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子评传 > 八、兵法编撰

  八、兵法编撰

  同他的祖先孙武一样,孙膑也撰著过"兵法"。其时间是在他受过膑刑之后。司马迁在《史记·大史公自序》中说:"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又在《报任少卿书》中称:"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汉书·司马迁传》引)这个论断基本上是不错的。孙膑受刑后的经历,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魏回到齐国,受到威王的重用。这时他忙于出谋划策,参加战争:从事撰著兵法的时间是不多的。第二阶段是他策划兵谏失败以后,随田忌亡奔楚国。这时他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可潜心总结过去的作战经验。《孙膑兵法》的大部分篇章,应该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第三阶段是宣王召田忌和他回国,他又重新担任军事参谋的职务。这时他约有六十多岁,年事已高,对兵法只能作些补充和修订的工作。由此可见,孙膑撰著兵法,主要是在他亡奔楚国的那段日子里。

  从出土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来看,它的体例和内容约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孙膑自著的,论述用兵之法;在每一段前面有"孙子曰"三字,可能是弟子整理时所加。如《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等篇,都属于这种类型。这样的体例和内容,类似于孙武自著的十三篇《孙子兵法》。另一部分是记述孙膑的行事及其与别人论述用兵之法的对话的,应是他的弟子所编撰。如《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强兵》等篇,都属这一部分。这种体例,类似于竹简《孙子兵法》下编中的《吴问》篇。孙膑当年为了传授兵法,曾收录过一些弟子。在《威王问》篇中,就有"孙子出而弟子问"的记载。可知孙膑自魏至齐,受到威王重用后,便有求学兵法的弟子收录于门下。他亡奔楚国时,一些弟子可能跟随其后,或者在楚国又收了些新的弟子。因此,兵法的编撰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兵法中有不少赞美孙膑的话,如《擒庞涓》篇说:"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陈忌问垒》篇云:"知孙氏之道者,必合于大地。"这些歌颂之词,明显地是出于弟子的手笔。

  竹简《孙膑兵法》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年代最晚的就是《强兵》篇所附残简中说的,齐败宋"人于桑而擒汜皋"一事。如上分析,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86 年齐灭宋前不久,那时孙膑不可能还活着,有关此事的议论肯定是其弟子补述的。再过二年,齐国发生了燕将乐毅攻人齐都临淄,齐渭王出亡被杀的大事。此事在竹简《孙膑兵法》中找不到反映。从现有材料来看,基本上可以肯定,竹简本《孙膑兵法》的编定是在前268-前284 年间。有人根据《威王问》篇中记有孙膑的预言:"齐三世其优矣",即认为《兵法》编纂的成书,是在齐王末年,燕将乐毅攻破齐都以后。齐威王、宣王加渭王,正是"三世"。因为成书较晚,故孙膑的预言才编得那么准确。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在古代,"三"字是一个不确定的虚数,形容数目之多,如"三思而行"、"三令五申"等。孙膑预言"齐三世其忧",其意是齐国再过数代就要发生忧患,未必真是经历三个君王。再说,孙武和孙膑都喜欢预言,他们的预言不一定全对。如竹简《孙子兵法·吴问》记孙武分析,晋国的"六将军"中,赵氏的政策最得人心,因而"晋国归焉"。但后来的结果是,赵、魏、韩"三家分晋"。然则,孙膑在威王时预言"齐三世其优",也是一个大概的估计。究竟经过几世,如何"忧"法,孙膑是不得而知的。

  在公元前236 年左右,《孙膑兵法》由其弟子编成后,当即流行于世。

  到秦汉间,它已经成为与《孙子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同样重要的先秦兵法著作。银雀山的西汉墓葬中,出土有大量的《孙膑兵法》的竹简,就是明证。《史记》本传也称:"世传其兵法。"《汉书·陈汤传》记陈汤与汉成帝议论兵事,汤引"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这两句见于竹简《孙膑兵法》下编的《客主人分》篇。可见孙膑的兵法书到 西汉末年仍相当流行,是军事上进行谋划的重要依据。

  这部兵法的篇数,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孙子》有"八十九篇",并有"图四卷"。从孙武早期著述"十三篇",而《汉志》著录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这一现象来分析,《汉志》所述的《齐孙子》"八十九篇",不但包容了孙膑早期和晚期的自著作品,弟子记录孙膑言行事迹的作品,而且还有不少是后学者解释、发挥孙膑军事思想的作品;《兵法》所附的"图四卷",也多为后学者所增益。

