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 > 第一章万事由天莫苦求 5.人生不忍将奈何

  5.人生不忍将奈何

  最终因为口袋里的钱没了,他不得已返回了苏州。因为长途跋涉,唐伯虎心力交瘁,大病了一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唐伯虎在家休养。

  远游回来后,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将如何谋生。这是个人人都必须面对的生存问题。然而,面对这个问题前,还有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离婚,等在他的前面。

  唐伯虎性格突变

  当唐伯虎回到苏州之后,可以说是身心俱疲,然而,这时,又一个打击来临,第二任妻子竟然提出了离婚。

  唐家家道已经日渐衰落。再加上唐伯虎做事潇洒豪爽、大手大脚,更让家庭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唐伯虎远游回来后,又干了一件事儿使得夫妻关系彻底断裂。

  原来,好朋友徐祯卿将要赴京科考,却缺少盘缠。唐伯虎典当了一些东西凑了些银两,借给了徐祯卿作路费。之后,唐伯虎就将精力放在烟花柳巷及诗词歌赋、书画术数的研究上。

  出身官宦人家的妻子,显然忍受不了这样的情况。有些人认为,唐伯虎的第二任妻子是因为唐伯虎的解元身份才嫁给他,实际上根本不爱他。为此,说她是泼妇、悍妇,用各种词汇贬低她。

  然而,当我们站在女性立场上去看的时候,我们应该理解,为何一个女人宁可净身出户,也要与唐伯虎离婚(按当时法律规定,女子提离婚的话一分钱都没有)。显然,她和大部分深受儒家观念影响的妇女一样,难以忍受并更不会理解唐伯虎的行为。她和我们一样,乃是俗人世界里面的一滴水而已。

  离婚后,孤身一人、穷困潦倒的唐伯虎更有些破罐子破摔的意味,经常与青楼名妓沈九娘来往。显然,对苏州名人唐伯虎,沈九娘早有耳闻。沈九娘粗通文墨,对于有才学的人很是敬佩。而苏州才子唐伯虎此时的境况已经大大好于两年前。

  人们对于科场弊案已经慢慢淡忘,往日的乡情已重新再现。无论是对唐伯虎才学的肯定,还是为了苏州人的尊严,同时由于唐伯虎的朋友们对他的高度肯定,相信唐伯虎被冤枉的人越来越多。

  为了女人他不要兄弟和朋友

  弘治十五年(1502年)唐伯虎千里大游玩归来后便开始以专职卖画为生,并遇到了人生中最爱的女人青楼名妓沈九娘。久而久之,他便有意与沈九娘成婚(唐伯虎的第三次婚姻)。而这一行为,显然不符合儒家观念特别是程朱理学。弟弟唐申大加反对,兄弟二人失和。

  然而,事情并未了结。回苏州后,唐伯虎经常青楼流连,他的朋友文徵明也对他有了很大的看法,便以书信的形式对唐伯虎进行了规劝。唐伯虎见状,立刻回复了一封《答文徵明书》(请注意文中词句语气,后面有简单的现代文解释,非逐字逐句)。

  寅顿首徵明足下:

  无恙幸甚!昔仆穿土击革,缠鸡握雉,参杂舆隶屠贩之中,便投契足下,是犹酌峣鸑以红,采葛簟而鷟峻也。

  取之侧陋,施之廊庙,冠剑之次,人以为不类,仆窃谓足下知人。比来痴叔①未死,狂奴若故,遂致足下投杼,甚愧甚愧!且操奇邪之行,驾孟浪之说,当诛当放,载在礼典,寅固知之。然山鹊莫喧,林鹗夜眠。胡鹰耸翮于西风,越鸟附巢于南枝。性灵既异,趋从乃殊。是以天地不能通神功,圣人不能齐物。致农种粟,女造布,各致其长焉。故陈张以侠正,而从断金之好;温荆以偏淳,而畅伐木之义。盖古人忘己齐物,等众辩于嶒音;出门同人,戒伏戎之在莽也。寅束发从事。二十年矣,不能翦饰,用触尊怒,然牛顺羊逆,愿勿相异也。谨覆。

