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思邈评传 > 十一、本章结语

十一、本章结语

  认真研究孙思邈医学思想的源流及其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尽管这里所探讨的没有完整,仅仅单独在医学技术方面的一隅,但对中医学派、发展及总结唐代以前医学、药学都有其重要意义。

  纵然1300 年来,后人对他的评价是高的,总的概念,是"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且有超长时间临床经验的高水平、高品德的医家和学者,但总还觉得是皮毛之相。虽然徐大椿的"??千金方则不然,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而不无杂以后世臆度之说。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不无兼取后世偏杂之法。其所用药,未必全本于神农,兼取杂方单方及通治之品。故有一病而立数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中对症者固多,不对症者亦不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制方之法不传矣"。因之徐氏就作出"此医道之一大变也"的评语。但徐氏在一片批判声中却又笔锋一转,用钦佩的语气来说:"然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以上俱见《医学源流论》卷下)。虽然徐氏的评议比较深入了一步,不过距离抉隐钩玄的程度,似乎还有一些不够之嫌。

  孙氏的医学思想,虽然很简单,但有时还出现矛盾,诚如某学者称孙氏为"唐代医学方面百科全书式人物",倒也十分帖切。

  总之,他钻研是认真的,医术是高明的,医德更是无可否认的高尚纯洁,事业也是成功的,而且相当成功。

  他是熔儒、释、道、医于一炉的人物,而且这四者除佛学以外都是造诣可达到极深的境界。合三教于一身,在那个时代是极为寻常的事,且看《北史·周高祖纪下》:"十二月癸已(指武帝建德二年),集郡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坐,辩论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这件事发生于孙氏32岁那年(573 年),就可以证实这个时期,朝野一致地实行三教并存局面,而且还维持了一个较长的时间。也即鲁迅所谓"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至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见《华盖集》①补白二》),孙氏恰巧生逢其时地在这个三教同源机运成熟时代。我们不妨逻辑孙氏在医学方面的思维方法、立场观点、理论渊源、工作方式以及作风态度等等,予以综合分析,就不难发现他医学思想的概貌。他的医学思想可用四句话来概括,是:"以医为体、以道为用、以儒教来作指导思想、以佛学来拾遗补缺"。

  医学是一门实用的不可以搀有丝毫虚伪的科学,一定要通过它的特殊手段来处理,才能完成它的任务。不可能凭儒家的忠孝仁恕、道家的清净无为、佛家的五大皆空来使二竖丧胆而逃、病魔退避三舍。只有不折不扣地运用正确的医学特殊手段来拯人于病痛之中。所以孙氏的医学理所当然的立足于《内经》、取药于《本草》、法承于《伤寒》、补充于历代先哲。现在我们把这四者,分别加以讨论:1.以医为体首先要明了"体"与"用"的含义与关系。范缜①在《神灭论》中解释谓:① 《华盖集》,鲁迅著作之一。

  ① 范缜(450-510 年),字子真,南乡舞阳(今河南泌阳西北)人,力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哲学家与无神"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明白指出,一个含灵机体是靠精神--灵魂来主宰,机体与精神一旦离"异"了,也就是分开,即就是这个机体名符其实的行尸走肉。谁都知道纯洁的精神--灵魂可以指导出这个机体的纯洁行为,丑恶的精神--灵魂也可以指导出这个机体的丑恶行为。《易·系辞上》:"故神无方而易有体",其疏谓:"体,谓形质之称。"在道家则称为形与气,《许旌阳灵剑子》②解释为"形之所依者气也,气之取用者形也,形气因依而成身体"。故而气即是用,形即是体。

  有许多学者,把孙思逸在医学方面的儒、释、道三教浓厚色彩,过于突出,使立本之医反而稀释冲淡,这是不恰当的。我们不妨用以下一个故事来比喻,倒也十分恰当。《辍耕录③·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壁,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耶?对曰,黄金白壁无亦何妨,五谷于世,岂可一日阙哉。"所以几干部中医书籍,都没有儒、释、道三者的参予,照样还是很好的中医文献。尽管很好的三教书籍没有医学内容者,始终难入医门而承认它是医学著作。所以孙氏的医学思想,也是以医为五谷,三教为黄金白壁而已。

  孙氏的医学核心思想,始终是医学,尽管与道教占有同等比例,但他还是永不离题,事实上也不允许、不可能离题。且看他一开口就声明"神农民愍黎民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歧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见《要方·序》)。或谓,孙氏医学的核心是医,为什么在《要方·养性》中"房中补益",《翼方》最后两卷"禁经"的理由很简单,房中术虽属养生,同归于医;"禁经"是当时作为治病手段之一,不是医是什么?

