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华为教父任正非 > 第一章 低调的“狂人”:谁认识任正非

第一章 低调的“狂人”:谁认识任正非

  他,儒雅、桀骜,身怀绝技而又若隐若现,宛若金庸小说中的“东邪”黄药师,给人以“世外高人”的形象。

  他,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成为跨国巨头们的“眼中钉”;他是中国商界出色的“精神教父”,一篇篇警世名言成为业界争相传颂的“圣经”。

  他,就是任正非,敢于向跨国公司说“不”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多年来,他以思想引领企业,凭借高瞻远瞩的见识和打破常规的管理智慧,带领着华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从2万元注册资金的小公司到销售额220亿元、利润30亿元的电子百强企业,十多年的时间资产扩张了1000倍,成为中国企业的“路标”。他,联合国内多家企业从跨国公司手中夺回了中国通信业的“半壁江山”。

  就是这样一个军人出身,有着简朴作风,还附带着德国式偏执的人,入选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评出的“2005年度影响世界的100人”。昂扬的斗志,强悍的作风,他被中外媒界称为“凶猛而难缠的土狼”。

  几百年前,成吉思汗带着他的铁骑“秋风扫落叶”般地扫荡了亚欧大陆,直抵红海之滨;几百年后的今天,任正非带着他的“狼团队”开始了向全世界通信业进军的征程。

  低调的人做有高度的事业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故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者胜天下。任正非深谙这一道理,为人处世一向低调。

  任正非对各种采访、会议、评选都躲得远远的,不论是直接有利于华为形象的宣传活动,还是政府的活动、媒体的盛事都统统拒绝。他向华为高层发出死命令:“除非重要客户或合作伙伴,其他活动一律免谈,谁来游说我就撤谁的职。”

  “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是任正非一贯的追求。唯有练好内功,方可与高手论高下。他的低调处理,或许只有ibm公司的前ceo郭士纳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人们几乎没有看见过他在电视屏幕上登场亮相,也几乎没有听到过他那云南话腔调的激情演讲。但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就是这样,也许唯有低调的人才会成就大事业。

  “穷小子”踏进“世界巨人俱乐部”

  “时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够从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说过的话。

  2000年,他位居《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富豪榜第3位,个人财产估计为5亿美元。

  2004年,《福布斯》杂志又推出美国以外全球最大私营公司100强排行榜,他的公司成为唯一上榜的中国公司,以27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79位。

  2005年4月中旬,美国知名杂志《时代周刊》评出了“2005年度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他入选《时代周刊》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是中国内地唯一的入选者,和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苹果电脑ceo史蒂夫·乔布斯等跨国企业大腕相比肩。

  他还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管理界,入选2007年《世界经理人》评选的“15年来对中国管理影响最大的15人”。

  高手较量方显英雄本色,连一向高傲的“巨人”思科ceo钱伯斯也声称,他才是真正的对手。

  他,就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精神教父”任正非,一个曾经失业、到处流浪的退役军人,一个有着“德意志式”偏执,立志要做“中国的ibm”的商界奇人。

  任正非,一个小人物,出生于有七个子女的大家庭,父母都是普通教师,是那个年代的“臭老九”,没有多少家底,赶上“文革”,屡遭被抄家、流放,全家背负着耻辱的“政治罪名”。几十年后谁也不会想到,就这样一个来自社会最底层的人竟然成为中国的明星企业家。

  伟大的“物理学之父”牛顿曾经说过,他之所以能够站得高、看得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然而,难以相信一个穷得叮当响的“草根”会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难以相信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穷小子会成为世界巨人俱乐部的明星会员,难以相信一个无处就业的“流浪”青年会成就辉煌的事业,更难以置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会让大腕们坐立不安。

  他虽然出身于草莽之中,却有着鸿鹄之志。他立志要在“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份”,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凭借执著的信念、敏锐的眼光、非凡的魄力,雄震亚非大陆,横扫高加索,震撼欧罗巴,“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惊动了国际it界。现在,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他,大中华的“巨无霸”,开始了与世界级大腕人物平起平坐的时代,跻身于“世界巨人俱乐部”。今天,任正非以观察员的身份,加入到“世界级企业家俱乐部”。

