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诋毁牛群的人,总是拿牛群特教学校做文章。一家小报记者曾污蔑一个当过纺织女工的青年教师是“误人子弟”,理由是他问那位教师“乘数和被乘数有什么区别”?那位女教师竟然回答“都一样”。其实,那位女教师看出他不怀好意,当时轻蔑地答道:“十个二十五和二十五个十答案一样,都是二百五十。”那位记者没有如实写出来。小报记者的文章发表以后,那位女教师很气愤:“我当过纺织女工怎么啦,难道干过纺织,就剥夺我献爱心的权利吗?”那位女教师的确当过纺织女工,但她是蒙城师范毕业的,何况她是“青年志愿者”,义务为牛校服务的!
牛校雕塑
正因为如此,我专门到牛群特教学校去采风,和老师、学生有过广泛的接触。“不教为教”,实际是什么都教。教专业,教文化,也教做人。
刘良子,女,二十二岁,滁州师专美术系毕业,专业班班主任,代油画、素描课。她的语言如同线条一样简洁,感情却恰似色彩一样鲜明——
2002年9月,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在缘分的牵引下来到了五子牛特教学校这方净土,我们中间许多人是没有接触过特教的,在最初的交流中我们只能用刚刚学到的简单的手语去面对孩子们天真的眼神。我刚来的时候带的是八年级,他们的教室也是大音堂画室,由于学校用房紧张,教室不够,便把七八年级合并成专业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专业班又分成各个小班:有国画,有油画,有书法,后来有几个同学想上大学,想考入美术系,学校又为他们专开了一个素描班。每个班级都要上课,不但要学专业课,更要加强文化基础课,于是牛校长决定把“牛眼看家”展览厅让出来给学生们上课,学校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学校从办学到上课到每个班级每个人都是围绕着这个宗旨的。为了培养爱好舞蹈的同学,学校又把“大音堂展厅”让出来改为舞蹈室,并按老师的要求把舞蹈室重新布置,负责教学的老师自己还请老师来教学生跳舞,孩子们的天真和执着深深打动每一个人。每次去看他们跳舞都是一次心碎的体验。当音乐停止时他们仍很投入地舞着,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手势和表情都是那么生动,那么美丽。
国画班的桌子仍是以前用的,只是太矮了,而且班里有好几个男生个子都太高,为了防止他们上课时常常弯腰对身体不利,学校又买了小板凳给他们坐。素描班最初使用的几何体也是学生们自己用泥做的,塑成各种型,晾干后再刷上白漆,比买的还好,像做工艺一样,做了许多东西,手工可精致了。
学校目前使用的房子是租赁的,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大家都很小心,专业楼亦是如此。学校刚起步,一切都要本着节约去做,日用资费乃善心人所赠,师生都倍加珍惜,不敢有点滴浪费。本来以为明年可以搬到板桥的, 所以能省的我们尽量去省,况且专业班分的小班又多,于是每个班在上课时只有一块五十见方的小黑板,又因为墙面关系,钉子钉不住,太用力又怕伤了墙面,于是经常会出现正在上课时黑板掉下来的现象,每到这时,大家都围在一起想办法,看谁最有主意,每每在这种困境面前就更能凸显学生的团结和乐观精神,而教学也在其中默默地进行着。专业班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分成不同小班的,所以有的班人多一点,多到十多人,还有的班只有几个人,专业班上分了四个小班上文化课,每个小班配了一个老师,不但教语文还要教数学,但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我们这些老师已不仅仅是教学老师了,而是像父母一样除了知识以外还要教他们懂得许多生活中的道理。有一次,专业楼的原楼主来到学校,当时我们正在上课,他们到楼上后毫不客气地说了很多,说我们把房子给弄坏了,弄脏了。而孩子们都听不到,但是他们却看到了那些人脸上的表情,老师为了安抚他们,便给他们解释许多,告诉他们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告诉他们房子是租的,我们应该爱惜,还有学校里的很多物品都是好心人捐的,我们要珍惜,从那以后孩子们更加懂事了,他们知道自己做错了,把墙面弄脏了,竟有同学跑到后勤去借涂料要把墙面重新刷白,还说这样就像新的一样了,别人也不会生气了。
学生泥塑
