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举士子
进学以后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中式取得举人学衔。举人可以参加进士试,也可以不参加进士试,录用为官员。
乡试由朝廷派遣官员或指定各省的行政长官二人为主考官。另有同考官四人。各省录取的名额都有规定。江西省为65 名。
乡试都在八月举行,因此又名秋试。初九日举行第一场, 十二、十五日为第二、三场。考试范围限于《四书》、《五经》。考生可以专治一经。文章限定字数,遵照特定的格式,用排偶体,风格以"纯正典雅"为上。这就是所谓八股文,又名制艺或时文。圣贤经传外,即使引用《左传》、《国语》、《史记》、《汉书》的文句也会看作杂学旁收,不合体例。直到明代末年才略有放宽。
试场设在布政使衙门内。
考生要填写曾祖以下三代姓名、籍贯、年龄。
考生入场经过搜身以防夹带。场内有主考、同考称内帘官,场外掌管监察、杂务的官员称外帘官。内外门户严加封锁,禁止出入。考生应试时所住的单人窄小房间,刚容得下一桌一凳。叫号房。除纸、墨、笔外,不得携带其它物品。门上加锁,食物由官府发给。每人由一名兵士看守。为防止作弊,考生书写答卷用墨笔,一律弥封,称墨卷。另有专人用硃笔誊录,送考官批阅,称硃卷。如白昼来不及完卷,每人发给蜡烛三支,夜间继续。
按照定式,初场考《四书》三道,经义四道,字数以500 为限。二场考论一道,判五道,诏、浩、表、内科一道。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道。《四书》、《五经》所用注本都有规定,如《四书》限用朱熹《集注》,《尚书》限用朱熹门人蔡沈的《书集传》及古注。
汤显祖二十一岁参加江西乡试,取中第八名举人。他的初场《尚书》经义试卷和三场经史时务策试卷以及考官批语保存在今传《隆庆庚午江西乡试录》中。主考官刘思问和张岳都是江西省的行政长官。
汤显祖后来回忆这次秋试说:
童子诸生中,俊气万人一。
弱冠精华开,上路风云出。
留名佳丽城,希心游侠窟。
历落在世事,慷慨趋王术。
神州虽大局,数着亦可毕。
了此足高谢,别有烟霞质。
--《三十七》他这时得意非凡,神采飞扬,仿佛进取功名的门路已经为他敞开。他想象着将来为国家建树勋业,然后退居林下。他在《挽徐子拂先生》诗序中说:"仆自登徐公之门,辄以鲁连相待。"指的当是同样的阔大而空疏的胸襟。秋试完毕,他到省城南昌西南60 里的西山云峰寺去,向主考官参政张岳致谢。薄暮时分,告别出来,在寺门外莲池旁,解下头巾,略作休息。也许他把池水当作镜子,看自己刚才是否衣冠欠整。不料一枚束发的替于落到水中。当时士大夫蓄养长发,像后代的道士一样盘成头譬,以便戴中或帽。因此,"投簪"(散发)就成为归隐或罢官的同义词。汤显祖随口吟了二首小诗题在墙壁上。
搔首向东林,遗簪跃复沉。
虽为头上物,终为水云心。
桥影下西夕,遗簪秋水中。
或是投簪处,因缘莲叶东。
--《莲池坠簪题壁》与其说他在出仕之前就存心归田,不如说多半是以隐逸为高尚的漂亮话而已。这是不足道的小事,后来却引起他和高偕真可即达观禅师的一段不平凡的因缘。
神宗万历三年(1575),汤显祖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在知县李大晋的赞助下出版。红泉馆是作者的书斋名号。临川城西三十里有胜地华子岗。谢灵运《华子岗麻源第三谷》诗:"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这是得名的由来。从它所收集的作于12-25 岁的75 首诗,看出他对传统的五七言诗的写作技巧从小训练有素,但作为文学作品,那是不成熟的。
前已提及,75 首诗中有11 首流露出仙道思想。《分宜道中》是其中一个例子。
另外有16 首诗上呈抚州知府、同知、通判、临川知县以及同乡前辈兵部尚书谭纶和益王朱厚炫。朋友间的酬赠诗不在此数之内。《丙寅哭大行皇帝》、《壬申岁哭大行皇帝》之类则是另一种应时之作。少年汤显祖在当地被看作神童、才子之类人物,富而未贵的家长以他的文才为荣,地方官借他显示文治的成就,而他自己则以此为媒介得以周旋于官府之间。诗,与其说是文学作品,不如说是官府交际场上的高雅礼品。
个别诗篇如《湧金曲》、《承春閤酒楼上逢姜十以剑换酒留别》,显示作者后来某些绮丽俊逸作品的萌芽。但就大体而论,由于受到八股文技法的影响,缺少自然之致。如《天子障送人往泰山观日》:"虎啼三笑北,人在《四愁》东",用了高僧慧远和张衡《四愁》诗的典故,对仗整伤,绾合新巧,句法之工超过它的意境。正如他《答李乃始》信引用《列子·说符》的那个故事:宋国有人把玉片雕琢成楮叶。如果制作不到三年,三年而不够专心,就无法使它的形状脉络一一和天然的楮叶无异。然而正如《列子》所评论的那样,生长叶片要是这么烦难,天下的树木都得只剩光秃的枝条了。汤显祖在诗艺上所化费的很大一份心血,不仅徒劳无益,而且限制了他后来五七言诗的成就。然而不是从小就在修辞用典、声律对仗上经过严格训练,那他后来在戏曲创作上能获得高度成就是难以想像的。
汤显祖二十三岁时,谭纶被召为兵部尚书。他在抚州的故旧以及不相识的士绅纷纷设宴饯行。汤显祖送去一对古刀以及琴、扇、金印等厚礼连同七律一首。尚书给了一封回信:"足下兼资文武,惜仆犹未追踪绛灌耳。"受到这样的鼓励,他又送去一首诗。二年之后,汤显祖到北京应试,前去参拜尚书。第四次登门,才被引进府邸之内,听到尚书大声谈笑,而迟迟不予接见。但他并未拂袖而去,而是颇有耐心地再写一首诗留别。
《红泉逸草》说明汤显祖其人及其作品,深受时代的局限,顶着沉重的因袭的负担而起步走向仕途。一般人由少不更事而狂妄自许磨练成以后的圆通老成,他却由少年时循规蹈矩的个性成长为独立不羁的风格。前后相比简直如同两个人。这是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他的诗文一直到最后并未完全摆脱旧 习,然而就他真正的成就而言,自始至终几乎经历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过程。
二十三岁那年除夕,邻居失火,延烧到汤宅。黑夜汲水不便,援救困难,一直到天亮才熄灭。祖上累积的藏书几乎全部被毁。①幸而主要的财产土地还在,才不至于一蹶不振。次年,汤显祖照样到北京应试。此后"十载居无常"(《吾庐》)。城内县学附近的汤氏家塾也可能部分地改充住宅。六年后写的《奉举主刘中丞开府闽中》诗说:"舍与学宫邻",当指此而言。《答龙君扬》诗序所说:"草庵河上,家徒四壁",当也是火灾之后的写照。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