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马陵大捷
魏国虽然在桂陵遭到惨败,但他毕竟是经过魏文侯改革以后战国初期最强的大国,它的余威犹存,国势尚未衰竭。为了挽回败局,魏惠工在桂陵之战的次年,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齐国及其他诸侯国的联军于襄陵(今河南唯县西)。齐威王不得不请楚将景舍出来向魏"求成"(《水经·淮水注》引《竹书纪年》)。再次年,魏国把占领的邯郸归还赵国,并与赵在漳水上结盟,以便共同对付齐国。到公元前344 年,赵国"攻齐,拔高唐"(《史记·赵世家》)。同年,魏惠王在逢泽(今河南开封市南)召集宋、卫、邹、鲁等国君及秦公子少官等来参加会盟。他自此公开称王,并率诸侯同去朝见周天子。有人说魏惠王当时"乘夏车,称夏王,朝天子,天下皆从"(《战国策·秦四》)。魏国势力的再度膨胀,当然为齐国所不容。况且,齐国在威王即位后,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国力较桂陵之战时更加强盛。于是,一场齐魏之间的大战又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公元前343 年,魏联合赵进攻韩的南梁,韩向齐求救。齐威王又召集大臣商量计策,说:"早救之,还是晚救之,何者便利?"大臣张丐立即提议:"晚救之,韩将毁折而投入魏的怀抱,于齐不利,不如早救之。"这时,田忌在与孙膑商议之后,发言道:"不可,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我救之,是我代韩而受魏之兵,顾我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韩之志。韩见将亡,必东面而诉于齐。我因此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国可重,利可得,名可尊也。"①齐威王以为这个计策甚好,便私下告诉韩使者,齐国一定出兵援韩,然后遣其回国。韩因恃有齐的相助,奋力抗击魏的进攻,五战而五不胜,只得再次遣使向齐求救。在魏。韩两国都打得精疲力竭的时候,齐应韩之求而出兵击魏。
齐国这次出兵,仍以田忌、田盼为将军,而以孙膑为军师。齐国的大军直逼大梁而来。魏惠王听说齐国出兵来犯,也调集十万大军,命庞涓为将,而以太子申为上将军,率领魏军前来迎击。庞涓原来在攻韩的战场上指挥作战,由于齐军的来援,他不得不调转头来,释韩而迎齐。庞涓在桂陵之战时曾经被齐军生擒,不久又被放回魏国,再度为将。②这次庞涓遇到的对手依;日是田忌和孙膜,仇人相见,当然分外眼红。庞涓决心下放过这次机会,穷追猛打,为十多年前在桂陵的奇耻大辱,报仇雪恨。孙膑自桂陵之战巧取庞涓后,他的用兵战术之高超,早已名扬天下。在这次齐魏开战前,魏有策士① 这一段话深谋远虑,《战国策·齐一》记为田臣恩(当即田忌)所说,而《史 记·田世家》记为孙膑所说。考其究竟,应以田忌在孙膑的启发下所说。 较为恰当。
② 关于庞涓在桂陵之战被齐军生擒后,是否释放回国,再度为魏将,指挥 马陵之战的问题,徐培根。魏汝霖在《孙膑兵法注释》(台湾"黎明文化事 业公司"1976 年版)中认为:"庞涓既己于桂陵之战役中被擒,纵使未死, 亦不能再为魏将,则(马陵之战〕指挥魏军的当为太子申,而不是庞涓"。 (第31-32页)查《战国策·魏二》记:"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 太子申,覆十万之军";又记齐张丑曰:"今战胜魏,覆十万之军,而禽 太子申。"同书(宋卫策》曰:"魏太子自将,??与齐人战而死。"以上记 马陵之战,皆不及庞涓。至于《战国策·齐一)云:"田忌为将,系梁太 子申,禽庞涓";《孙膑兵法·陈忌问垒》记孙子曰:"用此者,所以应猝 窘处隘塞死地之中也,是吾所以取庞口而擒太子申也。"上述两条记载。 都是连桂陵、马陵两次战役而言。因此,徐、魏之论是值得重视的。但 《史记》在《魏世家》、《田世家》、《六国表》、《孙子传》中一再说到庞涓在 马陵之战中被俘被杀,并写得如此栩栩如生,当亦有所据,未可遽加否 定。今仍从《史记》之说,谨志以存疑。就分析说:"田盼宿将也,而孙子(即孙膑)善用兵,战必下胜。"(《战国策·魏二》)这个分析是有预见的。果然,孙膑听说魏国派出十万大军前来迎战时,就与田忌谋划说:"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困其势而利导之。《兵法》上说:'百甲而趣(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趋)利者军半至。'现在使齐军进入魏地为十万个灶,明日力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造成齐军怯于战斗,士卒锐减的假象。"于是,齐军在进入魏地后,没有与魏军接触就掉头往回走。在回走的途中,按照孙膑的计谋逐日递减灶数。庞涓率军行进三日,仍未遇齐师,但见士卒的灶数由十万而变成三万,心中大喜,道:"我固知齐军怯,人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庞涓求胜心切,想一举歼灭齐军,成名于天下,乃弃其行动迟缓的步军,而亲率轻骑锐卒,兼程倍进而行,追逐齐军。孙膑计算庞涓的行程,傍晚当到达马陵(今山东莘县西南)①,便在马陵布置歼灭魏军的工事。