在教学中,老师尽力找最简单最直接最能让学生接受的方法教育他们,学校的宗旨是“后勤即是教学,教学即是后勤”,我们需要从他们的心理、学习、健康、生活等全方位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在刚开学的时候所有老师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疏远老师,不喜欢新老师,他们把对旧老师的怀念带到课堂上,作业上,生活中等等,这是正常的,同时也说明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首先他们开学便接触那么多的新面孔,一切都陌生了,就像自己家里没有大人时突然来了一群陌生人一样,他们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让老师接近也不接近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一切的一切只靠用心,用对他们最真的感情,有时真的是在不经意间就有了善的结果,在学校这种爱的氛围下,在彼此心与心的交流中,学生慢慢接纳了老师,老师也走近了学生,他们在接受爱的同时也懂得了怎样去付出爱。中秋节的晚上,学校自己办了一个小型的晚会,全体师生在一起欢度。在那天晚上 , 我们发现了许多的小问题,大学生不知道帮助小学生,同学之间不懂谦让,为一点吃的东西而生气,每个人只顾自己,老师们从下午一直忙到晚上,却没有一个同学去关心老师给老师让出一个板凳的。那天晚上我们感触很多,我们要了解学生就要从他生活中的细节去发现,而在这些细节上老师也要给他们言传身教,于是第二天我写了一篇小小的感想拿给学生传阅,我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懂得礼貌和谦让,但是出乎意料的学生们都哭了,我清楚地记得刘晓庆同学抱着我大哭一场,她不住地向我道歉,让我不要难过,她说他们都不好。我当时无法安慰她,因为我不知道怎样用手语去表达自己的心情,而事实上他们最怕让老师失望,最怕别人看不起他们。后来我经常想我是不是对他们太苛刻了,对他们要求太高了,但是,我们真的希望他们能做得更好,活得更好,让世人知道他们的特殊不仅是因为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更是因为他们有着高尚的灵魂,有着洁净的心灵,有着会唱歌的生命。
国画班黄鹏鹏同学有一次犯了错误,他在买东西时拿了别人的一块饼干,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学校是不允许发生的。我们当时开了班会,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们只是旁敲侧击,但是没想到他却主动站起来承认了错误。我们在教育他的同时,也肯定了他的勇气,还让学生们和他握手,表示他仍是这个集体的一员,大家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对他的看法,他们仍是好同学好朋友。当时张真校长亲自掏出几元钱让一位老师陪黄鹏鹏去向店主认错,结果黄鹏鹏非要自己还。这件事过去以后,大家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而且再也没有犯过这种错,他们知道买东西要付钱,没有不劳而获的。对他们的教育我们通常是从生活中的小毛病、小错误、小的事件开始突破的,逐渐把问题放开让他们去理解……
“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将打开另一扇窗。”我们的孩子在专业上的成绩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原“大音堂”国画班的十位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招,他们在这方面显现出的才能几乎让所有人感到惊讶。在教学上,专业老师并没有像正规学院那样一点一点地按模式进行,老师们只是引导,激发他们的兴趣,而真正去领会艺术、创造艺术全靠他们自己。在这一点上,我们老师们只是让他们用平常心去看待,用心去感受,用心去画,画他们心中想象的东西,于是学生们抽象画都具有原始、自然的魅力和震撼力,线条、色彩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随心所欲,没有雕凿,没有匠气,更没有刻意。他们的色彩就像他们的心一样纯净、透明。国画班同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豪放,有的细腻,在他们还不懂得艺术是什么的时候已经置身其中并深深地走进去了,老师对他们的指点经常是根据每个学生每个阶段所呈现的不同心理、情绪的变化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调整,让他们在绘画上一直处于一种平静、祥和的状态。李姗姗同学由于身体不太好造成她情绪上的不稳定,于是有一段时间就让她到书法班写书法,用钢笔在速写本上画白描,本来是想借此机会让她平静身心的,结果她却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她的罗汉、观音图更是手到即来,出神入化。现在她已经回到国画班,继续画她喜爱的紫藤了。
我们国画班成功地举办了一次画展,当孩子们站在首都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的时候,当他们在美展厅内面对众多惊奇的目光和肯定的表情时,他们笑了,发自内心地笑了。
牛校长说当你被一个人想念的时候 ,而这个人既不是你的家人也不是你的爱人,那么这一点足够了。当我们从北京回来后我深深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班的胡刚强,那个曾经被同学和老师疏远的同学,当我听到他想念我时,我真的不知道怎样形容自己的心情,我轻轻地拥抱了他,我永远也忘不了他脸上灿烂的笑……
