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纵横捭阖:斯大林 > 第十一章 战争风云

第十一章 战争风云

  法西斯蒂太猖狂,耀武扬威耍刀枪;痴心要吞全世界,狼烟四起众惊慌。

  正当苏联人民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战争风云骤起,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已经形成,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加紧扩军备战,肆行侵略,对世界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斯大林号召苏联人民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加快农业集体化,特别是加快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建设,全国开展了斯达汉诺夫运动和“时间啊,前进!”的劳动竞赛。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相对和平时期,这个和平只是前后两次世界战争之间的“暂时休战”,它实际上是下一次世界战争的准备时期。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帝国主义列强完成了一次对世界的重新瓜分。这次瓜分是和当时的实力对比相适应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实力对比很快发生了变化,它们在战后形成的相对均势被打破,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必然再次提上日程。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德国实力的迅速恢复。德国虽然因为战败而被严重地削弱了,但它还是一个欧洲大国,拥有6000多万人口,有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但是,单靠德国本身的力量,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恢复实力是不可能的。德国的再度崛起,是和美、英垄断资本的扶植分不开的。由于大量的外国资本同德国巨大的工业潜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德国帝国主义很快东山再起,回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德国的扶植是多方面的,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道威斯计划”所起的作用。这个计划是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所属的一个专家委员会提出来的。这个计划为外国资本进入德国打开了大门。据统计,在1924 年至1932 年间,投入德国的外国资本达318 亿多马克。德国利用这些资本恢复了信贷制度和商品流通,恢复了生产,更新了工业设备,实现了主要工业的现代化和合理化,使德国很快地恢复和发展了自己的重工业,首先是冶金工业和军事工业,重建和加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西方垄断资本还在技术、装备、燃料和原料方面支持德国,帮助德国获得提炼人造汽油和人造橡胶的先进技术。1933 年2 月1 日,美**火托拉斯杜邦·德·尼·摩尔公司,更不顾凡尔赛和约关于禁止德国输入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的规定,同德国缔结了一项出售军火的协定,把飞机发动机和战斗机出售给德国。不久,英国的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也同德国签订了出售军火的合同。英国及其自治领向德国提供了它所需要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合金等战略物资;美国向德国大量供应石油;德国需要的生铁、废铁、铁矿石,也是英、法等国提供的。

  因此,在1921 年至1929 年间,德国工业生产平均以每年7.1 %的速度增长,而英国在同一时期的每年增长率只有1.7 %。到1929 年,德国的工业总产值以及钢、铁、铝、电力等的生产已经超过英法,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德国资本的集中和垄断有了很大的发展,蒂森、克虏伯、法本等一小撮垄断巨头完全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他们对德国重新军国主义化和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起了重要作用。

  在逐渐恢复经济实力的同时,德国统治阶级竭力摆脱凡尔赛和约的束缚。

  1924 年9 月,德国政府正式向战胜国提出下列要求:接纳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并给予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解除德国的战争责任,给德国殖民地委任统治权,修改凡尔赛条约有关军备的条款。

  1925 年10 月,英、法、德、比、意、波、捷七国在瑞士洛迦诺召开的会议,对助长德国的扩张野心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次会议确定了德国西部的边界,但却向德国敞开了向东方邻国和苏联侵略扩张的大门。会议还决定让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这样,德国就在政治上取得了和战胜国平等的权力。洛迦诺会议是帝国主义列强企图在凡尔赛条约的基础上调解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在政治上纵容德国向东方扩张的会议。这次会议是德**国主义复活的里程碑。斯大林指出:“洛迹诺公约是为新战争配置力量的计划”,它“孕育着欧洲的新战争”。