  “直面冷对”福布斯的诱惑

  曾几何时,“超女”红遍大江南北,多少人梦想一夜成名,然而任正非却与众不同。大好的机会,他不理不睬。对《福布斯》的诱惑,任正非“直面冷对”,既不张扬也不嚣张,一切如故。

  2000年7月17日,无论是对任正非本人,还是对华为所有人,都是值得自豪的日子。受华为人尊敬的老总裁,任正非荣登《福布斯》富豪榜,名列第三。面对这一耀眼的光环,他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决定。

  要是别人早借着这个机会乘机“红一把”,频频亮相了。可老总裁有一股“傻劲”,他好像不大喜欢这个荣誉,反而很不高兴。后来他私下与胡润商议,让《福布斯》的中国富豪榜中再也不出现他的名字。这一举动,在常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但是,富豪终究还是富豪!想“逃”都逃不掉。

  不过,《福布斯》杂志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有着很高的境界和追求,不仅是“财富50强”,更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任正非不领情,但胡润仍旧不死心。2006年胡润“强势榜”出炉,又把任正非推了进去,名列排行榜第二名。这次,任正非又该怎么办?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开始向往“鲜花和掌声”。难道任正非不食人间烟火吗?难道他讨厌“鲜花和掌声”吗?

  任正非,这位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总裁,多次由国家领导人钦点出国访问,却没有正式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采访。许多媒体的记者都抱怨,采访过许多企业名人,就是采访不到他。

  只有一次,某周刊记者与其在华为的餐厅“巧遇”,该记者不失时机地询问了几个精心准备的问题,算是勉强“填补了该项空白”,一时被业界传为“佳话”。

  作为大企业的掌门人,任正非不修边幅,老红军的打扮,与下属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是想出名,还是要吃饱肚子?”

  《福布斯》杂志何等的权威!多少企业盼都盼不来,他却送上门来都不要。怪不得《中国企业家》称他“几乎是中国最有静气和最有定力的企业家”。

  平步青云“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

  经济要走在世界前列,it业是“喉舌”,它的发展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谁是“领头羊”?谁敢于突破难关,为自己为团体为社会创造出未来的生存空间?谁将视社会责任为己任,用行动实现誓言?谁最具人格魅力……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震惊了全世界,但是中国也迎来了“信息产业年”。

  由雅虎中国、搜狐、《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国内10家著名媒体联合发起、首届全国网友直接参与评选的“2003年it十大上升人物”终于揭晓,丁磊、杨元庆、陈永正、张朝阳、陈天桥、马化腾、郭为、任正非、吴鹰、汪延等榜上有名。

  网民对任正非的经典评价是:2003年他太有名了,想不评他都不可以。

  《人民日报》评论说,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距离有多远,企业走出去的道路有多长?华为公司的实践说明:只要不等不靠,坚定地走出去,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可能就在眼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评论说,任正非几乎是中国最有静气和最有定力的一个企业家。在和跨国公司产生不可避免的对抗性竞争的时候,他屡屡获胜,为中国赢得了骄傲。

  《中国经营报》评论,华为之所以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杠杆,不仅因为它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资产扩张了1000倍,不仅因为它在技术上从模仿到跟进直到领先,更因为华为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

  享誉全球的不朽影响力

  几千年前,亚历山大带领着他那支战无不胜的军队,统一希腊,占领埃及,打败波斯,直逼印度……他把希腊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任正非经常说:“做事业,做有高度的事业。”为了这一目标,他带领“桀骜不驯的狼群”,征战南北,驰骋东西,高唱凯歌,在全球打造影响力。

  华为在搅动着世界,引起了西方社会的震撼。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在1998年评论道:“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的崛起,将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惊呼说:“中国的华为正在改写全球电信业的生存规则。”

