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诺贝尔 > 第二章 圣彼得堡

第二章 圣彼得堡

  1. 家庭教师

  1842年10月,诺贝尔一家离开瑞典,乘坐帆船,在海上颠簸很久以后,才到达波罗的海芬兰湾东岸上的圣彼得堡。

  圣彼得堡,始建于1703年,是当时沙俄的首都。1924年列宁逝世后,曾改名为列宁格勒。

  一家人坐在马车上,绕过宽阔的广场,来到一个恬静的高级住宅区。

  新家是一座很大的、漂亮的住宅。

  庭院中,绿树成荫;喷水池内,鱼儿在畅游。

  同斯德哥尔摩那狭小、破旧的老家相比,生活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

  但是,父亲时刻没有忘记对诺贝尔三兄弟的教育。

  按照俄国当时的风气,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不去学校读书,而是跟着家庭教师学习。

  况且,诺贝尔三兄弟即使去上学,因初来乍到,也听不懂用俄语讲的课程。

  父亲不惜重金聘请了一位优秀的瑞典教师拉斯·桑特森来讲授俄语,同时传授语言学、历史、数学,以及其他各门科学知识。

  孩子们粗通俄语后,父亲又改聘了一位俄国教师尼古拉·津宁。他是一名化学教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他为诺贝尔三兄弟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

  父亲很有眼力,他早就指出:老大——罗伯特最富天才,老二——路德维希具备经商的魄力和能力,老三——阿尔弗莱德则勤奋过人。

  正是这“勤奋”二宇,始终是诺贝尔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诺贝尔在学习外语时,尤其勤奋,认真,刻苦。

  譬如他在学习法语的时候,为了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他先将德国名著译成瑞典文,再转译为法文,然后再认真核对两次翻译的手稿,反复比较、查对,一旦发现错误就加以改正,直到完全熟练掌握为止。

  他把这种学习方法,又推广到学习其他语种之中。结果他通晓了俄、法、德、英等多种外文。

  他借助这些语言工具,能够熟练地阅读科学著作和文学名著。

  他对雨果、莫泊桑、巴尔扎克、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

  他还非常崇拜英国大诗人拜伦和雪莱,甚至在他晚年时,也能清楚地背诵其中的一些章节。

  2. 耳儒目染

  诺贝尔一家来到圣彼得堡的第二年,1843年,弟弟埃米尔出世了。

  埃米尔是个结实的孩子,性格也很稳重,和诺贝尔的关系最亲近。

  一家人都很喜欢小埃米尔。可是,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将来悲惨的命运在等待着他。

  1846年,父亲建立了一座更大的工厂,生产蒸汽机、水管和铁器制品。这家工厂在俄国的国营和私营企业中,享有很高的信誉。

  几年后,父亲就把在瑞典欠下的债款还得一干二净了。这个家庭日渐昌盛起来。

  父亲的工厂在河对岸。

  诺贝尔做完功课后,总要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乘船到工厂去。

  父亲只要有空,便带着他们在工厂中到处转。把机械的构造原理详细地讲给他们听,有时还让他们亲手操纵一下。

  当时,沙俄皇帝尼古拉,出于对俄国将来的考虑,想拥有威力强大的武器,所以对父亲的地雷研究很感兴趣,并且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资金。

  诺贝尔还亲自目睹了地雷实验。

  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飞沙走石,烟雾弥漫。地雷爆炸实验成功了。

  然而,孩子们都相当担心,因为地雷实验经常伴有爆炸产生的种种危险。父亲却很有胆量,并不那么惧怕危险。他告诉孩子们说:

  “如果做到沉着、谨慎、认真进行实验,就决不会出现危险。”

  诺贝尔在同他这位精力充沛、大胆无畏的父亲的接触中,深深地受到父亲发明创造精神的感染。

  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知不觉地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

  “我长大后,也要当个像父亲这样的发明家。”

  虽然诺贝尔没有上过大学,但社会和生活本身就是他的大学。

  他曾经说过,生活无疑是艰难而忧虑的,但是“我却把它看成是一份珍奇的礼物,大自然母亲亲手赋予我们的一颗宝石,我们应当将它精琢细磨,直到它熠熠发亮使我们的辛勤劳作获得报偿”。

  1848年,诺贝尔15岁。

  这年他的二哥路德维希要回瑞典,他们三兄弟同时停止了学业。

  不久后,父亲让诺贝尔在自己开办的工厂里当助手,料理一些事务。

  3.欧美之旅

  父亲在美国有一位朋友,名叫约翰·埃里克森。

  他是瑞典海军工程师,曾发明热式发动机,还改进了螺桨推进器。

  后来,他设计了“莫尼塔号”新型船舰。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这种船舰使北军取得了胜利,埃里克森也因此而扬名。

  由于埃里克森的兴趣和发明,多与机械化战争以及蒸汽和热力技术有关,而这些技术又正是诺贝尔父亲在圣彼得堡的机器工厂所应用的,因此,父亲决定让诺贝尔去美国,学习某些设计的思路,顺便考察各国最新的科学和技术。

