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司马迁评传 > 二、重振天官学

  二、重振天官学

  《史记》中的《天官书》与《历书》,是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相继,总结和发展了的古代天文学。《太史公自序》载司马谈临终遗言:"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司马谈既为太史令"掌天官",又"学天官于唐都",重振天官学,则《天官书》的写作成绩应首推司马谈,所以在这里集中谈天官学。关于历法学,在本书第五章关于司马迁制定太初历一节中再讨论。

  1.《天官书》总结天文学的杰出成就。

  《天官书》中的天象记录极为丰富,不但有恒星、行星、太阳、月亮、日食、月食,以及太阳系其他天体流星、彗星等的记录,还有这些天体的变化和形态描述。除了天体,还有极光、黄道光、风、云、雷、电等地球物理现象的观测。从天文学角度看,《史记·天官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百科全书,是世界上罕见的天文学史文献"①。司马谈和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

  《天官书》总结天文学的杰出成就,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记载了大一统结构的五百五十八颗恒星。《天官书》把北半球中纬度可见的星空,分为五宫,奠定了我国特有的星空划分与恒星命名的完整体系,可称之为五宫星官体系。

  中宫。以北极星为中央,包括北斗七星的拱极区,划为中宫,有78 颗星,组成天帝居住的巍峨宫阙。"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天极,就是地球地轴与人们视觉中的天球面的交点,现代天文学叫赤极。位于赤极或紧贴赤极的星便是天极星,也就是北极星。赤极位置不是固定的,有一个长周期为15800 年的摆动。今天的北极星是小熊山a,《天官书》中称作正妃的星。在司马迁时,北极星是小熊β。这两颗星都是二等星,是天极中的明星。众星拱北辰,在垦空中非常引人生目,伴随地上世袭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人们把天上的北极星称作"太一"。太一,也写作"太乙","泰一",即第一大星,被尊为天帝,是天神中最尊贵的至上神。定下太一帝星后,必然的逻辑,"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后勾曲四星,末大星正妃,余三星后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皇帝为紫红服色,太一帝星,正妃大星,都明亮略呈红色,更加合符星占家的附会想象,所以命名为紫宫。太一星又称紫蔽星。这样,中宫星官,有天帝、后妃、三公、藩臣、宿卫,俨然酷似地上秦汉大一统的宫仪政制。中宫,即天上的宫廷大内。

  东宫。东方角、亢、氏、房、心、尾、箕等七宿,构成苍龙之象为东宫,有94 颗星。东宫是天帝的布政之所。心为明堂,房为天驷,角为帝廷,亢为疏庙,氏为天根,尾为九子,箕为敖客。

  南宫。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等七宿,构成朱雀之象为南宫,有135 颗星。南宫是天帝的别宫,后妃的住所。人间皇后称凤凰,朱雀即是红色的风凰,真是譬喻巧妙。轩辕星就是帝后。南宫还有将相、藩臣、诸侯与士大夫。南宫位于黄道左右,为日月五星出没之所,故又称为"三光之廷"。西宫。西方奎、娄、胃、昂、毕、觜、参等七宿,构成白虎之象为西宫,① 辕固生与黄子的辩论,详载于《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

  有117 颗星。西宫为天帝的车库、粮仓及牧苑场。

  北宫。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等七宿,构成玄武之象为北宫,有134 颗星。北宫是天帝孙女织女的住所。北宫危宿象屋顶,营室为清庙,牵牛为牺牲。王良五星为御马星官,旁有天马。营室南众星为羽林军。

  五宫星官体系,是一个大一统的世界,秩序井然,等级森严,这是秦汉大一统政治在宇宙观上的反映。"天人感应"之学由此而建立。在科学上,这个统一的星官体系,结束了战国时期星占家不同体系的对立,确定了恒星的位置,既保存了前人对恒星认识的成果,又为后代天文家观测提供了观测的格局和依据。宋时恒星数已增至1440 颗,而记载格局仍宗《天官书》,一直到明清。

  (2)认识了月食现象的周期规律。《天官书》说:"日月薄蚀,行南北有时,此其大度也。"又说:"月食,常也。""凡百一十三月而复始。"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个交食周期数据。

  (3)认识了五大行星运动中的逆行和留的规律。行星在天空中自西向东运行称"顺行";反之叫"逆行"。太阳系的所有行星,都是自西往东绕日运行,本无顺逆。由于地球不在太阳系的中心,各行星绕日运动的快慢不同,因此从地球上看行星的视运动就有顺逆。内行星呈现柳叶形,外行星呈现S形的周期运动。在司马迁以前,甘公、石申的五星占,只把火星、金星的逆行视为正常。《天官书》记载五星的逆行,均视为正常,说明比甘、石星经的观测推进了一步。

  (4)记录了恒星的颜色、亮度和亮度变化。《天官书》说:"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黄,比参左肩;苍,比参右肩;黑,比奎大星。"意思是说,金星呈现白色,类似天狼星;呈现红色,类似心宿主星;呈现黄色,类似参宿左侧第四星;呈现蓝色,类似参宿右侧第五星;呈现黑色,类似奎宿大星。也就是说,天狼星、心宿主星、参宿四、参宿五、奎大星,分别是白、红、黄、蓝、黑五种色彩亮星的标准。据现代天文学观测,除参宿四,均与实际相符。参宿四,现今呈红色,而不是黄色。这是恒星演化造成的现象。该星在一千多年前,它的本体抛出大量气体壳层,膨胀速度每秒为11-17公里,气壳现在约已膨胀至该星半径的600 倍处。恒星大气的高速膨胀,造成恒星表面温度降低,从而导致恒星颜色变红。此外,《天官书》还注意到恒星的亮度,把星分成大星、明星、一般星、若见星、若不见星等类别,留下了一个原始雏型的星等概念。