黄玫,女,二十二岁,大专毕业,代书法班的文化课。她不仅长相漂亮,气质也很高雅。上海电视台为牛群特教做专题的时候,她被请去做嘉宾,主持人问她:“给你高于现在五倍的工资,让你留在上海,你同意吗?”她回答:“不同意,牛群特教学校就是我的家。”哦,那她和学生之间又是怎样一种亲情呢?——
我代的是书法班的文化课,并做一些学生的管理工作。论年龄,我是这些孩子的姐姐;论责任,我却更像是他们的母亲。我还没有结婚,说这话似乎有点脸红,但我心里的确是这样想的。教这些聋哑孩子关键是要有爱心,也只有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才可能负起那份神圣的职责。书法班的孩子,文化程度差异很大,有的具备七年级的水平,有的连二年级都达不到。随便抽出十个学生,就如同伸出的十个指头,不仅长短不一,而且差别很大。我们代课老师无论是教语文还是数学,都不能像普教那样,一本教材管一个年级,老师备课只需写一份教案。我们书法班十六个学生,我则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到人,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拿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工作量就要高出好多倍,虽然很累,但是心里踏实,每个学生都会有实实在在的进步。和学生最初的交流就发现他们在语句上出现的毛病,他们的一句话经常是反写的,或者根本就不成为一句话。我们后来也听说了这是所有聋校都面临的难题。学校的教师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共同想办法该怎样解决。我们都知道,正常的孩子在幼儿时期还没有上学的时候已经能牙牙学语了,并且能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从小生活在有声的世界,我们能听到各种声音,并且听音就能知道是什么,我们周围的大人们都是我们的语言老师,在没有上学之前我们就认识很多事物,已经彼此互相交流,即使是乡下人没有上过学同样能说出许多话,表达许多意思。由于环境不同,条件不同,造成这些聋哑孩子失去了使用语言的权力,失去了用听来感受这个世界的权力,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的人一张一合的嘴巴,当他们还小的时候,他们不知道那些人在做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的锻炼,他们知道了碗可以用来吃饭,板凳可以坐,但是他们不知道那叫什么,怎样写,只知道用手比划,能看得懂,如果家人再对他们关心少一点,关注少一点,那么我们的孩子的生活是无声无爱的,是孤独的。对于现在的教育,他们还处于一种婴儿时期,即使他们懂了许多,用手语也能表达一些,但是他们仍然很难和正常人交流,他们缺少的正是牙牙学语时的那一段环境,跳过去的教育只能是在建造空中楼阁。
而作为老师,首先就要教会孩子与人交流的工具,其次才能说到思想、艺术等,而对于孩子,他们与人交流的惟一工具就是写句子,能通顺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上学期专业班几乎没有固定教材,为了能达到个别教学目的,上课方式也是独特的,学生和老师围在一张大桌子旁。本来是因为条件的限制却造就了独特的教学。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有太多差异,可是一本教材也许只有几个人或者并没有人能真正适应它,而我们的教学标准是让所有人都能得到发展。德国教育家赞科夫提出过,让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发展。而在我们学校是没有差生的,每个人都是优秀的,每个生命都是一颗星,只是有的还没有发现他的灿烂,我们不能因为肉眼看不到而去否定它会发光,所以我们在考评时也不像普教那样靠分数靠成绩,我们会从综合的素质来评价,成绩、分数固然能代表着某种优秀,但是书本上的优秀在面临人的生存、生命问题时都是没有说服力的。书法班有个同学叫胡刚强,他的智力较差,理解接受能力都有限,平时大家都讨厌他,造成他性格的孤僻,而且他的手语也跟不上,所以他一直以来都处于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以前的老师说他又笨又懒,总是拖班级后腿。所以上课时,老师只顾按课时进行,对于像他这样的“差生”已经没有人去想到关心他会不会跟上了,一年一年他只是跟班级走并没有跟成绩走。我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时,他被同学老师遗弃,大家都不愿理他,而他家人在给他报过名后便走了,于是他一个人哭着要回家,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处境,他的心里也有一个天平。