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权,夺的就是枪杆子(1)
此人叫丁谧,他有四个特点:
第一,丁谧是曹魏元老兼曹操老乡丁斐的儿子,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第二,丁谧智谋深沉,是玩权谋的高手。
第三,丁谧为人孤僻自傲,不与外人交往。
第四,丁谧眼界极高,野心极大,一心想要位极人臣。
丁谧有足够的野心和能力,却没有配套的运气。他曾在邺城与一位王爷发生冲突,结果胳膊拧不过大腿,坐牢。是金子,在牢房里也会发光的。曹叡听说丁谧颇有才干,把他请出狱来,拜为度支郎中。丁谧并不推辞,权且干起来。
丁谧岂是池中之物?小小度支郎中当然并不能满足他。
曹爽得势,积极着手组建政治集团的行动,被政治敏感度极高的丁谧尽收眼底。他本能地察觉到:机会来了。丁谧大摇大摆找曹爽要官,曹爽破格提拔他为散骑侍郎,让他与何晏、邓飏等人通力合作。丁谧根本不把这两个搭档放在眼里,他一心想做曹爽的帝王师。
另有一位年纪稍长的毕轨,是曹操时代一位典农校尉的儿子,也投在曹爽麾下。曹爽任命他为司隶校尉。
何晏、邓飏、丁谧、夏侯玄、李胜、毕轨,这批人各怀其才,为了不同的目的团聚到曹爽的周围。曹爽的政治集团基本成型。
司马懿却没有采取任何举措。他不需要采取任何举措,因为曹爽已经帮他做了一切。
曹爽热火朝天地拉帮结伙,迅速提拔了何晏、邓飏等一批人,等于昭告满朝文武:这是我的政治集团!这是我的小圈圈!
但是,如果从反面来理解,曹爽划定小圈圈的同时,等于把绝大多数人排斥在圈圈之外。排挤出去的人,需要寻找新的靠山,自然就会自发地向司马懿靠拢。
所以,从表面上看,是曹爽在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小圈子,从深层来理解,则曹爽建立完成小圈子的同时,司马懿也拥有了自己的派系。而且,曹爽的圈子在明处,司马懿的派系在暗处。古代君王,最忌讳的就是臣下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从这一点来看,司马懿的处境无疑比曹爽更安全,日后给曹爽加罪也更有借口。
但是,从曹爽的角度来考虑,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举:要想在政坛崛起,必须拥有自己的嫡系。有了嫡系,下一步才是考虑怎样扩大力量的问题。对此曹爽有个五步走的计划:
第一步,建立嫡系班底。这个班底,人员一定要少而精,每一个人都能够独当一面。这一步已经完成,夏侯玄、何晏、丁谧、邓飏……每一个都是曹魏帝国新一代的天之骄子,千里挑一的人中龙凤。
第二步,控制人事部门,从而将选拔权与任免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以此来逐渐改变朝中的实力对比。这是曹爽眼下要做的事情。
占据曹魏帝国人事部门一把手位置的,是吏部尚书卢毓。
卢毓是汉末一代大儒卢植的儿子,此时任职吏部尚书,职位虽并不很高,但掌握人事任免大权,一定程度上足以影响朝廷官员的组成成分,可以说是决定朝廷势力消长的一个枢纽。卢毓是世家大族的代表,又是老臣,自然对年轻而出身寒族的曹爽集团不利。
曹爽决定首先拿卢毓开刀,杀鸡给猴看。
他升迁卢毓为尚书仆射,把吏部尚书的职位空缺出来给何晏担任。轻巧的一个动作,就使朝廷的人事任免大权易主了。
但是,尚书仆射乃是尚书台的副官,属于核心要职。曹爽并不愿意让卢毓在这个要职上久留,他接着就转任卢毓为负责执法的廷尉。接着,曹爽授意毕轨弹劾卢毓。毕轨现为司隶校尉,有权弹劾京师百官。
毕轨一弹劾,朝中沸腾了。眼看卢毓要被免职,身为世家大族的老官僚们察觉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人人自危。
现在他们对卢毓下手,我不说话;将来他们对我下手,还有谁能为我说话?
世家大族群起反对,议论汹汹。曹爽见势不妙,便顺手把卢毓安插在光禄勋的位置上,以堵天下人之口。光禄勋乃是九卿之一,尽管近乎是个闲职,但品位很高,百官暂时无话可说。
曹氏与司马氏两派的势力平衡终于被打破,天平逐渐开始向曹爽一边倾斜。
“卢毓事件”使曹爽清醒地认识到一个问题:朝中守旧势力很强大,要想推行新政,必须改变朝中的势力对比。这也使他意识到,夺下吏部尚书这个职位,实在是明智的选择。
第二步计划完成,曹爽有条不紊地启动第三步计划:夺取京师和宫廷的禁军力量。他任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夏侯玄为中护军,把宫廷的武装力量牢牢抓在了自己人的手里。他又任命弟弟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试图通过对小皇帝曹芳潜移默化的教育来使其认可本集团的做法。
司马懿当年抓住曹丕,终于实现了仕途三级跳,一跃而位居众多建安老臣之上;曹爽现在也要牢牢抓住曹芳,赢得未来。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曹爽的五步走战略已经顺利实现了前三步,但心中没有任何成功的快感。因为,对手司马懿还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只要司马懿不动,曹爽就难免心里发虚:老狐狸,你的闷葫芦里究竟卖什么灵丹妙药?
司马懿已经不敢再对曹爽有半分低估与怠慢。这个年轻人的表现,已经充分证明了一点:我够资格做你司马懿的对手。
但是,真正先下手为强的,不是曹爽,而是司马懿。
早在司马懿升为太傅之时,他就推荐老同僚蒋济担任空缺出来的太尉一职,等于在朝中安插了一个强有力的内应。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