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桃花映面宋美龄 > 第二章 求学海外

第二章 求学海外

  一、从波特文到皮德蒙特(1)

  宋嘉树夫妇早就下定决心,要送他们所有的孩子到美国留学,接受美式教育。

  1904年5月,就在美龄入三一堂女塾的第二年,大姐宋霭龄先期去了美国。

  1906年,她们的父亲去了一趟美国。在美国,她们的姨父戴秉忠陪他们的父亲参观了位于新泽西的一个小镇——萨米特镇,参观了由俄国侨民克拉拉·波特文小姐创办的一所学校,宋嘉树对这所学校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所学校朴实无华,然而所培养的学生却无不具有进取精神。

  他决定,将其他两个女儿送到这里来。

  1908年,姨父戴秉忠代表清政府出洋视察驻各国使馆,准备顺便带她们的二舅倪锡纯赴美留学。庆龄和美龄听到这一消息,也吵着要跟着去。

  这年,庆龄15岁,而美龄只有11岁。

  这年的8月,美龄同二姐一同在姨父戴秉忠的护送下,登上了去大洋彼岸美国的“满洲”号邮轮。

  “呜”的一声长鸣,“满洲”号驶离上海虹口英联码头。

  姐妹俩向父母含泪挥手告别。

  迎着朝霞,向着远方,“满洲”号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航行。

  这是这对小姐妹人生中的第一次远行,也是她们平生第一次旅行在茫茫的大海之中。

  不见大海,不知己如一粟。一入大海,方知大海之广阔。她们顿时感到自己长大了,胸怀似乎宽广了许多!

  游弋于大海之中,眼前,一切是那么的神奇,是那么的新鲜,又是那么的让人激奋,那么的让人深不可测。

  小美龄天性活泼,她时而跳跃于邮轮的各层,满舱间里窜;时而跃上甲板,追逐那群群海鸥……

  “你想变成那纯洁的小天使吗?”

  问话的是一位碧眼黄发的英国女郎。她早就盯上了这位可爱的中国小女孩。她喜欢这个活泼可爱的中国小女孩。

  “想!”小美龄不假思索。

  “那么,你长大后想干什么?”

  “我想做大夫。”

  这可是个惊人的抱负。

  美丽的中国小女孩的回答,让这位英国女郎惊愕。

  “做大夫,天哪。我想你不应该干那事。你知道吗?那可是要去锯掉人家的腿,你懂吗?”

  漂亮女郎无意识地说。

  “是吗!”小美龄感到惊讶。

  她从小就有洁癖,最怕脏、怕闹、怕乱。她原以为穿白大褂的大夫是最干净的呢。

  “那好吧,我不做大夫了。”

  ……

  就在庆龄、美龄还未来到萨米特镇前夕,波特文学校里就纷纷传说,有两位中国女孩要来这里上学。

  一天早上,传说中的中国女孩来到了学校。

  学校的主人波特文小姐组织学生热烈地欢迎这对中国的小姐妹。

  直到很久的后来,美龄的同学埃米莉·唐纳回忆当时见到宋庆龄和宋美龄时的最初印象时,这样描述:“大的那位非常庄重、文静,年龄约摸有15岁,看来比我们都大得多。我们当时是9岁左右,她的中国名字叫庆龄。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们总是称呼她为‘罗莎蒙德’,我们不常见到她,由于年龄和性格上的差异。她自然不会来参加我们那些小孩子的玩耍和戏闹。

  但是,同时还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名叫美龄。她的年龄同我们差不多,非常活泼和欢跃,而且相当淘气……她长得像个滚圆的小黄油球娃娃,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兴致盎然,不论是新奇的花草树木,还是房屋和人,她都要盘根问底,打听清楚。”