  2005年4月中旬,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2005年度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任正非入选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是中国内地唯一的入选者,与众多跨国知名企业大腕比肩。

  《时代周刊》对他做出的评语是:现年61岁的任正非显示出惊人的企业家才能,他在1988年创办了华为公司,这家公司已重复当年思科、爱立信等卓著的全球化大公司的历程,如今这些电信巨头已把华为视为“最危险”的竞争对手。

  2005年,在世界电信运营商前50强中,华为名列第22位,华为已经进入主流市场与各大主流公司正面交锋。

  对于任正非和华为,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进一步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华为已经与电信业的几大国际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

  如果说海尔和联想是过去20年中国企业的旗舰,那么未来20年的领航者很可能就是任正非的华为。他带领着华为走向世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华为的身影。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一个穷小子,一跃成为中国通信行业的“大佬”。

  给跨国巨头制造噩梦的“小人物”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无名小卒华为异军突起,一举成为中国商界的“后起之秀”。这支“后起之秀”开始叱咤风云,成为国际商坛上的“风云人物”。

  从注册资金2万元的小公司到销售额220亿元、利润30亿元的电子百强企业,短短十多年的时间里,成长为中国通信行业的“领航者”。华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到与世界跨国大公司并驾齐驱,简直是一个奇迹。

  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领域很难找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但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领域,跨国公司独占鳌头的时代已经成为“辉煌的过去”,新的竞争对手已经“亮剑”了。

  华为——“中华有为”,已经崛起了,它的异军突起被称为“跨国电信设备巨头的噩梦”。

  无线技术“独树一帜”

  个人移动通信技术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的技术更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不够成熟,“大哥大”价格不菲,成为那个时代身份的象征。到了90年代,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有发展,移动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

  机会无处不在,关键看你是否能抓住。最新发展起来的cdma技术,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还没有形成少数巨头垄断的局面,因此,为国内外各大移动通信设备商提供了统一的竞争平台,也为中国通信制造业发挥“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多年“磨剑”,华为抓住契机,潜心打造自己的品牌,享有了世界级水平的“对话权”。

  华为技术独树一帜,赢得了运营商的高度重视。电信行业著名调研机构heavy reading指出:“西欧运营商的态度正在向华为倾斜”,华为的崛起将是“今后五年电信设备供应市场格局改变最不可忽略的力量之一”。

  举办奥运会可是一件大事,竞标程序异常烦琐和严格,技术要求之高是普通的设备提供商望尘莫及的。然而,华为却得到了奥运会承办方的直接点名,这在奥运史上是少有的例外。2004年2月的一天,华为总部突然接到奥运会承办方的电话,要华为为雅典奥运会提供全套的gsm设备系统,并会立即支付大额订金。程序如此的简单,顿时轰动了业界。

  一年一度的“麦加朝圣”规模宏大,每年全球成千上万的穆斯林涌向沙特的麦加城参加朝觐。在此期间,电信系统超负荷运作,经常出现中断,沙特电信为此可是大伤脑筋。2006年,沙特电信采用华为大容量、高处理能力的设备,在“麦加朝圣”期间首次实现网络正常运行。2007年,朝觐的人群更是庞大,三百多万人聚集在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体朝觐,总话务量比2006年增加了近30%,高峰时期高达平时的19倍,短消息次数和切换次数更是频繁有加,华为无线再次大显身手,帮助沙特电信顺利渡过朝觐的繁忙时期。

  经过辛勤耕耘,华为无线技术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扩展开来,自2003年以来,华为成为全球无线领域成长最快的供应商,2005年5月被评为“亚太最佳无线设备供应商”。到2006年年底,华为完成了亚太、欧洲、中东、北非、独联体、拉美、南非、北美等八大区的布点,在东欧、独联体、中东、亚太等地形成“规模销售”,“进入了当地的主流运营商”。

  过去我们总是仰视跨国巨头,拜倒在它们的脚下,华为无线技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我们开始站立起来平视它们了。