当时我刚接书法班,于是我把属于我班的他从门岗那儿领了回来,给他一张纸,一支笔,让他自己画,自己写,我告诉大家,他是大家的同学,是需要帮助的一个同学,同学之间本来就应该互相帮助,你们要关心他,就像牛校长和很多好心人关心帮助你们一样,这是我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也是第一节思想课。大家都很懂事,他们知道在这个群体中彼此应该互爱互助。而对于胡刚强,老师一直不断地鼓励他,在学习上差不多就手把手教,因为他的水平只能达到二年级,所以老师就从最基本的对话开始问他叫什么名字,多大了,在哪儿上学。然后又根据这些句子教他手语,一个句子要教上十几、二十遍才能懂。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也没什么特别的方法,但是一定要有耐心,这是老师们总结出的不是经验的经验,因为孩子的心太敏感太脆弱,你不耐烦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会让他留意,都会造成他的负担,所以对他们一定要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自己知道自己并不残缺,而是一个有用的人,有自己长处的人。在学习上胡刚强并没有什么进步,但是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感觉他变了,以前的那个“老干部”现在认真了,劳动积极了,脏活累活从不推却,在老师的提醒下也知道注意个人卫生了,在专业上,书法虽然不能说多好,但是只要是在上课,他绝对是很认真地写每一个字。
牛校学生获奖奖杯
采取了个别化教育,一位老师面对多个学生,有时很难兼顾,不得不让程度高的同学帮助辅导程度低的同学。像魏永梅,她的数学只有二年级水平,我就让成绩好的岳大黎帮助她,聋哑孩子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了能尽快提高学生的水平,我们经常以教生活中简单的句子为主,让他们掌握最基本的语序和语感。有一次,我在教一个句子“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还有的”。可是有许多同学都无法理解,于是我就找了块海绵浸上水,先是挤出一点,然后又挤一点,反复几次再加上耐心说明,学生已基本理解了,也许他们理解的并不如我们深刻,但这种情景教学对学生们来说有很大的收获。
对于我们牛群特教的老师来说,上课是教学,下课也还是教学,作为教师课外活动必须和孩子们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玩,带着他们玩,在玩的当中,既跟他们学手语,又熟悉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在一起,尤其是夏天,天气热,傍晚吃饭都跑到外面场地上,只要有一位老师在,很快大家都聚在一起,蹲成一个圈,大家就在边吃边聊中度过这一段愉快的时光。有时也会在宣传栏台子上一排一溜。有一次一个学生给我拿板凳,我正要坐,他又拿了回去,原来是用自己的衣袖把板凳擦干净然后让我坐,我当时真的好感动。想起有一次几位领导来我校,当参观到书法班时,和其中一位学生握手,结果当时那位同学就用手语问道:“你的手好凉,你冷吗?”就这么朴实的一句话让那位领导红了眼睛。说起我们的孩子,真的有时很自豪,尤其是我能感受到这种氛围和这种特殊的气息。每当牛校长回来的时候,孩子们蜂拥而上的情景会让在场的每个人动容,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我们见面的方式就是拥抱,简单的一个礼仪性动作在这里却有丰富的内涵。孩子们的纯真时刻感染着我,每次上楼,他们都是站在楼梯口看着我,有时还来搀扶我,好像我是老太婆容易摔倒似的。走进班里,无论你走到哪个学生身边,他都会站起来给你让板凳,无论你给了他一个什么样的帮助,哪怕只是纠正一个拼音,他都会向你说声谢谢,无论他做错什么,哪怕只是不小心碰了你一下,也会向你道声对不起。很多小同学喜欢和我们班大学生玩,别看他们小,而且有时不懂事时会让你有揍他屁股的冲动,但是一旦“可爱”起来会让人受不了。学校有个叫葛心蕊的女孩,不听课,倒饭,和学生不是打就是闹,任谁也管不了她。但是现在,任何人也说不清什么原因,她变了,不止她,很多小孩都变了,变得懂事了。她会像宝贝一样抱着你不放,她会蛮横地抢你的饭缸帮你刷,她会积极主动地给你帮忙。累得满头大汗才知道是帮倒忙……
李晓丽,女,二十岁,蒙城师范毕业,代专业班文化课。一提起美术班的孩子她就笑,那份真情、那份自豪全都写在她的脸上——
我们的孩子没说的,他们每个人都很聪明,回想与他们的相处,每次我都会情不自禁地笑,他们的天真与天分,他们的单纯与质朴,他们的较真与特有的思维,使他们变得异常可爱。国画班的耿学彬,我陪他去涡河边写生,他捡了许多蚌壳,当时我以为他是好奇,他捡,我也帮他捡,并把所有的蚌壳都洗得干干净净。回来后没想到他竟做成了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别提多漂亮了。还有一次,食堂里的师傅送来一盆鸡蛋壳,五分钟不到,这些鸡蛋壳就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一个个不倒翁,蛋壳上画着不同的图案,看得我都愣了!没人教他们,他们的这份灵性真是与生俱来的吗?他们不光手巧,而且心灵也美!我们班的李辉,有听力,所以老师让他去帮小同学做事,例如该上课时叫他们上课,帮小朋友洗衣服,帮小朋友管理自己的东西,他每次总是认真地去帮助那些小孩子,虽然有时小朋友不听他的话,可他仍然用心地帮小朋友。这样的事很多,很多,说都说不完。和他们一起生活,我的心也干净,而且我越来越感到这是一种享受。
