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子评传 > 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
一、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
兵学在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相传在黄帝时代,已经有军事经验的总结。
孙武在自己的兵法著作中指出:"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孙子·行军篇》)说明他的军事思想和谋略,源自黄帝。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下编中,保存了孙子的一篇佚著《黄帝伐赤帝》,内容主要论述黄帝是如何战胜四方之帝的。这进一步表明,黄帝征战的经验,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流传甚广。《李卫公问对》载李靖对唐太宗说:"臣按兵法,自黄帝以来,先正而后奇,先仁义而后权谲。"宋代高承撰《事物纪原》,在《战阵攻守部》中引沈起《吴子序》曰:"兵法始于黄帝。"可见在唐宋人的心目中,兵法之作仍是从黄帝开始的。考之传说的史事,黄帝之时"诸侯相侵伐",他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又"与蚩尢战于啄鹿之野"(《史记·五帝本纪》)。身经数次激烈的著名大战,打过许多漂亮的胜仗,他应该积累一些战争的经验。可惜由于当时文字记载的手段尚不完备,黄帝的兵法著作不可能流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兵阴阳家"著录有《黄帝》十六篇,又有"黄帝臣"《封胡》五篇、《风后》十三篇、《力牧》十五篇。这些书有的是"依托"伪造的,有的也可能保留某些黄帝时用兵方法的传说。但它们己全部亡佚,只是在历代的史书、兵书、类书中可以找到片言只语的佚文。
西周初年的姜太公吕尚,是黄帝之后又一位有战略思想的军事家,传说他著有兵法之书。《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吕尚)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史记·太史公自序》称:"非兵不强,??《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也把大公作为能阐明古兵法的第一人。《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太公》237篇,其中《谋》81 篇,《言》71 篇,《兵》85 篇。这些著作,如黄帝的兵法书一样,有依托伪造和保留太公兵谋传说两种可能。现已考定,依托太公撰的《六韬》(它可能是《大公·兵》中的一部分),为战国后期的兵家学者所著。书中大谈"战骑"的作用,"铁蒺黎"、"铁械锁"等兵器,大战的人数达到"百万之众",绝非西周初期的情况。此外,《战国策·秦一》记苏秦"夜发书",曾"得太公《阴符》之谋";《说苑·指武》征引过《太公兵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太公阴谋》、《太公阴符铃录》、《太公伏符阴阳谋》;《诗·大雅·大明》孔颖达疏征引过《太公受兵铃之法》等。上述诸书,可能都是《太公·兵、谋》中的东西,现亦已全部亡佚;剩下引文的零星片断,也大都是依托的伪作,很难说是大公流传下来的遗训。到春秋时期,出现了一些专门记述军事原则和作战经验的书。《左传·信公二十八年》记楚成王引《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者不可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载宋厨邑大夫濮曰:"《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孙子·军争篇》亦引《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从上述引文看,《军志》、《军政》等古兵书所记述的作战原则和军事经验是零星的、简略的,它们没有撰著者的名字,可能是经过长期的积累,陆续编纂而成。楚国还有一种军事典籍,对战争经验进行细致的总结。《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晋士会赞扬楚国的军事行动说:"(楚)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由这段赞词可知,楚国的此种军事法典,能指导"军行"时左、右、前、中、后如何配置,军队中的"百官"如何按物象而动,军队如何发布"政"令以加强戒备,等等。可惜楚国的"军典"与上述《军志》、《军政》等书一样,也都已失传,无法知晓其全部内容。