  (5)对灾变恒星作了记录。灾变恒星指爆发型变星。几天之内亮度增加几千至几万倍的叫新星,几天之内亮度突然增加几千万至几亿倍的叫超新星。《天官书》所载客星,有的是现代天文学尚在探索的不明飞行物,有的就是新星或超新星。如《天官书》云:"国皇皇大而赤,状类南极。"即国皇皇星,它突然出现在天空,红亮得象南极老人星,这可能就是一颗爆发变星。《天官书》对灾变客星的记载,启迪后世天文学家对特殊天象的注意,使我国历史上有几次超新星爆发记载,受到全世界夭体物理学家的注意。(6)对异常天象的描述,为研究古代天象提供了意义重大的参考资料。

  例如彗星多变而常见,是引人注目的天象。古人不了解彗星的本质,对它很神迷,而以形态不同来分别命名,产生许多异名,如天棓、天、天枪等。《天官书》将这些异名天象同列于彗星的段落,指出它们类似蓄星。对昭明星、蚩尤旗和长庚星的描述,也类似替星。还有极光、黄道光、流星、火流星、陨星等发生于地球大气层的天象,《天宫书》作了具体描述,为研究这些天象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例如《天官书》对格泽星天象的描述,据研究就是天文学上的黄道光现象,这比西方天文学家的记述早了十多个世纪。

  2.《天官书》产生的历史基础。

  首先,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恩格斯说:"自然科学各个部门的顺序的发展,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①《天官书》:"大史公曰:自初生民以来,世主易尝不历日月星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五帝本纪》写黄帝、尧、舜等远古时代,观测天象就是最重要的国家大政策。《天官书》列载了历史上的著名天官学家。司马迁说:"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苍弘;于宋,子韦;郑则神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赵,尹皋;魏,石申。"文献记载,保留在《诗》《书》《易》等著作中,反映三代时期人们认识的恒星,有五十多颗。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春秋》、《左传》、《国语》、《礼记》、《月令》、《尔雅》、《周礼》、《楚辞》、《夏小正》、《考工记》等记载的恒垦,去其重复,新增的星数有一百四十多颗①。战国时留下的天文著作有甘德的《天文星占》八卷,石申的《天文》八卷,司马迁时尚能看到完本。唐代《开元占经》引《石氏星经》有七百多颗恒星①,其中有121 颗星有测量定位。考古发掘,长沙马王堆出土有汉代天文学《五星占》。此外,还有各种纬书也载了天象资料。顾实云:"《天官书》词致古奥,自成一种文字,此必出于甘、石之传,非司马子长所能自造。"②此论极是。如果没有从春秋战国以至秦汉间天文学的发展,司马谈、迁父子是不能凭空写出《天官书》的。

  其次,考验行事,使司马氏父子具有科学的精神。尊重事实,承认自然界和社会活动的客观现象,这是一个科学家和历史家取得成就的立足点。在这一点上《天官书》有生动的记载。司马迁十分强调观测的重要,并亲自考察百年以来的"行事",得出"五星无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尝盛大而变色;日月薄蚀,行南北有时"这样的承认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这是相当进步的思想。又,司马迁载天人感应,强调重人事,而不是宣传"畏天"。在结尾"日变修德"一段中,明确地说:"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强调统治者在"天变"面前修德、修政的重要作用,重视人心向背,这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先进思想。

  其三,《天官书》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心血结晶。《天官书》中"太史公曰"一段赞文1211 字,可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太史公曰"至"然后天人之际续备",是司马迁转述父谈语,接着"太史公推古天变"以下是司马迁的续论和发挥。这一部分又分为两段,即第二段,第三段。"太史公推古天变"至"皆以为占"为第二段,与第一段议论重复,但更详细,显系司马迁对父论的阐释、补充和发挥。"余观史记"以下为第三段,是司马迁的总结,直接表示自己的观点。"余观史记,考行事,百年之中",是① 杜升云:《司马迁的天文学成就及思想》,收入《司马迁和史记》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7 年5 月出版。①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23 页。① 吴其昌《汉以前恒星发现次第考》,载《真理杂志》第1 卷3 期,1944 年。② 《石氏星经》所载恒星多于《天官书》,应是后人的增益。

  司马迁的典型用语。又《天官书》述汉兴以来天人感应之变,至太初"兵征大宛"而讫,恰在百年之中。司马谈卒于元封元年,距汉之建立不足一百年,当然不能下及太初之事。显然,《天官书》成于司马迁之手。但重振家学天官者为司马谈,而论赞结构又留下司马谈作史痕迹,所以《天官书》是父子两代长期积累,共同的结晶,因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我们再进一步细审《天官书》赞文,可以发现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差异。在研究方法上,司马迁比司马谈更重现实。"为国者必贵三五",这是司马谈之言。三五是讲长周期的天运变化,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这样的天运周期比较虚渺。"为天数者必通三五",这是司马迁的观点。他认为三光五气这八种夭象变化,是经常发生的,更要注重观察研究。司马谈讲"天人之际续备",司马迁说:"则天官备矣",就表现了两人研究天官的思想倾向的差异。司马谈更注重天人相与,而司马迁更注重天文科学本身规律的探索。司马迁比其父司马谈的唯物主义思想更多一些,历史观也更进步一些。但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复兴了绝世久远的家学,而又发凡起例创作《天官书》,总结天文学,因此,研究司马氏天官学,不能不首举司马谈。这就是本节内容系于司马谈一章的理由。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