  徐大椿尽管对《要方》有不满的微言,但也不能不承认"其所论病,未尝不依内经"、"其所用方,亦皆采择古方"(见《医学源流论·千金外台论》)。所以足够证明孙氏在医学道路上走的路子,完全循着《内经》、《神农本草经》的大道上前进的。至于偏攻偏补、主温主凉、崇脾崇肾及用什么治疗方法手段,却是技术性的问题。

  正因为孙氏对传统医学的基础扎实,深入精通,所以能够去其糟粕--两部《千金方》中否定或删削了些实用价值不高的或无效的方和药,例如否定了大豆汁的解毒,删去了许多治痢下方,不介绍十水丸(参阅本章·六·药王·(六)亲自实验)和许多药物(见《翼方·目录·有名未用及唐本草退二十味》)。采取保存精华,以创新的精神来推陈出新把医学水平推进了一步,徐大椿也不得不在抨击声中叹服"其用药之奇,用意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见《医学源流论·千金外台论》)。

  正因为孙氏能循规蹈矩,不走歧路,同时又能开拓新疆的对中医学术承前启后地贡献,所以得到"后世或能窥其(指两部《千金方》)一二,未有不为名医者"(见《郡斋读书志》)的至高赞誉。

  2.以道为用《(新)辞源》解释"用"字,是"与体相对"。意即是一论者。《神灭论》为他的代表作。

  ② 《许旌阳灵剑子》,作者,旌阳县令,许逊著,许为许昌人。

  ③ 《辍耕录》30 卷,明·陶宗仪撰。记事多为元末明初。

  个无形的东西使有形的物质生存与活动。这个有形的物质是"体",依赖了这个无形之物而生存与活动,这个无形之物当然是"用"了。

  《诗·大雅》:"执豕于牢,酌之用匏",《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前者是使用或施行,后者是功能或作用。这"以道为用"的意思,就是用道家思想来指导或支配医学的思想。

  一部《黄帝内经》本身,就是道与医的混合产物,说得更明白一点则就是由道教孕育出来的医学。否则为什么《道藏》独独把它和《千金方》两种医藉搜编于内,其他许多名医文献拒之门外。更有意思的是王冰把本来编次在第九卷的"上古天真论",重作新的安排,置在第一卷、第一篇,于是道教气息更足了。虽然有人认为又名启玄子的王冰是撰有《天元玉册》、《元和纪王经》、《昭明隐旨》的道士、所以特别尊道而这样做的。我不然,且看与道教无缘的张介宾《类经》①,不是也把"上古天真论"放在第一卷、第一篇吗。他如李念莪②的《内经知要》展卷第一句就是"上古天真论"。

  中医是强调继承的,所以以一位"以医为体、以道为用"的孙真人来继承中医学,当然道家气息青出于兰而胜于兰的跨灶于《内经》,也是势所必然的。

  我们再爬梳一下两部《干金方》中道教气息特别浓郁的或全部为道教的,就有:《要方》

  第一卷 治病略例

  第二卷 妇人方上

  第三卷 养性(全卷)

  《翼方》

  序文

  第十二卷 养性(全卷)

  第十三卷 辟谷(全卷)

  第十四卷 退居(全卷)

  第二十二卷 飞炼(全卷)

  第二十九卷 禁经上(全卷)

  第三十卷 禁经下(全卷)

  还有许多散在性的见于各章各节中,为数亦属可观。所以说孙氏的医学特点是"以《内经》《本草》等传统理论与道教牢牢结合为中心"的医学,并非耸听。

  3.以儒教来作指导思想孙氏毕竟是"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的莘莘学子出身,从小就打下了儒者的基础,不折不扣的学者。例如儒人、儒士、儒者、儒户、儒生、儒门、儒家、儒术??等等。一个读书人而业医,更以"儒医"作标榜。因为儒医也者,毕竟比所有一般的医生要高人一等。因之孙氏则不折不扣的是一介"儒医"。

  不过单单凭识字知书,甚至十年窥豹管、一夕破萤囊的饱学之士,也不① 《类经》32 卷,明。张介宾编纂。

  ② 李念义(1588-1655 年),名中梓,字士材,明·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 人,生乎著作丰富,有《内经知要》2 卷外,还有《医病机沙篆》、《医宗必读》等21 部 书。

