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汤显祖评传 > 三、最后的岁月

  三、最后的岁月

  万历四十二年(1614),湖广省石首县上启茂到临川,拜汤显祖为师,请他批阅文章。汤显祖为他选出九十多篇,编为《义墨斋近稿》。王启茂在玉茗堂住了二十多天。回去后,他写信将此行见闻告诉袁中道。袁中道在回信中慨叹自己的兄长宗道、宏道部已经去世,他自己多病,不知道还能活多久。汤显祖比他年长二十二岁,而"饮啖愈健"。袁中道说,汤显祖不仅有"异才",而且有"异福"。他想不到王启茂告别之后,汤显祖就卧病在床,两个月后才好转,而两年之后他就去世了。

  汤显祖身材瘦小。友人虞淳熙在《徐文长集序》中以他的"小锐"同徐渭的"颀伟"相对照。现在所知,他生前两次由画帅替他写真。写真的可信性仅次于摄影。《玉茗堂诗》卷十六《熊墨川写真秣陵,更二十年许赠之二首》提到一次,在南京;另一次在万历三十六年(1608),遂昌县聘请徐画师到临川来写真。现存的画像出自清道光十八年(1836)江都陈作霖所临摹,它的真本可能是前两幅中的一幅。1956 年承收藏者俞平伯先生赠本书作者照片一张,现在复制在本书卷首。它同虞淳熙的描写相符。

  汤显祖从小熟诵《昭明文选》。这部厚实的选集,他能从开头背诵到结尾,一字不差。同时他又殚精竭虑于八股文写作,成为公认的名家。晚年家居,远道而来求为弟子的人多半是为了八股文,不是为了其它。诗《三十七》自述:"清羸故多疾",这同他从小苦读有关。

  汤显祖早年患肺病。诗《何东白太医许开酒口号》二首说:"偶然病肺怯春风,避酒嫌歌百兴空",作于遂昌知县任。"偶然"不是说那时才得病,指的是最近一次发作。诗《闻姜仲文使君卧阁旬时》说:"因君病肺两留连??敢言同病一相怜"。这首诗作于他五十八岁之前。

  六十四岁时,他写了一首诗《癸丑四月十九日分三子口占》:"分器不分书,聊以惠群愚。分田不分屋,聊以示同居"。郑重其事地记下分家的年月日,应该说这是他为自己后事采取的一个认真步骤。不久一场大火,珍藏的书画全部被焚,他念念不忘的是唐朝诸遂良的《兰亭集序》摹本。

  汤显祖认真考虑到身后事宜的另一迹象是他为自己寻访墓地。他不会迷信堪舆家的说法,但也不会全然不理,《卜兆作二首》说:偶兴随山去憾龙,涉江风雨翠重重。

  无缘便作终为计,为向灵丘第一峰。

  强不寻山奈老何,灵峰虽好夜泉多。

  重来莫问湘骚客,长是深林带女萝。

  "灵丘第一峰"或"灵峰"指墓地所在的灵芝山。地方志和宗谱都说是山,现在己成平地,看不出它的地形有什么隆起。它在文昌桥东岸偏南,老宅则偏北,相距不过二四百公尺。这次是从玉茗堂过桥出来,稍为远了一点。可注意的是这两首诗再不像以前写的题材类似的诗那样带有调笑的口气了。①万历四十二年(1610),汤显祖邀约友人、前南京国子监祭酒汤宾尹往庐山栖贤寺隐居,共结莲社。他写了一篇《续栖贤莲社求友文》,汤宾尹也应邀写了一篇。东晋慧远法师曾约僧俗一百二十三人集结净上宗的佛社,以宅旁的白莲花他得名。当时诗人谢灵远要求入社,因为他"心杂"而被谢绝。他们邀请诗人陶潜入社,破例允许他饮酒。陶潜来了,皱眉而去。汤显祖由于多病,又由于对政治**,社会黑暗,无所作为而感到苦闷(他为营救李至清而徒然奔走是一个例子),汤显祖集结莲社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并非真正出家,但比一般居士是更加精进了,汤显祖为栖贤寺迎请得丈六佛像,由于赞助人九江兵备道葛寅亮退职还乡而资金困难。不久,万历四(十三年正月,他的父亲以八十八岁高龄去世,他作为长子再不能外出了。

  这一年秋试,汤显祖的第三个儿子开远秋试中式。他以中举五十年,"求一避债台不得",告诫开远俭省。开远因老父患病,没有参加次年春试。后来官做到按察副使监安庆庐州二郡军。正四品。

