关节,相信了丁日昌的话,因而在与曾国藩的谈话中他主动要求不做正监督。这一最初的退让埋下了日后留学计划失败的祸因。

  容闳于1870 年末赶赴南京,与两江总督曾国藩商量选派出洋留学生的具体事宜。从后来曾国藩与李鸿章的会奏文字,我们可以获知曾容两人当时商量的内容。会奏这样写道:试办之难有二:一日选材;一日筹费。盖聪颖子弟不可多得,必有其志趣远大,品质朴实,不幸于家累:不役于纷华者,方能选游异国,安心学习,则选材难。国家币项,岁有常额,增此派人出详肄习之款,更须措办,则筹费难。凡此二者,臣等亦深知其难,第以成山始于一篑,蓄艾期于三年,及今以图,庶他日继长增高,稍易为力。爱饬陈兰彬、容闳等悉心酌议,加以复核,拟派员在沪设局,访选沿海各省聪颖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计一百二十名,分年搭船赴洋,在外国肄业,十五年后,按年分起,挨次回华,计回华之日,各幼童不过三十岁上下,年力方强,正可及时报效。闻前闽粤宁波子弟亦时有赴洋学习者,但止图识粗浅洋文洋语,以便与洋人交易,为衣食计。此则入选之初,慎之又慎。至带赴外国,悉归委员管束,分门别类,务求学术精到,又有翻译教习,随时课以中国文义,傅识立身大节,可冀成有用之材。虽未必皆为伟器,而人才既众。当有瑰异者出乎其中,此拔十得五之说也。至于通计费用,首尾二十年,需银百二十万两,诚属巨款,然此款不必一时凑拔,分析计之,每年接济六万,尚不觉过难。除初年盘川,发给委员携带外,其余指有定款,按年预拔。交与银号陆续汇寄,事亦易办??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

  一、商知美国公使,照会大伯尔士顿,将中国派员,每年选迭幼童三十名至彼中书院肆业缘由,与之言明,其束脩膏火,一切均由中国自备,并请俟学识明通,择材拔入军政船政两院肄习。至赴院规条,悉照美国向章办理。

  二、上海设局,经理挑选幼童,派送出津等事,拟派大小委员三员,由通商大臣札饬在于上海、宁波、福建广东等处。挑选聪明幼童,年十三、四岁至二十岁为止,曾经读中国书数年,愿送往西国肄业者,即会同地方官取具亲属甘结,并开明年貌籍贯存案,携至上海公局考试,如资性聪慧,并稍通中国文理者,即在公局暂住,听候齐集出洋;否则撤退,以节糜费。

  三、选送幼童,每年以三十名为率,四年订一百二十名,驻洋肄业。十五年后,每年回华三十名,由驻洋委员胪列各人所长,听候派用,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此系官生,不准在外洋入籍逗留,及自先回,遽谋别业。

  四、赴洋幼童学习一年,如气性顽劣,或不服水土,将来难望成就,应由驻洋委员随时撤回,如访有金山地方华人年在十五岁内外,西学已有几分工夫者,应由驻洋委员随时募补,以收得人之效,临时斟酌办理。

  五、赴洋学习幼童,入学之初,所习何书,所肄何业,应由驻洋委员列册登注,四月考验一次,年终注明等第,详载细册,齐送上海道转报。

  六、驻洋派正副委员二员,每员每月薪水银四百五十两。翻译一员,每月薪水二百五十两。教习二员,每员薪水银一百六十两。

  七、每年驻洋公费银共六百两,以备医药、信资、文册、纸笔各项杂用。

  八、正副委员、翻译、教习来回川资,每员七百五十两。

  九、幼童来回川资及衣服物件,每名七百九十两。

  十、幼童驻洋束脩、膏火、房租、衣服、食用等项,每一名每年计银四百两。十一、每年驻洋委员将一年使费开单知照上海道转报。倘正款有余,仍涓滴归公,若正款实有不足之处,由委员随时知照上海道禀请补给。

  十二、每年驻洋薪水、膏火等费约计库平银六万两,以二十年计之,约需库平银一百二十万两。①从会奏确定的办法看,容闳在与曾国藩的讨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民间风气未开可能给挑选幼童带来困难,对出洋幼童都规定给以优厚待遇。尽管如此,招生工作依然不太顺利。刚刚从闭关自守状态下睁开眼来的中国人大多还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陌生的异邦去接受洋人的教育。一位幼童后来回忆说:"当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拜访各住户,看哪一家父母愿意把他们的儿子送到国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有的人申请了,可是后来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人野蛮,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的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因此报名的人又撤消。"①这样的民间文化氛围给招生增添了障碍。

  容闳把招生目标主要放在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的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地区。可报名投考者无论如何也不足第一批的30 人之数。容闳只好再跑到香港英国人开办的学校中招揽补充。经过容闳的多方奔走,至1871 年秋季总算凑足了名额。随后,在上海万国公墓的对面设立留学预备学堂一所,专门训练即将赴美留学的幼童。

  上海留学预备学堂由曾国藩的幕僚刘瀚清任校长,聘请中、英文教习各三名,对幼童进行初等的中文和英文补习。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30 名幼童出国前中英文会考全部及格,获准"放洋"。