  占领“制高点”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崛起,数据业务飞速增长。华为抓住难得的机会,积极部署,进行技术攻关,逐渐掌握核心技术,赢得了竞争的主动权。

  全球ipv6论坛主席拉蒂夫·拉迪德明确指出:“中国将是ipv6最大的市场,ipv6的关键应用将率先在中国出现。”

  ipv6是数据通信产业的一个技术亮点。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启动cngi项目,并计划于2005年年底建成世界最大的ipv6网。这将为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商提供“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要想占领技术制高点,关键要有战略眼光,而且还要行动敏捷。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紧跟世界数据通信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全力研发数字程控交换机,争取抢先一步。

  多年来,华为通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水平可以与跨国巨头相媲美,在一些代表国际主流技术水平的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许多产品不仅达到了国际、国内同类标准,有的关键性部件甚至高于标准一个数量级,还有的填补了中国通信技术的空白。

  华为处处赶在前面。它利用3g技术设计gsm系统,这种注入了新鲜设计血液的新一代基站,有效提高了网络性能,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基于r4架构的软交换核心网支持全ip组网方式,具备了向3g平滑演进的能力。这种新的数字集群技术既满足了共网集群的需要,又兼顾了专网集群,改变了世界集群格局。

  到2005年年底为止,华为产品及解决方案已遍及91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巴西、中国、德国、匈牙利、印度、罗马尼亚、俄罗斯、西班牙、泰国、阿联酋和英国等49个国家的ip骨干网络,成为全球高端数据通信设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打破“中国制造”的尴尬

  标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充斥全球市场,我们为此很“自豪”。然而,这只是表明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加工工厂”,赚的只是加工费,高额的利润却被人家拿走了。在某种程度上说,“made in china”成了“质量低劣、价格便宜、没有技术含量”的代名词。目前中国vcd生产厂家正经历着“痛苦的煎熬”,由于没有独立的技术产权和品牌,90%的利润都被人家拿走,就这样,那些国际巨头还贪婪不够,妄图吞掉全部的利润,中国厂家若不同意就将被告侵权。

  经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核心技术的竞争,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关系着一国的经济独立程度。如此一个泱泱大国,却很少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电信市场,几乎听不到中国企业的声音,不能不令人忧虑。在国际舞台上,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沦为加工车间,境地颇为尴尬。

  中国选择了欧洲的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制式作为移动通信的技术标准,但是却开发不出自己的技术。1997年以前,中国移动通信98%的市场被外国电信公司占据。

  任正非,永不低头的“硬汉”,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背负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带领华为人投入巨资研发中国人自己的核心技术。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越战越勇,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华为的gsm产品研发技术完全成熟,迅速进入市场,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拥有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本土企业开始站立起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任正非在胜利面前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来劲了。他带领华为人继续攻关,以求尽善尽美。他们又为大秦铁路研发了gsm-r(gsm for railway)技术,随后该项技术在德国、法国、荷兰、瑞士等地得到了推广。在全球范围内能够提供gsm-r技术的企业简直是凤毛麟角,而华为在该领域已经能够与西门子、北电等巨人并驾齐驱。

  欧美、日本等一些与华为接触过的大公司,一致认为华为领导着中国通信行业的技术潮流,不可小瞧了华为。华为一流的技术、精湛的水平、强大的核心技术攻势成为通信行业的一支“后起之秀”,打破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无核心技术的神话,改变了“中国制造”的尴尬形象,中国人从此扬眉吐气了。

  软件开发与国际接轨

  处在价值链上游的企业更注重咨询服务,而这关键体现在软件水平上。ibm的目标是要做全球it建设的总架构师,爱立信对公司机构进行整合,建立独立的服务部门。赛门铁克(symantec)公司依靠领先的安全与软件存储技术,为客户提供一流的安全和存储技术,一举成为全球软件巨头。

  国内电信企业对软件还没有重视到战略的高度,不习惯为硬件设备中的软件单独买单,但是华为对软件开发的重视程度却与日俱增。为了开发软件,任正非“泼金如水”,每年将销售额的10%投入到研发中去,而这笔经费的80%都投在了软件上。