王怀龙,男,二十二岁,毕业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他负责全校电脑维修、辅导,并看守门岗。他接触的学生也相对多一些,他讲的故事都是他在门岗目睹的——
爱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自由。在牛群特教学校,老师们把这种权力和自由全部释放给了孩子们,爱使学生和老师有了心的沟通,爱使孤独无助的同学找回了自信,使他重新融入了班级的集体生活,爱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和道德操守都有了可喜的进步。
培智班的王力蒙性格内向、古怪,害怕与人接触,即使与熟识的人接触时,他的那双眼睛好像有转轴似的也在不停地左右转动着,脸色苍白,仿佛刚刚经历过惊吓一样。你要和他开玩笑,去拿他的东西或试图接近他,他马上就会边哭边向后缩着身子,一脸惊恐的神态,显得十分可怜。他每天送来学校都比较早,以前他来到门岗室就往门边一靠,等着他的老师来接他到班级中去,你和他说话他根本不理会你,嘴里经常重复两个字“大肉”。而且说的极富感情,好像“大肉”是他的精神寄托。现在在爱心的呵护下,他的性格明显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再也听不到他嘴里的“大肉”了,变成了听不懂的歌曲,虽然听不懂,但他唱得非常高兴,而且对着我唱,一点也不怯生。我和他开玩笑,他竟然也跟着乐,再没有哭着向后退缩过。对于正常孩子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弱智的儿童来说,这个进步实在是了不起。
席前前原来的性格偏激、暴躁,听不进老师的任何劝解,总是想着出门打工,任何事情都试不过三,而席前前就偷跑了三次,每次学校都出动大量的人去找,甚至去追他的老师都被他耍,而学校的每一个老师都原谅了他。老师们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用心去做。现在席前前变得多好,他不仅荷花画得好,而且热爱劳动,每天早晨都和同学们一起打扫卫生,他不但清扫校园,而且还把学校大门外的路面清扫干净。他知道以前乱跑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他每次碰到要出去的同学,都要上前询问一番。可见人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改变他的条件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
王燕,女,二十一岁,肥西特教师范毕业,代二年级语文。她爱好文学,语言充满了浪漫的情调——
牛群特教学校的一切都在无意间给我输送养分,我也在不知不觉中和“牛儿们”互溶。从以前的迷茫不安到现在的充实自在,狭隘的心胸也变成了一块宽阔的大草原。当我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去意识时,最好的朋友就在网上告诉我:“你变多了……”现在想想,是啊!我真的变了许多。因为心中真正开始爱牛校,爱这里的空气,爱这里的人,爱这里的文化……在这块充满绿色的大草原上,心是宽广的,平静而又祥和。以前甚至想到自己为什么活着,太没意思了,下辈子还不如做只燕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会是多么幸福。太多的社会压力和自我压力,使我难以呼吸,可今天,我非常幸运地找到了心中的草原,在这里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够我享受。牛校的孩子和老师个个都散发着魅力,紧紧地吸引着我。和他们呆长了,真的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孩子们的表演才能,让我震惊,真是绝了,个个都是我的小老师。上课时,我开始学着运用动作表情传达许多感情,效果真的很不错,自己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孩子们也都喜欢,特别有助于教学,真可谓一举三得呀!别看他们嘻嘻哈哈的,细心起来,比我妈还嗦呢!这一阵子有点感冒,咳嗽得厉害,专业班的一个孩子叫张磊,每次见到我就问:“有没有吃药,还疼不疼,要多喝开水……”最多一天问了五六次。得到孩子这么多的安慰,可心却时时不能安静,以前对母亲所给予的,怎么从来没有这样的体会呢?我终于体会到“爱”的真正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了,更对我以前的冷漠开始不好意思。