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青铜骑士》
-
《青铜骑士》是普希金“彼得堡时期”的一部力作,同时也是普希金最后一部长诗。就内容而言,在这部作品中,历史和现实并存,颂扬与谴责共在,表现了诗人凝重的历史观和鲜明的现实感;就艺术而言,在这部长诗中,叙事与抒情相互交融、补充,淳朴的散文风格与庄严的颂歌格调相互交替、转换,展露了诗人炉火纯青的诗歌天才的最后一次“喷发”的奇光异彩。
长诗以1824年彼得堡洪水泛滥作为情节线索,在展开历史与现实的画面的同时,提出了彼得堡的主题。或者,用别林斯基的话来说,长诗的“真正主人公”就是彼得堡。
在作品的具体情节中出现两个人物,一是历史上的大人物彼得大帝,一是现实中的小人物叶甫盖尼。而他们的故事又都是和彼得堡紧密相连的。所以有的学者又说这部作品有三个主人公。
长诗开头的序诗以庄严明朗的音调颂扬彼得大帝的功勋,以绚丽多彩的语言描绘了彼得堡的雄姿。历史上的大人物彼得大帝,为了俄罗斯的发展和繁荣,毅然决定在这海口浪尖上兴建彼得堡城。他站在大海边,心里“充满了伟大的思想”:
大自然在这里设好了窗口,
我们打开它便可通向欧洲。
而彼得堡城便是这一“伟大思想”的产物。诗人以充满热情的诗句表达了对这座“年轻的城”——这颗“北国的明珠”的爱: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城,
我爱你庄严整齐的容颜,
我爱涅瓦河雄伟的波涛
和它大理石铺就的两岸。
我爱你铁栏杆上的花纹,
爱你的没有月光的夜晚。
我爱你,俄罗斯的军事重镇,
我爱你的堡垒巨炮轰鸣。
……
巍然矗立吧,彼得的城,
像俄罗斯一样的屹立不动!
可是,和历史上的大人物彼得一世所想的不一样,现实中的小人物想的只是一些小事,如个人的生活和安逸,爱情和婚姻。当一场罕见的洪水袭击彼得堡时,小人物叶甫盖尼在想些什么呢?
……叶甫盖尼回到了家,
脱掉外套、衣服,上床去睡。
但在胡思乱想的激动中
他很久很久不能够入睡。
他到底想些什么?他在想,
他是贫寒的,他必须,他想,
用辛勤刻苦的劳力才能
给自己赚得独立和荣光;
他想,愿上帝给他增加些
智慧和金钱……
这些事情是他这个小人物经常在想的,还有许多和他一样的小人物也在天天想着这些事情。但在此时,叶甫盖尼最关心的还是外面的风和雨会不会停的问题:
他又想,风雨还没有停息,
河水在高涨,快达到河沿;
冲走了桥梁,使交通中断,
他又想,他恐怕同巴拉莎
两天或三天不能够见面……
巴拉莎是他的未婚妻,一个和他一样贫寒的姑娘,他们在准备结婚,结婚后好过日子。可是洪水在汹涌,淹没了街道,淹没了房屋:
盖着湿布的摊贩的木盘,
小房子的碎片、木块、屋顶、
商人囤集的各种什物杂件、
可怜的穷人的日用家具、
被雷雨冲坏的桥梁破片、
冲坏了的坟墓中的棺木,
都在大街上漂浮……
就连皇宫也“像一座孤岛一样被困在水中”,沙皇也面带惊慌的神色,说道:“沙皇没有办法管辖上帝不可抗拒的力量。”
后来,狂风渐息,暴雨渐停,叶甫盖尼乘船来到对岸,他来到“那个熟悉的地方”——巴拉莎的住处,但她的破旧的房子不知去向,只看见还剩下的一棵柳树。而四周尸体纵横,“就像战场上一样”。可怜的叶甫盖尼经受不了这沉重的打击,精神有些错乱,他再也不回到自己租住的那间小屋,整天在街上流浪。
夏天就要过去,秋天即将来临,叶甫盖尼还在涅瓦河边流浪。一天晚上,又是大雨倾盆,他被惊醒后四处乱窜,不知不觉来到了参议院广场,面对着骑在马上的彼得大帝的铜像,叶甫盖尼不禁浑身发抖:
叶甫盖尼打了一个寒噤,
心中的思想异常地分明。
他认出:洪水曾在此奔淌,
这里汹涌的波涛曾在他的
身边怒不可遏、横冲直撞,
他认出石狮,认出广场,
还有那个把他的铜脑袋
向着黑暗高高昂起的人,
那个凭自己宿命的意志
要在海边建立城市的人……
他在昏暗中是多么地可怕!
他头脑中有着怎样的思想!
他的心中有着怎样的力量!
而那马燃烧着怎样的火焰!
你要跑向哪里,高傲的马,
你的蹄子要落到什么地方?
啊,命运的有力的主宰者!
你这样高临于这深渊之上,
紧抖着铁的缰绳,也要让
俄罗斯把他的前腿高扬?