  为了更好地与世界接轨,华为采用国际上最流行、最适用的软件生产工程标准。这一标准就是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即软件成熟度模型。cmm的过程理论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过程中,找到一条抵达目标的最便捷、最准确的路。

  为了提高研发质量,华为对内部机构进行重组,同时积极寻找最好的cmm环境,最终他们瞄准了印度。1999年6月,华为在印度的“硅谷”班加罗尔成立印度研究所,作为试点主攻软件开发。他们积极利用印度先进的软件开发经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2001年,这个研究所首先获得了cmm4国际认证。

  2004年,华为印度研究所获得了业界最高等级的cmm5国际认证,表明华为的软件开发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同年,华为的北京研究所、南京研究所也先后通过了cmm4国际认证。

  华为的软件开发采用国际标准,已经与国际接轨,使这位通信行业的后起之秀傲然挺立,跻身于国际“巨人俱乐部”。

  一个“有准备的头脑”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机遇可真是大手笔:给“疑无路”的人以“柳暗花明”,使商人散尽的千金“还复来”,让“怀才不遇”的文人“青云直上九重霄”。机遇经常降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要想抓住机遇,先要练好内功。

  任正非就是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带领华为修炼了一身扎实的“内功”,时刻准备着,使得它能够在机遇降临时迅速抓住。商场竞争靠的就是机遇和速度,有了机会,畏首畏尾也要被淘汰,只有抓住机会并果断出击才能赢得主动。

  机会成就领先地位

  16~18世纪,??界发展重新洗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紧跟历史潮流,站到了世界前排,成就了今日的辉煌;而古老的中国却故步自封,痛失良机,以致被动挨打近两个世纪。

  在《基业长青》一书中,作者在回答伟大的公司如何不朽时讲道:“高瞻远瞩的公司之所以能做出最好的行动,不是因为详细的策略规划,而是依靠实验、尝试、错误与机会,或者正确地说,是靠机运而得。”

  21世纪90年代中期,诺基亚看好gsm技术前景,并将全部赌注都压在上面,研发体系完全以gsm为中心,当gsm市场到来时,诺基亚迅速占了上风。

  创业初期,华为敏锐地发现数字程控机的市场机会,迅速跟进,研制出c&c08机,获得了成功。在华为研制万门机的过程中,员工郑宝用和李一男发现光纤比电缆更优越,于是进行光纤通信技术开发,华为迅速占了上风。华为又不失时机地发展gsm技术,抢占了市场。

  1994年,华为参加亚太地区国际展,不失时机地推出了自主研发的万门机,获得了非同凡响的影响力。当年,中央提出“村村通”计划,农村各地纷纷通电话。华为抓住这一时机,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适时推出ets450d,一个基站覆盖方圆7000平方公里,能够绕过重重障碍,且成本低廉,质量有保证,迅速成为“村村通”工程的一个大户供应商。

  1995年,任正非大胆预测未来技术发展的前沿,将研发目标指向3g。华为倾巨资,投入大班人马进行研发,并迅速转化为商用,后来世界范围内掀起3g研发的浪潮,充分证实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这一新技术势如破竹,华为在海外赢得了一系列大单。尽管目前中国3g牌照迟迟不下发,但是华为已经掌握了最关键的技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在“第一时间”,任正非做出最优化的战略决策,带领华为少走了一些弯路,保持了“华为的红旗不倒下”。

  “攻坚战”的风范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技术是立身之本,华为在无线终端产品领域厚积薄发,早在1995年任正非就把目标对准了3g。而后,他“集中兵力火力优势”进行“攻坚战”;倾全公司之人力物力,投入“战斗”。

