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潘季驯评传 > 第一章太湖之子 一、乡情和家世

第一章太湖之子 一、乡情和家世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人。明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出生在一个未仕秀才的家庭里,父潘夔,母闵氏。①潘季驯的家乡湖州府,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之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府治。辖地六州一府,秦代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吴兴郡,唐代以后为湖州治,明代为湖州府。府城内有一府治、二县治(乌程县、归安县),乌程县治也就是湖州府治的所在地。

  湖州府城所在位置,地理风水十分奇妙。出城向西约五50 步,有一大溪,曰"苕溪",出自天目山之阴坡,一路蜿蜒曲折,两岸芦苇护送,到湖州城外后,中分一支,悄悄流入城西之清源门,其流混浊;出城东南约一里,有一大溪,曰"苕溪",由上游诸山中三条小溪汇合而成,一路喧喧嚷嚷,直泻而下,匆匆涌入城南之安定门,其流清纯。清浊二流在城南安定门内的江子汇为一体,然后向东流出临湖门,合诸水入太湖。整个湖州府城,外有诸溪团团环绕,内有苕、霅二水穿城而过,所到之处,芳草萋萋,流水潺潺,故民间戏谓之"水晶宫"。①放眼远眺,府城西南两面靠山,其山势大多峰峦叠秀,碧绿清幽,历代文人的碑刻墨迹,亭榭寺观,杂出其间;东北两面临湖,其临湖的地面平整如毯,一望无际,处处皆良田沃壤。向北行18 里即到了太湖边。

  太湖衔远山,吞日月,汇三江之水,跨江浙两省,长500 里,周3.6 万顷。湖面汪洋浩翰,气象万千。湖边曲折迂回,支港繁多。其中湖州境内的大钱湖、小梅港诸口,历来为江南运河的漕运关卡,浙西交通的襟喉要地。

  湖州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物产丰饶,民风淳朴,是江南一处著名的蚕桑鱼米之乡,诗书礼义之邦。历代文人墨客都对此赞不绝口。苏轼《墨妙亭记》中称:"吴兴民足,鱼稻茭蒲之利,寡求而不争。"王徲《登喜留亭记》曰:"其产多蚕桑竹木鱼稻果菇之利,俗号殷富。"李心传《南林抱国寺记》说:"乌程之南林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朴,行商坐贾之所萃。"这都是在描绘物产丰富之貌。由于土地肥沃,环境优雅,造就了乌程地面勤劳淳朴的民情风俗。如茅瑞徵《吴兴掌故序》中言:"吴兴风俗最近古朴,其土人雅称,率素润达而峭直,其里闾力本务樯,惟斤斤以勤俭,长子孙无敢傲康以坠先业。"《西吴枝乘》中赞叹:"湖民力本射利,计无不悉,尺寸之堤,必树之桑,环堵之隙,必课以蔬,富者田连阡陌,桑麻万顷,而别墅山庄求竹木之胜无有也。"经济上的富饶也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湖州地面历来是出才子佳人的地方,学习风气十分浓厚。正如三十朋《湖州偈庙文》所赞:"湖学之胜,东南鲜伦,风似邹鲁,民同蜀闽。"赵孟頫《吴兴赋》所述:"家有诗书之声,户习廉耻之道。"史俨之《进士题名碑》所评:"吴兴世风之胜,甲于浙西,??士由科第奋兴,肩背相望。"①优美的环境,肥沃的土地,顺畅的交通,再加上人民的勤劳和文化的进步,使得以乌程为中心的湖州地区很早就与杭州府和嘉兴府并驾齐驱,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特别是到了明代中叶,随着商业贸易的日益刺激,① 潘季驯生于明正德十六年阴历四月二十三日,换算成公历,应为1521 年5 月28 日。为了叙述方便,且防止换算错讹,后面文中一律照用阴历日期,特作说明。

  ① [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二七:"吾郡称水晶宫。湖州四面皆水,谓之水晶宫。"① 以上赞言均引自《浙江通志》卷九九,《乌程、归安风俗》。