星期一我值班,一位学生帮我打好饭,自己还没吃,却帮我拖起地来,不管我怎么说,硬是不走,手都拉红了,看着那么可爱的脸,真的,当时只有莫名其妙的难受,只觉得自己给他们的爱太少、太少。没事时,有事时,好像总离不开他们,喜欢和他们聊天、谈心。低年级的常常聊些爱好,动画片,爸爸、妈妈,吃的等等,太多琐事。他们个个都很有表演欲,什么时候都充满激情,让你时刻感受到生活如此快乐,多姿多彩。记得张飞和刘龙看到电视中演的一个人用鞭子抽打另一个人,然后又泼水。整个过程只看了一遍,被打者那痛苦、坚强的表情,还有打者的凶狠、愤怒,被他们表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位孩子的观察力都会令人吃惊,所以常常一个不经意的表情,都会被他们觉察、捕捉到,往往一个眼神、细微的面部变化,他们便知道你要说什么。有着与生俱来的这种灵性,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功,对他们,对我自己都充满希望。他们喜欢问,我喜欢答,一问一答,在不经意中潜移默化,净化我整个身心。慢慢地,我理解了许多曾经困惑的问题,“人如何才叫快乐,幸福!”这些只有自己去感悟。理解生存,认识生命,真的会很难。但是学校的讲座,学习氛围,又为我提供了期待已久却不知去何处寻找的机会,看来我真的太幸福了。我是一位喜欢幻想的女孩,往往把五成美想成十成美,一个个梦都极易破碎,长期以来,我似乎没有太大的追求,只觉得是为师长,朋友,苦口婆心的父母而活。今天看到这么辽阔充满生机的平原,我仿佛看到自己的春色,读了十几年的书,从来没有这么深的体会,这里的老师包括领导,校长,都是那么幽默可爱又可亲可近,和他们在一起似乎找到了自己本质的东西和渴盼已久的氛围,只让我觉得每天都充实快乐,从没感觉到疲倦。许多人都说我真像只燕子,每天都无忧无虑。是的,记得上师范时,那时按说正是精力充沛的时候,可那时的我成天喊着空虚、无聊、没劲……来到这里我一切都变了,我不仅工作起来充实,平时的学习劲头也足了,绝对是主动,因为现在并没人逼迫我。对舞蹈、书法、美术、写作……都有种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我,懒惰情绪也荡然无存。和牛校长接触不是很多,但他为学校做的一点一滴都印在每位学生和老师的心里。牛校长虽然身体憔悴了许多,但是他的心是快乐的。我的心也是快乐的,想自己能做的就是带好孩子,让他少操一份心。我相信心中的草原会青春永驻……
我的手头有一份第二期《爱心》报,是2001年12月23日出的。第一版是牛校新闻,头条消息是教师侯志写的报道《牛群特校首次家长大会反应热烈》,记叙了牛校四十多位教师和一百多位学生家长实行面对面接触和交流的情况;同时刊登了教师李光环写的教学笔记《听专家说课》,谈了他听南京特教师范学校的老师在牛校进行教学点评的感受;还发表了教师韩朝柱写的一则小通讯,说的是城关三小四年级的十二名学生代表,到牛群特教学校一(1)班,为小同学赵凯过生日的故事。
第一版的报眼上写着这样一段话:“牛群特教学校自创办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对于牛校长来说,这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每一分钱都凝聚着全社会对我们的一片真诚、一片爱心。目前,学校正处在发展的困难时期,社会各界也都捐款、捐物、献爱心,为了更好地弘扬牛群精神,做真正的牛校人,我们开展了‘六个一’的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遵守以下内容:珍惜每一份爱,节约每一度电,节省每一滴水,节约每一粒米,爱惜每一张纸,节俭每一分钱。”阅读《爱心》第一版的内容,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牛群特校那股清新的校风。
牛校学生的书法练习
报纸二、三版是教学园地,发表了十多位各年级学生的优秀作文和老师的点评。其中南京特师毕业生朱敏写的《感触》的确让人有所感触:“来到牛群特教学校工作已经两个月,这是我生命旅途中的第一站。在南京特师我学的是盲教育专业,虽然课外跟聋专业的学生学过一些手语,但是非常生疏。我本来想调皮的学生肯定会对我百般刁难,如同学生时代的我一样。没想到学生非常聪明懂事,能根据我的口型告诉我手势语怎样表达;看到老远就笑呵呵地跟我打招呼;早晨会跑到校门口接我的自行车,晚上在我回家前把自行车送到我手上。这些都是别的校园没有的,也是师生真情的体现,把我这个外乡人的心一下拉近了。在一次校会上,我邻座的桂老师见我穿得少,就将身上的大衣脱下来硬披到我身上。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许多动情之处只在瞬间。我想我会永远记得这份真情。平日的校园里没有普通学校的欢声笑语,但是一样可以看到孩子们熟悉的身影,他们会踢球,他们会跳舞,他们会学习,他们会画画。渐渐地,这些画面渗进我的心田,这里就是我的家。看到那么多的爱心捐赠,听到那么多动人的语言,感受到那么多真情的交织,我知道了,牛群特校是爱的结晶,是心的交汇。生长在这个群体中,叫我怎能不爱她?”