  汤显祖在临近最后的日子里,回忆平生的知遇和师友,感到自己的成就赶不上他们的期望,深情地写了一篇《负负吟》,序言说:予年十三,学古文词于司谏徐公良傅,便为学使者处州何公镗见异。且曰:文章名世者必子也。为诸生时,太仓张公振之期予以季札之才,婺源余公懋学、仁和沈公楠并承异识。至春秋大主试余许两相国、侍御孟津刘公思问、总裁余姚张公岳、房考嘉兴马公千乘、沈公自邠进之荣伍,未有以报之。四明戴公洵、东昌王公汝训至为忘形交,而吾乡李公东明、朱公试、罗公大纮、邹公元标转以大道见属,不欲作文词而止。睠言负之,为志愧焉。

  "不欲作文词而止",原是来自道学家的偏见,不太看重文学艺术。年深月久的浸润几乎成为他的自觉。尽管如此,它也包含着颠扑不破的真理:文人首先是人,有人才有文。就他的创作而论,他大可不必感到有愧于心。像他那样业已作出光辉成就的曲家,在即将同自己的人民和世界水别时仍然感到不足,既是谦虚,又是自重:他本来应该作出更大的贡献。

  《负负吟》写道:少小逢先觉,平生与德邻。

  行年逾六六,疑是死陈人。

  接着他又写了《诀世语》五绝七首。按照传统礼教,他感到欣慰的是双亲的奉养和丧葬大事已经完毕,但他仍然要求穿戴麻布衣冠、着草鞋,埋葬在双亲坟旁,以便像在世时一样得以经常相见。他厌恶俗礼,要求除儿女外不要雇人助哭;不要请和尚为他超度,只要念一些《心经》就够了;不要亲友杀牲祭献;不要烧冥钱;不要撰写谀词连篇的奠章;棺木不必讲究,合用就好;入土为安,不要因选择吉地而推迟下葬。释道思想都在《诀世语》中有所反映,但他毕竟是传统士大夫--他毕生对传统思想所作的批判和斗争也许只是为了最后对它皈依时不必有所不安,因为他自己所作的一切也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忽忽吟》是他的绝笔:① 见《玉茗堂诗》卷十三《香城寺口占,时洪都诸老有道术者与丰城李稠原侍御争此,讽之》及《稠原家丰城,说有佳地在华山下,肯见推与,笑答》。

  望七孤哀子, 不如死。

  含笑侍堂房,班衰拂蝼蚁。

  次日,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即公元1616 年7 月29 日,汤显祖在临川玉茗堂逝世。

  汤显祖以《玉茗堂四梦》而享有盛名。他在当时曾以诗文和辞赋署称于世。他既是八股文的能手,又是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复占上义的反对者,开公安派的先声。《明史》则因他的政治活动而为他立传。多方面的成就使他在我国戏曲和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戏曲史上,金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前后相辉映。金元杂剧作为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它的代表作家首推关汉卿。代表作则非《西厢记》莫属。这就是说,在关汉卿的剧作中还没有一种足以和《西厢记》媲美。而《西厢记》的杰出成就不能完全归功于它的作者王实甫。王实甫在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把作品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戏曲发展到明代,作家的个人成就在作品中占有更大的比重。汤显沮的杰作《壮丹亭》源于白话小说《杜丽娘记》,犹如他的西方同行莎士比亚的三十多种戏剧,只有《暴风雨》一无依傍,完全出于他的创作。但无论莎士比亚或汤显祖都可说是个人作家。明清传奇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归属到一个人身上,这就是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

  中国小说戏曲的杰出作家的出现远远迟于诗和散文,这是由它的独特的发展史决定的。

  从汤显祖十二岁作的那首诗《乱后》开始学步,在他五十多年的生涯中,他在戏曲上的努力只占他毕生劳绩的一小部分,而他一生的全部意义以及他对中国以至世界的主要贡献都集中于此。《牡丹亭》应是他毕生经历和全部艺术才华的结晶,当然包括在他以前的中国的古代伟大文化遗产、时代、社会各方面对他的作用和影响以及他的个人作用在内。

  在汤显祖的时代,具有悠久的辉煌历史的中国来到一个历史转折点,它应该奋起而腾飞,如同后起之秀的西欧的文艺复兴一样,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而耽误了。一部屈辱的被宰割的中国近代史可以溯源到这里。这也具体中细微地在汤显祖的杰作《牡丹亭》中得到体现。这样说,主要不指剧中个别场景是葡萄才租借地澳门的屈曲投影,当然它也是其中的表现之一。这样说,指的是《牡丹亭》的巨大艺术力量在于汤显祖对晚明封建社会及其主要的意识形态封建礼教的无情的犀利的批判,然而他本人又是封建士大夫的一个成员。可以说这是时代的,同时也是汤显祖本人的悲剧。现在举国上下正在奋起作新的腾飞。当三个世纪的耽误得到补偿之时,当祖国又在世界文明史上重新焕发它的青春之时,汤显祖的在天之灵,必将感到莫大的安慰。然而要达到这样的雄伟目标,从汤显祖的一生经历和光辉创作中,我们应该理所当然地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将认识到汤显祖是不朽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