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通晓春秋之大义(2)
一个人的阅读范围和兴趣,可以深深决定或者反映这个人的内在性格和精神。想了解一个人,就看他读什么书。比如正在读本书的读者,一般来讲都是智慧与美貌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
考察汉末人的一般阅读书目,肯定与经书脱离不了干系。五经之中,司马懿所喜欢读的,我们也不妨做一个猜测:《易经》和《春秋》。
《易经》中包含了天地的大智慧,可以使人掌握宇宙的平衡之道。《春秋》近乎一本政治、军事案例教程。前面讲过,这两本书是汉朝人的高阶读物。
晋朝最喜欢八卦的《搜神记》作者干宝对司马懿的评语是“行数术以御物”,意思就是以易理来驾驭纷繁的世务。司马懿劝谏曹操“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乃是活用《易经》的原理。《易经》里“乘时顺变”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司马懿整整一生,使他总能抓住机遇占据上风。
司马懿读《春秋》,也有证据可循。他在后来对曹爽的定罪书上,引用了“君亲无将,将必诛焉”的《春秋》大义,可见对《春秋》很熟悉。
儒家著作而外,司马懿对道家也颇有心得。他在晚年曾经告诫子弟:“盛满者道家之所忌。”纵观司马懿一生,很有一点道家的权谋与风骨。
另外,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司马家的军人血统。
无论是他的远祖司马卬,还是爷爷的爷爷司马钧,都是著名的将领。从曾祖开始,才弃武习文。但是先祖们的军人基因,遗传到司马懿这一代仍然有所体现:一是身材高大,以至于司马朗十二岁应试童子郎的时候,被人误以为是成年人,而司马懿本人也是“天挺之姿”;二是家里留下了许多兵书战策。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司马懿有一天在家里闲着没事,就跑进储物间,在尘土堆积之中探宝(小孩子普遍爱干这个事情)。他发现了一副甲胄,那是祖上征战时穿的;他发现了武器,饱舔刀头血的利器;还发现了一堆发黄的卷册:兵法。
尘封已久,重见天日。
战斗是男人的天性。这些祖先留传下来的不祥之器,一定激发了埋藏在少年司马懿心底作为一个男人的狂野和热血。
司马懿熟读兵法,几能成诵。他后来有一次与曹爽论战,说:“兵书曰:成败,形也;安危,势也。”这里引用的话,正是活用了《孙子兵法·势篇》的论断。
另一次则是应对东吴侵略军的御前会议上,司马懿分析形势:“《军志》有之:将能而御之,此为縻军;不能而任之,此为覆军。”《军志》,是一部现在已经失传的古兵书。类似的内容,《孙子兵法》也作了引用,由此可见司马懿对各种兵书战策的熟悉程度。
一个人的早年阅读足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此人的一生。我询问过几位朋友,他们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结果惊奇地发现,该书内容几乎都与他们现在所从事的工作或学术兴趣相关,甚至与其性格也有莫大关联。如果您有兴趣,不妨也回忆一下您读的第一本书。古人云“慎始”,为孩子挑选第一本书,可不慎哉!
阅读兵法、史册和《易经》长大的司马懿,其性格与他的兄长和诸弟有所不同,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孟子曰:“知人论世。”我们再从之前的叙事中考察一下司马懿的成长经历,会发现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司马懿没怎么接受过父亲的教育和关怀。根据史书记载的蛛丝马迹,司马朗的成长,是父亲一手带起来的。而到司马懿出生之后,正是司马防事业的上升期。司马防作为京官,长期在京城任职,而司马兄弟则在家乡成了留守儿童,这对于司马懿的心灵和人格的健全是有隐蔽而深远的影响的。
第二,司马懿自小就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司马朗成名早,是远近闻名、光芒四射的神童。光芒的背后是阴影,司马懿就生活在这样的阴影里。别人提到司马懿的时候,一般不会叫司马懿,而是称呼他为“司马朗的弟弟”。没有名字的生活是苦闷的,但也足以塑造出一种低调而阴郁沉稳的性格来。
第三,司马懿的成长时期,社会剧烈动荡。他出生之前,两次党锢之祸使得社会风气虚伪而道德败坏;六岁的时候,黄巾起义;十一岁,董卓进京,关东诸侯军起,司马朗领着他四处逃亡。后来,司马朗被曹操请去当官,司马懿顶替兄长的角色,成为全家的顶梁柱。这就养成了他独立而重实利的性格和取向。
汉末衰世,已经是一个大酱缸,白丝进去,黑布出来,每个人都无处可逃。逃避的,成为隐士;反抗的,成为烈士。纯粹的儒生,已经无法生存和立足。只有掌握生存法则,才能在这口大酱缸中左右逢源。
既然选择活着,就要生存下去;既然选择入世,就要混出名堂。这就是乱世的血酬定律,这就是酱缸的生存法则。
尽管司马懿是标准的官二代,却毫无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尽管他的家族以忠君爱国的儒学世代传家,司马懿却没有那么迂腐。他无师自通了道家的权谋和兵家的手段。
具有这些不为人知品格的司马懿默默成长。《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司马懿这个时候的良师益友,除了他的兄长司马朗以外,还有一位高人奇士。
这位高人,正是孔明。不过他不姓诸葛,姓胡。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