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桃花庵下桃花仙:唐伯虎 > 第一章万事由天莫苦求 1.抚景念畴昔
1.抚景念畴昔
漆黑的夜,发霉的稻草,沉重的镣铐,腥臭的躯体……这一切,本来都与才子无涉。然而,历朝历代的文学巨擘却多承受过如此劫难。
此刻的唐伯虎迷茫无助,他的书画不会让他有牢狱之灾,他的诗词虽有些放浪但也不至于让其身陷囹圄,能够让其大难者唯有人心。
但凡有冤者一进这个地方,总会高喊着:“我冤呀!”并且一喊就是几天几夜,尽管被打得皮开肉绽、尽管被连连呵斥,尽管同号的狱友不停地规劝与戏谑也不能阻止他喊冤。没几天,唐伯虎的嗓子就哑了甚至咳出了血丝。他不明白,自己不就是经常拜访“恩师”吗?自己不就是表现得“高调”了吗?难道凭这些就可以判定自己有罪?陷入沉思的唐伯虎想到了进京时的风光,更想到了死去的父母妻子儿子和妹妹。“父亲!母亲!我不孝呀!妻儿、妹妹我对不起你们!徵明、允明,我悔不该没有听你们的话呀!”
身在狱中的唐伯虎想得最多的就是逝去的父亲,他的悲伤痛苦有一大部分缘于他的“孝”。正是因为“孝”他义无反顾地奔向了科举,也正是这种“孝”让他挺过了狱卒的鞭打。
数命人人殊,疾徐付甘节
无论一个人多么的离经叛道,当父亲在病榻之上拉着他的手诀别的那一刻,任何人都会流着泪,高声地说:“爸,我听你的,我听你的。”唐伯虎父亲去世的这一年,正是弘治六年(1494年),那时唐伯虎25岁。
唐伯虎的家族有着显赫的背景,从三国时期至隋唐时期这几百年间,唐家代代出高人,特别是唐俭,乃是李世民时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功劳之大、声名之盛令后世子孙骄傲无比。即使到了宋元时期,唐家虽然没有出现什么大人物,但也并非寻常人家。然而,唐伯虎这一支却很不幸运,包括他的父亲唐广德已经连续七代都是小市民阶层,更惨的是沦落为“五民之末”的商人。
因此,唐广德从唐伯虎一出生开始,就将改换门庭的希望寄托在了唐伯虎身上,好在伯虎年幼之时便展现了极高的天分。他请大画家沈周教儿子作画,之后尽其全力使其进入了最好的私塾。像所有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唐广德倾尽所有为唐伯虎提供学习的资料。就拿唐伯虎的藏书相比,就连官宦之后的祝允明、文徵明都为之叹服,惊叹于他的藏书之多、门类之全。可以想见,作为一个小酒馆的老板,没有辛勤劳动、起早贪黑,是负担不起如此巨大开销的。
唐伯虎也特别争气,16岁就考了个秀才第一,大名广播,人人为之赞叹。其后便开始和祝允明等人混迹市井,而且还成了青楼常客。唐广德为了将理想变为现实,为了让唐伯虎收心,便在其19岁(1488年)的时候为他娶了徐秀才的女儿,希望用贤儿媳徐氏的温柔彻底改变儿子的行为做派。然而,事与愿违,唐伯虎仅仅收敛了一年多后,便依然故我。
等待了几年之后(1494年),万念俱灰的唐广德发出了阵阵哭嚎:“还要让我为你做些什么?你才能听我的话!”想了许久,唐广德做了最后一搏——死亡。似乎冥冥中,父亲的死就是为了唤醒最后一条束缚在人类身上的灵符——孝。大凡父亲对待儿子的感情如山一般深沉、厚重,更遑论封建社会的父亲,严父慈母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准总结。父亲这座大山倒了,希望让唐伯虎这只贪恋地上食物的雄鹰能够展翅高飞,飞入那凌霄宝殿。
然而,代价太大了。唐广德一死,唐伯虎的母亲也跟着走了。一阵慌忙之后,伯虎的妻子和儿子相继病故,紧随其后被他嫁到外地的小妹也自杀了。如此之下,唐伯虎苦楚无处诉,反而更加行为怪诞,经常在青楼流连,还经常为青楼女子写诗作画,例如:《寄妓》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风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
