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汤显祖评传 > 第一章 童年和青年 一、童年
第一章 童年和青年 一、童年
走出府城东门,经过横跨汝水的文昌桥,来到文昌里。这就是汤显祖的祖居所在。门联上大书:"北垣回武曲,东井映文昌。"隔江和城北的关帝庙(武曲)相望,东井连接着文昌桥。对联为住宅提供正确的方位。"武曲"、"文昌"又表明家族对子孙的殷切期望。
石造的文昌桥上有一排骑楼那样的长廊,俯临江流,气势雄伟。东北是钟楼高耸的正觉寺,王安石曾为它的箨龙轩题诗。江边树木葱茏,景色幽美。汤家附有一片园林,桃李春艳,桔栗秋实。疏桐迎风,修篁滴露。棕榈芭蕉,高下相映成趣;鱼池桑圃,不失农家本色。这是不脱离生产、所谓耕读传家的一户乡绅地主。
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卯时,即公元1550 年9 月24 日清晨5时许,汤显祖在这里诞生。
汤家在文昌里聚族而居,到汤显祖这一代已经有六世了。据《吉永丰家族文录序》自述,汤家系出唐代殷文圭。殷文圭的事迹附见《新唐书》卷一**田额传。据说,入宋后避宋大祖的父讳,改姓汤。
汤家不是名门大族,却也是富有的地主。据记载,高租峻明曾因捐谷救灾,受朝廷褒扬。家里四万多卷藏书说明峻明对阅读的爱好,也说明他生活优裕。从峻明到汤显祖的父亲,四代都是秀才,在当地很有名望,但没有当官。
汤显祖出生时,祖父懋昭大约是七十岁的老人。他在早年多次参加秋试没有中举,四度做了幕客,最后还是郁郁不得志而归。四十余岁,他到离家15 里外的酉塘庄去隐居了几年。有一副对联,足以表示他的志趣:金马玉堂,富贵输他千百倍;藤床竹几,清凉让我两三分。
不能在仕途进身,回过头来追寻山林的乐趣,由崇奉入世的儒家学说转而耽溺于出世思想,这原是封建文人的老套。懋昭也不例外。汤显租说,他的祖父"早综籍于精黉,晚言筌于道术",①正好道出这种转变。
在六十三岁时看到长孙显祖出世,这是祖母魏夫人的最大安慰。她的慈样的抚爱在长孙心里永远保留着甜蜜的回忆。显祖在青年时代出外应试,在异乡的寂寞夜晚,他在梦里见到的不是母亲而是祖母。祖母也崇信道教。她常常诵习道家的经文。她的出生和逝世都受到道家色彩的传说所渲染。说女是南岳夫人降世,九十岁时还能看小字本的书籍,能分辨二里外的船只。死后"颜色如生,轻棺就祖",①说是"尸解"。当时迷信之深可以由此想见。汤显祖出生时,父亲尚贤二十三岁,母亲吴氏二十一岁吴氏是读书识字的女子,虚弱多病。尚贤性情严峻,讲求道家的养生之术。据说他晚年也和青年一样健壮。
出世的仙道思想和入世的热衷科举的儒家思想是矛盾的,但是两者共同的封建性,有时彼此相辅相承,互为补充,使知识分子无论进退都能找到思① 见《汤显祖诗丈集》卷二,《和大父游城西魏夫人坛故址诗》。
① 见帅机《阳秋馆集》卷三《魏夫人诔》。
想依据。在生活实践上,道家思想并不妨碍对功名利禄的向往。失意时它是一种安慰,得意时成仙证道正是尘世富贵的继续,同时也把世俗的名利美化了汤显祖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收集十二岁到二十五岁的作品七十五首,其中有十一首流露出仙道思想。他的祖父一再启发他神往于超现实的灵境。"第少仙童色,空承大父言"(《和大父云盖怀仙之作》),自责之词可能委婉地反映他的抵触情绪。对少年汤显祖说,热衷科举的儒家思想起主导作用。
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几代人都没有中过举人进士,没有人做官,迫切需要的就是子孙登科及第,为家族争光。家长给他命名为显祖,字义仍,可能就表示家庭对他的期望--克绍箕裘,荣宗耀祖。这是封建的时代和家族为他安排的一条正规道路。有出息的人是不会在这条路上走得多远的。后来他有时把义仍省作义,或写成同音的义人。如六十岁那年,他给友人黄荆卿的信说到他家乡抚州知府苏字庶得悉他当了多年县官,而如今租谷一年收入不满六百石,而人们认为他远不止此时,汤显祖感叹道:"古称知已之难。世岂有达观怖死,义人要钱者那!"友人达观和尚六年前在狱中被害,以他的不怕死和自己的不要钱相比,就用义人这个名字。这时他把庸俗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信条已经抛在脑后了。
