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美深情忆少奇(1)
本文原载《湖南广播电视报》1998年10月。刘少奇百年诞辰那年,笔者专程赴京采访了王光美老人。关于刘少奇,可以谈论可以思索的话题很多很多,在那次殊为难得的赴京采访中,我们最想聆听的是这位饱经沧桑的领袖夫人内心的情愫,并深入了解了她记忆中的少奇。
正赶上北京由热转凉的时节,1998年9月15日上午,笔者如约前往王老家时已颇感凉快。已是高龄的王光美一清早从北京医院检查身体回来,没有大碍,精神很好,便招呼我们坐下,拿起了空调遥控器:“你们有些热吧,调到15℃成吗?我就是怕热,今早去医院就我一人穿短袖,昨天送别杨尚昆同志也是穿的一件薄衣。”又说:“别看我平时挺精神,其实有个哮喘的老毛病,不能大声说话,一咳嗽,就没法讲了。现在这么大小的声音能够录吗?”王老思维依然非常敏捷,聊几句话消除了我们的拘谨。下面是笔者与王光美老人的对话:
笔者:少奇同志深得民心,作为与他风雨同舟20年的革命伴侣,您觉得他最令人景仰的品质是什么?
王光美:你这个问法啊?那我不能搞什么“夸夫”,像你们花鼓戏似的(笑)。让我这样谈少奇不合适,还是让外边评论吧。
笔者:今年是少奇同志百年华诞,人民非常怀念他老人家。少奇同志英灵有知,您作为他的夫人,想给他说些什么心里话呢?
王光美:你真相信人还有魂吗?用这词儿(笑)!
笔者:作为一种特定的思念,我们宁愿相信还是有的。我们知道,少奇同志是杰出的工运领袖,您能否谈谈他早期领导安源罢工的情况。
王光美:少奇从不跟我说他的过去。结婚以后他多次对我讲:“不要从我的过去了解我。”他不愿意谈他自己,我也是在他和一些老同志叙旧的时候才了解他过去的一些事儿。安源这段历史我不能讲,因为我也不是见证人。我熟悉的主要是建国以后的一些情况。
笔者:少奇同志建国后曾5次回湖南,第一次是什么时候?
王光美:那是在1951年冬天,少奇到了长沙,但没回宁乡。记得那次他去找清水塘,跟陪同的王首道同志讲,他与主席最初认识就是在清水塘。
笔者:《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少奇同志的名著,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修养”二字。我们特别想了解如果下级同志与他发生争执,他会如何处理?
王光美:还是就着1961年回乡调查来谈吧。在天华的时候,大队书记彭梅秀确实骂了少奇“刘胡子”,劳动妇女着急的时候骂人还管谁呢?少奇没生气,他肚子里还撑不下这个那哪行啊!意见分歧难免是有的,当时农村急缺家庭生活用品,锅碗筷呀,要解散食堂就得赶快生产,但是是由国营工业办好?还是轻工企业办好?或者是合作社办好?当时的调查组成员杨波认为应由社队企业来办,少奇认为由合作社办好。两人谁都说服不了谁。少奇说:“我也是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你也是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你可以做成两件事情,然后比一比,看哪个更适合群众的要求。”少奇并不强制人家,不是说我是中央领导,你必须听我的。他作风民主啊!
笔者:少奇同志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与家乡的亲戚朋友保持一种怎样的关系?
王光美:少奇与家乡来往不是太多,他是全中国的国家主席呀!那时搞土改划成分,少奇大姐划了富农,来信说:“我在塘边提水,弟弟在北京当大官”,心理不平衡。可少奇给姐姐回信说:“你在家劳动我觉得很光荣,不劳动我觉得羞耻”。他不能全听家里的话呀。中央领导同志一般都不回去,主席也回避,总理常说自己家是大地主,也不回去,只在飞机上看几眼。这不是与家乡人民关系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自家亲属在政策中占哪部分。但少奇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接到了家乡大量的来信,反映问题的、向他问候的都有。还说一点吧,我与少奇结婚一直不知道他的生日,他自己也忘了,后来呢,还是根据家乡这些贺寿的信,用阴历折推1898年的阳历,“11月24日”的生日这么查出来的。少奇的大姐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1961年来了封信,说吃不饱饭,天天几两粮,不能偷不能抢,饿呀,怎么办呢?我看了这信心里挺别扭,便给他寄了些钱。后来回去看大姐,才知道他用这钱买了些肉,加上那天多吃了些糠粑粑,给撑死了。本想帮他一下,谁知出了这事儿,叫人怪难受的。但我们不能给她们特殊照顾呀!从宁乡回京半年左右,外甥女鲁新秀就给我们寄来了两双她做的布鞋,我和少奇穿着都挺合脚,少奇心里特别感激。总之,少奇对老师、对同学、对亲人很有分寸,他对老乡、对花明楼很有感情,根据各人具体情况,能帮什么帮什么,但他从没有对亲戚作特殊安排,虽然他愿意大家都发展。
王光美深情忆少奇(2)
笔者:少奇同志是大理论家,我们想了解他的读书生活。当时不是流传毛主席的一句话:“三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少奇吗?”
