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思邈评传 > 三、比较合理的诞生之日

三、比较合理的诞生之日

  统观上述,对孙氏诞生于梁·天监十年(511 年)左右与隋·仁寿元年(601 年)之说,以享年方面前者太长、后者太短而赞同者乏人。可以使人接受者,厥唯梁·大同七年(541 年)与隋·开皇元年(581 年)。但内以隋·开皇元年的赞同者占有绝大多数,现在所有的辞书、教材、医史等都是采用隋·开皇元年。

  但笔者始终感到诞生于梁·大同七年要比隋·开皇元年的说法,更具有充份理由。

  且看解放之后各种纪念孙思逸活动,都是用"纪念孙思逸逝世××××周年"的名称。唯1960 年12 月7 日在北京市召开的由北京市中医学会、医② 叶梦得(1077-1148 年),字少蕴,宋·吴县人,绍兴进士。著有《避 暑录话》2 卷。③ 卢照邻,唐·范阳人,字升之。与王勃、杨炯、骆宾王称为初唐四杰。以病 手足孪废而自沉于颍水。史学会主持的"纪念孙思邈诞生一千三百八十年系统报告会"用诞生的。但同时在会上提出"不涉及于孙思逸生卒岁月的争论①",作为肯定后有人反对而注射预防针,也即证明主张101 岁的主持人自己也没有过硬的信心。

  拥护开皇元年诞生者,纵然人数占绝对优势,但最大的破绽是"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周宣帝时隐居太白山"和"独孤信见而叹曰"三大事的年代,都在孙氏出生之前,又作何解释。

  这一点张路玉②在《干金方衍义》中提出过"如果生于隋,周宣帝时便以王室多故,隐居太白山那"。

  孙氏亲笔写的"治蚊龙病,开皇六年三月八日,有人食芹得之,其人病发似癫痫,面色青黄。因食寒食锡过多,便吐出蚊龙,有头及尾。从兹有人患此疾,令服寒食餳三斗,大验"(见《千金要方·肝脏·坚症积聚》)。假定为隋·开皇元年诞生,孙氏此时仅五岁,怎能临床治病?

  这样天大的漏洞,尽管用再多的细纱细丝去织补,也无济干事。

  现在将笔者认为诞生于梁·大同七年(541 年)的史据旁证,作一番客观的分析:考隋·文帝杨坚出生于梁·大同七年(541 年)六月癸丑夜间,恰为辛酉,与《旧唐书》引证卢照邻《病梨树赋·序》的"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完全符合。

  陈·永定元年(557 年)之前,为孙氏15、16 岁,正是这个时期。此时也正值独孤信位极人间、权倾朝野的黄金时代。以一个大人物而遇到聪明的孩子,当然脱口而出地"叹曰,此圣童也"。时间如果提早些,则孙氏仅仅为黄发垂髻,天资也不可能显示出来,如果退后一些,则独孤信也从地球上消失。

  接下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独孤信又谓"但恨其器大难为用也"一语。考自《老子·四十一》①的"大方无偶,大器晚成"之后,《吕氏春秋·乐成》②也有"大智不形,大器晚成",直到三百年后的王充《论衡·状留》③还在说"大器晚成,宝货难售也"。同时古人文章更有一个惯例,对某人说的每一句预言,都要在以后配上后果来证实其灵验。《旧唐书》此言,也正是为孙氏86 岁奉诏入京、百岁以后写成两部《千金方》的鸿运与才能脱颖而出作的伏笔。

  《新唐书》:"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考隋文帝辅政,是指杨坚仕于北周,位至相国,袭封隋国公的一个短暂时期。在静帝·字文阐·大定元年(581 年),杨坚废静帝而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元年(581 年)的前数年。此时孙氏在三十七、八岁左右,正是出仕的适当年龄。"不拜",是描写孙氏的傲慢骨气,不屑为官,正淋漓尽致地烘托出孙氏的个性高尚。《旧唐书》写作"称疾不起"的"起"乃"赴"字之讹。盖病而致死,才称不起,君不① 见胡昭衡"纪念孙思邀、开拓新局面"《中华医史杂志》第13 卷,第1 期, 1983 年。② 张路玉(1617-1698 年),名璐,号顽石老人,清·吴江人。著有《千金方① 老子:即老聃,春秋战国时·苦县·万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阳。所著之书也称《老子》,又称《道德经》,上下两篇,为道教经典著作之一。

  ②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26 卷,战国时吕不韦使门客各著所闻,集论而成。③ 《论衡)30 卷,汉·王充(约27-97 年)撰。

  见《战国策·秦策一》①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乎。当时孙氏正隐居太白山②,故称"不赴"。此时年未四十,无法言老,所以只能称疾。"密语人曰,后五十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也和"但为其器大而难为用也"一样,是为50 年之后孙氏86 岁时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 年)入京作伏笔。

