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司马迁评传 > 八、人才观

  八、人才观

  司马迁第一个创造了以人为中心的纪传史,所以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理论的人才学论者。给人物立传,实际上就是对人才的发现。司马迁通过对众多历史人物功绩德行及其成长过程的记述,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他的人才学思想,而且往往在论赞中加以表述。

  1.立德立言立功者皆为人才。

  什么样的人,才可称为人才,古代思想家没有下过定义。司马迁的用语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太史公自序》说:"扶义■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传。"可以说这就是司马迁对人才的定义。《自序》揭示立篇旨意,喜欢用"嘉"字和"能"字。如"嘉仲悔过,作《管蔡世家》","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三十世家序目用了二十个"嘉"字,七十列传序目用了十八个"能"字,这一区别谨严的用字,表现了世家、列传的等级序列。诸侯为藩辅,将相乃爪牙。蔡仲悔过为藩辅,司马迁用"嘉"字以彰其善。商鞅以策谋辅秦立大功,司马迁用"能"字以扬其才。这些评论表现了司马迁对人才的珍惜,充分肯定了人才的社会作用。在《史记》人物传记的画廊里,除帝王将相之外,有儒墨诸子、刺客、游侠、医卜、诽优、商贾、食客等等社会各色人物。《货殖列传》记述盐铁巨商之外,有田农、货郎、脂、卖浆、洒削、胃脯、马医,甚至作奸犯科的掘冢、博戏之徒,都列入了人才的范围。显然司马迁是把百工技艺之人都视为人才,所以为布衣之士以及卑贱者立传,这是非凡的进步思想。

  什么是理想的人才?司马迁认为,那些为民立德,为事业立言,为国立功的人可以垂名后世,是对社会最有贡献的人。他说:"迁闻君于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②《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内容就是记叙这三方面人物的言行。

  从《史记》的具体记载中,立德的内容,大者指帝王的德政,小者指臣民的德义。如《五帝本纪》说轩辕"修德振兵",称高辛"其德疑嶷",称帝尧"能明训德",称帝舜"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六国年表序》称,"虞、夏之兴","德洽百姓"。《殷本纪》说,"汤德至矣,及禽兽"。

  《周本纪》说,周文王"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孝文本纪》说,"孝文施大德,天下怀安"。至于一般人立德,指尚义、重信。如为义献身的人伯夷、叔齐,救孤的程婴、公孙杵臼,反暴的刺客,扶危救困的游侠等。立功,指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人物。主体是指历代有建树的将相大臣,也包括社会各阶层的杰出人物,即医卜、星相、滑稽、货殖等。司马迁评论立功的人物,也以爱民为前提,如对秦朝酷烈将相的批评,与对汉初将相无为治国的赞颂就是生动的例证,不必引述。立言,指留下著作传世的人,以及儒林经师。司马迁把立言者排在第二位,但他对立言者的赞颂却是最高的。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傥非常之人称焉。"接着他历数了演《周易》的西伯,作《春秋》的孔子,赋《离骚》的屈原,著《国语》的左丘明,修《兵法》的孙膑,传《吕览》的吕不韦,写《说难》、《孤愤》的韩非。对传道授业的孔子,更是推崇备至,称为"至②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

  圣"。司马迁本人就是追步孔子"成一家之言"的立言者。

  2.自奋成才。

  人才从哪里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成长的,这是唯心与唯物认识的分野。儒家学说主张天才论。孔子说:"天生德于予"①,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①孟子更进一步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②汉代天人感应学说盛行,司马迁尚未完全摆脱天命论的影响,例如说刘邦就是得天命的大圣。但他主要强调人的作用,认为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时势造成的。他借陈胜之口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的名言。汉初将相多布衣之士,如萧何、曹参为小吏,陈平、韩信少时都是贫民,周勃织薄曲,樊哈是狗屠,灌婴是小贩,夏侯婴是车夫,他们都是秦汉之际的时势风云造成的。他在《樊郦膝灌列传赞》中说:"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所谓"附骥",指的就是乘时起事,追随刘邦成就了功名。

