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西破强楚
就在孙武被任命为吴将的阖庐三年(前512 年),阖庐经过充分的准备,与孙武、伍员、伯一起,帅兵伐楚,攻克楚的属国舒(今安徽庐江县西)。①原在吴王僚时代楚的掩余、烛庸二公子,为王僚同母弟,因阖庐弑僚篡位,公子掩余奔徐(今安徽泗县北),公子烛庸奔钟吾(今江苏宿迁县东北)。这一年,阖庐为清除吴王僚的残余势力,又"使徐人执掩余,使钟吾人执烛庸,二公子奔楚"。②由于二公子的逃离,阖庐迁怒于钟吾与徐两国,拘捕了钟吾国君,又伐徐,堵壅山水以灌之,乘势灭了徐国。徐君章禹逃奔至楚,楚沈尹戌把他安置在夷(今安徽亳县东南),并筑城加以保护。
此时,阖庐头脑发热,想要长驱直入楚都郢,孙武知道时机还未成熟,就劝阻道:"民劳,未可,侍之。"(《史记·吴太伯世家》)于是,阖庐对楚采取了孙武提出的"佚而劳之"(《孙子·计篇》)的策略,并接受伍员的建议:"抽出三个师对楚进行轮番袭击,一师袭楚,楚必全军出而应战。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疲于奔命。屡次袭击以疲惫它,多方诱骗使楚失误。在楚已十分疲乏时再全军出动发起攻击,必然会取得大胜。"(《左传·昭公三十年》)由于孙武、伍员巧施军事上的诡计,楚国开始感到难以应付。
次年,吴又侵扰楚国,攻伐到夷(即去年安置徐君所在),并向潜(今安徽霍山县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县北)进逼。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便归。接着,吴师又围攻楚的弦(今河南息县南),左司马戍、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到达豫章(今河南商城至安徽六安一带),吴师又归。①这是吴国初用孙武、伍员之谋,取得了一些成效。
到阖庐七年(前508 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谋略,策动桐国(今安徽桐城县北),使其叛楚。然后,又使舒鸠氏(在今安徽舒城县)诱楚师出来。吴王要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吴王又向舒鸠氏说明,这样做是为了使楚对吴消除顾忌。果然,楚国在这一年秋天,派令尹囊瓦帅师东行,驻军于豫章。吴人一面伪装为楚伐桐,把战船显现于豫章附近的水面上;一面又潜师攻巢(今安徽巢县东北)。十月,吴军乘楚人不备击败楚师于豫章;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左传·定① 《史记·吴太伯世家》。舒为楚的属国,见《左传·文公十二年》:"群舒 叛楚。夏,(楚)子孔执舒子平及宗子。"② 《左传·昭公三十年》。《史记·吴世家》载此年"(阖庐)杀吴亡将二公子", 当以《左传》之说较为可信。吴二公子奔楚后,被封于养(今河南沈丘县 东南)。楚以此作为抵御和进攻吴国的据点。吴王阖庐当在四年至七年 (前511- 前508 年)间攻克养城,杀灭二公子。
①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杨伯峻注:"《吴世家》、《楚世家》、《伍子胥传》 及《吴越春秋)并谓'取六与潜'或'拔六与潜',然子胥谋在弱楚,不在取地, 故说'取'或'拔'者不可信。"按杨说是。公二年》)。这一次,孙武又采取"兵者诡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计篇》)的策略,使楚军丧师失地,狼狈不堪。
又过了二年,到阖庐九年(前506 年),吴国的力量更加强大。特别是孙武在吴国帮助阖庐,"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史记·律书》),建立了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战斗意志旺盛的军队。《吕氏春秋·上德》谓:"阖庐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可见孙武帮助阖庐所教练士兵的战斗力。阖庐这时再也不能等待,便问孙武道:"以前你说楚都郢不可人,现在究竟如何?"孙武回答:"楚将子常贪,而唐、蔡二国都怨他。王欲大伐楚,必得唐、蔡之助而后可。"阖庐从其计。吴军乘舟溯淮水而上,然后舍舟而行,通过汉东之隘道,直向楚都进逼。他们"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阵"(《吕氏春秋·简选》),穿着坚甲,执着兵器,"奔三百里而舍"(《墨子·非攻中》),其势锐不可挡。
楚国闻吴师来犯,也发兵渡过汉水,在小别山至大别山(今安徽、河南与湖北交界一带)与吴进行了"三故",楚师皆不利。接着,吴、楚二军相峙于柏举(今湖北麻城县北)。阖庐之弟夫概先以其部下五千人击楚子常之卒,楚师乱,吴大军出而追击,一直追到清发水(今水,在湖北安陆县)。夫概记着孙武所说的"半济而击之"(《孙子·行军篇》)的战术,让楚师一半已渡过河水时出击,楚师没有斗心,又大败而逃。楚师在路上饥饿难忍,准备炊事而食。吴军奋力扑击,楚师弃食奔逃。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作战篇》)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在雍(今湖北京山县西南)再一次击败楚师。在孙武、伍员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①就攻入了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