王光美:那句话呀(笑),说是主席的话,但主席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的我一直没搞出来。我没听到过传达,所以这句话我从不用。要说起读书,主席读过的书没人能比,包括乔木也不能比。少奇日常工作那么多,不能像主席那么读,但他有时间也看。我们自己有个图书馆,少奇有个钟爱的小书架,读的书搁那上头,有空就拿。1951年去杭州,他带去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后来去广东从化休养,他带了《红楼梦》去。少奇是从文艺角度看,他也得领导文艺界呀。他是思想领导为主,总理是具体接触;总理常叫文艺界人士来家中吃饭交流,少奇是在会上讲一讲。1959年秋天去海南岛休养,正好苏联再版《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他读的就是这个新版教科书,还请经济学家薛暮桥、王学文辅导学习。
笔者:我们觉得严肃深沉是少奇同志的性格特点,是不是这样?
王光美:他不随便说话,但观察能力特别细,喜欢陷入沉思,一旦开口说话,他的见解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对人很随和,对身边工作人员从不发脾气,但也不像主席那样爱聊天。有时他一整天就坐着,偶尔走半个钟头,我跟着他走他也不大和我说话,所以趁他走我就干些别的事了。他说话不像主席那么幽默、爱开玩笑,但也不是不笑,只是不像总理那样仰天大笑。
笔者:少奇同志有什么特殊爱好吗?
王光美:特殊爱好?朱老总喜欢兰花,陈云同志爱听苏州评弹这类的吧。少奇没什么特殊爱好。总理也一样,他不是江苏的总理,不是浙江的总理,也不是沈阳的总理,他是全国的总理,忙啊!我没听到过少奇哼什么歌和戏。
笔者:少奇同志代表国家多次出访,记得1963年出访柬埔寨时敌特准备谋害他。少奇同志大无畏去了。西哈努克还曾称颂他是“用生命传送友谊的中国主席”。
王光美:还真有这事儿,细节不好怎么讲。反正当时侦查到敌人在我们经过的路口埋了定时炸弹,我们一过就炸。可这事不好跟柬方讲,否则柬方问你:“我们国家的事儿你们怎么知道”?可怎么说呀。西哈努克很讲尊严,国家小特别要尊重。那时周总理管外交,心很细,把我几个孩子接到他那儿打乒乓球了,就是万一出事,我们孩子都在他身边。当时少奇坚持要去,他相信这事一定会解决好,中国不能在国际上失信。后来大概是通过侨联找金边市长排了险,少奇、陈老总准时出访,西哈努克十分感动。
笔者:您认为应该怎样纪念少奇百年?
王光美:国家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少奇是国家的人,我们不提任何要求。我们希望地方上的纪念要符合少奇精神,不追求形式,不劳民伤财。
笔者:最后我们想问问少奇同志日理万机之余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王光美:他的教育是严的,子女也管呀。孩子们平时交给托儿所、学校,记得那时候好些人讲平平她们在学校生活不好,晕倒了,让接回来吧。我也犹豫了,问少奇,少奇说:“让他们吃点苦吧,有个切身体会,等他们给国家办事了就会让别人少吃点儿苦。”他还要求孩子从小劳动,不能娇娇滴滴。而且孩子9岁以后不让进办公室,因为他会认字了。当然,少奇与儿女们也有轻松的时候,比如打打扑克,“摸鼻子”、“百分”什么的……
(易凤葵易柯明)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