  为了3g,任正非“泼金如水”,先后投入研发资金近10亿元人民币,深圳、上海、北京、美国、瑞典、韩国、印度等地的研究所,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齐上阵。深圳主要是wcdma数据卡的研发中心,北京主要从事wcdma手机的研发,美国主要是芯片和核心技术的研发,瑞典提供用户界面设计和对消费者的研究,韩国主要是工业设计和结构设计,印度主要是软件和算法支持。就这样,全球高科技人才协同做战,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造就了华为3g坚实的技术基础,也缩短了从技术向市场转化的时间。

  为了筹资3g,2001年,华为将旗下的电气部门——安圣电气以6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美国艾默生电气。到2006年年底,华为3g投入已将近50亿元。

  在电信业寒冷的“冬天”里,任正非仍然咬紧牙坚持着,他坚信“春天”一定会到来,站在瑟瑟的“寒风”中痴痴地等待。

  经过八年“磨剑”,华为3g终于开花结果了。2003年年底,成功推出国内首款wcdma\/gsm双模手机。2004年2月,在法国嘎纳展上推出了中国第一款wcdma手机。2004年11月15日,华为在香港正式发布三款成熟商用的wcdma终端,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3g端到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2005年年初,华为先后在嘎纳展和德国cebit展上展出了系列化3g终端,华为的3g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

  任正非,在他的词典里永远没有“困难”二字,最擅长“攻坚战”,迎难而上,为了长远的发展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因此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市场“快手”

  韦尔奇说:“速度就是一切,它是竞争不可或缺的因素。”思科ceo钱伯斯强调:“新经济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商场取胜靠的是反应速度。任正非审时度势,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快”制“快”,顺利进军3g终端市场。

  洋品牌依靠强大的技术实力占据了中国庞大的版图。随着3g时代的来临,运营商更看重端到端的技术实现能力。在3g时代,如果没有端到端的技术实现能力,生存就成问题了,“失地”就更无法收回。华为拥有强大的端到端技术实现能力,将能够吞下运营商定制的大饼,争得立足之地。

  华为3g终端依靠“端到端”的优势,快速进军全球市场。3g终端的定制方案体现在一个“快”字,华为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和量产优势,为全球的电信运营商提供更为灵活、个性化的整体化解决方案,反应更为迅速,满足了运营商降低成本、快速开拓市场的目的。

  华为在3g技术方面已经做到了全球同步,3g终端产品覆盖高中低端,可以为运营商提供集中、灵活、快速的定制方案。

  华为快速反应,在国外3g市场“节节开花”。华为新一代3g技术,已成功地在葡萄牙、波兰、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等全球29个商用网络中规模应用,产品的成熟度得到了充分验证。

  3g市场瞬息万变,优柔寡断就会痛失良机。任正非,这个市场“快手”,迅速攻城略地,和沃达丰、和黄、sfr、pccw、tme、中华电信等都结下了良好“情缘”。在法国,华为u526成为sfr用户的时尚首选;在香港,华为双模手机上市仅3个月,销售量就突破10万部,打破香港3g市场的新纪录;为中华电信定制的数据卡迅速销售一空,第二批供货协议也已签署。

  一个善于出奇招的“怪人”

  华尔街的商人之所以是现代商人的典范,是因为他们做事的原则很独特。他们做事坚持“三不”原则:不按常理出牌、不花自己的钱办事、不说出事情的真相。在商业时代,商人要运用灵活多变的商业思维,方能出奇制胜。

  正如武侠小说中剑法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一样,任正非也是一个擅长出奇招的“怪人”,他心中有谱。在他的领导下,华为厚积薄发,积聚了整整8年的力量,“内功”修炼出炉,迅速赢得了大片市场。

  3g:与世界“巨人”握手

  2004年12月8日,是华为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在荷兰海牙,在两国首脑的注目下,任正非和荷兰皇家电信下属的telfort的ceo佟·安·德·斯戴格(ton aan de stegge)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他的笑容十分灿烂。在欧洲大本营,华为攻进了诺基亚、爱立信和西门子等国际巨头的根据地,一举拿下了首个wcdma项目,迈进了欧洲的门槛。

