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司马迁评传 > 七、四十年来台湾的《史记》研究

  七、四十年来台湾的《史记》研究

  台湾的《史记》研究,四十年来持续不断,每年都有新出的论文和专著。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发表论文400 多篇,出版专著40 余部②,这一成绩是很可观的,它说明了台湾学者的辛勤耕耘。台湾的《史记》研究队伍,也具有老中青齐头并进的特色。老一辈专家如徐文珊、王叔岷、钱穆、施之勉、劳乾等人是大陆去台的一批知名专家,有的已雕零。中青年学者大都是七十年代以后崛起的新秀,如《史记导论》的作者田博元、《史记解题》和《史汉关系》的作者吴福助、《司马迁之学术思想》的作者赖明德、《史记论赞研究》的作者施人豪、《司马迁的世界》的作者郑樑生等,他们己成为台湾《史记》研究的骨干力量。老一辈学者长于考证、校勘,中青年新秀注意引进西方的一些理论,从新的视角重新评价《史记》,涉及到了一些前人和大陆学者研究较少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台湾的老中青《史记》研究学者都十分活跃,水平也较高,普及的工作很出色,专题的工作很深入,这是值得尊重的。

  对《史记》开展白话今注今译、导读评介、选读精粹、新编故事、在大学开设专题课等等,都属于不同层次的普及工作,台湾的老中青学者都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出版了不少有分量的专著。《史记今注》有马持盈与劳干、屈万里两家,《白话史记》有60 教授合译本。此外,杨家骆的《史记今释》、徐文珊的《史记评介》,李永炽的《历史的长城--史记》,郑樑生的《史记的故事》,周虎林的《司马迁与其史学》,以及国学丛书本《史记精华》等,都是在台影响较大的读物。 60 教授合译的《白话史记》和马持盈的《史记今注》流传大陆,颇受学人注目。尤其是《白话史记》成为古典今译畅销书。台湾学者的普及工作带有自觉性和计划性,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在台湾兴起文化复兴运动,让《史记》这样的优秀名著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人人能读,个个能讲。如马持盈在《史记今注》的说明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他今注的目的就是"辅导读者能够轻松愉快的阅读《史记》,并进而引起其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加强其宣扬中华文化的能力"。《白话史记》的几例也说:"本书编译的目的在于求《史记》的普及化,适用于一般有基本文史知识的大众。"又说:"希望透过本书,有更多人有兴趣及能力研究《史记》原文,进而研究其它中国古籍"。这些说明鲜明地揭示了作者普及祖国文化精品的自觉性。1967 年7 月28 日,台湾成立了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倡导和组织下,大量的古籍被重新注释或翻译。台湾的《史记》研究成果,也正是在这种宏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出现的。

  台湾学者在大力普及《史记》的同时,在专题研究方面下的功夫很深,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学术论著不断涌现。综括言之,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借鉴和注目。

  其一,注重考证,功力厚实。台湾学者在考订《史记》方面的成果较多,如赵澄的《史记版本》,钱穆的《史记地名考》,张森楷的《史记新校注》,海屏的《史记的补续与改窜问题》,曲颖生的《史记八书存亡真伪疏辨》,高葆光的《史记终止时期及伪篇考》,李崇远的《史记篇例考述》,陈樑的② 该书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 年出版。

  《史记世家缀录》,阮芝生的《太史公怎样搜集和处理资料》,庞德新的《从考古资料看史记的几个问题》,吴福助的《汉书袭录史记考》,胡韫玉的《史记汉书用字考证》等等,都是各自在某一专题上用功取得建树的论著。对《史记》全书的文字、史实作校勘、考订取得突出贡献的应推王叔岷的《史记料证》和施之勉的《史记会注考证订补》。两位作者都是先在杂志刊发文章,而后结集出版。考证文字以系列论文形式见诸杂志,表明它写得很精粹。《史记证》对《史记》全书逐篇作料证,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

