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刻苦钻研
孙氏在医学方面的伟大成就,不是偶然的。除了有禀质聪慧过人的资本,极好社会背景赋予的条件,身弱多病和"汤药之资,罄尽家产"(见《要方·序》)及"皆家贫不济乃止"(见《翼方·养性·服饵》)的"穷"来作动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学习态度刻苦钻研。他为什么要在刻苦钻研中才能得到成就?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要方·大医精诚》)。
现在我们可以细细分析他所以能博学的八个方面:
(一)穷究
《淮南子·览冥》:"悖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地。"凡各门学问,都是在穷本索源的深究之下,才能格物致知而有所心得,我们看一下孙氏是怎样穷究的:"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哉。"(《要方·平脉》)
要认识某一个事物,必先接触那个事物,了解那个事物,深知那个事物。如其只须知其梗概的话,那未只要浮光掠影地过目一番即够了。但学问这个东西,更其是医学,凭浮光掠影的不求甚解,是坚决不行的。必须要"深究其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涉猎不精,是多学之弊"(见《幼学琼林①·文士》,读书再多也无用。所以孙氏"深究其道"四字,的确是学医求精的唯一不二法门。
朱熹②在《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中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光用眼去阅览,远远不及朗诵的深入,且看老一辈中医数百首方剂可以一味不错地记得清清楚楚者,就是在摇头晃脑中视狐了《汤头歌诀》的收获。现在"读"的风气已没有了,所以还有那一位能记得住数百首方剂?但眼到、口到还是不行,最最主要的是心到,诚如朱夫子所谓:"心到最急。"所以孙思邈提出"必须视诹此方,寻思妙理"(见《要方·大医习业》)、"心当屏弃俗情,凝心于此"(见《要方·平脉》),然后"审谛覃思"(见《要方·大医精诚》)。能做到孙氏的两点,事实上也并不困难,纵然资质较差者,只要"人一能之已十之,人十能之已百之"地深研穷究,无有不成功之理。且看苏秦③读书困倦、闭目欲睡时,即引锥自刺其股。孙敬④久读,神疲头垂,用绳把头发吊在梁上。孙氏的学习精神的确与这"刺股悬梁"情出一辙。
"余早慕方技,长崇医道。偶逢一法,岂怯千金,遂使各方异术,莫能隐秘"(见《翼方·禁经上》)。这孙氏又一个穷究的手段。
像蜜蜂一样地采集效方良药,海洋不拒百川,所以成其浩瀚。李时珍《本草① 《幼学琼林》4 卷,清·程允升撰。清代作为童蒙读物,内容十分精彩。② 朱熹(1130-1200 年),字元晦,号晦庵,宋·徽州婺源人,是当时儒家的代表人物。著有《训学斋规》等书,尤以注解四书而享盛名。
③ 苏秦(?-公元前317 年),字季子,师鬼谷子。战国时洛阳人。习纵横家言,出游数年,樵粹而归。乃发愤读书,终成大业。
④ 孙敬,汉时人。字文宝,好学,后成名儒。
纲目》的不朽之作,是否私淑孙思邈,那是不得而知,但两人的治学态度,都如出一轨。
(二)精读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言,遗害不浅,读书最忌不求甚解。
孙氏是主张精读的,虽然他没有用直接的语言来表达,但他却这样认认真真地去做,那是有目共睹的。请打开《要方·针灸·五脏六腑变化傍通诀》,就可以看到孙氏把《素问》的"金匮真言论"、"阴阳应象大论"、"灵兰秘典论"、"五脏生成论"、"五脏别论"、"经脉别论"、"大阴阳明论"、"五运行大论"及《灵枢》的"本输篇"、"本神篇"??等几篇经文,纵合分析,排列出一幅表格。不是加以精读细读、深入领会,是无法做到的。如此既可一目了然,更可加强记忆与深入。这样的学习方法和读书精神,直到1300 多年之后的《中医学概论》①,还在采用孙氏的归类推演。
(三)博览
