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老谋子司马懿 > 低头做司马,人前勿露“狼顾之相”(2)

低头做司马,人前勿露“狼顾之相”(2)

  低头做司马,人前勿露“狼顾之相”(2)

  由于司马懿的勤恳敬业和为人低调,再加上曹丕的一力保举,他很快由文学掾转黄门侍郎转议郎转丞相府东曹属,最后升到丞相府主簿。

  司马懿平步青云的这段时间,发生了几件大事:

  建安十六年(211年),傀儡天子汉献帝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为丞相副(帝国的二把手)。如此看来,曹丕的世子地位似乎稳如泰山了。

  同年,西北马超、韩遂终于造反,曹操求计于贾诩;贾诩木木地说了四个字:“离之而已。”曹操用离间计,导致西北军内讧,马超大败。

  同年,刘备入川。

  同年,司马家再添新丁——次子司马昭出生。

  建安十七年(212年)春,傀儡天子汉献帝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一如汉朝萧何故事。

  给司马懿震动最大的是,建安十七年底,曹营首席谋主荀彧,死于随曹操东征孙权的途中。

  死因:自杀。

  荀彧,字文若,是汝颍世族的代表。他祖父荀淑,是老一辈的名士。荀淑有子八人,号称“八龙”,平均水平比司马氏的“八达”还高。

  荀彧少举孝廉,为汉官。他是个很干净的人,甚至有洁癖。荀彧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

  他的洁癖,还体现在政治上。董卓进京,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立即弃官如草芥,深藏身与名。

  二十九岁,这位干净、低调而身带香气的男子,终于邂逅了命中的主公曹操。从此以后,他消失在曹操的幕府之中,成为曹操背后的一个影子。每当曹操在战场上战无不胜,背后总有一个文弱的身影,在给他运粮、征兵,默默地支持。

  曹操为的是开创霸业,荀彧想的是兴复汉室。

  同床异梦,殊归同途。

  悲剧的种子,也许在两人亲密无间的蜜月期就已深深埋下。

  荀彧前后为曹操保举了很多人才,司马懿的入府,正是荀彧的功劳。因此,司马懿对荀彧印象很好,他把荀彧列为自己暗中学习的师长。不过,荀彧不能带兵打仗,是其一个缺憾。司马懿觉得,自己不能像荀彧一样,一辈子站在幕后;有机会定要像祖先一样,立功疆场。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似乎从主公身上,看到了当年董卓的影子。他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

  本年的五月,一些大臣在曹操的授意下,劝曹操进位为魏公,加九锡。表面上看不过是一种礼仪待遇,更深层意义上看,则是王莽以来的一个潜规则:加九锡是篡位的信号。

  荀彧坐不住了。

  一向低调而谦让的荀彧居然脸红脖子粗地指责劝进的大臣:“主公兴义兵以匡扶朝廷,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应该如此。”

  荀彧很清楚,自己实际指责的是谁。

  曹操更清楚,荀彧实际指责的是谁。

  曹操很生气。两个貌合神离了大半辈子的男人,终于要说再见了。

  这年,曹操出兵打孙权,荀彧照旧留守后方。仿佛和以前一样的亲密无间。

  有点不一样的是,曹操突然要求荀彧去前线劳军。荀彧很意外。他心中忐忑不安,却不好多问什么。他似乎有些预感,临行前把自己的文书手稿全部焚毁。他与曹操之间的一切机谋密划、一切因缘际会,都化作袅袅青烟,随风散去。

  荀彧刚走到寿春,曹操又来了命令:您不必到前线来了。荀彧感到不知所措。

  荀彧死在了寿春,时年五十岁。

  怎么死的?说法很多,罗列如下:

  《三国志》版本:“彧疾留寿春,以忧薨。”忧病而死的。

  《魏氏春秋》版本:“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猜出曹操的哑谜,自杀。

  《献帝春秋》版本:“彧卒于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曹操因为荀彧之前隐瞒汉室中的反曹谋划而忌恨于心,荀彧自杀。

  总之,荀彧非正常死亡。而且与曹操有莫大干系。

  王佐之才成绝响,人间不见荀留香!

  后来,功成名就的司马懿在回忆往事的时候,曾经这样赞叹荀彧:“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这近百年来的人物,没有及得上荀令君的。”(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

  那是后来司马懿的感慨,如今司马懿所得到的,是血淋淋的教训。反对曹操篡汉的人,即便劳苦功高如荀彧者,一样难逃死亡的下场。司马懿原先不知道如何在曹操手下自处,总觉得战战兢兢。现在他明白了。

  不怕领导不**,就怕领导没**。

  一个领导,总有一些**。比如曹丕的**是当太子,曹操的**是篡汉。但表现形式不是。就表现形式而言,曹丕是在曹操面前表现杰出,曹操是跟一干大小军阀斗。如果司马懿能帮助曹丕表现杰出,帮助曹操打倒大小军阀,当然很好,也能得到他们的青睐,但毕竟隔靴搔痒、事倍功半。

  所以,不妨直奔目标。

  荀彧没有白死,给司马懿留下了血的教训。司马懿决心以河内世族子弟的身份,积极推进曹操的篡汉大业。这个活儿,风险低,回报高,比沙场搏杀、帷幄决计,更能带来丰厚的效益!

  建安十八年(213年),荀彧尸骨未寒,曹操晋爵魏公,正式在汉帝国内建立了国中之国——魏国。但出人意料的是,曹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是谁,反而饶有兴致地对两个最优秀的儿子曹丕、曹植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试。

  司马懿明白,夺嫡的战斗开始了。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