  字句整理。下分证成旧说、补充旧说、修正旧说、审定旧说、新出己见五目。(2)史实探源。下分史实来源、史实补充、史实参证三目。 (3)陈言佐证。主要是考证《史记》中的引文出处。 (4)佚文辑录,下分可补入正文者、可补入注文者、无从附丽者三目。(5)旧注料补。下分字句整理、位置审定、立说所本、佚注拾补四目。从料证的立目内容来看,体系博大。全书以作者创见为主,前人时贤之说与证无关系者,概不录引,重点突出。本书在台湾学术界享誉很高。刘本栋在《六十年来之史记研究》一文中评论说:"是书引证博赡,考辨精审。每一疑义,必求其至当而后己,使史公二千年来不白之旨,照然涣然。可谓不仅有功史学,抑且嘉惠士林矣!"《史记会注考证订补》,是施之勉订正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的一部力作。沈川氏之书是《史记》三家注问世一千余年后又一次集大成的集注专书,功绩不可抿没。但以一人之力搜采千余年来中日两国的学术成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错误和缺漏不可避免。该书问世后,受到我国多位学者的驳正。计有:鲁实先《史记会注考证驳议》,程金造《论泷川资言的会注考证》,钱钟书《管锥编》中有读《史记会注考证》58 则,钱穆有《评日人泷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张以仁有《读史记会注考证札记》等。施之勉的《订补》对泷川氏之书作了全面系统的补直匡正,用力之勤非上列诸书可比,因此在台湾学术界也博得很高的声誉。

  其二,对司马迁的学术思想作了广泛的探讨,挖掘较深。台湾学者不仅在《史记》的微观研究考证方面功力厚实,而且在宏观思想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就,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如黄俊郎的《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动机》、林宗霖的《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历程及其评价》,以及阮芝生的《试论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和《试论司马迁所说的"通古今之变"》,着重探讨了司马迁的作史动机和目的;阮芝生的《司马迁的史学方法与历史思想》、施人豪的《史记论赞研究》,分别从历史编纂学和论赞角度分析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邓璞磊的《司马迁政治思想之研究》评述了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孔庆宗的《史记货殖列传在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上的价值》,评价了司马迁进步的经济思想;周虎林的《司马迁的儒家思想》、洪安全的《孔子之春秋与司马迁之史记》、王基伦的《孟子与史记之关系》,比较深入地探讨了孔孟对司马迁的思想影响;汪惠敏的《司马迁对儒道二家思想之融合》,指出司马迁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很深;陈乃鼐的《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理论之研究》肯定了司马迁在历法学上的贡献,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几乎有关司马迁和《史记》中的所有问题,部有论文探讨,说明了台湾学者的思路是开阔的。同时还出版了对司马迁思想研究挖掘较深的学术专著。赖明德的《司马迁之学术思想》就是一部代表作。《司马迁之学术思想》全书十章,40 余万言,是一部恢宏大论。该书对司马迁生长的时代和社会,司马迁的读书游历和师友,司马迁撰写《史记》的心理背景,司马迁的经学,司马迁的史学,司马迁的诸子之学,司马迁的文学,司马迁的历学,司马迁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都作了深入的评述。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作者把司马迁放在广阔的大一统西汉社会和学术发展的背景之中,评论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很有说服力。全书议论风发,新见迭出,语言流畅,文笔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在台湾成为畅销书。

  其三,比较研究,细致深入。台湾学者,好作比较研究,对照互证,议论纵横。例如马班比较,就是一个颇感兴趣的课题。吴福助的《史汉关系》和《史汉体例比较》,刘安立的《从史记汉书儒林传比较司马迁及班固的思想》,徐复观的《史汉比较研究之一例》等论文,从不同角度比较马班异同,提出了新看法,分析十分细腻。例如《史汉比较研究之一例》长达六万言,分九个专题论证,对史汉两书的体例和文字一一列目比较,使人们在全面比较中能够清晰地看出马、班不同的旨趣和不同的风格。例如作者对史汉文字之比较,结论是:史公的文体疏朗跌宕,富于变化,文句的组成较为圆满,篇章的结构线索分明,照应周密。而班氏的文体较为质重简朴,缺少变化,结构的线索不甚分明,文字较《史记》为古奥。在叙事上,史公较精确而能尽量保存历史形象生动的原貌;而班氏渐流于空洞。对人物渐流于抽象化。但《汉书》中有的传也写得很绵密。由于作者的分析是建立在详实的比较基础上,故较为平实中肯。

  台湾学者的《史记》研究,硕果累累,非常丰富。由于海峡两岸的隔绝,介绍到大陆来的十分有限,上述介绍不免挂一漏万,不足以反映台湾《史记》研究的全貌。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也已逐渐展开。我们深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交流将会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学者携手齐进,一定会把《史记》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