  这里的经济更是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专业化地区分工。如《归安县治》中所描述的:"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蓄鱼,西乡业薪竹,北乡业蔬靛。"诸产业中最发达的要数丝织业,明代产丝的中心地区主要是湖州。朱国桢《涌幢小品》中说:"湖地宜蚕,新丝妙天下。"《西吴里语》中说:"(湖丝)合郡俱有,而独胜于归安,湖丝遍天下。"由于蚕丝业的发展,不仅大大促进了商业性的种柔专业,而且还促进了该地区的商业贸易活动和市镇建设。如《吴兴备治》所记:"(隆庆时)归安菱湖市廛家,主四方鬻丝者多,廛归溪,四五月间,溪上乡人货丝船排比而泊。"菱湖镇是湖丝的贸易中心,因为商业交易的刺激而发展的异常繁荣,"正、嘉、隆、万间,第宅连三,圜阗列螺,舟航集鳞,桑麻环野,西湖之上无隙地无剩水矣。遂为归安雄邑。"①类似菱湖镇这样的商业市镇在湖州地区比比皆是。如据万历《湖州府治》记载,仅乌程县就有乌镇、南浔两镇,箐山、妙喜两市。其中的乌镇与嘉兴府的青镇夹河相望,万历时就达到"居民殆万家"的规模,史书上说它百货骈集,街市18 里,列置四门,名为镇,实具郡邑城廓之势。②丰饶的物产,发达的经济,带来一片繁荣的景象,使这个地方真正变成了"人间天堂"。北宋诗人梅尧臣曾写下《游雪溪诗》一首,对当时乌程县内霅溪两岸风景如画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作了这样的描述:"共爱霅溪风物美,春来清可鉴须眉,萍生楚客将归日,花暖吴蚕始浴时,邻水竹楼通市陌,跨桥云屋接川湄,画船载酒期君醉,已是无谋任翦夷。"③鸟瞰乌程风光,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潘季驯就出生在这样一片绿土上。

  潘家在乌程历史上乃一大姓,"世号鼎族"。据明人王世贞《潘僦庵墓志铭》、④申时行《潘公传》⑤、王锡爵《潘公墓志铭》①所共载,潘氏祖先本姬姓,裔出周文王子毕公,毕公食采于潘,子孙因以为姓氏。至荣阳侯而潘氏始彰显。至西晋时,中书令潘尼②与其叔父散骑侍郎潘岳③齐名于朝中,后以避乱病死坞壁间。潘尼死后,其子潘攻率家渡江徙吴,兴之于乌程,遂长期定居此地。潘氏家族定居乌程后,由于远离中原,一直未能再显。又过了七世,至石晋时期(公元936 年~946 年)才出了一个孝子,叫潘综。潘综因以纯孝闻名乡里,他死后,乌程人为纪念他,在县城北廓建了一座白华坊,"以潘综纯孝居此故名",里名迄今未泯。④潘综之后,又过了26 世,潘家传人万一公始迁到乌程之汇菹。这大约就是后来潘季驯的出生地。⑤又过了六① 《菱湖镇志》卷一,转引自《明清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第20 页。

  ② 万历《湖州府志》卷三,《乡镇》。

  ③ 《浙江通志》卷一二,《湖州府山川》。

  ④ 见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五。

  ⑤ 见申时行:《赐闲堂集》,另见民国版《河防一览》附录。

  ① 见《明文海》眷四四八,《名臣》,中华书局本。

  ② 潘尼,字正叔。祖最,汉东海相。父满,平原内使。并以学行称。潘尼少有清才,与潘岳俱以文童见知。

  性静退不竞,唯以勤学著述为事。事迹见《晋书》卷五五,《潘尼传》。

  ③ 潘岳,字安仁,荣阳中牟人,祖瑾,安平太守,父芘,琅琊内使。岳少以才殷见称,乡邑号为奇童,历史上人们常以"貌比潘安"来形容男子的美貌,这个潘安,就是潘岳。事迹见《晋书》卷五五,《潘岳传》。

  ④ 见《吴兴备志》卷一四。

  ⑤ 关于潘季驯的原籍和出生地,他本人在万历五年所奏的《考满疏》中称:"浙江湖州府归安县籍,乌程县人。"按乌程、归安本为一县,后宋太平兴国中,始将归安分出另立,置乌程县东南境地属归安,但两世,潘家传人为南葵公潘孝,孝又号蔡奄公,娶妻钱氏,又继朱氏,共生子四人。其中最小的儿子叫潘夔,又号僦庵公,他就是潘季驯的父亲。