  《旧唐书》:"周宣帝时,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新唐书》:"及长,居太白山。"其实当时有陈、北周、北齐三国并存,而且书史习惯应以陈为正统,为何独言周宣帝?因为孙氏为北周子民,属北周人,家乡在华原,隐居之处在太白山,都在北周京畿长安附近,所以唯有北周对孙氏有直接的影响。考周宣帝字文资在位仅从戊戌6 月到已亥2 月的半年中,恰为孙氏三十七、八岁。在此前后数年中,周家王室本身的确纷坛多事;例如癸已年(573 年),扩充军备,征及夏人;甲午年(574 年)五月,清洗道教佛教,在宗教界中造成一片紊乱,和尚道士纷纷勒令还俗遣散;七月份大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来冲击市场;文宣太后卒;乙未年(575 年)2 月1 日出现了当时认为国家灾难的日蚀;七月又禁止五行大布钱的通用而又在市场上引起了(第二度)紊乱;八月份出兵侵略北齐,失败而归;九月再度侵犯北齐,攻克30 余城;丙申年(576 年)3 月,周宣帝出征吐谷浑①:10月又侵略北齐的平阳②:12 月再攻打晋阳③丁酉年(577 年)元月,北周灭北齐,得50 个州、162 个郡、380 个县,并没收了北齐境内所有寺庙观院以赏给王公们为宅第,僧道300 万人勒令解散还俗;戊戌年(578 年)2 月,攻伐彭城④;4 月份突厥⑤入侵,字文岂负伤,6 月份字文巨死;11 月突厥再度入侵,大事杀掠;已亥年(579 年)2 月,以洛阳为东京,强逼4 万多民工来建造宫殿;6 月份,征役山东人民来修筑长城;12 月,侵略江北⑥、淮南⑦;庚子年(580 年)2 月,周宣帝字文赟传位于其子静帝·字文阐,五月字文赟卒,于是杨坚拔扈专政;10 月1日又一次认为国难家灾的日蚀。

  至于宫闱琐事,尚未列入其内。从陈·大建五年至大建十二年间(573-580 年)八年中,的确是"王室多难"。当时孙氏在32 岁到39 岁之间。

  如其为隋·开皇元年诞生,则根本不可能遇到。

  根据思邈自称93 岁那年与卢照邻会晤于部阳公主废宅的癸酉之岁,似乎铁笔铸案无疑了。但是如其出生于梁·大同七年的话,那未93 岁与卢照邻会晤,当在贞观七年(633 年),但岁次不是癸酉而是癸已。既然可以怀疑《旧唐书》的辛酉为辛丑之误,那未更有理由来认为癸酉为癸已之误。而且这两① 《战国策》又称《国策》,共33 篇,述当时十二国大事。汉·刘向编撰。② 大白山,即陕西省终南山,为秦岭主峰。

  ① 吐谷浑,为鲜卑族所建立的王朝。今在青海省北部与新缰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地区。② 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

  ③ 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

  ④ 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以西与铜山县以东一带地区。

  ⑤ 实厥,为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民族,后为蒙古所灭。

  ⑥ 江北,长江以北的总称。

  ⑦ 淮南,今湖北大江的北汉水以东,及江苏、安徽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一带。个"误",是无法避免去其其中之一的,如其是"辛酉为辛丑"之误,则前前后后的事情都无法吻合。只有"癸酉为癸已之误",才能完全符合。

  但问题又来了,这位"约"生于635 年的卢照邻,尚未出世,作何讲?

  其实卢氏的生卒时日至今还没有考证出来,这635 年出生,事难可靠。考卢照邻和王勃(648-675 年)、杨炯(650-?年)、骆宾王(640-?年)四人称为初唐四杰,因之有人认为贞观七年(633 年)王、杨、骆三人都没有出生,卢氏当然也未必入世。其实这个简单的想法也未必符合实际情况,例如汉未竹林七贤的阮籍(210-263 年)、稽康(224-262 年)、山涛(205-283 年)、向秀(227-272 年)、王戎(234-305 年)、阮咸(?)和刘伶(?)七人,他们年龄山涛与王戎之间就相距29 年,山涛与阮籍也有24岁。再看明代吴门四家的沈周(1427-1509 年)、文征明(1470-1559 年)、唐寅(1470-1552 年)和仇英(?-1552 年)四人,沈周和文、唐两人年龄高出43 岁之多。而且七贤、四家还是聚集在一起,而初唐四杰则分处幽州范阳①(卢)、绛州龙门②(王)、婺州义乌③(骆)和华阴①(杨)四地,他们之间是否相聚过一堂尚且难说。所以卢照邻的出生日,可以尽量上移30 年。如此则在鄱阳公主废宅晤孙氏时,为年30 多岁。与三杰中年龄相差最大的杨炯也仅45 岁,与沈周和文、唐之差相等。