  1850年,17岁的诺贝尔,首次独自开始了冒险旅行。

  这不能不使得他的母亲再次为他牵肠挂肚。

  一番话别后,诺贝尔充满信心地向他的父母点了点头,启程了。

  他首先去的是德国。接着去了丹麦,然后又绕道去了意大利。后来,他终于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法国首都巴黎。

  在巴黎,他拜访了大学的研究所,参观各种实验,并且结识了不少科学家,通过他们,勤奋好学的诺贝尔,了解了发达国家大量的科技新成就。

  告别巴黎,他来到英国,参观了这里的世界博览会。旋即前往美国纽约。

  来到纽约,前来迎接他的,正是他父亲的朋友埃里克森先生。

  在埃里克森的实验室,诺贝尔学到了许多东西,积累了许多新的研究和实验方法,大大开阔了视野。

  诺贝尔学习勤奋,求知若渴。凡是经他耳闻目睹的重要事情,都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当时还流传着一则这样的佳话:

  有次吃饭的时候,诺贝尔还在集中精力思考一个问题,竟然错把饭桌上的小餐刀当作汤匙舀汤喝。

  埃里克森先生在惜别之际,曾经对这位有着远大前途的青年说:“你的天资极好,只要你有勇气,勤奋努力,一定会成为卓越的科学家。我企盼着你成功。”

  诺贝尔,你的理想是什么。

  “我还是当个科学家,用我的发明成果为人类造福。”

  对于这次远足旅行,诺贝尔在1851年写下了如下的诗句:

  我在青春年少时,

  毅然离别家乡,

  远渡重洋,

  到异国旅行;

  漫漫大海并未使我留连,

  因为我胸中的海洋更加浩瀚激荡!

  我来到巴黎,

  此处也是一片汪洋。

  **卷起了惊涛骇浪,

  触礁沉船的残骸,

  充塞了真正的海洋。

  任何人要在这污泥浊水中寻欢作乐,

  都须将礼品贡献给那个迷人的偶像,

  直到他幡然醒悟,

  看破偶像身后的堕落景象。

  4. 苦涩的初恋

  人们在解释为什么没有数学方面的诺贝尔奖时,往往喜欢谈论诺贝尔与瑞典数学家米塔格-勒夫内同时向一个佚名的女士求爱的故事。

  故事中说,诺贝尔成了情场上的失败者,于是诺贝尔通过把数学排斥在获奖范围之外来进行报复,从而使米塔格-勒夫内永远不能获得他所设置的任何一种奖。

  然而,这个传奇故事并非事实。

  它是杜撰的。因为任何标准的数学史记载中,都没有见到过这个故事,而且所有数学史研究者,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它的出处。

  正如前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拉梅尔所说的:

  “诺贝尔之所以把数学排斥在获奖范围之外。是因为他指望以一种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方式造福于人类。”

  正是在这次历时两年的世界旅行中,诺贝尔有过一次真正的初恋。

  这次初恋,对于诺贝尔来说,既是终生难忘的,却又是苦涩的。

  1851年,18岁的诺贝尔,在巴黎的一家实验室学习。

  巴黎是世界艺术家和文学家荟萃的地方,有许多剧场和美术馆。她是诺贝尔一生中最钟爱的城市,曾经被他称作是“光明之城”。

  但是初次来到,当一天的学习结束,回到旅馆,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的时候,一种寂寞之感便油然而生。

  在这种时刻,能够驱走他心中寂寞之感的是文学。

  他尤其喜欢雪莱的诗,为那些爱好和平的优美诗句所感动。他不仅读,有时还自己动手写诗。一首长达419行的自传诗《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

  在一次晚会上,诺贝尔邂逅了一位来自祖国瑞典的女郎。这位皮肤白皙、年轻貌美的金发女郎,在一家小药店工作。

  诺贝尔向她倾吐了自己的隐衷,表露了自己的失望和沮丧。这位北欧佳丽被感动了,她千方百计地给他以鼓励。

  从那以后,他们相爱了。

  在塞纳河畔,在公园的林**旁,他们经常约会。他们有说不完的话,在他们之间充满着欢乐。

  有诗为证:

  我怀着从未有过的喜悦,

  又一次同她见面了。

  从那以后多次幽会,

  我们已经难分难舍。

  不幸的是,这段恋情不长。因为女郎身染肺结核病,突然离开了人世。

  年轻的诺贝尔心灵受到剧烈的创伤。他极度悲痛,精神颓丧,整天独自躲在屋子里,犹如生了一场大病。

  后来,他终于战胜了这一不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我已经懂得去研究大自然这本书,去领悟其中的篇章,并从它那深邃的学问里,汲取一种抚慰,来消除我的忧伤。”

  5. 克里米亚战争

  诺贝尔结束了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回到圣彼得堡。

  母亲最先跑过来,紧紧地拥抱着离开她两年的儿子,百感交集。

  弟弟埃米尔又长高了。

  父亲的工厂比以前扩大了三四倍,已经改名为“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

  看到这一切,诺贝尔高兴极了。同时,使他感到纳闷的是,仅仅两年的时间,诺贝尔工厂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19世纪中叶,土耳其已经成了欧洲列强分割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控制黑海海峡,插足巴尔干半岛。