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
《梨花》
一箱朱碧漫粉纭,独惜梨花一段云;病酒怜春两烛泪,夜深烧烛倚罗裙。
《佳人对月》
卸髻娇娥夜卧迟,梨花风静鸟栖枝;难将心事和人说,说与青天明月知。
《旧人见负以此责之》
门外青苔与恨添,私书难寄鲤鱼衔;细摺红笺付鲤鱼,梧桐明月共踌躇;负心说是随灯灭,到夜吹灯试看渠。
上述4首诗,表面上看写得是对青楼娇娘的迷恋,甚至对她们的心理揣测都非常到位。然而,又有多少人对他的心理进行过揣测呢?他很可能只是在用酒和迷乱来麻醉自己,他有无穷尽的怨恨。用一种沉迷来敷衍凄苦。那个时候的唐伯虎刚刚25岁,从前由于有唐广德的辛劳,唐寅、唐申兄弟基本上衣食无忧,而唐广德的去世,则使唐家经济紧张了起来。唐伯虎一方面要面临养家的压力,一方面又对父亲的死心怀愧疚,纵情风月以逃避现实是很可能的。另外,唐申的身体和持家能力比他还差,这从他5年后远游前给文徵明的信可以窥之,他对自己的弟弟能否存活非常担忧,甚至少有的低声下气的求人周济。此种情谊,我们很难想象,5年前他会抛开忍饥挨饿的兄弟独自快乐。如果没有极大的恨(恨天地之不公、恨自己的不孝、恨自己的无能),他显然是做不出来的。
如果不是两个明白人及时出现,恐怕唐伯虎会一生鬼混至老。有些人会疑惑,父母死了他怎么能这样。也许,这仅仅是一种痛苦无法表达的发泄方式而已。唐广德希望他继续考取功名的愿望之所以能够达成,一定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好友文徵明的父亲文林,他见唐伯虎如此消沉,便写了一首《和唐寅白发》,其中写道:“铿寿今亦亡,回死有余烈。数命人人殊,疾徐付甘节。大冶范我形,坚脆任生灭。”人的命天注定,每个人的命都不同,你今天即使死了,又能怎样,看清了看淡了,想想自己以后的出路吧。自从唐广德死后,唐伯虎便把这位叔叔看作是第二位父亲。他的话,唐伯虎还是听的。
不久之后,祝允明这位唐伯虎的“精神导师”便来到他的面前,指着他的鼻子说道:“唐寅!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喝死你,一条是实现你父亲对你的期望,你看着办吧!”
好在唐伯虎经过沉迷之后,选择了后者。
寅稚冠之岁,跌放不检约
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唐伯虎加入到了万千考试大军中。1494年五亲俱亡,唐伯虎按照惯例守孝三年。之后于1497年进入府学参加提学考试(参加会试前的一种选拔考试。秀才要经过这一关名额选拔才可以参加乡试,之后参加会试)。而这时,恰巧碰上监察御史方志这位重德行轻才学的老进士(1487年考中),于是便将他和张灵一起取消了考试资格。而这时,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又帮了他大忙。
文林(1445年-1499年)字宗儒,因为祖籍在湖广衡山,所以自号“衡山”,其子文徵明生后两年(1472年)中了进士。起先做了永嘉县、博平县的县令,其后在南京太仆寺任寺丞。做了几年官后,辞职回家。而1497年朝廷下旨让他出任温州知府,但他坚辞不受,仍然以生病作为说辞。而这时唐伯虎还没有参加提学考试,便对他进行了劝谏。送给文林一首诗《送文温州》进行解劝。据说这是唐伯虎唯一的一首“四言诗”,这篇诗的序比诗文本体更有名,这篇序使文林对他刮目相看,进而才有其后帮助唐伯虎摆平方志的事情。
寅稚冠之岁,跌放不检约,衡山、文璧与寅街相俦,又同井鸂;然端懿自持、尚好不同,外相方圆,而实有埙篪之美璧。家君太仆先生,时以过勤居乡,一闻寅纵失,辄痛切督训,不为少假。寅故戒栗强恕,日请益隅坐,幸得远不齿之流。然后先生赞拔誉扬,略不置口,先后于邦闾耆老、于有司无不极,至若引跛鳖、策驽饘然。是先生于后进也,尽心焉耳矣。