《尉缭子·制谈》说:"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孙)武子也。"刘向《新序》更直截了当地指出:"孙武以三万破楚二十万。"(《太平御览·兵部二》引)。可见孙武在这次战争中,率领着三万精兵,以少胜多,大破楚军,表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应该指出,吴军入郢以后,做了一些不得人心的事。他们大肆烧杀抢劫,毁坏文物,"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淮南子·泰族训》)。阖庐进入楚昭王的宫殿,"尽妻其后宫"(《列女传·楚平伯赢》),把楚国的宫女供他尽情玩乐。伍员、孙武、伯等"亦妻(楚)子常、司马成(当作戌)之妻"(《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军所到之处,"伏尸"无数。汉代贾谊认为,这是伍员"辅阖庐而行大虐"(《新书·耳痹》)。吴军的暴行,必然要激起楚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为躲避吴军的蹂躏,他们扶老携幼,逃往他乡。就在这时,他们逐渐组织起来,"奋臂而为之斗","各致其死",要把吴兵赶出国土。正如清人高士奇所说:阖庐人郢以后,"仁义不施,宣淫穷毒,楚虽挠败,父兄子弟怨吴入于骨髓,争起而逐之"(《左传纪事本末》卷五十)。吴军的暴行虽然不是孙武直接造成的,但他参与其间,未作任何反对,不能不是他局限性的表现。由于遭到楚国人民的强烈反抗,吴军在政治上陷入困境;同时,吴军连续作战,必然十分疲劳,自己的损失也不小。再加上越国乘吴大军在楚、国内空虚的机会,攻入吴国;楚申包胥至秦讨来救兵,与楚人联合击吴,先是大败夫概于沂(今河南正阳县境),继又败吴师于军祥(今湖北随县西南)。① 《左传·定公四年》记此次战争云:"十一月庚午,(吴楚)二师陈于柏举", 至"庚辰,吴人郢",其间仅用十天。柏举之战是这次战争中的最大战役, 则吴军从出师到攻入楚都郢,不过十几天。夫概战败而先归,自立为王。阖庐又在雍(今湖北京山县境)、公之溪(今湖北襄樊市东),受到楚、秦联军的夹击,连战连败,不得不于次年(前505年)九月引兵而归(《左传·定公五年》)。阖庐归来后,击败欲篡位自立的夫概,夫概奔楚。
这一次伐楚人郢,虽然对楚国的打击十分沉重,但吴军长期暴师在外,大约有将近一年的时间,受到楚国人民的强烈反抗,秦楚联军的反攻夹击,越国又乘机袭击吴的后方,再加上阖庐兄弟夺位的内讧,吴国也损失巨大。这里有政治、外交、战略上的失误,它与孙武在兵法中的许多论述是直接背离的。可能在这次伐楚战争中,孙武受到阖庐、伍员、伯等人的牵制,有不少难言的苦衷。清人魏源曾感慨地说:"呜呼!吴,泽国文身封豕之蛮耳,一朝灭郢,气溢于顶,主骜臣骄,据宫而寝,子胥之智不能争,季札之亲且贤不能禁,(孙武)一羁旅臣能已之乎!"(《古微堂外集·孙子集注序》)这段话是说得很切实的。
阖庐十一年(前504 年),吴继续派太子终累伐楚,击败楚的舟师,攻占番(今江西波阳县),俘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七人;吴师又战败楚子期的陆军于繁阳(今河南新蔡县北)。这对楚国统治者震动极大,开始感到有亡国的危险,于是便把国都由郢迁到(今湖北宜城县东南)。①经过近十年的辛苦筹划、紧张操练,并亲自指挥作战,孙武帮助吴王阖庐把西面的强敌楚国,打得落花流水,威名远震中原各国。但是他功成不求高官厚禄,真正做到了他自己所说的"进不求名"(《孙子·地形篇》)的原则,继续留在吴国为它的强大和繁荣默默地操劳着。清人孙星衍谓:"孙子为吴将兵,以三万破楚二十万,入郢、威齐晋之功归之子胥,故《春秋传》不载其名,盖功成不受官。"(《孙子十家注序》)此说是合乎情理的。
因史书记载的缺略,孙武在破楚之后的去向,历来存在着多种猜测。如现代有些学者认为:"彼(孙武)于(伐楚)凯旋后,知道吴王是猜忌之主,??看那富贵功名算不得什么一回事,遂辞职回去度他的山林生活了。"(李浴日《孙子兵法之综合研究》第331 页)他(孙武)在阖闾执政时,任吴军军师的时期很短,他很反对阖闾那种好大喜功、轻于杀伐的掠夺狂热,所以在伐楚之役胜利以后,他便辞官引退,归隐山中,不再出仕。"②明冯梦龙编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也有孙武在破楚之后,"固请还山"、"飘然而去"的说法。这与历史事实是有出入的。《史记》本传说:"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史记·伍子胥传》亦云:"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可知孙武一直和伍员在一起南征北战,于"西破强楚"之后,又"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然,伍员是推荐他的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只要伍员在朝,他是不会过早地退隐山林的。
① 《左传。定公六年)。吴太子终累为夫差之兄。《史记·吴世家》谓伐楚取 番者是夫差,误。② 丁剑华《试论孙子兵法关于取得战争胜利的五个要素》,《江海学刊》1958 年第4 期。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