  在波特文,小美龄是愉快的。

  一天,美龄收到一个从中国寄来的包裹,里面全是她和二姐的花花绿绿的衣物。

  其中给美龄的一套漂亮的黑绸服特别抢眼:一条黑绸小裤子和一件绣有青龙图案的上衣。美龄穿上这套衣服,神气极了,漂亮极了,小同学们无不羡慕中国的丝绸。

  美龄不在乎。她穿着这套绸服,居然去爬树,居然爬到树梢上下不来了。

  庆龄赶紧想办法让她下来。

  “我们都提心吊胆地站在树下翘望,只希望那漂亮衣裳别让扯破了。”后来,二姐回忆说。

  到了异国他乡,美龄仍然没有改变那顽皮的性格。

  不过,外相顽皮活泼的美龄也常常想念家乡,想念慈爱的父母亲。

  尤其是穿上来自东方的这套黑色的绸衣绸裤,小鼻子就感到酸酸的。

  波特文小姐是细心的。

  她一直关注着这对小姐妹。尤其是小美龄。她早就发现,这位中国小姑娘,虽然像男孩一样调皮,但她的心灵是细腻的,有时还很伤感。

  一天,波特文小姐抚摸着她头上两个大红色的蝴蝶结说:“多看一些书,多参加一些文体活动吧!我是俄罗斯人,那时我想家的时候,就用这种方法!”

  从此,她便和二姐一道,经常往萨米特市图书馆跑。在那里,她如饥似渴地读书,特别喜欢读《兔子彼得》一类童话故事。

  在充满神奇和幻想的读书生活中,美龄一天天长大了。

  1909年秋天,二姐庆龄要正式到梅肯市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去上学了。

  这次,美龄不能随二姐去那里。因为她小,还不够上大学的资格。

  二姐将小妹安排在大姐的一个同学的母亲莫斯夫人的家里,同小伙伴们一道,进入皮德蒙特学校读书。

  一、从波特文到皮德蒙特(2)

  美龄很快喜欢上了莫斯夫人,而且她非常喜欢这个小村庄。

  课外活动的时候,她常和其他小朋友到附近山上去采野榛子。

  沿着那满是尘土的山路,唱着甜美的“小羊倌”曲子,愉快地向林中走去。有时,遇上赶马车的,还可以带上他们一程哩。

  小美龄完全没有了身在异乡的感觉,没有了离开二姐后的孤单。

  这些农夫也很喜欢这个圆圆胖胖的中国小女孩。

  一次,一位赶车农夫用老掉牙的笑话逗弄她:“小榛子来自哪里?”

  “当然来自树上呀!”

  “那油炸甜团是从哪种树上长出来的?”

  小美龄看着才从农夫手中接过的油炸小鸡腿。回答道:“圣诞树上的呗。”

  农夫和小朋友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美龄虽然被他们逗得有些莫名其妙,但她是高兴的。她知道,他们是喜欢她的。

  不过她更明白了一个道理,要读书,要多读一些书,书里面有好多她想要知道的东西。

  她已经12岁了,她再不是一个小姑娘了。起码她自己认为。

  皮德蒙特学校校园里有两棵树,两棵树之间有一个小板凳。从此,美龄便成了这个小板凳的小主人。

  小美龄每天就坐在这个小板凳上读书。这时,她不再对童话和图画书感兴趣,也不满足于小薄书,她常常捧着大部头,读得入迷。10岁时,她已读了狄更斯所有的著作。“只有天知道她读懂了多少……”一些关于宋美龄的书籍这样评说这时的她。

  但不管怎么说,她开始真正懂得人情世故了。

  在皮德蒙特上8年级的这些时日中,她接触了比她大得多的小伙子大姑娘,他们来自遥远的山区。他们为了攒到足够的钱来到皮德蒙特,许多人曾在小学里教过几年书,或帮过工。她开始懂得,为了维持生计,为了取得接受基础教育的机会,他们不得不含辛茹苦地奋斗。他们虽然贫寒,但是他们具有真正的价值。