  一定是"儒"。且看李林甫①写得一手好文章;秦桧②在宋·政和间(1111-1117)登第。但他俩连《尚友录》③中都没有他一席之座,别说是"儒"字了。所谓儒,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要有较深的文化修养:其二是必须投身于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中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的"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是最有权威性的标准。

  我们且看两部《千金方》中孔盂之言比比皆是(参阅第三章、鸿儒),就可以证实这点。

  此外,孙氏还把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见《论语·为政》),儒家的治学思想全部继承下来,付之终身实际行动其"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不粹其内"(见《要方·序》)的精神。

  不过孙氏也偶然出现了与儒家学说有矛盾之处,他在接受和奉行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有些儒家思想被否认了、违叛了。如对"攻乎异端,斯书也已"(见《论语·为政》)视之而不见地偏偏"善言老子庄周"(见《新唐书·本传》)、"兼好释典"(见《旧唐书·本传》)。还把儒教认为异端的四百四病学说、四气合德学说(见《要方·序例·诊候》)、迦摩罗病(见《翼方·万病·耆婆治恶病》)、乌场国青消石(见《翼方·万病·耆婆治恶病》),以及许多外来学说与方药,并不视为"异端"而大量运用。

  他对反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见《论语·泰伯》)的见解,予以有力地还击,并高举"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见《要方·序》)的旗帜来唱反调。更有辣味的是公开对愚民政策的抨击,谓:"圣人之法,要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于天下。"(见《翼方·妇人》)

  这种矛盾,如用现代的眼光、现代的标准和现代的评语来说,是"孙真人的头脑,十分清醒"。

  我们再致细精读一下仅仅1500 字左右的两部《千金方·序》文,更可发现把整个儒教思想充溢其中。儒教的核心,就是"仁义忠恕"和"德治仁政"。现在再看孙氏手笔,如"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下以救贫贱之厄"??,都是"仁义"的具体表现。"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也是说出"忠恕"、"忠孝"的心里话。还有与医学根本毫无关系的"德治仁政",竟然也在"先以先王镂之于玉版"、"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等言语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终于使人不能不佩服孙氏的妙笔。最后用"余缅寻圣人设教"、"深垂圣贤之本意"来画龙点睛地突出他医学思想中的伦理道德。

  孙氏的临床手段,当然以医与道合一的方式手段,但他的主导思想,毕竟以儒教为核心,因之他的医德医风也就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思想正是20 世纪医生所缺少。现在美国正掀起一个学习雷锋热**,雷锋图像也到处可见。有些东南亚国家,把孔教作为国教来教育人民,处处可以嗅到曲阜的空气。礼失而求之于野,再联系到现在的医德医风,能不使人遐想而深思。

  4.以佛教来拾遗补缺① 李林甫(?-752 年),小字哥奴,为唐·玄宗时宰相,为人刁恶,"口蜜腹剑",典故就出在他身上。② 秦桧(1090-1155 年),字会之,宋·江宁(江苏南京江宁县)人。《宋史》列入"奸臣传"。③ 《尚友录》,明·廖用宾撰。为古代的《人名大辞典》。其特点是无品德的人,一概不被搜入。上面谈过,孙氏本身,对佛教的修养,远远不及道教,因之佛学在孙氏医学思想领域里,似乎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仅仅几处的"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见《要方·大医精诚》)等语中,才嗅到一些佛门的气息。这是佛门(耆那教)五戒、又称八关斋戒的八戒与大乘戒律的十戒之中第一戒,都是戒教生的。通过以上讨论、分析、简化、归纳,最后可以作出这样的定论,是:在技术方面,以医学与教道混为一体的学说作为核心。

  在医德医风方面,以儒家思想作为唯一的指导手段。偶而微乎其微的有些佛学思想的渗入。

  马克思①谓:"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②也谓:"思维形式一部分也是通过发展继承下来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反杜林论材料》)所以要探讨每一个人的思想,首先要对当时及其前的想领域作一番考察,了解其思想背景的渊源,才能探赜索隐。

  上面"第六章·大医·十一、孙氏医学思想探讨"中不是已探讨过吗?

  何事再来重复?不,上面仅仅是局限在孙氏医学方面的,这里才统盘地把孙思邈思想探讨一下。当然医学思想还是本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不是重点。

  ① 马克思(1818-1883 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② 恩格斯(1820-1895 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的亲密战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