  个人成名,不排除机遇和幸运,然而发愤自强才是成功的根本条件。司马迁在《傅靳蒯成列传赞》中指出,阳陵侯傅宽、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等平庸之将,他们追随高祖刘邦攻城野战,诛杀名将,却"未尝困辱,此亦天授也"。所谓"天授",就是命运好。刘邦与项羽战,经常败北,傅宽等人是幸运者。但他们"操心坚正",忠诚于刘邦的品德却是成功的根本。司马迁又在《范睢蔡泽列传赞》中评论范、蔡二人在东方游说"至白首无所遇者",而入秦取卿相,可以说是"士亦有偶合",他们得到了机遇。司马迁感慨地说:"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为什么许多人得不到机遇呢?司马迁用"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两句当时流行的谚语来说明。没有飘然自如的长袖,就难以创作优美的舞姿,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就不可能得心应手地经商创业。这讲的是人才成长要有机遇。秦国图强招士,这一政治舞台给范、蔡二人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但是,"二子不困厄,恶能激乎"?范、蔡两人不在东方遭困顿,怎么肯西入秦国呢?这讲的是主观努力。机遇只能给勤奋自强的人。苏秦、张仪两人也是在失败中取得成功的。

  司马迁遭受腐刑备受人生奇耻大辱,隐忍苟活完成《史记》,所以他对于历史上自奋立名的人备加赞赏。他在《报任安书》中说:"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把修身立名推崇到极至,认为是人生道德的最高表现,就是强调自奋图强是成才的根本条件。

  3.主张任贤使能,颂扬治平天下的贤相良将。

  司马迁人才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得贤才者得天下,主张用贤相良将以治平天下。《刘敬叔孙通列传赞》引谚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治平天下需要众多的贤才。《楚元王世家赞》又说:"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也!"三代的兴亡如此,春① 《与挚伯陵书》,载皇甫谧《高士传》,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① 《论语》第七《述而》。

  ② 《论语》第十七《阳货》。

  ③ 《孟子》卷十《万章下》。

  秋列国的争战如此,楚亡汉兴尤其如此。司马迁批评汉武帝用人不当,主观决策,"是以建功不深"。他十分感慨地说:"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①由此可见,司马迁对于贤相良将治平天下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把用人得失强调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殷周之际,纣王昏乱,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王子比干谏,不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西伯乘机灭饥国。大臣祖伊奔告纣:"维王淫虐用自绝,故天弃我,??今王其奈何?"纣王拒谏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深深叹息说:"纣不可谏矣"①。其后,武王观兵孟津,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说:"纣可伐矣。"武王说:"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又过了两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说:"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①。一战而灭纣。春秋时,齐桓公得管仲、鲍叔、隔朋,高惺,"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②。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③。战国时,燕昭王用乐毅为将,率兵伐齐,势如破竹,下齐七十余城,唯莒城和即墨不下。燕惠王逐乐毅,齐田单施奇计,用火牛攻燕军,"遂存齐社稷"④。秦国的富强,更是得人才以兴的典型。战国之世,司马迁写了二十一个传,秦国人物就占了九个传。《商君列传》、《张仪列传》、《樗里子甘茂列传》、《穰侯列传》、《白起王翦列传》、《范睢蔡泽列传》、《吕不韦列传》、《李斯列传》、《蒙恬列传》等九传都是记载秦之所以兴的贤才。秦孝公用商鞅,民富国强;秦惠王用张仪,连横告成;秦昭王用白起,破赵长平;范睢建远交近攻之策,南拔楚鄢郢,北困三晋,东破齐,各个击破了东方六国。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在李斯、王翦、蒙恬等人的辅佐下,终于一统天下,北却匈奴;反之,东方六国,楚王流放屈原,地日以削,魏不用信陵君,赵杀良将李牧,导致国家速亡。当苏秦拜六国相之时,秦人不敢东出函谷关者十五年。齐王用奸佞之后胜,"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攻秦,秦以故得灭五国。五国已亡,秦兵卒入临淄",齐亦亡⑤。

  楚亡汉兴,用人的得失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萧何、曹参、留侯、陈平、周勃、张耳、彭越、黥布、韩信、卢绾、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等一大批贤相良将佐刘邦打天下,真是人才济济。项羽手下的贤才都跑到刘邦那边去了,剩了一个范增还不用,成了孤家寡人。

  值得注意,司马迁记叙贤相良将的治平作用,总与"天"字相连。这是接受"天人相与"说影响的流露。但司马迁更重视人为而不信天命。他对项羽战败,引"天亡我"以自解的言论,直斥为"谬",这是人们熟知的。又如写纣王一味迷信得天之助,不施善政,不用贤才,结果天命就完蛋了。看来,司马迁是继承了孟子的以民心视天心的思想观点而作了积极的发挥。又① 《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

