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潘季驯评传 > 四、潘季驯哲学思想形成的文化氛围

四、潘季驯哲学思想形成的文化氛围

  众所周知,明代学术界的历史一直是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这样一种学术氛围中,潘季驯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潘季驯上述哲学观念的产生并不奇怪。除了他长期从事治河活动这个最根本的实践性因素之外,从文化氛围的角度来讲,它实际上还是这个时期明朝思想文化领域里实学思潮蓬勃兴起,并得到仕宦阶层广泛支持的一个突出表现。

  因为当明朝进入正德、嘉靖年间,朱氏家族的政治统治已经开始由盛世走向衰亡。各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出现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农民战争风起云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而朝廷内部政治**,中央集权与地方藩王之间的矛盾、宦官集团和官僚集团之间的矛盾、内阁与言官之间的矛盾也越演越烈。面对这种"世风日下"的严峻形势,在统治阶级内部有一批正直的知识分子敢于正视社会矛盾,寻找新的思想武器,提出新的"拯救之策",积极推行"新政"改革。以重视富国强兵、足食足兵的美好愿望。与此相应,在文学领域,就出现了不满意"台阁体"诗文派粉饰现实、歌功颂德的庸俗风气,大力提倡说实话、记实事、抒真情的创作风气,在创作风格上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诗文思潮;在思想领域,就出现了不满意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中那种空泛迂腐、脱离实际的僵化学风,而提倡"经世致用"、"崇实黜虚"的实学思潮。一度,实学成为人们文章言语中经常使用的时髦字眼。

  所谓实学,按照当时人们的理解,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指"实体实用之学";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主张"经世致用",即在揭露和批判田制、水利、漕运、赋税、荒政、吏治、科举、边防、兵制等方面社会弊病的基础上,提出和实施各种旨在改革时弊的救世方案和"新政"措施;它的基本特点就是"崇实黜虚",处处突出一个"实"字。如强调以"实理"为本的自然观,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以"实性"为基本内容的人性论,以"实功"为主要修养方法的道德论。故称之为实学。①在明代中叶"实学"思潮兴起的过程中,文坛"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思想活动在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支柱作用。特别是"前七子"当中的主要成员王廷相,①更是从哲学思想的高度为实学思潮的兴起与传播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王廷相是明代中叶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政治上强调"厘革积弊"的政治思想,主张"居重以驭轻,督内以制外",认为"修政之要,莫先于任贤";在经济思想上提出"宽赋税,轻徭役",主张"藏富于民"的经济观点;在自然观上吸取前人的优良思想传统,进一步发挥了"天人交胜"的光辉思想;在认识论上他提出了"知行兼举"的认识观,强调"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的实践观点,在认识标准上提倡"随时体察,以验会通",把"参验"看成判定是非曲直的基本标准,等等。在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上发挥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我们把潘季驯的思想同王廷相的观点作一个对比,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两人的思想和观点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以至于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他们两人完全属于同一个思想流派。

  ① 王廷相(1474-1544),号浚川,河南仪封人。明孝宗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王廷相哲学思想的详细内容,可参见葛荣晋:《王廷相和明代气学》一书。

  确实,潘季驯与王廷相基本上是属于同一时代的人。嘉靖六年(1527 年)

  王廷相第一部哲学著作《慎言》辑成时,潘季驯刚满七岁,"补博士弟子"。

  王廷相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病逝时,潘季驯已是一个风度翩翩的青年学人。以王廷相在朝中的地位和名声,以王廷相的《慎言》于嘉靖十二年正式刊行后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①潘季驯不可能对王廷相的著作和观点不了解。

  特别是作为文坛"后七子"的亲密朋友,他对于包括王廷相在内的文坛"前七子"的著作和思想,更应当是了如指掌并深受影响。所以我们在他的有关著述中间,很难发现当时理学思想对他的影响,却可以处处感受到王廷相的思想精粹在他笔下的不断复活。

  同时我们看到在他所结交和熟识的政坛同僚和文坛朋友中间,也很少有专门的理学家混迹其中。如在文坛中同他关系最为密切的王世贞兄弟都是当时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史学家,他们在文学创作中醉心于魏晋掌故、盛唐诗文的"复活",而对于程朱理学的研究不感兴趣。在政坛上,潘季驯当年廷试时的座师之一,对他的仕途产生过很大影响作用的同乡和前辈徐阶,虽然长期研习理道良知之学,在明儒学案中也占得一席位置,但史书上却评价他是"以躬行为实际,以经济为真诠"②,所选用保荐的人才如张居正、海瑞、王世贞、万恭、潘季驯等,也多为躬行实干之人。所以徐阶的思想倾向与实学思潮是很接近的。另外,根据专家的研究,在潘季驯治河活动中曾产生过很大政治影响的内阁两首辅高拱和张居正,实际上也是当时实学思潮中的重要人物。其中高拱是王廷相思想的直接继承者,与王廷相一家有着密切的关系。①他不仅是嘉、隆之际的著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反理学的勇敢思想家,他在学术上"倡务实之风",在政治上"举务实之政"②,断然批判了理学家"理先事后"的玄虚说教,明确指出:"夫理也者,事之理也,既无其事,理于何有?"③至于潘季驯第三次治河期间在政治上助了他一把力的张居正,更是一个强调经济实用,追求富国强兵的实践家。张居正曾直接了当地表达过对于明代心学的厌烦态度,说:"虚寂之说,大而无当,诚为可厌。然仆以为,近时学者,皆不务实,得于已而,独于言语色色中求之,故其说屡变而愈淆。"④张居正论学问的标准就是:"仆愿今之学者,以足踏实地为功,以崇尚本质为行,以遵守成宪为准,以诚心顺上为忠。"⑤还有在治河思想上与潘季驯息息相通的治河家万恭,也是一个很少侈谈心性义理之学的人。明人邓以赞评价万恭的学术思想,说他"于书无所不谈,尤喜庄、列、秦、汉诸家言,故为古文辞,开大奇崛,如怒浪惊涛,骇人心目,要之不诡于理。"又说他"性警敏,善思索,当世大利病日周徊其心中。又熟本朝典故,故所① 明嘉靖十三年,王廷相谈到《慎言》时曾说:"臣自晓读书以来,观物穷理,即事体验,凡有所得,窃效古札记之意,积二十余年,言及数万,不遗遗弃,遂成卷帙。近有好臣之言者,乃遂刊布,今在京学士大夫之家,亦多有之。"见《浚川奏议集》卷一○,《辩劾巡抚周金疏》,由此言足见王廷相著作流传之广泛。

  ② 见《明史·徐阶传》。

  ① 参见葛荣晋:《王廷相和明代气学》第十五章、《王廷相继承者的气学》,中华书局1990 年版。

  ② 高拱:《政府书答》。

  ③ 高拱:《本语》卷三。

  ④ 张居正:《答楚学道胡庐山论学》,见《张太岳集》卷二二。

  ⑤ 张居正:《答南司成屠平石论为学》,见《张太岳集》卷二九。

  擘画多切事情,当于功实,非漫决于冥冥而庶几于或然。"⑥说明他也是一个关心时事的实学派。像这样一批儒家知识分子,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广为流传的明代中叶,竟然没有为之所惑,而是针锋相对地树起了"事功"、"实学"的大旗,埋头于社会的经济事务。这种社会思潮实在值得研究。潘季驯只不过是他们中间的一位在特殊的环境中更优秀成员罢了!

  ⑥ 邓以赞:《两溪万公墓志铭》,见《邓定宇先生文集》,《治水筌蹄》(影印本)附录。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