任何学问,最难得的是"博闻强识",用精辟而简单的话,就是博学。
因为穷究、精读,是深度问题,而博闻是广度问题。有深度而无广度,迹近于迂。有广度而无深度,则迹近于浮。所以深与广两者是形影的相随,不可废一。
中医是一门多学科的学问,从天时到地理,从化学到物理,那一样没有密切关系,你光是以医学医,以医论医,是无法成为一个高明的医生。只有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放宽视野,要做到《论衡·超奇》所谓:"博览古今者为通人"的通人,才能坐到诊疗室的写字台座上。
所以孙氏强调"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
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然识之。不读内典(原文为"经",实误),则不知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见《要方·大医习业》)。可惜当时没有理化外文,如其有的话,孙氏肯定也目为必修之课。且看他把印度的"地水火风,和合成人"(见《要方·序例·诊候》),"冷热风气,计成四百四病"(见《要方·养性·调气》)学说,也搜罗列入到中医基础理论之中,就可以证实这点。
孙氏又谓:"还须蓄数百卷书,易、老、庄子等,闲来阅之。"(见《翼方》·退居·养性》)此言除了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需博览之外,更给人一个启发,就是虽在空闲之际也应见缝插针地争取多多阅读。本来嘛,"开卷有益"。
(四)务实
① 《中医学概论》在1958 年南京中医学院由昆院长领导下编纂而成。1959 年修改再版。27 年后,又重加修润,第三版于1987 年完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任何工作,更其是学问,最忌华而不实。对每一个事物,必须踏踏实实地弄清彻底,求得准确而深刻的认识,才有真正的心得,也就是务实。从来大学问家,都是赞成务实的,如《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颜师古注:"实事求是"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孙氏求学,的确做到这点。
孙氏曾谓:"世间大有病人亲朋故旧交游来问疾,其人曾不经一事,未读一方,自骋了了,诈作明能,谈说矣谒,或言是虚,或道是实,或云是风,或云是蛊,或道是水,或云是痰,纷坛谬说,种种不同,破坏病人心意,不知孰是???窃悲其如此者众!"(见《要方·风毒脚气·论风毒状》)。
在字里行间,孙氏是多少痛恨这批浮而不实之徒,同时也反映出孙氏的务实精神。
(五)持恒
一个伟大事业的成就,与持之以恒的"恒"字,是离不开的,一个持久不变的意志,是创业成事的主要保证。自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从来也没有见过一个朝秦暮楚的人有所在事业上成就的。孔子谓:"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见《论语·子路》),照孔子的意思,医生的学习恒心,比谁都更重要。一个人在事业上、学问上一无所建者,病在"无恒",所以孟子还把孔子的话加以补充,谓:"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见《孟子·梁惠王上》)。李白少时也读书无恒心,但接受了"铁柠成针"①的教育,从而发奋读书,终成千古大诗人(见《潜确居类书》①)。元·戏曲作家王实甫②有一句名言,是"把铁砚磨穿,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见《西厢记·张君瑞闹道场》)。
反映孙氏研究医学的恒心,虽然仅仅两句话,"造次必于医,颠沛必于医"(见《要方·平脉**》),但已淋漓尽致地忠实反映出孙氏对医,即使在忙得不堪的时刻,不会放弃,即使在颠沛流离之际,也不会放弃。纵然寥寥十个字,而孙氏治学恒心,早已跃然于纸上。
(六)戒满