  我们先看看唐伯虎这篇文章的语义何在:徵明兄没有什么病这太好了。小时候我跟着父母一起做小生意,杀鸡卖酒的时候就和您的关系非常好。别人都说我行为怪异,但我不管那些,因为我知道您对我是了解的。从前您的父亲尚在世,我的臭脾气一直没变过,气得您拿织布的梭子扔我,现在想来真是惭愧呀。

  看到这里,我们看到唐伯虎似乎有悔意,然而,他话锋一转,却说:我也知道奇谈怪语行为乖张的我不符合礼教,然而,山雀不叫、鱼鹰夜眠,胡鹰在西风中展翅高飞向北方飞去,孔雀飞往南方。这是为什么呀?它们之间灵气不同,当然志向不会一样。

  看到这里,唐伯虎霸气十足,摆出了一副绝交的架势。之后,他又摆出了居高临下的态势:天地万物没有全都会的,连圣人都做不到,男人种地,女人织布都是用其所长,只有这样才能兄弟同心(断金)。

  最后,唐伯虎两手一摊,对文徵明说道:寅束发(15岁左右束发)从事。20年都这样过来了,希望您不要强行改变我!

  文徵明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短短5年的时间,唐伯虎就成了这样的人。当年科场弊案出来后,他心情不好,出去散心的时候,还曾经留过书信,要自己好好照顾他的兄弟,怎么刚刚过了4年,他就变成了如此模样!想到此处,文徵明站起身找出了唐伯虎当年给他的书信,上面的字仍然清晰:但吾弟弱不任门户,傍无伯叔,衣食空绝,必为流莩。仆素论交者,皆负节义。幸捐狗马余食,使不绝唐氏之祀。则区区之怀,安矣乐矣,尚复何哉!唯吾卿察之。

  兄弟孱弱,又没有叔叔伯伯,我怕他没吃的没穿的被饿死。我的朋友们都是很讲义气的人,望你们行行好把那些狗呀马呀吃剩下的东西周济周济我的兄弟,千万不要让我们唐家断子绝孙呀!

  看到此处,文徵明两眼落泪。

  出游散心

  因为与朋友、兄弟失和,唐伯虎的心情糟糕透顶,于是他便在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九月去了休宁县城西15公里处的道教圣地齐云山游览。果然,心情大好,为此,留下了一首七律《齐云岩纵目》。

  摇落郊园九月余,秋山今日喜登初。

  霜林著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

  曲蘖才交情谊厚,孔方兄与往来疏。

  塞翁得失浑无累,胸次悠然觉静虚。

  说起这件事儿,还有一个民间传说,齐云山玉虚宫道长汪泰元要写碑铭,起先请了一个姓贾的秀才写,但秀才要二百两润笔费,道长拿不出来。幸好唐伯虎来到,他分文未要写了《齐云岩紫霄宫元帝碑铭》。这就是“孔方兄与往来疏”的来历。由此看见,唐伯虎目前的持家能力仍然欠缺,若是换了十几年后的他恐怕也没有这般潇洒。

  这块石碑高达8米,如今矗立在玉虚宫大殿的左侧。在此,我们不妨摘录片段看看唐伯虎对于道教如何喜爱。

  乾坤定位,二仪开五劫之端;人鬼分形,五岳镇九州之地。东溟银榜,标题长子之宫;西海玉门,实聚百神之野;皆所以节宣寒暑,鼓舞阴阳;万物赖之以生形,四民顺之而动止;兵戈籍之而底息,谷粟因之而丰登。

  元天元圣玉虚师相仁威上帝荡魔天尊者,颛帝之神,水德继王;在先天则正位乾符,御北斗则斟酌元气。职领紫微之右坦,则并天乙太乙之座;宿列虚星之分野,则总司命司禄之权。劫当开泰之中,天启圣灵之孕;幽明协相,上下相流;凝二五之精以有生,建三一之道以度世;诞圣王官,出胎母胁;宝光所照,三辰为之失色;天灵护持,六种为之震动,洎乎髫年,辞亲就道,东游震土,元君指迷;受锡剑于天帝,悟磨杵于神姥。折梅枝而寄榔,升霄峰以圆功;虎将护坛,神龙捧足。