  小美龄长大了。她真正体会到自己条件的优越。她想,她除了认真读书外,还应为贫困的人做点事情。

  从此,她认真地学习文化知识。

  她在后来的回忆中这样评价自己在皮德蒙特的学校生活:“正是在皮德蒙特,我初步懂得了分析句子结构的奥秘。当时我到美国刚两年,我的英语知识充其量只能说是略知皮毛。我在词语的表达方面有许多可笑的小毛病,使我的语法老师大伤脑筋。为了纠正这些毛病,她要我试着从语法上分析句子。她的努力一定收到一些效果。因为人们现在说我的英语写得很好……村里的人常常把我看成某种希奇的玩意儿。但是,管它什么玩意儿不玩意儿,反正我能完全同我的伙伴们一样……力所能及地援助和他们一样的贫苦人。”

  就是这年圣诞节到来之时,小美龄约来珍妮、海蒂等3个最要好的女同学,提议做点好事,让别人也能快快活活地过一个节日。

  她们每人捐出2角5分钱,合起来1块钱,大家都想把这件事做得秘密。谁知到了亨利的杂货店时,几个小姑娘却为买什么东西而犯难。

  珍妮说:“我们要买汉堡牛排,这些可怜的孩子,他们一定好久没尝这种美味了。”她咂着嘴,好像是自己要吃。

  海蒂不同意。她说:“土豆最能充饥了,又便宜,一块钱可以买一大堆……”

  美龄喜爱生理学。从生理学知识的角度看,她对两个小伙伴的意见都不同意。她说:“糖是发热量最多的食物,我们多买些糖,让那些穷人家的小孩和他们的母亲身上多些热量和精力。”

  几个小姑娘互不相让,像一群麻雀似的,叽叽喳喳,声音越来越大。

  老亨利先生看着她们,感到很奇怪,也觉得很有意思。他扶了扶老花眼镜,亲切地说道:“我的小天使们,我看你们每样都买一点儿好吗!”

  小姑娘们觉得除此之外别无办法,便同意了。

  老亨利按品种包了3包,然后捆好,给了她们一人一包。

  接过小包,美龄觉得美中不足。自言自语道,要是还能买点苹果或桔子就好了,可惜没钱了。

  老亨利是个慈善长者,看着美龄不满意的神态,笑着说:“别急,还有我一份呢,你这个小东洋这么关心我们美国人,我还能坐视不管吗。”

  说完,用网袋装了一些水果给小女孩们:“小天使们,圣诞快乐!”

  美龄满怀感激的心情,深深地用中国的礼仪向老亨利鞠了一躬。

  小女孩们怀抱着包裹,心里乐滋滋的。就像圣女贞德正在行使一次神圣的使命一样,高兴地向目的地走去。可是,当她们来到那间摇摇欲坠、称之为家的木棚时,当他们看到那满面愁容、疲惫不堪的母亲手里牵着她的孩子而那孩子满面菜色地躲在母亲的背后,窥视着她们的那种神态时,立刻,平添了几分悲伤,甚至有一种莫名的怕的感觉。

  几个小天使呆若木鸡。

  她们难以言表。也不知说什么好。

  打头的小美龄把东西一放,扭头跑出了棚屋。

  几个小伙伴也放下东西,什么也没有说,夺门而去。

  跑了很远很远,再也看不见那个被称为家的棚屋了,美龄才停了下来。

  一、从波特文到皮德蒙特(3)

  然后对着棚屋的方向,大声喊道:圣诞快乐!

  几个小伙伴学着美龄,向同一方向齐声发出了同样的祝福。

  在这个南方小镇上,在皮德蒙特学校里,美龄生活了9个月。这9个月中,她不仅对美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而且对这个美国南方充满了乡土之恋,从此她的英语发音带着浓郁的南方乡情。一年夏天,当美龄到北部的一个补习班进行暑假学习,历史老师叫她叙述谢尔曼将军在南北战争中进攻南方的经历时,美龄忧郁地说道:“老师,请您原谅,这个问题使我很难过,因为我是个南方人!”