马陵一带是孙膑从小生活的地方,他对这里的地形什分熟悉,因此使他在这次歼灭魏军的战役中,指挥自如,得心应手。马陵道路崎岖狭隘,两旁又多山林险阻,可以伏兵。孙膑在马陵道上,投放金属制的蒺藜,当作壕沟和护城河;又把战车横过来排列在一起,当作壁垒使用;还把大盾牌连接安放,当作城上有孔的矮墙,以掩护自己和观察敌情。他把执戈。矛等长柄兵器的甲士排列在前面,用来救援危急之处:把执小矛等稍短兵器的战士排列其后,用来辅助执长兵器者去完成应急任务;执刀、剑等短兵器的战士又排在其次,是用来断敌归路和邀击疲惫之敌的;执弓弩的士卒排在最后,他们可当作投石之机,用以远距离的杀伤敌人。这样,孙瞑把各种武器都配置就绪,把各个兵种的士卒依次排列成有一个缺口的圆圈,而中央无人,只有一棵大树立于其间,就等庞涓的军队钻到这有大树的圆圈中来。安排完毕以后,就制定这次作战的方案。其制度规定;以弩兵次于蒺藜,然后以既定的打法发机射敌;壁垒上的弩兵和戟兵各占一半。其方法规定:要等到派出去的间谍回来报告敌情,时机成熟后方可行动;在离伏击圈五里远的地方设置观察哨,使其与部队能互相看见。对于观察哨,要求他们在高处的,须注意向低处的地面俯视;在低处的,要注意向高处的山路仰望;夜间要用击鼓来报答,白天则用举旗作为信号联络。(《孙膑兵法·陈忌问垒》)孙膑还特意布置,所去中间那棵大树树身的一大片树皮,在去皮后的白净处书写上这样几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并与士兵们相约,待天黑见火举而一齐行动。傍晚时分,庞涓的轻骑锐卒果然行至马陵道,当来到斫去皮的大树下时,见上面有书写之字,因夜黑不能辨认,便举火照明。庞涓还没有来得及把全句读完,只听得齐军在四面呐喊起来。此时万弩俱发,乱箭橡雨点般地射来,魏军顿时大乱,四散奔逃。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再无脸回去见人,乃自到,口中悻悻地念道:"成全了你小子之名!"庞涓再度为① 关于马陵的地理位置,各家说法不一。据张怀民《马陵古道考》(《管子学 刊》1987 年第2 期),作者曾"亲赴范县、苇县对马陵古道进行实地考察。 查明马陵、道口两村相距五百米左右,原属范县,后来划门莘县。今属 莘县大张乡和桃园乡,接近人名东南、范县西南、观城县东南十八里和 濮州东北六十里的位置,是齐国去魏国大梁的必经之路,"此说应该是可 信的。
孙膑所暗算,败在孙的脚下,心中遗恨万分。庞涓自杀后,齐军乘胜进击,尽破魏的十万大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史记·孙子列传》)。此时已是魏攻韩南梁的次年,即公元前342 年。①太子申被擒,因为不堪过俘虏的生活,也客死异国。②继攻魏救赵,在桂陵伏击魏军取得大胜后,孙膑又以减灶之计,造成假象,诱敌深入,在马陵道把魏的十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孙膑在马陵的指挥艺术比桂陵之战更加出色:他的行动是那样敏捷灵活,他的计谋是那样变化多端,他的部署又是那样周密详备;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之时,给予致命的一击。由于这次齐国的大胜,孙膑更加名扬天下。魏国不得不屈从于齐国的势力。公元前334 年,魏惠王率领韩国及其他小国诸侯,到齐国的徐州(今山东膝县东南)会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而齐威王也承认了魏惠王的王号。史称这一年,齐魏两国"会徐州相王"。③自马陵之战后,魏国的势力日见衰弱,而齐国则变得更加强盛,齐国代替魏国成为东方的第一强国;同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势也一天天强盛起来,形成了齐、秦东西对峙的局面。
① 据《史记索隐》引《竹书纪年),马陵之战发生在魏惠王二十六年十二月至 二十八年,当公元前343-342年。有的著作记为公元前341 年,是错误的。
② 《孟子·梁惠王上》载梁惠王曰:"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所谓"长子",即太子申。可知太子申被俘后不久就死了。
③ 《史记·魏世家》和《田世家》记这次事件在魏惠王三十六年"卒"的明年, 即"魏襄王元年";魏国主持这次盟会的是魏襄工。但据《史记索隐》引《竹 书纪年):"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称一年,末卒也。"显然,《史记》所述有 误。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