受母亲的先天影响,汤显祖从小瘦弱多病。不到断奶就投入祖母的溺爱中。孩子经常不在床上,而在祖母身上入睡。家长们发现孩子的手掌心有一种特殊的纹路,认定这是贵相。以生辰八字、面相、手纹预测人的命运,在中国一直流行到20 世纪中叶。于是过于殷切的期许和过早的诱导一齐强加在稚弱的孩子身上。据说他五岁就会对对子,可以一连做几次而毫不为难。对对子是古代知识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基本训练之一。家长喜欢让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公开表演以满足自己的虚荣。许多文人的幼年都有类似的经历。汤显祖的家长也让他这样做。然后就开始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以至《十三经》的本文和注疏的死记硬背。那时没有幼儿园和小学。汤氏族人在城内唐公庙附近设有家塾。汤显祖最初在这里上学。情况和《牡丹亭》《闺塾》描写的讲《诗经》相近(不包括闹学在内)。《十三经》差不多包括儒家学派的全部知识在内,文学、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哲学以及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不具备。这等于满桌川广大菜要让牙齿还没出齐的孩子饱餐一样。人们恨不得让天真活泼的儿童在十来年的时间内变得文雅持重、未老先衰,和他的前辈一样。汤家为这位长子和长孙的教育,又在文昌门外离家不远处设立文会书堂。"文比韩柳欧苏,行追稷契虞",这一副对联再次表明家族对于弟期望很高,走的却依然是科举的那条老路。从汤显祖时代直到19世纪末,封建主义为中国知识分子安排的命运就是如此。这种命运可以把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变成白痴的亚种即学究,或孔老夫子所说的"乡愿",也即汤显祖后来在《牡丹亭》所刻划的陈最良那样的老童生,另外比较幸运的一小部分则成为官僚。平心而论,这种教育制度也培育了一些人才,但由于它从属于腐朽的科举制,它的教学方法又把理解而后记忆的心理过程变成记忆而后理解,有如把恋爱而结婚的自然过程颠倒成结婚而后或者可能恋爱的封建婚姻一样,效果不佳,造就的人才在全部学生中只占极小部分。
没有同伴们天真的捉弄和吵闹,汤显祖的童年是缺少生趣的。整天的诵读和书写使得他的身体更加瘦弱。
汤显祖出生在哥伦布横渡大西洋、远航西印度群岛之后58 年,达·伽马绕道好望角到达印度西海岸之后53 年。当他四岁那年,葡萄牙人在广东香山县海滨向颟顸的明朝政府租借一片土地作通航经商用,名叫澳门。这是西方殖民势力在中国占领的第一个立足点。中国以文明古国长期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到此由停滞而落后以至挨打,一部屈辱的近代史将渐渐地拉开它的序幕。14 世纪以来,文艺复兴的浪潮席卷欧洲,黑暗愚昧的中世纪寿终正寝,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因素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未能使老大腐朽的帝国获得生机。
汤显祖出生时明朝开国已经182 年之久,洪武永乐时的盛世早就烟消云散。汤显祖身后不到三十年,农民起义的燎原大火终于把延续280 年的旧王朝烧成一片废墟。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在眩目的虚荣和繁华的后面,危机四伏,到处是冒烟的火种。没有一年没有农民叛乱。城市平民的罢市和抗争则是前所夫有的新事。老大帝国的四境警报频传。汤显祖出生四天之后,鞑靼俺答部族的骑兵直追北京城下,首都戒严。八天之后才解严,次日被封为平虏大将军的诸军总指挥仇鸾又在白羊口吃了败仗。兵部尚书丁汝夔、保定巡抚杨守谦都因作战不力斩首示众。六岁时,东南沿海又有倭寇侵扰,深入到苏州、南京、芜湖等内地城市。局势如此,而朝廷一筹莫展。在位的嘉靖皇帝只会给自己加上长达三十五字的"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的道号,大权在握的好相严嵩的首要政务是给皇帝撰写祈祷文。汤显祖十一岁那年,被征募上前线抗御倭寇的两广民兵,在福建闽清县夺取仓库起事,进军江西。抚州邻县失陷,居民逃散,知府闭城而守。汤显祖全家奔逃在外,到第二年秋天事平才回家。他写了一首五言古诗《乱后》。这是他留下的最早一首诗。他的童年在"世故遭阳九"的悲叹中黯然结束。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