  二、难忘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1910年,13岁的宋美龄结束了她在皮德蒙特的生活,来到了威斯里安女子学院,来到了二姐庆龄的身边。

  但是,她还不够做一名正式大学生的资格。甚至连做“特别生”的资格也不够。

  好在新任院长安斯沃夫主教改变了前任院长非本院学生不得住在学院的规定,于是,她被允许同庆龄住在了一起。

  恰好院长的比美龄小两岁的女儿也要住在学院里,不久,又来了一个小女孩,于是,学院就把这3个小女孩编成一个非正式班。宋美龄算是最后被安顿下来。

  在威斯里安女子学院,美龄是快乐的。

  她没有学业的负担,没有考试的担忧。

  她同她的两个小伙伴无拘无束地戏耍,童年时的恶作剧时而被派上用场。

  她们三人常常喜欢聚集在窗子边上,透过百叶窗偷看女大学生们在同她们的男朋友谈恋爱,然后发出格格的笑声。只要哪个女大学生订婚了,她们就会比谁都高兴,比谁都激动。

  “大女孩都有秘密!”宋美龄对小伙伴们说。“我多么想知道她们谈些什么啊,可她们总是说,‘一边去,小孩!’”

  小安斯沃夫说:“她们组成的联谊会几乎把我馋疯了,又是唱歌,又是跳舞,还演话剧呢!”这位院长女儿也是个精灵鬼。

  另一个小女孩也表示不满。“她们的口令和秘密暗号,我一点儿也不懂,越是不懂我越是想知道。”

  美龄陷入沉思。

  她的两只大眼睛滴滴溜溜地转。

  她兴奋而且十分坚定地说:“我们也要成立组织,要比她们干得更好。”

  “那,叫什么组织呢?”小伙伴的眼睛发出问号。

  “就叫‘三个小家伙’,怎么样?”

  小伙伴们拍手赞成。

  “三个小家伙”仿照女大学生们的联谊会制订了口号、秘密暗号和规则。其中有一项规定是这样写的:开会时不准吃口香糖。

  因为她们看不惯老师们进会议室时还在咀嚼口香糖。

  组织成立后,为了把大音乐室变成她们的活动室,她们便软缠硬磨地把安斯沃夫主教拉进了她们的组织,而且主教的两个儿子也成了她们的忠实会员。

  有意思的是,美龄还为这个组织主编了一份报纸,用学校普通纸抄写。美龄是文学编辑,另外两个小妹妹一个担任美术编辑,一个做记者。

  这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报纸。虽然它每天只发行5份,但每份各不相同。每份售价5美分,而且总是销售一空。

  其中有一份社会专栏评论说:“校园里所有的姑娘都没有帕蒂·布朗长得美,昨天,有人见她……”

  这份报纸卖给了帕蒂·布朗。

  另一份报纸的同一专栏评论说:“多萝西·迪尔是全校最聪明的姑娘!”

  当然,被评论者成了这份报纸的主顾。

  三个小家伙每天经过劳动,净收入25美分。

  这份小报居然产生了影响。

  一天,她们收到一份来自东部一所大学的学生信,说他们听说了三个小家伙所办的报纸,想得到一份,说是想把这份报纸作为美国最年轻编辑的一项记录。

  小女孩们抢着读这封来信,她们像春天的小鸟那么高兴。

  小安斯沃夫说:“我们快给他们寄一份去吧!”

  “不!”美龄晃着小脑袋说:“他们没有附订报的5分硬币来,如果这样便宜了他们,我们的报纸不是太不值了吗?!”