在爱心世界托起的牛群特教学校里,到处充满了爱,南京特师实习生朱敏不能不有所“感触”。
最令我感动的是第四版的一篇文章,标题非常新鲜:《聋哑小记者的第一次采访》,这是爱心文学社社长韩朝柱写的,他给我们讲述的故事未必生动,却很感人,全文如下——
聋哑小记者的第一次采访
新年伊始,骏马奔腾,在即将迎来2002年新年之际,蒙城县庄子酒业有限公司给牛群特校带来了他们的爱心,送来了他们的温暖。他们向牛群特校捐款三万元,向牛群特校《爱心》文学社捐款六千九百元。这是《爱心》文学社接受的第一笔社会捐款,就此举动,2001年12月23日我和《爱心》文学社聋哑小记者葛娟专门采访了董事长兼厂长杨少林。这也是自文学社成立以来,我们的残疾小记者第一次进行社会采访(作为第一次采访,好奇心驱使着我们的小记者向杨厂长发出了提问)。
葛娟:请问杨董事长,您了解我们聋哑人吗?
杨少林:我跟聋哑人接触比较少,但我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是健康人还是聋哑人都是祖国的未来。许多残疾人通过教育、康复训练以后,也都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想,有全县人民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厚爱,牛群特教学校定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定会越办越好。
(在杨厂长回答之时,葛娟目不转睛地盯着杨厂长的口型,认真记录。偶有不懂之处急得直向别人打听,俨然一副小记者的样子。看到这种情形,我急忙前来解围。)
韩朝柱:请问杨厂长,听说你们厂经济并不宽裕,在这种情况下,还拿出这三万六千九百元钱捐给学校,您是出于哪几个方面考虑的?
杨少林:庄子酒业在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向牛群特校捐助这么一点钱,和我们的牛县长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放弃优越的条件,从首都来到蒙城,为了蒙城的发展,为了蒙城人民,他付出的太多了。我们要以他为榜样,为社会,为特殊孩子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同时也希望全校老师和学生能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把学校办好,让更多的学生成才。其次,基于全县人民对庄子酒业的厚爱,我们的捐赠也是对社会的回报,牛群特校是我们投资教育事业的第一个视点,献出这份爱心,表达我们的敬佩、敬仰之情。我们取之于社会,也回报社会,同时借助于牛群这个好的品牌,让我们的庄子酒业名扬四海。
(葛娟机灵地瞟我一眼,又提出了她的第二个问题。)
葛娟:庄子酒业的产品在蒙城人民的心目中,有着较好的美誉度和信任度,有较高的市场份额,您能谈谈您的工作经历和经营思路吗?
杨少林:我来到庄子酒业,在很大程度上出于对庄子酒厂的情结,我曾在庄子酒业工作过十六年,与庄子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与庄子酒业的老窖池,传统的酿酒工艺,勾兑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庄子酒业来说,有了市场,才有生存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多年来由于庄子酒业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得到全县父老乡亲的支持和厚爱,庄子酒业的今天与全县人民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庄子酒业是属于全县人民的。我们将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回报社会。在向牛群特校献出第一份爱心后,2002年我们领导班子决定:将给全县在校的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我们公司将拿出四十万元向全县大、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学生奉献爱心,让他们安心学习,掌握知识,长大为社会做出贡献。
韩朝柱:通过您的管理,您认为庄子酒业的前景如何?
