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谋子司马懿 > 藏于九地之下,方能动于九天之上(3)
藏于九地之下,方能动于九天之上(3)
谁是非常之人?
如果你给出答案是司马朗,恭喜你,你已经学会历史的思维方式了。
如果你给出答案仍然是司马懿,恭喜你,你也是非常之人。
好吧,其实以上所说只是历史的思维方式的第一重境界;而杨俊所持的,乃是第二重境界:见微知著。
《易经·坤卦》云:履霜坚冰至——踩着霜,就应该想到坚硬的冰快冻起来了。怎么知道的?凭过去经验的总结,达到一定的火候,就可以洞察极其几微的征兆。
杨俊凭借的正是这样一门工夫。这门工夫在汉末有专门的名号,叫做“品藻”、“品题”、“品鉴”、“品评”或“人伦”。这门工夫来源于一项制度和一次事件。
制度叫做“察举制”,是汉朝的人才选拔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精英人才。当时还没有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制度,这就非常考验地方官员的眼力了,从而逼出了这门工夫。
事件就是前面讲的“党锢之祸”,简单来讲是士大夫联合起来反对宦官及其爪牙,从而形成了“清流”和“浊流”的区别。如何鉴别并褒扬清流、贬抑浊流,也就成了一项风气,这风气叫“清议”,是汉末清流对抗浊流的舆论斗争。
所以汉末看人特别准的人物很多,比如我们所熟悉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再比如主持“月旦评”(每月初一集中品评人物的活动)的许劭。杨俊也是其中一位。
如果刘备听到别人这样的夸奖,也许会惊讶地问:“您也知道世间有我刘备这么一号人物吗?”典型的渴望出名受宠若惊。
如果曹操,就算别人不夸奖他,他也要去逼迫那人夸奖他一番,然后大笑而去,典型的强横谲诈一代雄主。
而司马懿却心头一凛。
怎么理解这种心态?如果勾践正在卧薪尝胆,他最怕别人夸他有雄心壮志;如果豫让正在隐姓埋名打算行刺,他最怕在闹市之中被人认出说“豫让君久仰久仰”;如果曹操在感叹鸡肋,他最怕被人揭穿欲罢不能的心事;如果刘备正在菜园子里种菜韬光养晦,他最怕被人指着鼻子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老子都装鳖成这德性了,你还能看出我的英雄气来?太假了吧?
司马懿如果手头有权,一定要动杀机了。可他现在只是一介布衣,所能做的,唯有进一步和光同尘、加强修炼。
终于,觉得修炼得小有火候的司马懿有一天出关,正看到大哥司马朗跟一位客人在堂上聊天。司马懿收形敛迹,默默路过……同时听到客人正在对司马朗高谈阔论:
“令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不是你所能赶得上的啊!”(《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震惊了,抬起头看这客人是何方神圣。司马朗也震惊了,别过头看自己的弟弟是何方神圣。
司马兄弟四目对接,司马朗看到的是惊慌失措、灰头土脸的老二司马仲达。
司马朗扭回头哈哈大笑,不以为然。
司马懿却心头大震,因为他看清了来人的面目,知道刚才那句赞语定非虚言。
因为这位客人名叫崔琰,将来是曹操帐下主管人事选拔的头号人物。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