  在恢复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同时,德国还采取种种手段重整军备。

  1928 至1929 年间,德国开始秘密地建造飞机、装甲车和坦克。到1929年底,德国已有12 个飞机制造厂,6 个飞机发动机制造厂,在研制坦克方面也取得了成果。它还秘密地在西班牙等国建造潜艇和其他军舰,并积极从事军用化学、人造汽油等方面的研究。德国利用西方列强憎恨社会主义苏联的心理,大谈“苏俄威胁”,抱怨自己“毫无防御能力”,要求撤消对它的军备限制,实行军备平等。于是,在日内瓦裁军会议期间,英、美、法、意、日五国政府首脑会议便于1932 年12 月通过决议,原则上承认了德**备平等的权利。在同年举行的洛桑会议上还正式取消了德国的赔款义务。

  1933 年1 月,希特勒被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捧上了台,当上了德国的总理。

  希特勒上台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重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一个重要标志。希特勒上台后,立即实行法西斯的极权政治,血腥镇压德国**和劳动人民,疯狂推行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大力扩军备战,制造舆论,准备冒险发动战争。

  希特勒就任总理后的第二十八天,即1933 年2 月7 日,精心策划了国会纵火案,嫁祸于德国**。6 周之内,逮捕了德共领导人和积极分子18000 余人,取缔了德共在议会中的所有席位。随后,社会民主党及其他资产阶级政党也相继被迫解散。希特勒还禁止在德国成立新的政党。1933 年底,希特勒宣布“党和国家合一”,使国家政权完全成为纯粹党的权力机构。1934 年8 月,德国总统兴登堡病死,希特勒兼任总统,自称国家元首,实行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后,立即把国民经济纳入战争的轨道,提出“大炮代替黄油”的口号,加速国民经济军事化。军费迅速上升。从1933 年开始的6 年半时间内,德**费支出高达900 亿马克,占同期国家预算支出的3/5 。

  1934 年8 月,希特勒秘密下令把陆军限额从10 万人扩充到30 万人。

  1935 年3 月,德国空军正式宣布建立,德国飞机的产量迅速增加,1934年生产飞机约2000 架,1938 年增至5200 架。

  1935 年3 月,德国还正式发表了重振军备的宣言。

  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希特勒大造反革命舆论。学校教育全力灌输“优胜劣败、弱肉强食”的法西斯理论。希特勒想把德国青年培养成“全世界都望而生畏的青年。”他说:“我需要看到的是具有强烈主动性的、主人翁气概的、不胆怯的、残忍的青年。绝不许他们软弱和温和。我要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骄傲的神色和猛兽般独立的光辉。”德国法西斯还编造了一套极端反动的种族理论。说日耳曼民族是“地球上最高级的人种”,应当统治其他民族。

  希特勒叫嚣:“我们要精选一个新的统治阶层,这个阶层不知温和为何物;这个阶层将认识到自己属于优良种族,因而有权统治别人;这个阶层将能毫不动摇地夺得并坚守它的统治权。”希特勒还伪造德国“人口过剩”的理论,说消除“人口过剩”的唯一办法就是夺取“生存空间”,要“集结全民族政治力量”去“寻求新的生存空间”。怎样夺取“生存空间”呢,他说,“要解决德国问题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动武,要动武而又想一点风险都不冒是不可能的。”希特勒扬言要用刀剑去“征服土地”。“任何人要是胆敢对我们的这一行动加以阻挠,我们就要把他撕成碎片。只有当德国重新用它自己的刺刀尖来保卫自己的时候,我们的权利才能获得保护。”希特勒还竭力煽动**反苏,制造赤色苏联“威胁”的谎言,表示德国重振军备是为了反对苏联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假惺惺地宣称,德国增加军队是为了“维持和平”,并表示,德国的军事力量“绝不愿为战争攻击之用”,以取得英、法的支持。与此同时,德国宣布实行国防军法,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将军队和警察扩编为12 个军,36 个师,约50 万人。