  2g时代中国厂商没有发言权,而3g却打破了这一局面,重新洗牌,为未来厂商提供了平等竞争的舞台。华为瞄准这一前沿,集中精力专攻,力图出奇制胜。

  技术开发出来只有投入生产,才能形成商业价值。华为3g高水准的商用化水平逐渐赢得了世界“巨人们”的认同。一次,一位国际著名投资机构人士询问思科主管兼并与收购业务的副总裁,思科对华为的哪块业务最感兴趣,那位副总裁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3g”。2003年12月24日,华为为阿联酋电信承建wcdma商用网络,揭开了序幕。

  2004年华为3g频频亮相。2月,参加嘎纳展;9月,中标香港sunday的招标项目,成为国内首家3g运营设备商用案例;11月,在香港正式发布三款成熟商用的wcdma终端。

  2006年,华为又迎来了丰厚的收获。3月,华为为荷兰皇家电信提供全套核心网,共建覆盖荷兰全国的3g\/2g核心网。7月,华为与日本移动运营商emobile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承建3g网络,在日本取得了突破。

  8月,又迎来固网老大沃达丰的大单,为其承建西班牙的3g商用网络。

  9月,华为拿下拉美地区的第一个3g商用合同,和乌拉圭最大的电信运营商antel签订wcdma商用合同。

  2007年3月,华为中标意大利电信移动的3g项目,华为在全球累计已获得67个3g商用合同。至此,华为已与“全球电信运营商50强”中的31家建立了合作,进入了高端市场,得到了沃达丰、西班牙电信、荷兰皇家电信、ft\/orange、希腊电信、意大利电信等世界一流运营商的认可。华为3g商用的步伐并没有止步,2007年联合高通又推出3g手机、电视商用。

  后生可畏,华为瞄准3g技术,集中力量攻关,在短短的几年内不断推陈出新,精湛的商用技术水平使它在3g业内成为重要的竞争对手。

  宽带:击败国际巨头

  近几年来,it界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融合趋势日益明显,计算机、电子产品供应商、通信设备商、互联网增值服务提供商和网络运营商正在共同打造新的宽带价值链,未来几年将是ip宽带网迅速跃升的时期。

  “可管理、可运营”的服务理念,灵活的客户化定制能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华为宽带一日千里,迅速夺得了商机。

  华为宽带技术已经成熟,并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占据有利地位。2004年,华为成功加入wimax\/802.16宽带无线技术论坛,在宽带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华为宽带技术水平是那些国际巨头也不敢轻视的,对于这股沉静的“中国力量”,它们纷纷做出反应,它们清楚小???华为将让它们付出现实的代价。2005年3月,华为击败“国际巨头”马可尼和阿尔卡特等,赢得了澳洲第二大电信公司optus 1亿美元的宽带业务合同。随后,赢得了英特尔的青睐,同年4月19日,双方在上海宣布,在全球同步推出并共建下一代无线宽带网络。甚至一向在宽带领域遥遥领先的北电也向它伸出了橄榄枝,2006年2月,北电宣布,将与华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作,共同开发“超宽带”项目。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宽带技术也需要更新换代,以跟上潮流,但是升级改造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一位业内人士讲:“随着欧洲运营商大规模部署hspa,并向hspa+演进,它们发现,需要不断地扩容sdh资源,从15m到622m,再到2.5g,而这个成本非常高,而且还涉及长期投资保护的问题,加之欧洲的e1租金非常贵,欧洲的运营商需要找到一种更廉价、成本更小的解决方案。”为此,它们纷纷选择华为,因为华为值得它们信赖!