且夫周文之圣,积累仁义,诗人咏之曰:“得四臣而天下附。”孔子之教,册籍纪焉,曰:“有颜子、季路、闵、曾、游、夏之徒,而道益彰。”今蓬巷之士,颂先王守圈模茹,藿冠素羹,葵饭脱粟,逶迤宽博,其异于鼓刀负贩之人,若芥发耳。不先有所引擢,后有所推戴辅翊,其何能自致于青云之上传言曰:“朋友不信,不获乎上矣。”此后辈之所以必赖也。而为前辈者,道有所论援,相与优息,而无独知无从之叹;而后辈则高山在瞻,有所标的,是上下相成也。今之后辈,被服姣丽,伸眉高论,旁视无忌,不复识有前辈之尊与益也,是岂长者绝之哉?庶后进之彦,以寅观,则和前辈之用心用人也矣。
今先生出刺温,以病谢不报,赴郡有期:即当为诗以饯,敢又书此,以叙寅之所以德先生,而无可为报者也。
日月徂暑,时风布和。
远将仳离,抚筵悲歌。
左右行觞,缉御猥多。
墨札参横,冠带崔峨。
衠弦嘈嘈,嘉木婆娑。
孔雀西南,止于丘阿。
我思悠悠,慷慨奈何。
文林看后非常高兴,便将诗文给了苏州知府曹凤欣赏。曹凤字鸣歧,别号西野,河南汝宁新蔡人,也很有文采。他不但和文林相交,与沈周的关系也不错。他早就听说沈周有个很好的学生叫唐伯虎,今天一见这篇文章非常惊讶,唐伯虎的才华比自己估计得还要高。
当文林知道唐伯虎被方志取消资格之后非常着急,但他却行将赴任。因此,临行前便请曹凤帮忙斡旋。而这时,沈周也开始为了自己弟子的仕途进行活动,正在家中丁忧的皇帝的老师老状元吴宽(1435-1504年,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1472年会试、廷试获第一,和程敏政一同教授过明孝宗)、正在京中为官的老榜眼王鏊等好友也暗中使劲,最终使得方志为唐伯虎安排了一场“录遗”,即补考。由知府曹凤做主考官。这其实是一种隋唐前“九品中正制”的延续,该制度由地方官向朝廷推荐人当官。而“录遗”也是地方官有意为当地的名士打开方便之门。可以说,唐伯虎的这次考试并不是太露脸。但他第二年高中解元,将一切遗憾全都扫得荡然无存。
长河坚冰至,北风吹衣凉
唐伯虎又考了个第一名,成为人见人敬的唐解元,前途光明一片。
唐伯虎、文徵明在1498年共同参加了秋闱,结果唐伯虎高中解元,文徵明却名落孙山。唐伯虎起初高兴得手舞足蹈,请他吃饭的人、投怀送抱的美娇娘、溜须拍马之徒,也如过江之鲫一样多得数不胜数。知道结果的当天,唐伯虎便被请去赴宴,还做了一首《金粉福地赋》惹来人们的瞩目。回来之后,忽然想到了落榜的文徵明,连忙到文徵明的房间。刚一进去,就听到鼾声大震。挑帘一看,只见文徵明正躺在床上和衣而睡。旁边的桌几上放着一张纸,旁边笔墨砚齐全。唐伯虎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客夜》。
旅馆沉沉睡思迟,新寒自拥木绵衣。
功名无据频占梦,风土难便苦忆归。
弄月谁家双笛细,伴人遥夜一灯微。
男儿莫恃方年少,触事撄愁念已非。
唐伯虎不由心中念道:“哎!唐伯虎呀唐伯虎,你看看徵明虽然比你小但却比你更深沉。如果是我,肯定会大哭一场,可这老兄竟然睡了。”
这就是文徵明和唐伯虎的性格区别。唐伯虎性格豪爽,因此也就不免有些浮躁。而文徵明却永远那样深沉,什么事情于他都可以解决。如果打个比喻,伯虎似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徵明似山,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乡试之后就是会试,欢喜之后新的一场挑战近到眼前。他该进北京参加会试了。当亲朋好友们前来送行的时候,祝允明一脸的担忧。
“老祝,你这是怎么了?伯虎得了解元你应该高兴呀!”张灵在旁没大没小的说,本来张灵是祝允明的学生。但这两位都一个脾气,只要喝了酒,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事情!