自西周以来,还有一部专门讲述古代军事礼仪和用兵方法的书,名《司马法》,为历朝掌管军事的司马陆续编撰而成。但到春秋后期,此书遭到冷遇,被搁置一旁。齐景公时的将军,后被尊为"大司马"的田穰苴,"曾经"申明"其法(《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自己也作过总结军事经验的"兵法"之类的书。可惜到战国中期,两者又都散佚阙失,不能卒读。齐威王喜欢古代兵法,乃请齐都稷下学宫中被尊为"大夫"的学者重新整理。《史记·司马穰苴传》云:"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这部战国中期重新编纂,古《司马兵法》和《穰苴兵法》二者合一的书,《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军礼司马法》",有"百五十五篇",而今存《司马法》不过五篇,可见《司马法》的原作者虽然为时甚早,但它是经过散失后又重新编纂的,且其大部分今已不存。此外,据《汉志·兵书略》著录,春秋时期的兵书,尚有《范蠡》二篇、《大夫种》二篇、《楚兵法》七篇、《师旷》八篇、《苌弘》十五篇、《鲍子兵法》十篇、《五(伍)子胥》十篇等。这些兵法著作,亦已全部亡佚。而只有孙武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尚保存完好,一直流传至今。
从西周春秋时代的兵法著作,只有《孙子》一书被完好保存下来这一事实,便足以说明它的珍贵价值。按照优存劣汰的原则,它自然是春秋以前兵法著作中的最优秀者。《孙子》十三篇,讲的都是如何制胜敌人的战略战术,全书构成一个严密的体系:开首《计篇》,讲述战争之前如何考察形势,制定谋略;其次《作战篇》,讲述作战时要速战速决、"因粮于敌"和取敌之车卒来补充自己等原则;第三《谋攻篇》,讲述进攻敌人要用计谋,最上策是"兵不顿而利可全";第四《形篇》,讲述如何加强战备,在物质的"形"上先胜,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第五《势篇》,讲述在作战时,应运用各种方法,造成对敌的必胜之势;第六《虚实篇》,讲述战争中如何调动敌人,避实而击虚,因敌而制胜;第七《军争篇》,讲述两军相争,应该注意快速灵活。以逸待劳。避锐击情等原则;第八《九变篇》,讲述在各种地形条件下应该如何变通,趋利避害;第九《行军篇》,讲述在行军过程中遇到各种具体情况,应如何处置的方法;第十《地形篇》,着重分析各种地形的优劣利弊,将军应该判明形势,决定行动;第十一《九地篇》,讲述交战之地可分九种,这九种战地各有其特殊的作战规律;第十二《火攻篇》和第十三《用间篇》,讲述以火进攻和使用间谍两种特殊的作战方法。这十三篇有首有尾,各有侧重,波澜起伏,分析透彻,见解精到,实用性强。它流传2500 余年仍完好无损,这决不是偶然的。
战国以来,兵法著作愈见增多。现存战国时期的兵法,就有五六种。到汉初"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汉书·艺文志》)。北宋元丰年间,从历代相传的数百种兵法著作中,挑出《孙子》、《吴子》、《尉缭子》、《司马法》、《六韬》、《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等七种,"颁之武学,名曰'七书"(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在这《武经七书》中,《司马法》和《六韬》的成书情况,已见前述。《吴子》今存六篇,记述吴起与魏文侯、魏武侯讨论军事,"出于后人缀拾编辑,已非原书"(杨宽《战国史》第308 页)。《尉缭子》今存二十四篇,前十二篇讲述军事理论,后十二篇是军事法令。《黄石公三略》只有三篇,主要谈政治战略和治军原则。《李卫公问对》今存三卷,记述唐太宗与李靖讨论军事历史和用兵方法的对话,散乱而没有章节。由上分析可见,《武经七书》中的其他六书,成书年代都较《孙子》为晚,而内容也没有像《孙子》那样全面而有系统。宋人苏询曾经把《吴子》与《孙子》进行比较,指出:"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孙)武之书,词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嘉佑集》卷三《孙武》)明人茅元仪进一步评论说:"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武备志》卷一《兵诀评序》)这些评语,道出了孙子的兵法著作在中**事学史上的珍贵价值。他是前无古人,在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也很少有人能与之媲美。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