《老子·十五》:"旷兮其若谷",《老子·四十一》:"上德若谷。"的确,一个学者务必虚怀若谷,中虚则即能受纳知识而不会拒绝。更其是文学医学,是永无止境的。反过来说,人最忌自满,这种自负、自满者,是不会学到真实本领的。《书·大禹漠》的"满遭损,谦受益",说得更有力而明确。孙思逸不折不扣是儒门弟子、道教真人,他对两教的祖师遗训当然拳拳服膺而深铭五中。他对自满的警惕性也高。而且对"自满"一事在语言口① 事谓李白少时,见一老媪在磨石上磨铁棍。李问她做什么?老媪回答谓 "把它磨成一根缝衣针"。李即骇然而有难色,媪对他说"铁棍磨成针,全在工夫 深"。李白受此启发即读书有恒心了。① 《潜确居类书》120 卷,明·陈仁锡编。内多历代故事。
② 王实甫,元·北京人,字德信,戏曲名作家。名剧"西厢记",出于他的笔下。气中也蕴藏着仇恨。如:世有愚者,读书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要方·大医精诚》)。
偶然治差(古瘥字)一病,是昂头载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育也(见《要方·大医精诚》)。
莫以粗解一两种法,即谓知讫,极自误也(见《要方·备急)。
孙氏出于肺腑的真诚忠言,既自勉,更勉人,我们应当作为座右铭来对待。
(七)有紧迫感
学习或工作,最忌的是优闲流荡,一句"来日方长",正不知道使多少人、多少事的岁月磋跎!有了压力,然后才有动力。可是压力之来来之于外者,不可能经常遇到。所以唯有自己主动的自加压力,才可以不借助于外来的而能产生紧迫感,而且自己的紧迫感压力未必比外来的为小而轻。孙氏对求知的紧迫感,也可以从字里行问反映出来。如:"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见《翼方·万病·总疗万病》)。后人一幅名联"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上联,就是根据孙氏此言而得来的。正因为怕"临事之日"的随时随刻的到来,感到紧迫而不能不加紧学习。
"凡人在身感病无穷,而方药医疗有限"(见《翼方·药性纂要》)。
一个医生能经常想着凭有限的方药,应付千变万化的无穷病患,总有感到捉襟见时的困难,必然穷则思变。为了应付这个挑战,当然不能不迫使你去学习。
(八)善于总结
翻遍两部《千金方》,没有见到孙氏在总结方面的一言半语。但两部《千金方》的本身,就是没有言语的总结方法示范介绍,是孙氏善于总结的实物展示。
在两部《千金方》之前,虽然《伤寒杂病论》在疾病方面作了一次总结,但总嫌太不细致。《时后方》、《刘涓子鬼遗方》当然也是杂病、外科病的一次总结,但也很不完整。《诸病源候论》对病因、病机的总结,是较先进的,但治疗学付之阙如。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甘肃武威旱滩坡汉墓出土的《汉代医简》,在编排方面更显示出十分凌乱。当然,这是时代关系,我们毫无理由来苛加要求。但两部《千金方》独能在这一块荒地上垦筑出了井井有条的吁陌沟渠来,却是十分不易的。
至于内、外、幼、妇、五官各科的分划,疾病的分型归类,则自两部《千金方》为始创。之后许多名作巨著的框架模式,都没有越出这两部《千金方》的雷池一步。明·楼全善①的《医学纲目》编排,也以十二脏腑来归类,更说明孙氏总结归类方式的科学性,否则时历883 年之久而怎样还有人来欣赏和① 楼全善(1320-1389 年),名英。明·浙江肖山人。所著《医学纲目)40 卷,刊于1565 年。法宗。在这里,不能不提醒一下读者,孙氏的疾病归系,已经把《内经》不科学的"演绎法"一改而为"归纳法",这是不为大众所发党的又一个大贡献和医学理论上的大飞跃。
总之,孙氏在医学方面,刻苦钻研的程度与方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忘寝废食,讨幽探微"(见《翼方·万病·总疗万病》)八个大字,前四字为刻苦,后四字为方法。正因为他本人的刻苦钻研,所以对学习态度不端正者,就感到鄙视和痛恨,情不由已地要叹惜这一批"后生志学者,但知爱富,不知爱学"的人了。
大医(三)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