  然而,这部庞大的兵法,到东汉以后便散件不传。东汉末年曹操注《孙子》十三篇,就丝毫没有提到孙膑及其兵法。大约曹操当年,此书已经不见。从《隋书·经籍志》以下,正史中也不再著录。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在《齐孙子》下注已"孙膑"。这只是为了点明此书的作者,而不是说明此书的存在。杜佑所编《通典》卷一四九引有孙膑的一段话,论述"用骑有十利",不知其出处何在。它下见于竹简《孙膑兵法》,可能是其佚文;也可能像《通典》卷一五九所引的吴子与孙武的问答那样,是后学者根据孙膑的军事思想而附益、伪托之作。

  孙膑的兵法书在东汉末年亡佚以后,到了宋代,便有人开始怀疑孙膑及其兵法的存在,作了种种的猜测。这场纷争,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有的学者认为,孙武与孙膑实为一人,"武"是其名,"膑"是其号,故《孙子兵法》只有一部;有的主张,孙武、孙膑生活于春秋、战国两个不同的时代,明为二人,而《孙子兵法》是战国时孙膑的著述;有的学者则调停说,孙武、孙膑有二人,而兵法只有一部,那末《孙子兵法》是由孙武开始撰写,再由孙瞑修订补充而完成的。上述这些猜测,其具体论证,已见于第三章,兹不详述。由于这些论证,是在《孙膑兵法》失传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用心虽然良苦,但不符合历史事实。

  1972 年4 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武帝时墓葬中,发现了大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的竹简,这一历史谜案才真相大白。它证明《史记·孙子传》与《汉书·艺文志》关于孙武与孙膑是不同时期的两个人,他们各有兵法著作传世的记载,是确凿无疑的。《孙膑兵法》的竹简,经过整理有440余枚,字数在11000 字以上。它的发现,使自东汉末年以来就亡佚不传,失散了1700 多年的珍贵历史文献得以重见天日。这实在是军事史和思想史上值得庆幸的大喜事。它为阐述孙膑的生平、思想及其评价,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这次发现的《孙膑兵法》竹简,约缮写于汉高祖刘邦在位的十余年间。

  据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的考证,竹简中九篇俱有"国"字,仅在《陈忌问垒》篇的残简中有一"邦"字。显然,兵法中的"邦"字都已讳为"国"字而偶有疏漏。高祖刘邦以下,惠帝的名"盈",文帝的名"恒",武帝的名"彻",在简文中都不避讳;景帝的名"启"字,全书未用,亦无避讳而作的"开"字。可见这批竹简的缮写年代是比较早的。它与《汉志》著录的《齐孙子》是否一个本子,尚难确定,因为《汉志》所记有"八十九篇",而竹简仅有三十篇,篇数悬殊很大。显然,孙膑的兵法书在战国时代的齐王年间编成后,在传抄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增补和附益:竹简抄写于西汉初年,增补、附益者尚少;《汉志》著录的是西汉末年的本子,当是集增补、附益369之大成,篇数自然陡增了。

  竹简《孙膑兵法》分上下两编:上编十五篇或记孙子的行事,孙子与齐王、田忌的问答,或在论述文字前加"孙子曰"字样;下编十五篇都是论述文字,没有标明"孙子曰"。有的论者怀疑下编不是孙膑所著的兵法,而是另一部兵法书,但又不能确指是哪一部兵法。从下编文字所反映的思想来看,它同样注重阵法,强调避实击虚、出奇制胜,把将帅的作用看得十分重要,并特别注意分析攻城的条件。这与上编以及《孙子兵法》都一脉相承,并有所创新和发展。《汉书·陈汤传》所引的两句"兵法":"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也见于下编之中。这证明下编同是属于一部著名的、流传甚广而经常被人应用的兵法。下编的这种与孙武、孙膑相同的思想倾向,作为著名的"兵法"而被人引用的情况,除了说明上下编同是《孙膑兵法》的一部分,实在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如果没有充分的论据,证明上下两编是迥然不同的的两部兵法,我们只能把下编也看作是孙膑或其弟子的著作,在分析孙膑的各种思想时,把上下两编当作一个整体来论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