  据《僦庵潘公墓志铭》记载,潘夔出生时、潘家虽然已是"彬彬诗礼名族",但仍未有一人得志于科举。据说潘夔小时候颇得潘季驯祖父南葵公的喜爱,经常抚而弄之膝前。一天,有一商贩鸣锣而过,夔欲跑去看热闹,南葵公阻之,曰:"毋往也。你如能与我对对子,我给你买糯米糖吃。"遂口占一首:"铜锣打动小儿心。"潘夔不假思索,应声而答:"木铎振扬夫子教。"南葵公乐而大笑,连声说:"使我形秽。"遂认定能振兴潘家者,非夔莫属。乃送书馆句读。九岁受经术,所写文章多隽辞。约在潘夔17 岁时,太子少保庄懿公闵珪从朝中致仕归乡,为其二女儿择婿,结果在众多求婚者中发现了潘夔,"见已心器之",再考诗词对仗,"语逾工,有唐人意中句。"闵珪大喜,即谓人口:"趣归,女必贵。"遂将女儿嫁给潘夔,是为闵夫人,即潘季驯的母亲。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潘季驯的外祖父闵珪。闵珪,乌程人,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太子太保。因政绩卓著,曾被誉为弘治朝中"九老"之一。①据《明史·闵珪传》,珪久为法官,"议狱皆会情比律,归于仁恕。"有一次,宣府妖人李道明聚众烧香,巡抚刘聪轻信千户黄珍之言,诛连数十家,谓李道明将引北寇攻宣府。及将犯人逮至刑部,闵珪亲自审讯,并没有发现众人造反的证据,于是重新定案,"止坐道明一人,余悉得释。"同时闵珪又上疏请求办黄珍、刘聪诬告及冒功罪,结果黄珍被法办,刘聪亦下狱贬官。又有一次,大理寺丞吴一贯因谳狱事触帝怒,明孝宗朱佑樘亲自坐堂审讯吴一贯,并且准备处以大辟罪。面对此景,众莫敢言,独闵珪一人趋前进言:"一贯推案不实,罪当徙",请求从轻发落。然帝不允,珪亦执言如初。帝怒,刑部侍郎戴珊忙劝解之。帝乃息怒霁威,令更改拟律。但珪仍以原拟奏上。帝见此十分恼火,立招兵部尚书刘大夏语此事,寻求处罚对策。大夏闻言乃对曰:"刑宫执法乃其职,未可深罪。"孝宗听后默然久之,最后才叹曰:"朕亦知珪老成不易得,但此事太执耳。"①卒如珪议。从这两件事情,可见闵珪之为人为政。正德初,宦官刘瑾用事,闵珪连章乞休,遂被允致仕还乡,正德六年卒,年八十二。死后谥庄懿。

  闵家在乌程也是一个大族,再加上闵珪在朝中的高位和名望,更使闵家成为当地的显族。闵潘两家联姻后,潘夔立志报答岳丈的器重,一心读书于郡庠,20 岁时因学习成绩优秀而受到奖励,"俊声籍籍"。不料,正在他意气风发的时候,潘孝去世。潘夔无奈,遂中断学业,以少年之躯担起了潘家的门户。其间,即有为振兴家业而耗费心机的思虑,又有"是且妨吾书"的感叹。一度曾下决心脱身家务,独游太学,且徙居乌程东郊的蜀山闭门读书,"治经术"。没想到功名未就而家中之不戒于火,一场大火尽丧其家橐。沉重的打击又迫使潘夔离开书斋,重返家中料理残局。经过他多年的艰苦创业,终于使家业重新振作起来,甚至超过了失火前的规模,但往日所攻学业早已丧失殆尽。盖潘夔之家业再踬再起,其于学问亦再芜再殖,最后终于未能以县衙门仍在同一城廓中,估计潘家祖先原在城南,后搬到城东南之汇沮。