  也有人认为,孙氏寓鄱阳公主生前官邪是在上元元年(674 年)特赐的,而早在40 年前,就在这里会晤卢照邻,作何解释?其实道理很简单,"赐"与"住"根本是两回事,《旧唐书》不云乎"有孙思逸处士居之"。"居之"是寄寓,是谁都可以寄寓的,只要主人允许,不一定要"赐",卢照邻不是也寄寓了吗?所以是孙氏早就居住在此,上元元年,疾辞请归之际,唐高宗·李治才明确地追赐于他。

  再一个有力证明,孙氏在76 岁之前,处在隋王朝时代,过他的隐居生涯,主要是修道、炼丹、读书、行医,还书撰包括疏注《老子》、《庄子》②在内的许多道家著作,都是这个时期里完成的。77 岁之后己步入唐朝,从此即活跃于临床医务。且看《千金要方》中注明日期的医事活动,都在武德、贞观(有时作正观)时代,只有一例为"开皇六年"(见《千金要方·肝脏·坚疮积聚》)在隋朝。这又是提供了一个是梁·大同七年诞生而非隋·开皇元年诞生的铁证。

  《旧唐书》:"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嗟其容色甚少。"考太宗即位于贞观元年(627 年),当时孙氏为86 岁,如其诞生于开皇元年,则仅仅四十六岁,理应"容色甚少"而何"嗟"之有。《新唐书》:"大宗初,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聪视瞭。"其当时为46 岁的话,则怎能说"年已老而听聪视瞭"?只有86 岁的老者,才是应该耳不听聪而目不视瞭。

  《旧唐书》:"初,魏征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新唐书》:"魏征等修齐、梁、① 范阳,今河北省·涿县。

  ② 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

  ③ 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县。

  ① 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

  ② 庄子,即庄周,战国蒙人,曾为漆园吏。其所著之书也称《庄子》,唐代天宝元年,诏号其书为《南华真经》,凡33 篇,与《道德经》同列为道家经典。

  陈、周、隋等五家史,屡咨所遗,其传最详。"考魏征(580-643 年)修的是《隋书》,并非五代。参与共事撰写者还有颜师古(581-645 年)、孔颖达(574-648 年)、许敬宗(592-672 年)??等人。考贞观三年(629 年)魏征等奉诏修史,于当年开馆动笔,历八年而成书,至贞观十年(636 年)完槁杀青。所以"屡访之"、"屡咨所遗",当在贞观三年到八年间(629-636 年)的事。如以贞观十年(636 年)而论,孙思逸当年95 岁,魏征56岁、颜师古55 岁、孔颖达62 岁、许敬宗44 岁。这样年龄的一付高水平写作班子,对前朝的遗闻佚事而"屡访""屡咨"一位95 岁老人,是人情合理的。如其开皇元年诞生,则此时孙氏年龄比许敬宗大11 岁,与颜师古同龄,比魏征反而小一岁,比孔颖达小七岁。如其咨询医学专业方面的尚有可能,而现在这一批高水平的文史专业者向一个年纪比他小的医家咨询文史,似乎谁都不敢相信的。

  《千金要方》于永徽三年(652 年)脱槁完成,大家都有目共睹的。孙氏很少谈到《伤寒杂病论》,即使引用几处"张仲景曰",也不是真正是仲景精神(后有详论)。第九、十两卷《伤寒论上、下》里仅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11 个无实质性的字眼(见《千金要方·伤寒上·发汗吐下后》)。有人提出两篇"伤寒"中不是有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等方吗?其实这许多方剂并非张仲景手订的,乃当时或前些时期在临床上的常用处方(详后第七章·思想背景的总分析)。故李梴①在《医学入门》中直言"孙思邈,著千金方三十卷,脉经一卷,独于伤寒不及"。为什么?用孙氏自己的回答,在《千金翼方·取孔穴法》篇中引李袭兴转述甄权②论医"甄权曰,'??非有圣智,孰能辨之者乎'"之后,接下去孙氏即谓"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今年过百岁,研综经文,推研孔穴,所疑更多矣"。原来孙氏研究仲景学说,是在100 岁以后才开始的,此言出于《千金翼方》。可知在写成于永徽三年(652 年)的《千金要方》后,也就是110 岁之后。如其为开皇年诞生,则此时不过71 岁,怎能自称"今年过百岁"?退一步讲,生于开皇元年,则到永淳元年(682 年)恰巧也是"今年过百岁",但他101 岁即羽化,如何有时间来研综经文?如何有时间来撰写研综经文之后的《千金翼方》?《避暑录话》早就说得很清楚,谓:"思邈为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因此妙尽古今方书之要,独伤寒未之尽,似未尽通仲景之言,故不敢深论。后三十年,作千金翼,论伤寒者居半,盖始得之。其用志精审不苟如此。"最后,还是系铃人再作解铃人,再去乞灵于《旧唐书》:??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赋,其序日,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郑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邈处士居之。??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