  小伙伴们觉得有理,几个小脑袋凑在了一起,写了一封信,提出了这一要求。

  不久,那几个大学生果然寄来了一枚5分的硬币。当然,小家伙们回信也花去了2美分。尽管如此,她们还是高兴的。这种温馨的快乐,沉浸了很久很久。

  三、多姿多彩的韦尔斯利大学

  宋嘉树的早年经历,尤其是欧风美雨对他的洗礼,使他痛恨中国传统的压抑个性的陈腐教育。他从来就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支持孩子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

  他的孩子一定应该上大学。

  1912年,美龄终于成了大学一年级的学生。

  她就读的是距离哈佛大学不远的韦尔斯利女子大学。

  这个学校很美。有着空旷的草坪,更有名贵的秀林佳木。

  但是,在最初的日子里,她并不喜欢这所学校,甚至直言不讳地对校长说:“唔,我估计,我在这儿不会呆很长久。”

  她的心性太高了。

  可是,不久她却改变了主意,很快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学校的所有活动之中。

  在这里,她主修英国文学课程。同时,她热情地选修了哲学。这不但从外观上优化了她,更从心智上锻炼了她。

  不仅如此,她还有更广泛的爱好。

  她拼命地学习法语和音乐——不只是进行理论的修养,而且疯狂地练习小提琴和钢琴——在不断进行心灵磨炼的同时,进行心灵的净化。

  她还如饥似渴地选修了天文学、历史、植物学、圣经史和讲演技巧。几乎涉足了所有专业。

  这时的宋美龄,似乎一天之中长大了,似乎几天中就想把天下的知识学到手。为此,她几近神经质。有朋友说:“虽然她通常是心情舒畅的,但她的脾气难以捉摸,变化无常。”他们记得,这个时期的宋美龄,一时快活,一时忧郁。

  因为她好胜心太强了。

  就在她追求这个学校她感兴趣的课程时,她又到佛蒙特大学选修了教育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4年的学习,宋美龄获得了这所大学的最高荣誉称号:“杜兰学者”。

  女大十八变。这时的宋美龄,已经从一个圆脸蛋的小姑娘出落成一个姿容秀丽的妙龄少女。她线条丰满,肤色健美,体态轻盈,一条黑油油的大辫子垂在身后,更显得风姿绰约,楚楚动人。一位教授这样评价说:“我们大家喜欢她,把她看作我们的当然成员,完全忘了她是一个外国人。当然,她受到人们那么多的称赞,不是因为那时她像两位姐姐一样漂亮,而是因为她热情、真诚,常常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10年的美式教育,不仅使她走完了少年进入青年期的黄金时代,更使她在生活习惯、举止言谈等等各个方面都美国化了。这时的宋美龄,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打上了深刻的美国烙印。她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只有我的脸像个东方人。”

  大学时代就要结束了,就要归国了。然而回国又将如何?与在哈佛的哥哥子文一谈及这个主题,就陡生一些苦恼。她面临着如何重新适应那种几乎陌生的生活。

  然而,她并不是不想回国,她渴望与家人团聚。

  她终究是要回到祖国的。

  从此,在韦尔斯利大学里,她又增加了一门自修课程,开始研究中国辉煌的历史。

  事实上,打进入这所大学的第一天起,她就没有忘记她是中国人。据不少书籍披露,宋美龄在自己的宿舍墙壁上就挂有一把东方大宝剑,而且经常把这把寒光闪闪的宝剑抽出剑鞘,把玩把玩。就为这,曾引起一位抱有成见的小女生认为美龄是一个“异教的中国人”。

  一进入中国文化的长廊,宋美龄即刻对祖国的兴趣日益增长,回过头来认识中国,原来祖国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那么多那么伟大那么辉煌的贡献。

  教了宋美龄两年音乐的赫蒂·惠勒小姐是这样评价宋美龄的:“她这位学生对东方文化及其遗产的思想感情,使她极为感动。美龄的这种思想感情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

  “像她通常表现的那样,她最初似乎完全西方化了,但逐渐地她却越来越为中国的文学和艺术感到自豪。”

  因为,在她的血管里,流淌着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

  四、不中不西的她回国了

  就在宋美龄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如醉如痴地回头啃中国文化的时候,父亲一封又一封的书信飞往美国,催促她回国。