  ……

  同时,唐伯虎又应王友格之请,为他写了《王氏泽富祠堂记》,其开头,便介绍了不凡的家庭背景“徽歙多世家,泽富之景曼氏,是其一也”。其后又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弘治乙丑,余行旅过徽,友格以币交,故为记其事云”。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除了祝允明、文徵明等特别要好的朋友外,向唐伯虎索要各种记、铭、书画等其实都是要付钱的。所以说,此时的唐伯虎已经因为第三任妻子的出现,和兄弟交恶等原因,逐渐回归到世俗世界。

  之后,他又为吴明道撰写了《竹斋记》。在此处不妨插一笔,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二月朔日(有人认为应该是1505年所写,意见不一),唐伯虎又在这个地方给汪时萃画了《双鉴行窝图》。泽富村在今天的安徽歙县王村,双鉴行窝始建于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祝允明为其题写匾额。这幅画今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同保存在一起的还有“记”三篇,其中有一篇唐伯虎的《双鉴行窝记》。因为《唐伯虎全集》、《六如居士集》等都没有收入,我们在此摘录部分:新安富溪汪君时萃,号实轩,年已逾甲子。筑室数楹,苫茅以蔽风雨,埴垣以莳果药,布衣韦带,读书其中。夹室凿池二区,储水平阶;歌沧浪之濯缨,玩泌水之乐饥。不知老之将至,由是若将终身,遂匾其室之楣曰“双鉴行窝”……徽之缙绅大夫高其志趣,成为歌咏其性情,俾余识其端。余与汪君虽未伸寤言,即其室之所匾而占之,其修容仪持庄严者欤!其玩天运体造化者欤!其以理养心,以道养高者欤!故为撰记如左云。

  正德己卯冬季朔日晋昌唐寅书。

  唐伯虎的第三次婚姻生活

  唐伯虎终于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娶了沈九娘。为了更好地生活,唐伯虎决定建立别院,供夫妻二人居住,毕竟与兄弟弟媳生活在一起有很多问题。一来因为沈九娘的身份,出出进进不太方便;二来唐伯虎生性放诞,经常与艺术界的朋友相聚,和唐申的生活方式不太合拍。

  此时,唐伯虎有三项资源可以动用。一父亲所剩的遗产;二卖画收入;三沈九娘的嫁妆。

  第一项,不用太想,定然所剩不多。唐伯虎在科场弊案之后就靠典当为生,千里大游玩恐已将其用去大半。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艺术家,藏书是他的嗜好,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动用。因此,这部分能用得并不多。

  第二项,对男人来说是轻易不会考虑的。从二人婚后的10年时光里,我们可以猜想,她的大部分嫁妆钱都花在了日常开销上。

  第三项,也是我们今人时常挂怀的就是唐伯虎的画作书法售卖情况。后世人常常说他因为才名远播,他的画供不应求。然而,仔细猜度真实情况恐怕并非如此。唐伯虎的画作在古玩书画界市场上的售价与他的知名度并不成正比,更何况这个知名度是在众多唐迷的烘托下才得来的。彼时,苏州艺术氛围浓重,能与唐伯虎比肩者不下十数名,在此种情况下,他的售画行为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否则,也就不会有日后唐伯虎慨叹:

  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青山白发老痴顽,笔砚生涯苦食艰。

  湖上水田人不要,谁来买我画中山。

  荒村风雨杂鸡鸣,车尞釜朝厨愧老妻。

  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

  肯嫌斗栗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

  白板门扉红槿篱,比邻鹅鸭对妻儿。

  天然兴趣难摹写,三日无烟不觉饥。

  正是因为这种不稳定、时饱时饥的生活状态,使得沈九娘的身体日渐衰弱。特别是正德四年(1509年)苏州水灾,唐伯虎的卖画生涯自然会因此中断。这一下,全家重担都落在了沈九娘身上,使她因过度劳累而病倒。最终在正德七年(1512年)冬,沈九娘离世。

  百忍歌歌百忍

  对妻子的死,想必唐伯虎带着深深的自责。时人、后人都不会怀疑二人的感情深厚,在唐伯虎悲苦的一生中,在情感生活领域,这10年无疑是他最幸福的10年。正如他在诗中所说:“镜里形骸春去老,灯前夫妻月同圆。万场快乐千场醉,世上闲人地上仙。”