“伯虎,祝贺的话朋友们都说了很多,我不想再说了,你的才华和文章大家都是知道的,但世事岂会尽如人意?这是我给你写的一篇东西,你看看吧,希望你多多珍重!”说着,祝允明竟然掉下了几滴眼泪。唐伯虎微微一笑,展开观看《别唐寅》,只见上写:
长河坚冰至,北风吹衣凉。
户庭不可出,送子上河梁。
握手三数语,礼不及壶觞。
前辕有征夫,同行竟异乡。
人生岂有定,日月亦代明。
毛裘忽中卷,先风欲飞翔。
南北各转首,登途勿徊徨。
“哈哈,老祝,你太多心了。没事儿的,我定会给你们带来好消息。”唐伯虎高声地叫着。
这时,文徵明也走到唐伯虎的面前:“伯虎,家父昨日来信指出你一个毛病,作为朋友我不能不提醒你!”
“哦?伯父大人有何指教?”唐伯虎说着躬身施礼,他对于文林的话还是非常重视的。
其实文徵明并没有实话实说,文林主要是因为儿子文徵明落第,所以来信劝诫儿子不要灰心,唐伯虎只是顺便谈谈而已。他的原文是“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意思很明白,日后你会比他强。
“伯虎,我父亲说你,做事欠稳重,好冲动;做事过于高调,而不知收敛。以你的才华,会试高中状元都有可能。然而,这个时候你更要虚心。”文徵明说着,唐伯虎点着头,连连称是。
祝允明看着唐伯虎的表情,那张表情是那么熟悉。唐伯虎、祝允明、张灵、文徵明四人经常在一起,文徵明老成持重没人敢随便和他开玩笑,而其他三人经常被他教训。被教训的时候,三人都会点头称是,但都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但在今天,祝允明觉得唐伯虎有些过了,他拍了拍唐伯虎的肩膀:“子畏,临行前,送你几句话,望你珍重!”
夫谓千里马者,必朝吴暮楚,果见其迹耳。非谓表露骨相,令识者苟以千里目,而终未尝一长驱,骇观于千里之人,令慕服赞誉,不容为异词也。
《与唐寅书》
这些话,表面上是在说:千里马一日千里并非是看表象,否则伯乐也需要有千里眼了!千里马乃是从骨骼(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气质)上看。祝允明用千里马的事例劝诫唐伯虎不要为人过于张狂,要学会内敛。然而,令祝允明失望的是,他的话唐伯虎还是没有听进去。
在众人的担忧下,冒着北风,唐伯虎上路了。虽然对于南方人来说,北方越来越冷,然而此时的唐伯虎却极为高兴,因为他获得了主考官梁储的好感。而梁储这个人对于自己喜欢的人那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唐伯虎为此非常感激他。因为他听说梁储回京后,不断向同僚宣传唐伯虎的才气,自己未到北京就已声名鹊起了。再加上同乡前辈吴宽、王鏊等人在旁点头赞誉“梁储所言非虚”,那个时期两大文豪李东阳和程敏政对其都是青眼有加。
梦惠之墨一担
身在监牢的唐伯虎,此时心情是何等苦恼,我们没有经历过也不敢妄言,但用文言词句表达,那肯定是:肝肠寸断!悔恨不止。
此刻的唐伯虎落下了眼泪,他觉得对不起死去的父母,死去的妻儿和妹妹,因为,他辜负了他们。这个时候,他忽然想起了三年前的福建之行。他忽然理解了“九鲤湖祈梦”的实质,猜出了梦神给自己的忠告;更理解了祝允明、文徵明在临行前的种种忠告。人在逆境中往往喜欢胡思乱想,唐伯虎也不例外。“九鲤湖祈梦”就是其中之一,它发生在1496年(弘治九年)。
福建九鲤湖祈梦,发端于唐代中后期,到了宋代祈梦成为时尚,何氏九仙也就成为了我国民间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司梦神,同时也是被唯一公认的梦神。
唐伯虎之所以前往福建祈梦,主要原因是受好朋友都穆的影响。好友都穆因为生于贫困之家,科举不利、年龄越来越大却一事无成而非常着急。因此,一听说九鲤湖祈梦灵验无比,便求一位姓黄的朋友代他去祈梦。