  1872 年7 月,容闳先期一个月赴美,为留美幼童安排住宿。他从旧金山上岸,乘火车经纽约、华盛顿,再至耶鲁大学所在地纽黑文。在这里,容闳拜访了耶鲁教授詹姆士,哈德莱(James Hadley)。通过他的介绍,容闳与康涅狄克州教育部门负责人若斯洛普(B.G. Northrop )进行接洽。若斯洛普表示非常乐意接受中国留学幼童,并建议把学生二三个一组安顿在新英格兰的美国居民的家中,以便于以最快速度跨过语言关。容闳采纳了他的建议。为了方便管理,又在康州适中之地哈特富德市沙姆大街( SumnerStreet , Hartford)设立中国学生肄业局总部。

  同年8 月11 日,30 名幼童由监督陈兰彬、教习吕源浚、容增样和翻译曾恒忠带领自上海启程赴美。将近一个月以后,船抵旧金山。接着改乘火车前往东部。关于此次旅行的详细情形,幼童温秉忠曾有生动记述:出国前夕,每位学生发给铺盖一床及小箱子一只,内有长袍马褂,他们并学习如何在官员面前应对,以及一些礼仪。

  各批学生必须到上海海关道台衙门叩头谢恩,使他们得此留美机会。理论上说,海关道台是他们的"主试官",而且当时上海海关道台是全城最高长官。那次接见使幼童感到如同觐见① 刘真主编:《留学教育》(台湾国立编译馆,1980 年版),第一册,第83 页。皇帝一般的震慑,因为道台是第一次特准他们可以抬头看他脸的大官。

  第二天,幼童们特去拜见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他热诚接见幼童,并飨以简单茶点。最后,幼重与老师及同学告别,在一种复杂而茫然的心情下搭上日本的一条轮船,向岸上挥泪的亲人及微笑的亲友告别。在当时,到美国的旅程,好似到天涯海角一样,而一般家长是不愿其子弟远行的??横渡太平洋花了28 天,一个漫长疲困的航程,但对幼童而言,太平洋是风和日丽水波不兴。他们在甲板上散步,注视着蓝天和飞鱼,来打发他们的晕船。有时一只鲸鱼向空中喷出一道水柱,引起大伙无比的兴奋。有时在甲板上游戏,在不知不觉中旅程到了最后一天--他们的船驶到旧金山大桥下。

  旧金山给幼童们初次的印象,在以后很长的岁月中他们仍生动地记忆着。许多轮船穿梭行驶,并排停泊。鳞次栉比的整洁民房,树荫草地中的大厦,市区蜂窝似的商场--这一切,对幼童们都是一番难忘的景象。

  船靠码头后,幼童住进丸层楼的"皇宫大饭店"--当时是旧金山最高的建筑。他们在旧金山停留了三天,观光游玩极为愉快。幼童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旧金山,坐上了横贯美国大陆的火车。六天六夜,走了三千里。他们乘着一节车厢,当时火车尚无餐车。因此,火车一天停三次,以便旅客进餐。火车站附近有许多餐馆,经常门口站着两个人,一个摇着铃,一个打着锣,来招徐食客。火车仅停15 分钟。因此,车一到站,旅客均奔向最近的餐馆进食。当火车要开行的钟声一响,大伙又狼狈不堪地赶回车厢。因此这六天中,大家进食是囫囵吞枣,使胃口不适。

  ??火车奔驰在中西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在许多火车站旁,幼童们看到穿着土著衣服的红印第安人,黑色头发上插着鹰的羽毛,脸上象中国评戏中戏子一样涂有颜色,挽弓佩箭,好不神气!①第一批幼童抵达新英格兰地区后,容闳将其分在康州和麻省大小城镇15户之内。各户家长即为中国幼童监护人,照料中国幼童起居生活并为其补习英文。所需费用由中国留学肄业局支付。

  在随后的1873、1874 和 1875 年连续三年中,中国的第二、第三、第四批留学幼童全部按计划如期赴美。中国第一波留学教育浪潮进入了它的高峰期。为了维持住这一高峰期,使清政府不至于随意后退而导致留学运动退潮,1875 年,容闳建议清政府动用了4.3 万美元巨款在哈特福德市柯林斯街(Collins Street)建造了一座"堂皇而坚固"的三层楼房作为中国出洋幼童肄业局永久性驻美总部。该楼建有教室、办公室、厨房、餐厅、浴室、宿舍等,足够中国留学生和官员学习与工作之用,与此同时,容闳本人也似乎下定了在美国永远办理留学事务的决心。在他的老朋友吐依曲尔牧师的介绍下,他于同年2 月与康涅狄克州的玛丽,克洛格小姐(Mary Louisa Kellogg)结为伉俪。