  ① 弘治朝其他"八老"分别为王恕、邱浚、马文升、何乔新、徐傅、刘健、刘大夏、李东阳。参见[清]黄大华:《明七卿考略》。

  ① 参见《明史·闵珪传》。"谳"(yàn),审判定案。"大辟",死刑的一种。

  科第显。这是潘夔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于是他下定决心,全力以赴地教育子女,把自己的未尽愿望全部寄托在他的几个儿子身上。在这段时间里,潘夔与闵夫人共生了四个儿子和若干个女儿。其中四子者,老大潘伯骧,为府学贡生,成人后官至桂阳知县,娶镇远守严凤之女,生了七个儿子(景生、冠生、弁阳、苕阳、朝阳、岳阳、桂阳为伯生);老二潘仲骖,嘉靖二十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因不屈于严嵩,谪瑞州司理,后历至安庆知府,娶山东按察副史邵南之女,生了四个儿子(京阳、瑞阳、钟阳、文阳为仲生);老三潘叔骏,曾官龙江关提举,娶吴氏,生四子(震阳、宜阳、华阳、忻喜为叔生);老四即潘季驯,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累官至太子少保,刑部尚书,可以说是潘氏兄弟中最有出息的一位。潘季驯成年后,娶光禄署丞施仑之女,为施夫人,共生了四个儿子(大复、龙翰、玄授、玄孺为季生)。其中长子潘大复为万历十四年进士,初为溧阳县令,后擢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提督通惠河道,岁省水衡金十余万。次子龙翰,以父荫为大常寺典簿,临洮府通判,因文笔清丽而倾动一时。此外,潘季驯还有一女嫁于当时的文学名士王世贞子士祺。有了这样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可以说是潘夔经历了一生坎坷之后的最大满足。①所以潘夔死后,应其子潘季驯之邀,王世贞在墓志铭中用称赞的口气写道:"终公年未六十,而中外孙可20 人,环绕膝前,教之句读,竟日欣欣忘暮。"②由于自己在科举上一直壮志未酬,因此潘夔在学习上对他的四个儿子抓得很紧,"悉延明师海之,而身提衡其间。"③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明师教诲和慈父的严督之下,潘家的四个儿子中间,居然有两人先后脱颖而出,考中了进士。其中潘仲骖于嘉靖二十年中辛丑科一甲进士榜,潘季驯于嘉靖二十九年中庚戊科三甲进士榜。这在潘家的家族史上是从未有过的盛事,潘夔终于扬眉吐气了。

  关于潘夔的为人,王世贞在《墓志铭》中举了两个例子:潘夔并非医家出身,但喜读歧黄之书,读后即在家人身上亲自实践,结果还颇有效验,于是僦庵公会治病医术的名声就给传出去了,乡邻们有了大病小灾的常找他切诊,而其"切脉处方多出人意。"有一年,里中大疫流行,左邻右舍病倒了不少人,潘夔不顾感染危险,挨家挨户,亲自为病人"■咀"草药,"里人恃公而起者十九。"隔壁有个邻居赵某,当时正在与潘夔在官府中打官司,恰好也在这次大疫中感染成疾,病情加剧,家人十分担心。于是赵某谓其子曰:快去为我请潘先生来治病,"能生我者潘君也。"其子闻言不解,问道:"方与潘君讼,奈何从之乞药?"赵某回答说:"不然,彼负气而中甚慈,必不忍于我。"于是其子腆脸登门,潘夔果然不计前嫌,欣然前往,悉心处剂,不久就治好了赵某的病,潘、赵两家的诉讼也就因此和解。仲骖、季驯先后荣登进士成为朝廷命官以后,潘夔虽然心里非常高兴,但从不在邻人面前作官人态。有人问他,你的儿子都出去当了大官,为什么你不跟着他们一道去享福?潘夔回答说:"吾食于二子,不若食于家甘也。"所以每当给儿子写信,他总是在信中告诫他们不要假公济私,"毋家于官",如果你们中间哪一个人干了损公肥己的勾当,我就不再认你这个儿子("苟尔,吾不子① 以上材料参见王世贞:《潘僦庵墓志铭》、《浙江通志》等文献。

  ② 此段活引自《潘僦庵墓志铭》。

  ③ 引自《潘僦庵墓志铭》。

  若")。

  潘季驯就是诞生并成长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无疑,潘氏祖先的优良传统和廉正家风,特别是季驯外祖父闵珪刚正不阿的传奇事迹和他父亲潘夔忍辱负重、救民疾苦的仁德精神,都会对潘季驯少年时期的思想塑模,乃至对他长大成人以后的世界观形成,产生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