  1936 年3 月,希恃勒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派兵进入莱因非军事区。这是一项带有很大风险的军事行动,因为这时德国实力虽有增强,但希特勒羽毛未丰,尚不足以同英、法一战,正如希特勒以后所供认的那样,在进军莱因区以后的48 小时,是他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向莱因区进军,德国只好忍辱撤退。然而,法国对德军进驻非军事区没有采取任何认真的措施,而英国则采取纵容的态度。就这样,希特勒以区区4 个旅的兵力探明了英、法的虚实,摸到了底细。德军进占了莱因非军事区,《凡尔赛和约》所给予德国的限制和束缚也就荡然无存了。同年7 月,德国伙同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至此,地处欧洲心脏地区的法西斯德国就变成了最危险的世界战争策动者,成为欧洲的战争策源地。

  意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个用武力向外实行侵略的欧洲国家,又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帮凶。意大利经济基础薄弱,在1929 年经济危机之后,预算出现巨大赤字,全国失业人口超过100 万。为了摆脱危机,墨索里尼极力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加紧扩军备战,企图通过武力进行扩张,掠夺市场和原料产地,进一步同英、法抗衡。意大利为了重新分割东非与北非的殖民地,独霸地中海,控制红海通向印度洋的航路,以削弱英法与亚洲及殖民地的联系,发动了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5 年10 月3 日,意大利出动20 万大军,从北、东、南三路侵入阿比西尼亚。阿**民奋起反抗。1936 年5 月,意大利占领了阿比西尼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阿比西尼亚皇帝海尔·塞拉西流亡英国。意大利侵略军以历时7 个月,死伤14 万人的代价占领了阿比西尼亚,并将其与意属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合并,组成意属东非帝国。

  意大利侵占阿比西尼亚全境后不久,又伙同德国对西班牙内战实行了公开的武装干涉。本来,德、意之间存在着矛盾。

  1934 年希特勒企图染指奥地利,遭到英、法的反对,意大利也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一度陈兵意奥边境,使希特勒不得不知难而退。事后,意大利感到在争夺殖民地势力范围的斗争中,主要对手是英国和法国,意大利需要有德国支持,以对付英、法。而德国在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时,也给予了积极支持;希特勒还曾访问罗马,当面吹捧过墨索里尼,两国关系有了重大改善。

  在武装干涉西班牙时,两国关系更加密切,并在1936 年10 月签订了共同协定,结成了“柏林—罗马轴心”。

  在东方,日本统治阶级在政治上实行法西斯化的同时,在经济上也加快了军事化的步伐。从1931 年起,日本的军事预算年年上升,1936 年达到10.7亿多日元,占财政支出的47%以上。日本政府还颁布和修改了许多法令,加强了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控制,逐步将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日本的军事工业急剧膨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畸形上升。构成军事工业基础的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在1931 年至1936 年间增长了2.5 倍。生铁产量,1931 年不足16 万吨,1936 年增至200 万吨以上。1934 年初,日本统治集团以国家垄断企业八幡钢铁厂为中心,把属于三井等五大财阀的钢铁公司合并,组成庞大的日本钢铁公司。日本经济军事化的过程,也是垄断资本扩大的过程。到1936年,大垄断企业特别是重工业部门,一般都控制了各该部门总产量的一半以上。从1932 年至1936 年,财阀控制的企业接受政府军事订货达55 亿日元之巨。经济军事化促进了财阀同军部的勾结,为扩军备战创造了条件。日本军队得到大力扩充,装备有了很大改善。

  1930 年,日军人数为23 万人,到1936 年达到38 万人。海军总吨位超过150 万吨。

  日本强化法西斯统治和实行经济军事化的目的,是为了对外实施侵略扩张,它的侵略目标首先是中国。

  1931 年9 月18 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沟的南满铁路,反诬中国“袭击”日军,并以此为借口,向中**队发动猛烈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在日军进攻面前,蒋介石密令不准抵抗,30 万东北军不战自退。在事变后4 个月里,日军侵占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白山黑水间的大好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1932 年,日军又在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中**队第十九路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奋起抵抗,粉碎了日军占领上海的企图,史称“淞沪之战”。同年3 月1 日,日本帝国主义炮制了伪满洲国,并要国际联盟承认。

