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庭迁徙
孙瞑是孙武的后代。《史记》本传称:"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肯定了他们之间的家族血缘关系。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辨证》,孙武有"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清毕以《孙子叙录》在引述以上这段材料后断奇"按此所说,则膑乃武之孙也。"但是上述记载是有问题的。从年代上来看,孙武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公元前520 至490 年,而孙膑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公元前360 至330年,两人相隔约有160 年左右。《史记》本传也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按照一般的惯例,父传子一代约相隔30 年左右。以这个数字计算,孙武与孙膑应该相隔五六代,而决不止两代。因此,孙膑不可能是孙武之孙,而只能是五代孙或六代孙。宋人洪迈说:"《新唐·宰相世系表》皆承用诸家谱碟,故多有谬误。"(《容斋随笔)卷六)近人齐思和在《孙子兵法著作时代考》一文中,进一步分析这"司马迁仅谓膑为武之支裔,而不能确言其世代也。夫司马迁己不能确考者,彼宋人又乌得而知之哉?"由此更可见,宋人所撰"世系"之不可靠。
从《越绝书·记吴地传)关于吴都"巫门外"有"吴王客、齐孙武家"的记载可知,孙武是客死于吴的。由于吴王夫差的专恣昏暴。一意孤行,孙武去世后不久,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吴国,也就很快被越国灭亡了。吴国灭亡后,孙武子孙的处境必然不妙。原来孙武的投奔吴国,是因为厌恶齐国内部卿大夫之间的倾轧斗争,但齐国自田乞、田恒①诛灭了高氏、国氏、鲍氏等异己的卿大夫,在公元前481 年杀死简公而立平公后,由田氏专齐国之政,基本上完成了"田氏代齐"的过程。齐国卿大夫之间长期的内耗斗争宣告结束。而且,孙氏是田(陈)氏的分支,他们原本是出于同一宗族。田氏的当政对于孙氏来说,自然是十分有利的。于是,孙武子孙中的一支又迁回齐国,在齐国的西南方定居下来。《史记)本传说:"膑生阿、鄄之间。"阿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鄄在今山东鄄城县,两地相距有一二百里。可能由于年代的久远,孙家这段迁居历史的湮没无闻,司马迁己不能准确地记述他的出生地了。阿、鄄之间,地处齐国的西南边境,而与魏、赵两国邻近。战国初期,由于魏国在魏文侯时首先进行改革,国势强盛,不断向周围国家进行扩张,赵国在赵烈侯时接着进行改革,国势也强盛起来。魏、赵的强大,必然要和其东边的紧邻齐国发生冲突。因此,在孙膑的少年时期,他的家乡就经常发生战争。据杨宽《战国史》所附《战国大事年表),公元前378 年,"魏、赵。韩伐齐到灵丘"(今山东高唐县西南〕;公元前373 年,"魏代齐到博陵"(今山东聊城县东北);公元前372 年,"卫伐齐,攻取薛陵"(今山东宰县东〕:公元前370 年,"赵进攻齐的甄";公元前368 年,"赵代齐,攻到长城"(今山东平阴县东北);公元前365 年,"赵攻取卫的甄"。①累年不断的战争,齐国边界的被攻伐,使孙膑身受其若。况且,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其家中必藏有《孙子兵法》作为宝典。时势和家庭各方面的因素,使孙瞑从小立丁志向,继承其祖先孙武的事业,学习钻研用兵艺术,以便在战事频繁的战国时代一展才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关于孙膑的出生地和家庭的迁徙情况,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认为孙膑出① 田恒,《春秋左传》作"陈恒",《韩非子》、《史记》作"田常"。
① 甄,即鄄,在今山东鄄城县。其先为齐邑,后为卫所得,再被赵所攻取。 可见此地各国争战之激烈。生于楚;孙武客死吴国和越灭吴后,孙武子孙就流落到楚国。《吕氏春秋·不二》篇高诱注云:"孙膑,楚人。为齐臣。"王符《潜夫论·贤难》篇亦说:"孙膑修能于楚",而后才至魏、齐。这一说法,出现在东汉以后,时间较晚。
可能因孙膑晚年曾跟随田忌流落到楚国而误传他为楚人。再说,孙膑在桂陵、马陵之战中,对那一带的地形如此熟悉,这应与他从小生长在齐国西南边境有关。因此,高诱。王符的论述,虽有不少学者认为他们"别有所据",但从各方面的情况来分析,此说的可能性不大。孙瞑家庭的迁徙及其出生地,仍应以司马迁所说较为可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