他为何不自己去?原因很简单,没有路费去不了福建。为此,他便托那位姓黄的朋友带着内装他要对梦神说的话的锦囊,前往福建的时候拜祭拜祭。后来,黄姓朋友替他祈得了6个字“在何处?嵯峨高”。
唐伯虎、文徵明、张灵等一干才子,和都穆一起猜呀猜,可最终仍是猜不透神仙的葫芦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位何姓巡抚看到了都穆的文章大加赞赏,由此,都穆由一个穷困潦倒的书生,一跃而成为路人皆知的才子高人。
原来,“在何处”所指仍然是指继续走科举之路,进入官场,都穆和唐伯虎等人这才明白前一句三个字所指。
后来,“嵯峨高”也明白了,因为在唐伯虎等人算来,1495年(弘治八年),都穆乡试中举。阅卷老师乃是山西人高士达,他在山东做官,都没离开“山”即太行山,嵯峨就是山嘛!更重要的是梦连贵人姓什么都说了出来。
其实,祈梦这种事情完全是巧合,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胡猜乱扯。然而,由于自幼不喜欢八股文,唐伯虎对能否考好心中的把握还是不大。都穆的祈梦“灵验”后,唐伯虎兴高采烈地前往福建。
唐伯虎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为功名事祈梦九鲤湖。在梦中,他看见一位身着金盔金甲的壮汉,手持万千墨斗朝着唐伯虎走来。唐伯虎刚开口要询问:“大仙儿何事?”那将军却突然间不见了。正在他狐疑之际,一阵寒风吹到耳边,他打了个喷嚏,醒了……让他搜尽肝肠的梦语,如今在狱中参透了。他虽然离那象征着文坛领袖的万千墨斗很近,但却无法捕捉到。这就是说“状元”“科举”终究是一梦难圆。他明白了,才子未必和科举有缘。而那个金甲将军就是去年差点儿杀死他的指挥使。对,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因此,唐伯虎决定保持沉默,一切听天由命。
差点儿杀死唐伯虎的指挥使是怎么回事?
原来,唐伯虎中了解元后,受一位权贵的邀请赴宴,他在酒宴上忘乎所以,技压群儒,文惊四座,惹得众多红颜垂青。可巧,有一位指挥使的女儿看中了唐伯虎,尾随他到了一个胡同,将一个纸团扔给了他,私约他次日晚在林中相聚。
唐伯虎为人诙谐,尽管人近而立却仍有些孩子气,把玩良久之后,便把纸条随便扔到一边睡下了,可巧被一位刚认识的朋友来到看见了这张纸条。他捡起来一看欣喜若狂,忙顺手牵羊而去。而第二天,唐伯虎再次赴宴,因为吟诗作对煞是高学,这一高兴便忘记了赴约。回到客栈后,因为酒宴上的豪饮,他迅速进入了梦乡。
当晨夜的寒风吹醒他的那一刻,他才想起忘了昨夜的约会。他立刻飞身上马,向着记忆中的约会地狂奔,然而离约会地尚有一里时,他便看到前方灯火通明,哭声咒骂声此起彼伏。围观群众不敢上前,都离着老远,那时不时地还有兵士走来走去。
唐伯虎连忙询问,有好事之徒绘声绘色地告诉他:“哎哟,这可了不得了。指挥使大人的女儿去偷情约会,不想被知道了。指挥使大人勃然大怒领兵到了这里,不管三七二十一提剑就杀了那两个人。哎呀,真是太狠了。连自己的女儿都不放过。”
唐伯虎听罢,先是惊惧之后便是狐疑。惊惧的是幸好不是自己,狐疑的是被杀死的两个人是谁?莫非还有另外一对儿痴情男女?好心情被打乱之后,唐伯虎回到了客店。这时,他才发现,他的那位好朋友正好不在,自己的那张纸条也不在。顷刻间,他有了一种预感:也许是那位朋友拿走了纸条冒名顶替而去。
果然,后面的情节被他猜中了。果然是朋友被杀,而自己险些丧命。人的命,天注定,既然上天早就注定我有此一难,多说无益多说无益。唐伯虎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般低着头坐在了牢房内。
然而,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吗?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