叶甫盖尼把所有的怒火都撒向黑暗之中的铜像,就是他,竟敢把城市建在这海口浪尖之上,以至于让这么多的无辜的生灵葬身汪洋。
围绕着这个铜像的座台,
可怕的疯人不断地徘徊,
他把他怯生的目光投向
半个世界的统治者的脸上。
他的心里燃烧起了烈焰,
他的心里血已经在沸腾,
他面对着这高傲的铜像
咬紧了牙,举起了拳头,
他为凶恶的力量所支配,
念念有词,浑身在发抖:
“好,你这奇迹的创造者!
你等着瞧!……”
然而就在这时,出现了奇怪而又可怕的一幕:
……突然间,他飞快地
转身便跑。他仿佛听见:
这位威严的沙皇转过脸,
脸上燃烧着愤怒的火焰……
而他在空旷的广场上
拼命奔跑,只听见后面——
一声巨响——把整个的
石铺路面震得微微发颤。
在惨淡无光的月亮下面,
只见青铜骑士伸出长臂,
骑着快马紧紧把他追赶。
而可怜的疯人整整一夜
不管向着什么地方跑去,
青铜骑士那沉重的马蹄
总是在他身后紧紧跟随。最后,人们在一个岛上的破屋前发现了叶甫盖尼冰冷的尸体。
《青铜骑士》是一部十分成熟的作品,它里面包含有极为丰富的深刻乃至复杂的思想。在彼得大帝的“伟大思想”和叶甫盖尼的“胡思乱想”的对照中,普希金歌颂了彼得大帝的历史业绩,同时,也对现实中的小人物抱以同情的态度。别林斯基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时,很准确地指出了普希金的意图,他说:“体现在青铜骑士中的不是暴虐专横,而是合理的意志……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公战胜了私,虽然不否认对这个私的同情……我们抬头瞻仰这位伟人时,也承认这个铜铸的巨人,为了保证人民和国家的命运,不可能保证个人的命运。”
上述思想在《青铜骑士》中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也是相当深刻的。
普希金在描写历史的选择和个人命运的冲突时,他的态度是明显的,虽说他对叶甫盖尼抱以同情,但他的客观描写中多少也包含有对叶甫盖尼的批判态度。自然,普希金在当时也不可能提出把历史的选择与个人的命运相统一的方案,不过,他在长诗中已含蓄地暗示出这个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在上述思想的下面,还隐藏着另一思想线索,那就是诗人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提出了个人命运与**政权的冲突的思想,而在这一思想线索上,普希金是站在个人这一边的。历史上的沙皇彼得是伟大的,历史上的彼得堡也是伟大的;然而现实中的沙皇未必个个都伟大,流放普希金的亚历山大一世以及迫害普希金的尼古拉一世,都不能和彼得一世相提并论;历史上的彼得堡是雄伟的壮丽的,但现实中的彼得堡并非是所有人的天堂,还有不少灾难和痛苦,还有像叶甫盖尼这样命运悲惨的小人物;当普希金描写叶甫盖尼与青铜骑士的冲突时,普希金自然是站在彼得大帝这一面的。可是叶甫盖尼在现实中与沙皇的冲突,就是他与**政权的冲突,也被普希金或明或暗地放进了他与历史上的沙皇的冲突之中,这同时也是普希金与沙皇亚历山大和尼古拉的冲突。在这一冲突中,普希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叶甫盖尼。难道不是这样吗?年方二十出头的普希金不也是被亚历山大一世流放到荒蛮的南方,像可怜的叶甫盖尼那样东奔西跑、心乱如麻吗?如今他不是又被尼古拉一世逼迫得几乎走投无路、快要精神失常了吗?
普希金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这双重的冲突写得虚虚实实、亦明亦暗、亦真亦假,使它们具有一种模糊性。他借叶甫盖尼诅咒青铜骑士来诅咒沙皇亚历山大和尼古拉,可让人听来却又似乎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情。就像别林斯基所说的,叶甫盖尼对铜像所说的话,“是不能全在诗中写出来的”。事实上,尼古拉一世对诗中的反抗王权的思想也有所察觉,他在审查这部长诗时,读到叶甫盖尼诅咒铜像的那一段,气得暴跳如雷,但他又抓不到明显的把柄,只得把它删掉。
《青铜骑士》在艺术上是相当成熟的。象征的手法和隐喻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与诗人要表现双重的思想线索的意图配合得天衣无缝,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扩大了长诗的思想内涵。长诗的语言也十分精彩和灵活,因人物的不同而自然地变化。歌颂彼得大帝的诗行,用词典雅,格调庄严,铿锵有力;描写叶甫盖尼的部分则朴实而又通俗;二者之间的转换也十分自然。
写完《青铜骑士》,普希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集中到散文创作上。
而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又在困扰着他,他常常不得不停下笔来,去应付这忙乱的潜伏着各种陷阱的生活。
时序在流逝,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将会看到,生活中的普希金,正如他的长诗《青铜骑士》中那个叶甫盖尼一样,也始终是被那威严可怕的铁骑追赶着,直到坟墓的边沿……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