  作为男人,他并没有让自己的女人衣食无忧,唯一能够给她带去的就是精神上的安稳。自弘治十八年(1505年)两人成婚之后,唐伯虎也很少去青楼艳场了。他们夫妻二人在桃花庵中过着贫穷而幸福的生活。

  沈九娘死后,唐伯虎有一次出扬州城卖画。归途中他想到了她,由此便写下了一首思念故妻的哀婉诗作,名曰:《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

  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

  其后,唐伯虎便带着女儿独自在桃花庵居住。妻子亡后,单独抚养女儿的艰辛使他想到了老朋友、想到了兄弟。40岁生日时,尚有妻女相伴,而此时,却少有故人。有一种说法,说某次唐伯虎生日,祝允明和张灵等都在外地,徐祯卿和朱存理等人亡故,唐申因为兄弟失和一家子都没有来。最终,正在唐伯虎悲戚戚惨戚戚之时,文徵明率领一家老小前来祝寿。其后,唐伯虎便写下了《再与文徵明书》。

  昔项橐七岁而为孔子师,颜路长孔子十岁;寅长徵仲十阅月,愿例孔子以徵仲为师,非词伏也,盖心伏也。诗与画,寅得与徵仲争衡;至其学行,寅将捧面而走矣。寅师徵仲,唯求一隅共坐,以消镕其渣滓之心耳,非矫矫以为异也。虽然,亦使后生小子、钦仰前辈之规矩丰度,徵仲不可辞也。

  在文中,唐伯虎虽然不改狂性,但说话的身段儿早已经下放到子弟层次。无怪乎袁宏道批语称为:真心实话。谁谓子畏狂徒者哉?

  朋友兄弟重新和好,将唐伯虎失去妻子的悲哀慢慢抹平。似乎一切都好了起来,然而,紧随其后的宁王之邀又使他遭逢一场大难,再次遭受皮肉之苦。最终,他悟得了人生的真谛,一首劝解世人的千古悲壮之歌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忍歌》。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道人何处未归来,痴云隔断须弥顶。脚尖踢出一字关,万里西风吹月影;天风冷冷山月白,分明照破无为镜。心花散,性地稳,得到此时梦初醒。

  君不见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饥也忍;韩信跨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师德唾面羞也忍,刘宽污衣怒也忍;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囫囵吞却栗棘蓬,恁时方识真根本?

  此时的唐伯虎已经开始真切地感受到了世俗世界的强大,他开始屈从于世俗社会。原因很简单,他需要面对生活的压力,他要卖书画赚钱,他要卖文赚钱。而要卖就要针对对方的需求,按照人家的要求去写,否则你没饭吃。所以说,他必须要向世俗低头,尽管他的内心还在保留着很强的自我。

  他这个时期也创作了不少规劝世人的诗词,主要是教人重德行。如:《警世》

  交朋切莫交无义,做鬼须当做有灵;万类之中人最贵,但行好事莫相轻。

  《检斋》

  检束斯身益最深,检身还要检诸心;鞠躬暗室如神在,恭已虚斋俨帝怜。

  视听动言皆有法,杯盘几席尽书箴;遥知危座焚香处,默把精微又理寻。

  许多后世具有唐伯虎思维方式的“心学”信徒,都很惊讶:唐伯虎怎么会写出这样的东西。其实,唐伯虎经受着世俗社会的煎熬,他不得不这样写。

  其次,是教人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多多快乐逍遥。例如,《叹世》的“富贵荣华莫强求,强求不出反成羞”,《四十寿》的“善亦懒为何况恶?富非所望岂忧贫”。

  《警世世事如舟》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圆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警世万事由天》

  万事由天莫苦求。子孙绵远福悠悠。

  饮三杯酒休胡乱。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其中最为人们熟悉的就是《警世》中的一句话“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几乎人人都知道。

  除此以外,还有《赠人游》“功名何必苦追疑?心事从来天可知”,《失题》“于人无忮求,于世无乞索。天下方太平,乡里免漂泊。君能知此趣,吾诗所以作”等,不一而足。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唐伯虎是痛苦的,表面上他不在意世俗的压力,买画的人除了交钱之外,还要送酒。其实,饮酒赋诗仅是他摆脱痛苦的一种手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