  ①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赞》。

  ① 《史记》卷三《殷本纪》。

  ② 《史记》卷四《周本纪》。

  ③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④ 《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

  ⑤ 《史记》卷八十二《田单列传》。

  如前引《楚元王世家赞》,是发挥《中庸》的一个观点。原语是"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带有浓厚天人感应的宿命论色彩。司马迁赋以"君子用,小人退","贤人隐,乱臣贵"的历史内容,接过古代人们天命论的语言,改造灌注以具有唯物主义的新思想,对历史的成败盛衰提出了合理的新解释,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司马迁赞贤才为君子,称他们的用世是国家的祯祥;斥乱臣为小人,说他们的尊贵是社会的妖孽。他一往情深地称赞屈原的崇高品德可"与日月争光",读其赋,悲其志,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①。因为屈原忠君爱国,他同邪恶势力作了决不妥协的斗争,与人民的爱憎一致。反之,对暴虐人民的成功者,如辅秦富强而一并天下的商鞅、王翦、李斯等人,既颂其功业而贬其德行,亦是表现人民的爱憎感情。可以说这些思想是《史记》人民性之一。4.不同凡俗的德才兼备观。对人才的要求"德才兼备",这是古今同论。贤人政治本来是儒家的传统主张,孔子论为政就说:"举贤才。"②又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①儒家也讲德才兼备,但强调用人以德为先。儒家之德以忠孝为本,礼义为耻,所以在实际政治中,以愚忠愚孝之人为贤才,因此封建统治者总是用奴才而不用人才。司马迁颂扬德才兼备,但对人君更要求德,而对忠臣良将则要求才。司马迁认为人才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不求全责备。他写的许多历史人物都有缺点,甚至有恶行,并对缺点和恶行进行猛烈的抨击,但却不埋没他们的功绩。例如吴起杀妻求将,品行可谓大恶,但魏文侯却看重他的军事才能,用为西河守,秦人不敢出。又如白起杀降,陈涉诛故人,陈平盗嫂受金,他们都不是完人。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些例证,举不胜举。扬雄《法言·君子篇》说:"多爱不忍,子长也!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李长之先生指出,"司马迁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司马迁最爱才。司马迁举称他爱的才为奇士。"②这一评论是符合实际的。司马迁对于人才,不论门第尊卑,也不管职业高下,只要是奇才,就为之立传颂扬。至于他倾心颂扬的陈涉死国,伍子胥雪耻,荆轲抗暴,游侠犯禁,这些人的奇行异趣,都是向国君、帝王挑战,要改变不合理的社会,更是突破了传统愚忠愚孝的德行界限,远远地超越了时代,闪耀着民主性的光辉。

  5.司马迁人才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中国古代的人才学研究,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春秋战国之世,列国纷争,变法图强,打破了世卿世禄的门第垄断,时势需要,各种各样人才脱颖而出。列国争相招揽人才,"至有画半策而绾万金,开一说而锡琛瑞。或起徒步而仕执,解草衣以升卿相。"③战国四公子养士,鸡鸣狗盗之徒皆得以展其所长。孔子及诸子百家开门授徒,实际是进行人才培养。儒家贤人治国的理论就是一种人才学思想。墨子也提出了"尚贤"的主张。但这些"尚贤"的主张,只是一般的理论阐述,儒家"尚贤",着重是道德修养,严格说还不具备人才学理论。发展到汉儒,提倡以礼义防人欲,更是抹煞人才成长的① 《史记》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

  ②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列传·赞》。

  ① 《论语》第十三《子路》。

  ② 《论语》第二《为政》。

  ③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第93 页,三联书店1984 年版。

  理论。但是汉武帝的功业,造就了大批人才的成长。司马迁的人才学思想,主要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历史总结中形成的。他继承了儒家的思想资料而大大地向前发展。司马迁哲学历史观的二元论在人才学思想上也有突出的反映。他主张人才不是天生的,是时势造成的,但又没有完全脱离天命论的色彩;他认为民心向背对历史的发展起最后决定性的作用,却又认为得人才就能得天下,宣扬英雄史观。司马迁人才思想最杰出的成就,是论证了人才的成长需要磨炼,既强调机遇的客观条件,更重视自奋立名的主观努力。司马迁的人才思想,既通过评论,而又更是通过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的,深奥之理变得十分亲切而通俗。这些都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