  这样,俄**队就急需武器装备和现代化,大批量的订货,促进了诺贝尔工厂的兴隆发达。

  父亲亲自设计,利用他自己制造的机床,还从瑞典招募工人,设法生产了大量的军用材料。

  诺贝尔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主要负责检验化学药品,改良地雷和水雷,研制新产品等方面的工作。即使有时感觉到身体不适,他也从未声张过。

  俄国第一条铁路使用的铁器制品,第一批推进器,军舰上的大炮和蒸汽机,还有快速火枪等,都出自这家工厂。

  1853年,诺贝尔的父亲爱默纽尔,由于他在俄国工业中的“勤奋和技艺”而获得了帝国金质奖章。

  水雷本是爱默纽尔进入俄国时所持的一张王牌。

  他曾经协助俄军,在芬兰湾圣彼得堡的战略要地布设水雷。后来,这一措施有效地阻止了英法舰队的进攻。

  记载这一布雷系统的书,其书名是《无需陈兵设垒的海道港口防御体系》,现在仍然被珍藏着。一般认为,该书的法文原文很可能出自他的儿子阿尔弗莱德·诺贝尔之手。

  阿尔弗莱德因劳累过度,终于病倒了。

  他接受了母亲和两个哥哥的意见,暂时停止了研究工作。

  母亲劝他到瑞典的祖母家去,等病好了以后再回来。

  他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瑞典,尽情地享受着斯德哥尔摩的瑰丽风光。同工厂林立、空气污浊的圣彼得堡相比,这里简直成了天堂。

  他的病情渐渐好转,准备返回圣彼得堡。

  这时,祖母对他说,回去时一定要在德国停留一段时间,那里的温泉非常有益于健康。

  阿尔弗莱德因此到了德国,在温泉疗养了一些时候。他还顺便用德语同当地人交谈,提高自己的德语会话水平。

  随后,由于克里米亚战争,他匆匆回到了圣彼得堡。

  1853年10月,俄土战争爆发。英国和法国也企图控制土耳其,霸占中近东地区。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同年秋,英、法、土联军在克里米亚登陆。1855年俄国战败,1856年3月签订《巴黎和约》。

  1853—1856年的这场战争,史称克里米亚战争,亦称“东方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33岁的女护士南丁格尔的名字传遍了全世界。

  她率领38名护士奔赴战场,不论是对敌方还是友方的伤员,都热心看护救治。她的工作博得了各国的好评和赞誉。南丁格尔去世后,人们把她的诞辰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以示对她的纪念。

  随着《巴黎和约》的签订,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了。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到他的祖先那里报到去了,新政府撕毁了全部订货合同。于是,这家拥有一干多名雇员的大规模工厂,突然遭到了厄运。

  对于这场战争,22岁的阿尔弗莱德,在1855年9月13日寄往瑞典的一封信中,写道:

  “这个地方当然不会给我留下任何一种愉快的回忆。”

  6. 破产

  诺贝尔父子工厂迅速转产,只生产蒸汽机这种产品。

  父亲爱默纽尔,为航行于伏尔加河和里海的首批班轮设计生产了20台蒸汽机,但是工厂仍然处于困境而难以自拔。

  因此,精通外语的阿尔弗莱德被派到伦敦和巴黎,去见那些可能愿意提供贷款的银行老板。

  可是,非常不幸,他空手而归。时为1858年。

  在那些毫无同情之心的债主摆布下,爱默纽尔只有再次宣告破产。

  同1837年那次破产一样,父亲又一次一贫如洗。不同的只是二十多年后,他的头发更白了。

  1859年,父亲和母亲,带着小弟埃米尔回到了瑞典。

  父亲为了尽可能地挽回一点局面,把熟悉工厂事务的三个儿子留在圣彼得堡。

  两个哥哥罗伯特和路德维希致力于工厂财务的管理,而阿尔弗莱德则沉浸于机械和化学实验。

  这些实验是阿尔弗莱德过去所进行的,由于生病和为工厂到处奔走,而几度中断。现在,他有时间重新开始从事这些实验工作了。

  这些实验的首批成果,是取得了三项最初的专利权,即1857年的气体计量仪,1859年的液体计量仪,以及1859年的改进型气压或流体压力计。

  不过,这些发明都没有很重大的价值。

  当他孜孜不倦地进行实验研究时,同时兴致勃勃地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

  1861年和1862年,他先后写下了《在最明亮的非洲》和《姊妹们》两部作品。

  后来,二哥路德维希受工厂买主的委托,在原来的工厂当了厂长。

  不久,他的儿子出生了,也是诺贝尔家庭中的第一个孙辈,取名为伊曼纽尔·诺贝尔。

  大哥罗伯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种很适合做陶器用的土,很快办起了一个小型的陶器制造厂。他还买了一艘旧帆船,把它改造成了芬兰湾的游览船。接着,他娶了一位芬兰姑娘,去了芬兰。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