  中国各批留学幼童,最大者为16 岁,最小者为10 岁。根据年龄,他们在经过最初的家庭英语补习之后分别进入中学和小学学习。生活依然由美国居民照料。主人大多为基督徒,对幼童们的关怀无微不至。幼童在这些家庭里生活就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负责管理幼童生活的中国留学事务所教习祁兆熙曾与翻译曾兰生一道前往幼童祁祖彝、朱宝奎住处探望,事后,他在日记中写道:① 高宗鲁编译:《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第六,见台湾《传记文学》,第37 卷,第三期。初四日癸酉,礼四。六点半起,八点钟同兰生乘马车,换火车至祖彝塾师家,路十五"麦"。祖彝与朱宝奎有喜色。师家有苹果树,连日畅吃苹果。其家在山上,屋上下八间,家儿四人,女师姊妹二人,老母年近六旬左右。无邻居,后即园林也,依山傍水,大有秀气。祖彝与宝奎谓我曰:"自到馆,目见不满二十人"。余曰:"读书之处,得此清静琅嬛也"。方到之日,女师为理衣箱,派书几,有大抽屉。二人同一大榻,被褥全备。夜俟其睡,熄灯。余见其师将二人所用洋布手巾缝边,嘱二人取苹果馈余与兰生。取携能应对。现即将日用起居,随时随地教一句,写一句。其读书之时,亦九点起,四点止。《环游地球新录》的作者李圭在游历美国时留心考察中国幼童和美国房主的关系,他发现他们之间感情融洽,"爱之情,几同母子"。②后来成为中国第一位铁路工程师的留美学生詹天佑在回国后写给房主兼老师的信中说:"当读你的信时,我忆起过去和你共处的日子,我们在你的园子里尽情欢笑,在你住处欣赏美丽的黄昏。"①在美国友人的大力帮助下,中国幼童的英语水平进步极快,学业成绩也大多在就读学校中名列前茅。许多人在中学毕业后考入了耶鲁、哥伦比亚等美国著名大学深造。以詹天佑为例,他在纽黑文中学时学习成绩就十分突出,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多次获数学考试第一名,两次获数学奖学金。美国《纽约时报》曾以十分赞赏加嫉羡的笔调写道:"中国幼童均来自良好高尚的家庭,经历考试始获甄选。他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象由古老亚洲来的幼童那样能克服外国语言困难,且能学业有成,吾人美国子弟是无法达成的。"②然而,以陈兰彬为代表的留学肄业局中的旧派人物最关心的是所谓学生的道德和"中学工夫"。他们害怕在美国学校中读书、与美国家庭融成一片的学童们再也不愿回到儒学所规定的旧有道路上去。于是,他们在留学肄业局的大堂里挂起孔子画像让学生随时参拜,责令学生自觉读写中国典籍,并定期到中国留学生肄业局学习汉语和中国礼仪。从留存下来的注有留学幼童唐绍仪名字的"留学局谕告",我们可以窥见当时这些旧派人物的担忧情形。谕告这样写道:谕告诸生等知悉:我国家培育人材,不惜巨币,送尔等肄业。尔父母亦不耽溺爱,令尔等离家前来。无非期望尔等学业有成,上可报国临民,下可光宗耀祖,为尔等终身之计。试思中国人家子弟,若万万,若千万,岂易得此美遇?既可学新奇学问,又不用毫末钱财,又早已顶带荣身,又将来回中国后,功名超进,种种好处,不可言宣。

  但要思出洋本意,是令尔等学外国工夫,不是令尔等忘本国规矩。是以功夫要上等学习,规矩要不可变更。若尔等不上等学习,将来考试,岂能争先胜人?若任意将规矩变更,将来到家,如何处群和众?尔等既在外国学馆,功夫有洋师指授,不虑开悟无方。惟到局时候甚少,规矩日久生疏,深恐渐濡莫抛。是以谕示尔等,要将前后思量,立定主义。究竟在外国日少,居中国日长。莫待彼时改变不来,后悔莫及也。

  至洋文汉文,更会融会贯通,方为有用。否则不但洋人会详文到中国者不少,即中国人在外国通洋话者不多。何以国家又令尔等出洋肄业?反复思维,其理易晓矣。现已一面将汉文洋文会通之法,纂习一书,以便印出后,发为尔等程式。尔等当先于学中完毕功课之时,少歇息① 祁兆熙:《游美洲日记》,1874 年9 月30 日。

  ② 李圭:《环游地球新录》,卷二,第26 页。

  ① 高宗鲁编译:《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第一,见台湾《传记文学》,第34 卷,第二期。② 转见高宗鲁编译:《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第三,见台湾《传记文学》第34 卷,第六期。后,抽出闲谈及作无益诸事功夫,即将四书温习,或互相讲论。日计不足,月计有余。总之洋文汉文,事同一理。最是虚字难明,如有未解之字,或此句有,别句亦有,当即摘出记录,以便到局请问,或随时写信求益不可,自能旁引曲征,令尔等明白晓悟也??特谕。然而,陈兰彬一类封建旧派人士所提倡的四书五经毕竟抵挡不住美国资产阶级文化的强力进攻。多年耳濡目染之后,幼童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遽然一变,由此导出了幼童及其他们的代表容闳与封建旧派人士的磨擦和交锋。中国最初的留学教育事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① 顾敦鍒:《百年留美教育的回顾与前瞻》,见于包遵彭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二辑,第六册,第159-165 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