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潘季驯评传 > 第十一章基本哲学倾向

第十一章基本哲学倾向

  有一位科学家曾经这样讲过:科学研究中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科学家的哲学观点。

  潘季驯成长在江南地区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里,自幼接受的系统教育是"四书"、"五经"一类的儒家经典著作。这虽然使他从小就接受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君爱国思想,但却没有告诉他任何有关水利学方面的科学知识。30 岁那年考中进士以后,他又受命长期供职于江西、广东一带,处理的是刑名钱粮、兵戎诉讼一类的地方事务。因此可以说他在嘉靖四十四年十一月第一次受命担任总理河道大臣之前,对于河流的特性一无所知,对于治河的方法更是一窍不通。正如他自己晚年所回忆的:"季驯生而颛蒙,居东海之滨,不知所谓黄与淮者。"对于黄河仅有的一点印象,是他成年以后北上进京赶考,随又奉使南巡的路上,泛舟黄河所得到的。那时只不过是一种好奇心,"亦贸贸然惟舟子之所之耳。河中沙渚累累,操舟者寻隙而进。窃谓河道固然也。"①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潘季驯由一个对河流特性一无所知的政府官员很快变成一个著名的治河专家呢?

  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对此,潘季驯的挚友万恭的一番分析也许会给我们以某种启发。万恭说:按照常理,你不能使吴地的舟船在燕地游弋,你也不能使晋地的车挽在越地行驶;你不能让天上的蛟龙在陆地上奔跑,你也不能使陆地上的猛虎在天空中飞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们各自使用的专业技能不一样,它们所依据的知识体系也不能贯通。但是如果现在有人能够"涉乎不相通之技,而游乎不相贯之识",那他就一定是掌握了"道"的真谛,达到了哲人的思想境界。他说,当年我接替潘中丞治河时,就曾对潘公治河的技能和知识之渊博感到十分惊讶,但那时还以为这仅仅是他特有的一种专长。可是几年以后当他再次被召为江西巡抚后,不过一年的时间,就把当地那种"大吏束手莫能制,小吏掩耳莫敢问"的混乱局面一举扭转,使江西成为全国的模范省,而且他上奏的50 余篇疏文,皆获朝廷批准,成为各省学习的范文。一年以后,运河告急,天子又将潘公召为总河,不久,运道又告平安。那么,是什么力量使潘季驯有了这么大的神通,呼风得风,唤雨得雨,治国国安,治河河平了呢?万恭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潘公能以吴舟之燕,晋挽适越,又能以龙驰以虎腾,技涉乎相通之渊,识游乎相贯之原,非技亦非识,畿乎道矣。"②这个神秘的"道",既非专门的技术知识,也非专门的管理知识,显然只能是指具有最普遍意义的哲学道理了。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透视一下隐藏在潘季驯治河理论之中的哲学思想究竟有什么鲜明特色。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