  翌年,日本以国际联盟拒绝承认伪满洲国为借口,宣布退出国联。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全境后,逐步向华北地区蚕食。1933 年1 月初,占领了中国东北和华北之间的咽喉要地山海关,3 月又侵占热河省(今内蒙、河北省之一部),并逐步扩大在华北的侵略活动。

  1936 年11 月25 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产国际协定》,两国结成了侵略联盟。1937 年7 月7 日,日本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制造“芦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就这样,日本逐步成为亚洲战争策源地,首先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

  30 年代后半期的国际形势不仅令人忧虑,而且十分险恶。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迫近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军备竞赛。从1934 年到1936 年,日本的军费在国家预算中的比例从43.4%增加到70%,而德国从21%增加到67%,意大利从20%增加到52%。

  面对这种情况,斯大林承受的压力愈来愈大了。他相信战争已迫在眉睫,苏联在东西两面都受到威胁,而且很可能在它还未来得及积聚力量之前大战就爆发了。正是出于这一考虑,他命令加快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加快国防建设。他多次指出“落后就要挨打”,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凡尔赛条约只不过是两次战争之间的停火协定。他密切注意西方的动向,寻找即将来临的冲突的早期征兆。

  斯大林希望战争将局限在资本主义阵营之内;但是,又必须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如果苏联一旦遭到进攻,红军就要坚决反击,把敌人消灭在入侵的土地上。根据斯大林的倡议,联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红军的决议,强调必须开展全面提高红军战斗力的工作。

  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国防人民委员部对红军和后备队进行了认真的全面的训练。当时担任国防人民委员的伏罗希洛夫在党的一次会议上说:“技术的进步,军队结构的变化,都预示着未来的冲突将采取新的形式。目前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在未来的战争中,前方和后方的概念将失去其意义。飞机、坦克、化学武器这些战斗工具将不理睬过去的界限,或者说,旧概念中前线的界限对这些武器来说已不适用了。”伏罗希洛夫一方面高度估价军事技术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同时他又经常强调,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武器,而是人。他指出,“可以认为,工业化在未来的武装冲突中将发挥最大的效用。

  但是,军队指战员的作用,人的作用,过去是,将来仍然是主要的、决定性的。因此,我们的红军,从战士到高级指挥员,具有相当训练有素的战斗力是很重要的。”斯大林在处理外交政策中,表现了极为谨慎、克制和现实的态度。他需要时间来加强苏联的工业和军事力量。在东西两面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他力图扭转或至少推迟必将爆发的战争。为此他推行一项集体安全政策。30 年代初期,苏联同波兰和芬兰谈判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1933 年6 月在伦敦举行的世界经济会议上,苏联外长建议签订一项多边互不侵犯条约,这导致苏联同它南面和西南的所有邻国都签订了条约。此举对维护苏联的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尽管苏联和中国于1932 年恢复了外交关系。但1931 年9 月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在远东就给苏联的利益与安全构成了一种严重的威胁。

  斯大林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俄国在1904 至1905 年的日俄战争中所蒙受的耻辱仍记忆犹新。尽管日本人多次挑衅,他们仍然“泰然自若,不动声色”,表现了“顽强的克制和极大的耐心”。斯大林最担心的危险是日本人会侵犯蒙古,这个人民共和国当时起着缓冲国的作用,而且实际上是苏联的保护国。如果日本人这样做,战争就无法避免了。当时日苏关系非常紧张,两国都认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苏联匆忙调兵遣将,并制订计划在远东发展工业以加强国防。斯大林继续严守中立,拒绝同英国和美国合作反对日本,甚至不参加国联的一个调查满洲局势的委员会。他决不做任何有可能“被用作发动战争的借口的事”。