  考开皇中无辛酉,惟在它之前的梁·大同七年(541 年)和在它之后一年的仁寿元年(601 年)。所以孙氏应生于梁·大同七年。

  ① 李梴,明·江右南丰人,字文清,号健斋,因病而致力于医。撰有《医学人门》9 卷。体裁仿刘纯的《医经小学》,以韵语写成,加以注解,成书于1575 年。

  ② 甄权(约540-643 年),唐代大名医,许州扶沟人。与弟甄立言,齐名于世。在梁·大同七年时,中原有三国骄存,尚有孙氏出生之处的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后为北周)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兴和二年。在卢照邻面前很可能孙氏是说"文帝辛酉",而纪史执笔者把西魏的文帝误为隋·杨坚的文帝,所以未写"大统辛酉"而写"开皇辛酉"。那未当时三国并立,孙氏为什么不言梁武帝或东魏孝静帝而独独言西魏文帝?理由也很简单,梁建都于金陵①、东魏建都于邺②、西魏建都于长安,所以孙氏故乡属于西魏,系西魏子民。而且长安与华原近在咫尺,孙氏心中当然只有西魏,也应该是西魏。

  孙氏既然诞生于西魏·大统辛酉,92 岁的那年适在唐·贞观七年(633年)。孙氏之所谓"九十三"者,古人习惯上取用 虚龄计算的剪刀差。至于该年岁次应为"癸已"而《旧唐书》书"癸酉"者,当然为"癸已"之误。

  总之,孙氏诞生,以梁·大同七年,即西魏·大统七年(541 年)最为合情入理,所以享年为141 岁(虚龄142 岁)。但不少学者,认为人生寿命,不可能有这样的高龄逻寿。其实高出百岁以上者尽多哩。如:《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两百余岁。"《汉书·艺文志·注》:"魏文侯最为好古,??窦公年百八十岁。"《后汉书·甘始东郭延年传》:"凡此数人,皆百余岁及二百岁也。"《后汉书·冷寿光传》:"寿光年可百五六十岁。"《后汉书·郡国志·注》:"荆州记曰,县北八里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极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即饮此水。上寿百二十,中寿百余,七十者犹以为夭。"《魏书·明帝纪·注》:"度辽将军范明友鲜卑奴,年三百五十岁,言语饮食如常人。"《辽史·圣宗本纪》:"霸州民李在有,年百三十有三。赐束帛锦袍银带,月给羊酒。"除了正史之外,还有可靠的如:《论衡》:"老子二百余岁,邵公百八十,??。"唐诗人白居易九友中的李元爽,享年一百三十六岁。

  《偃曝谈余》①:"赵文监,平凉人,言共家去崆峒山四十里,言山中王道人者,河南人,年一百四十岁,发白返黑,齿落复生。"《洞微志》②"太平兴国李守忠,为丞旨奉使南方,至琼③。道逢一翁,自称杨震举,年八十一。邀守忠诣其所居,见其父,曰叔达,年一百二十二岁。又见其祖,曰宋卿,年一百九十五。"1982 年8 月8 日《参考消息》报道"一百五十岁老人达乌德逝世"。

  1989 年8 月25 日南京《扬子晚报》转载《中国妇女报》谓:"一百五十二岁的老寿星含笑而逝",题下有"夏菊英,一千八百三十六年五月五日生,今年六月十五日十时正,寿终内寝,享年一百五十三岁。"就以《千金要方》来说,书中就有两位百岁以上的老人;其一"魏武与① 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东郊、江宁县西部。

  ② 螂,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

  ① 《偃曝谈余》12 卷,明·陈继儒撰。

  ② 《侗微志》6 卷,明·钱希白撰。

  ③ 琼,今海南岛。

  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其二"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俱见《千金要方·养性·养性序》)。还有一个有趣而无人注意的旁证,凡人言语写作,往往在无意中把自己的内心毫无遮盖地反映出来,如穷啊、病啊、失意啊、含冤啊、丧失亲人啊??等等。那未再读《千金要方·七窍病上·目病》的"恣一时之浮意,为百年之瘤疾",以一般而论,寿都不及百年,那有病缠百年之理。《又》:"神鞠丸,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方",一般常人早就一如韩文正公的"年未四十,而视茫茫"了。从以上两个"百年"、"百岁"来体会,作者定已百岁以上的人了。况且孙氏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懂得修道养生者,享年141 岁,事在情理之中,毫无足怪。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