  2006年年底,任正非为华为明确了未来的“五年规划”:“未来五年,华为将致力于引领电信网络和业务进入全ip与fmc时代,成为运营商转型与发展可信赖的伙伴。”

  2007年,华为以“引领移动网络走向ip”为年度主题,迅速发展网络无线ip化。自2006年秋以来,在通过了西班牙电信和沃达丰的测试后,华为相继赢得了阿联酋etisalat、日本emobile、西班牙沃达丰、新加坡star hub、意大利电信tim等多家运营商的大单。

  华为宽带的触角已经伸向了欧亚和澳洲。华为smartax系列宽带接入设备已在法国、中国内地、香港、俄罗斯、新加坡、美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成功运行,成为全球宽带主流供应商。

  “视点通”:坐上视讯“第一把交椅”

  2005年,全球大约有500万用户通过超高速互联网观看电视节目、电影及其他视频内容。根据parks associates所做的市场调查显示,到2010年,用户数目将增长到7000万。iptv成为电信行业的热点。

  华为抓住这一机会,首先在业界推出视讯产品。“视点通”viewpoint 8000(简称“vp8000”)是华为的杰作。对于这一技术,华为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了八十多项技术专利。华为“视点通”vp8000产品包括运营支持层、视讯交换层和视讯用户层。

  2000年4月,华为“视点通”vp8000获得信息产业部入网证,成为首家获得入网许可证的国产视讯产品。12月,华为协助政府部门起草了《isdn视讯系统总技术要求》,成为国内第一个视讯设备的企业标准。

  2002年,华为视讯产品在各大运营商领域及政府、教育、公安、交通、企业等行业大规模应用。同时,这一产品已成功进入美国、印度、俄罗斯、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成功举办apec、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会议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华为视讯产品不断推陈出新。2007年4月,华为举办“视讯2007渠道合作全国巡展”,以“合作、稳定、高清”为主题,展示了全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vp8660、vp8650等新产品亮相,稳定、高清、易用的产品和定制化高清解决方案受到了客户的青睐。

  现在telefonica、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铁通、国电、南方电网、俄罗斯中央电信,以及各大领域的一些大企业都是华为视讯的忠实客户。

  “软化”:未来中国企业的“ibm”

  业界人士经常说: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做技术,一流的企业做服务。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软件比硬件更重要,软件需要密切关注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由硬变软”成为未来的主流。从产品到技术,再由解决方案过渡到整个运营层面的服务,是未来it发展的主方向。

  ibm有一个构想,就是要做全球it建设的总构架师,从收购莲花公司开始,到把普华永道纳入其全球服务部,再到后来把pc机业务转售给联想,ibm致力于软件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从管理到业务的全方位咨询,再到it系统架构的整套解决方案,更加注重产品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现在,ibm软件和服务的收入比例已经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

  电信业务网可分为基础网和业务网,基础网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增长,而业务网发展的空间还很大。爱立信等世界级企业率先完成了向业务网的转型,已开始为运营商打理业务,全球有40多家运营商将自己的网络外包给爱立信。诺基亚也不甘落后,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部,积极准备。

  任正非紧追不舍,现在也在积极努力。华为已完成了从产品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转变,现在正在从平台向解决方案发展。2004年12月2日,华为为巴西ctbc电信提供高质量和高性价比商用移动整网解决方案;2007年5月28日,华为在深圳总部与荷兰皇家电信(kpn)旗下的telfort签订了融合计费解决方案合同。

  未来必将是互联网大发展的时代,iptv就是利用tv作为宽带网络终端的极具发展潜力的业务。华为提供完整的iptv解决方案,良好的业务感知能力,可控、可规划、可管理,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凭借一流的解决方案,华为iptv宽带视频解决方案通过了运营商严格的测试,参与了法国ldcom、墨西哥telmex、巴西brt、新加坡电信、香港pccw等项目。

  随着解决方案日益成熟,华为也开始“软化”。目前,华为已将分散的产品线整合成完整的解决方案,针对业务网开发新的解决方案,成立了独立的子公司——华为软件。随着业务向高端攀升,难度越来越大,华为还有一段路要走。

  实现从解决方案到完全的服务型企业的转变,华为将成为中国的“ibm”。一位华为高层说:“将来华为要逐步发展到不是自己生产但是却可以获取更高的价值,到那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在向ibm靠拢。”

  ibm是任正非最尊敬的老师,也是他最钦佩的伟大公司,华为要做中国的“ibm”,“由硬变软”,完全转变成服务型企业,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