  一天,宋美龄又收到了父亲的来信。在信中父亲恳切地说:“美龄,还记得你6岁的时候,得了中风不语病,不几天你的右腿又起了脓包,可吓坏了爸爸。爸爸从来没有落过泪,看到你躺在床上的时候,爸爸平生第一次为女儿掉泪了。一直到你9岁,离开爸爸的时候。如今10年了,爸爸一直为你担心祈祷。前些日子,你来信说不想回来了,爸爸又是几个不眠之夜。……如果你要真是爸爸的血脉,你应该回来,你应该立即回来,爸爸在等着你……”

  万里飞书催女儿归,急切之情道出了一个进入老年父亲的心愿。

  在父亲的召唤之下,1917年8月3日,告别韦尔斯利大学,告别了与她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和朋友,怀着眷恋的心情,宋美龄启程回国。

  回到昔日的上海,当年那个幼稚的小女孩已成为一个风姿窈窕的美貌女郎。一本传记这样描述她:“她双颊泛着熟透了的桃子似的红晕,殷红的嘴巴像石榴花一样。高高的鼻子,又秀气又端正。一双羚羊似的深眼睛,长着长长的睫毛。弯弯的双眉仿佛是用黑颜料画出来的。乌黑的卷发顺着光洁的额角波浪似地披垂下来……”

  当她迈进久违的家,当慈祥的父母亲吻着这位阔别而归的小女儿时,宋美龄才真正感到,她已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自己的家。

  在这个大团圆的家中,最高兴的还是她的母亲。她完全不顾自己的身体欠佳,亲自下厨,中西结合,做了一桌丰盛的接风菜。母亲将美龄爱吃的“烧四宝”特意放在了小女儿面前。

  美龄深深体会到家的欢乐、家的温馨。

  “来,端起酒杯,为我们的小公主接风!”

  父亲没忘他对这位小女儿的爱称。

  “对,欢迎小妹归来”。大姐接着附和。

  一阵阵的玻璃杯的碰撞声。

  母亲不会喝酒,一个劲儿地往小女儿的盘中夹菜。

  宋美龄沉醉于幸福之中。

  她注意到二姐不在场,她听说二姐嫁给了孙博士,似乎家中不乐意。

  她知书达理,没有提及这个问题。

  这天晚上,父亲专门为她举办了家庭舞会。上海滩的名人杜月笙、陈英士等人应邀参加。

  宋美龄翩翩起舞,引来阵阵掌声。

  父亲注视着10年别后归来的女儿。

  舞会散了。

  余兴未了,谈兴且添。

  美龄打量着这个十分眷恋的家,格格笑了笑。“爸爸,你名扬海外,这个房子与你的声名不相称啦?”

  父亲无言以对。

  美龄又说:“和美国家庭相比起来,我们太落后了。我们应有现代化的家和浴室。如果爸爸同意的话,我愿意帮爸爸设计。”

  “好,好。”女儿刚回到家,作为爸爸,他不能直言批评女儿。

  他在心里想:女儿变了,完全彻底地变了。

  他感到,他的这位小女儿要干大事了。

  宋美龄留学美国10年,她的世界观,她的思维方式,完全美国化了。她对美国的了解,非一般中国人所能及。

  就连他这个早年留学美国的前辈,也自愧弗如了。

  他坚持自己的子女教育方针,要女儿补课,补中国文化课。

  宋美龄也是这样想的。

  她决心重学汉语,学通汉语。

  她决心要掌握流利的汉语,精通祖国的古典。

  从头开始,她再次做了私塾先生的学生。

  不同的是,她坐得住了,她跟随塾师一道,摇头晃脑吟诵,翻来覆去地牢记那些警句,背诵那些章节……

  她回头读了哪些书?据她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还有《左传》、《史记》……等等,等等。

  这些为她日后起草文稿和演讲帮助不小。

  宋美龄完全成了一个中西文化交点上的人物,成为了一个中西合璧的左右历史的重要人物。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