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中山谋略大全 > 以三民主义指导战争

以三民主义指导战争

  孙中山认识战争与三民主义的关系,其内容区别可以分为两个明显的时期,两个时期所阐述的民族与战争、民权与战争、民生与战争关系内容不同,统而言之,可分为三民主义战争观和新三民主义战争观。他的两种战争观的阐述,其战略目的是以武力来实现主义,以主义来指导战争。说透了就是谋略上的“驭心为上”的运用,以激起一批批革命志士为主义而奋斗牺牲。

  三民主义战争观是他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明确提出来的。第一,他主张用民族战争解决民族压迫,必须通过民族战争才能驱除穷凶极恶的满政府,另外,“恢复中华除了要“驱除鞑虏”外,还要反抗外侵略,要以民族自卫战争保卫祖国。第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除了实施愚民政策外,总是采用武力镇压人民,专制主义与民权主义格格不入,必须以暴力作为政治手段,逐步把民主革命和建设推向前进。第三,主张通过一次暴力革命来实行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同时,要实行民生主义。孙中山从三方面阐述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与战争的关系,整体构成了他的三民主义战争观。

  在召开国民党一大前后,孙中山完成了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变。在新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他的战争观也由三民主义战争观转变成了新三民主义战争观。

  第一,他在民族与战争的关系上,提出了两点:一是唤醒国民的民族意识,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一是联合世界上的弱小民族,共同奋斗,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

  孙中山强调说当今中华民族已处于被帝国主义奴役、压迫的地位,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要避免灭亡的厄运,就必须唤起民族意识,不只是如此,孙中山还认识到了世界上所有弱小民族都在受着压迫,中华民族要独立生存,不但自己要唤醒民族主义,还要把世界其他弱小民族联合起来。他说俄国革命改变了世界潮流,使世界战争成为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民族压迫的战争,两大阵营的力量对比因为俄国革命的胜利而发生了变化,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就能打破帝国主义的压迫,中结民族也由此可以获得解放。可见,孙中山对民族与战争的关系认识有了新的发展。

  第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战争观中阐述民权主义与战争的关系时,强调了反对封建主义,并把二者有机结合。他认为以战争手段实现民权,为民权而战的革命是正义的,并认为必须要以“为民权而战”的思想精神来武装群众。

  他从改良不成,认识到只有武装才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但在他后来所走的武装起义和武装保卫民国的道路上,他才发现依靠帝国主义和依靠军阀打军阀是行不通的,他说军阀和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是中国的根本祸乱,由此他认为要以武装斗争即以战争为主要形式,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铲除中国长期动乱的根本,实现民族、民主革命。

  孙中山认为时代已是民权时代,因而为民权而战是正确。他说他领导的战争迎异于中国古代那些争做皇帝的农民起义,而是为民权而战,所以他们的革命是正义的。

  孙中山认为中国人由于君主专制时间过长,君权影响很深,这就是军阀混战的根源所在,战胜战败都未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权益。所以必须要以民权主义武装人民和革命军,让这支与皇帝不相容的革命军去摧毁皇权统治,推翻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共和国,实现真正的民权主义。第三,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与战争的关系不如前二者紧密,但仍是不可分割的。他认为实行民生主义不需要战争,但必须进行民族、民权革命战争,为实行民生主义开辟道路,创造条件。可战争却缺不了民生问题,民生问题的解决在战争中有重大作用。

  他认为用革命的方法解决经济问题,中国经济不发达,直接用暴力革命解决社会经济问题,在经济较中国发达很多的俄国都行不通,中国更是行不通,在中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一是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

  但民生问题的解决在战争中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孙中山认为军事行动需要财政的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他还认为民生问题的四个方面即衣、食、住、行也影响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他说在中国解决贫苦工人、农民的基本生活问题对国民革命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战争观,是一套相对于三民主义战争观又有了改进,更具特色的战争观。这套战争观与他思想上的根本转变有极大的关系,他这一套战争观的阐述,在当时产生了巨大作用,他要求每个军人都必须懂得为民权而战的道理,要为三民主义为革命去牺牲。新三民主义战争观的阐述,鼓励了一批批革命志士为三民主义而奋斗牺牲。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