  1933 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战争的阴云在欧洲上空集结。希特勒一再表示敌视苏维埃政权,并宣布他对乌克兰和苏联其他领土的要求。他的侵略扩张政策令人不安。在希特勒但任总理的最初几年,斯大林没有公开评论德国,他希望德国人格守原来的边界和条约。但他密切地注视着能表明希特勒真实意图的迹象。当时斯大林首先关心的是苏联边界的安全。德国人通过北波罗的海挺进的线路是毫无障碍的;由于波兰已经屈从,从中路进入苏联的线路也打开了。苏联政府于1934 年夏季分别同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签订的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南边男,的安全。但斯大林明白,波兰人对俄国的几百年的宿怨使波兰成了他的最危险的邻国。

  为了加强国际间的合作,1934 年9 月,苏联参加了国联。莫洛托夫在1935年1 月28 日第七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谈到了“同国联合作的权宜之计”,说苏联政府不会轻易地过高估计这种组织的重要性。他接着谴责了德国的种族理论,引用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书中针对苏联的“领土征服政策”。

  他虽然对苏联军队的强大力量充满信心,但德国的扩军步伐有高度发达的重工业作后盾,远远超过了苏联的发展速度,因此对局势的发展十分担心。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不得不采取非常灵活的外交政策,即坚持争取集体安全,同时不仅在道义上支持已成为侵略牺牲品的爱好和平的国家,而且给它们以实际援助。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根据联共中央的指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1937 年7 月,日本大举侵犯中国以后,苏联政府给中国提供了2.5 亿美元贷款,用于购买苏联的装备。在这笔贷款项目下,苏联仅在1938 年到1939 年就向中国运送飞机777 架,坦克82 辆,载重汽车1550 辆,大炮和榴弹炮1225 门,机枪9525 挺,步枪5 万支,还有大批飞机炸弹、炮弹、子弹,以及其他军用物资。苏联空军的志愿飞行员在中国英勇地同日本侵略者作战,其中一些人在中国牺牲,并且安葬在中国土地上。

  在那些年代里,苏联给予西班牙人民以巨大援助,帮助他们英勇反击佛朗哥叛乱分子及其后台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当时,西方各大国,尤其是英、法统治阶级,既害怕西班牙民主力量的胜利,又害怕严厉的制裁将触怒法西斯强盗而引火烧身,乃以表面“公正”的态度,策动欧洲27 个国家于1936 年9 月签订了不干涉协定。接着又在伦敦成立“不干涉西班牙事务委员会”。名义上对作战双方实施军火禁运,事实上只是使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军得不到武器供应,而叛军却能自由地从德国和意大利得到源源不断的供应,其中包括从英、法等国转卖的武器和物资。西班牙民主进步力量和新生的共和国面临着被颠覆的危险。

  在此情况下,世界各国人民积极声援和支持西班牙人民,苏联政府对西班牙人民也给予了包括飞机、坦克和粮食等的物质支援。仅在1936—1937年,苏联就向西班牙共和派提供军用飞机800 多架,坦克362 辆,装甲车120 辆,大炮1550 多门,机关枪1500 挺,步枪50 万支,大批子弹、炮弹和其他军用装备、药品和食品。应共和政府的请求派往西班牙的苏联军事顾问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和精力都献给了委托给他们的事业。许多苏联志愿军加入了共和派军队。他们作战英勇。其中有飞行员772 名,坦克手351 名,炮手100 名,水兵77 名,其他军事专家339 名,翻译人员204 名。他们忠于自己的国际主义义务,奋不顾身地同法西斯分子战斗。对他们的功绩,西班牙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欧洲和亚洲法西斯军事威胁的增长,迫使苏联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来进一步增强本国的经济和国防实力。苏联的经济成就是完成这项任务的物质基础。1937 年,苏联政府的军事预算拨款由原定40 亿卢布增加到175 亿卢布,以保证更多地生产军用产品。结果,军队得到了更多的新武器和军事装备。

  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说,所有这一切都做得非常及时,因为不久日本法西斯的进犯就开始了。正是:未雨绸缪是上策,加强备战不宜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