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思邈评传 > (六)对耳鼻喉科的贡献

(六)对耳鼻喉科的贡献

  自世界上第一位五官科病专业医师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见《史记·扁鹊列传》)之后,从此即后继乏人。内中喉科则再起于明而盛于清、民国。耳科仅仅在清末的杭州金氏(见陆定圃②《冷庐医话》)与苏州顾氏(见干祖望《中医耳鼻喉科师资提高班讲义③》)两家,但十分可惜,都是昙花一现,顾氏继金氏之后而失传断绪。鼻科则自古至今,尚付之阙如。

  1972 年,全国各大中医院都成立了中医耳鼻喉科,大多人认为这是向西医分科的学习,但鲜为人知的而又未加注意的《要方》里,早就有耳鼻喉专业体系的专著,即两卷(卷六上、卷六下)"七窍病"。

  孙氏除了有鉴于各器官位置贴邻之外,更是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① 《中国医学大辞典》为近人谢观主编,出版于1921 年,因实用价值很高, 故在解放后1954 年商务印书馆又予以再版。

  ② 《欧氏内科学》13 篇。高似兰译,协和书局版,清·宣统二年(1910 年)粹 行。① 申斗垣(?),字拱宸,明万历时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撰有《外科启玄》 12 卷。② 陆定圃(1802-1865 年),名以湉,字敬安,定圃为其号,清·浙江吴兴 清溪人。撰有《冷庐医话》5卷。

  ③ 《中医耳鼻喉科师资提高班讲义》撰者干祖望1980-1989 年间,干氏主 办兼亲自执教"中医耳鼻喉科师资班"五期于南京中医学院、1990 年"中医耳鼻喉 科国际培训班"于厦门市"中国厦门国际中医培训交流中心"。此讲义是用于其中 一班"提高班"的。

  "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与《素问·通评虚实论》"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的思想指导下而作出如此安排。

  正因为《要方》的开端创始,步之于后尘的所有巨著,都沿着这个道路以继承与发展。例如唐·王焘①的《外台秘要》用两卷(卷22、卷23);宋·王怀隐主编的《太平圣惠方②》用三卷(卷35-卷37);宋·政和年间(1111-1117 年)政府编纂的《圣济总录》③用六卷(卷114-116、卷122-124);明·周定王朱棣④的《普济方》用十卷(卷53-57、卷60-64);徐春圃的《古今医统》;王肯堂的《证治准绳》;清·政府编篡的《医宗金鉴》都有大量耳鼻咽喉种种疾病的材料。甚至日本丹波康赖①的《医心方》用一卷(卷5);朝鲜金礼蒙②的《医方类聚》用十卷(卷71-80)的大量篇幅来集中讨论耳、鼻、咽喉疾病来满足耳鼻喉科从业人员在理论上、临床上的要求。如其孙思邈不开拓这条通途,不可能有这样的追随者。

  还有如药粉绵裹塞鼻内、粉剂吹鼻内、药汁灌鼻腔、傅法、拭法、涂法??(以用于鼻病)、以刀决溃泄脓、含漱法、噙化法、热敷法、铁篦熨法、烧铁钉烙法、涂拭法、填塞法、烟熏法、咬咋法??(以上用于口腔、咽喉病)、直塞耳中法、水剂滴耳法、艾灸法、桃叶火灸法、以药物作枕法??(以用于耳病)等丰富多采的外治法,作为内治等法的辅助。而且内中很多方法,至今还在临床上取用。更有由此而得到启发而衍化出来的外治法,更不胜枚举。

  大家都知道国外的耳鼻喉科并不包括口腔病,凡在舌腭弓之前者属口腔科,舌腭弓之后才是耳鼻喉科。但我国的中医耳鼻喉科还是把舌腭弓之前的一切疾病包罗在内,没有口腔科,这还是《要方》遗风,也可以说是孙思邈模式的耳鼻喉科。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