杨少林:我认为庄子酒业的前景是乐观的。有过硬的产品质量、有好的经营理念,只要策划到位,操作到位,就会创造一个好的市场。出路找对了,就不怕路途艰难,我们将卧薪尝胆,苦心经营,管理到位,庄子酒业的前途和希望是光明的。
(采访结束,我紧紧地拉住杨厂长的手,激动地说:“我们十分感谢庄子酒业的爱心捐助。我们全校师生一定办好学校,教好孩子,使他们成才。”葛娟也高兴地跟着直点头。)
至此,聋哑小记者的第一次采访圆满结束。
葛娟,一个聪慧的姑娘,她的油画画得好,作文也不错,她还是《爱心》报的主编呢!作为一个聋哑孩子,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凭借看口型,参与采访一个企业的“老总”,这本身就是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闻。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推开命运的另一扇窗户,牛群特校的老师们真是呕心沥血,呼唤的是爱,付出的也是爱!
现在牛群特校“爱心”文学社的社长是体育老师方波,他是一位颇有才华的文学青年,2001年毕业于合肥教育学院中文系,曾在报刊上发表过诗歌和小说作品。采访他的时候,他刚写了两首小诗,我读了以后,认为小伙子写得不错,不妨将他的两首诗兹录如下,这对我们认识方波和他的“爱心”文学社,多少是会有所帮助的。
途
我用头颅行走
躯体是燕尾裁剪的纸舟
没有源头
没有最后
我在什么时候就会死去
灵魂是盘旋飞舞的曲线
没有坟墓
无所谓归宿
我会说话
嘴巴一张开不是水就是火
没有祸福
也不想什么画卷的痛苦我最终是一阵烟雾
匆匆的来
匆匆的去
永远踏不上你们的路
情诗
手捧鲜花
在比幸福更遥远的地方
寻找幸福
凌乱的草原
长满微微颤栗的忧郁
手捧苦难
在一场喜筵之后接生明天
成熟的房屋温情等候
我的嘴唇在爱情的吹动里
慢慢发绿
手捧一个名字
所有的天真挤上天穹
夜里就会落下
挂在笑容照耀的山庄
我仿佛一只美丽的鸽子
将落在幸福的肩头
方波的才气,在他的诗中已经充分表现出来了。这位青年教师爱好文学,更爱他的文学社,高年级作文成绩好的学生,几乎都被他吸收到文学社来了,而他的业余时间,又全部放在这些文学少年的培养上。他圈一些课外书籍领着孩子们读,针对学生的习作,逐个讲解写作方法,为了练习语言表达能力,他要求文学社的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对话一律用笔谈。
在他的努力下,文学社的学生写作能力都有长足的进步。刚出的第八期《爱心》报上发表了十几个孩子的作品,其中美术班耿学彬写的一篇散文《家乡的田野》最为出色。他在文章中写道:“春天的清晨,太阳像红色的大气球,慢慢地从东方升起来了。阳光是金色的,云彩也是金色的,它洒在乡村的院子里温暖极了。早晨的空气格外新鲜,村子里的人也显得精神多了:有的赶羊下地,有的在田边锄草,上了年纪的几位老人坐在大柳树下拉呱,好像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春天两个字……”是的,春天印在人们的脸上,也印在孩子的心中。
牛群是文艺界的名人,文学艺术在牛群特教学校当然要有着特殊的地位,而且有着明确的目的性,那就是用一切优秀文化培育孩子、引导孩子、鼓舞孩子、激励孩子,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成材。牛群重视写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理由:这些聋哑孩子将来总要走向社会,他们手语打得再好,正常人也看不懂。只有让他们学会写作,学会用笔来表达意思,才可能使他们融入社会。牛群特教学校在这个方面的探索,在全国是首创,他们考虑的不仅是教学,还有工作、生活,牛群想得很远又很切实际,孩子们已经不能张嘴说话了,那就必须教他们会拿笔!我之所以用很长的篇幅,谈牛校的文学社,谈他们的《爱心》报,动机也正在于此。
牛群是有雄心的,他说:“牛校将来不仅要培养出画家,也要培养出作家,甚至培养出残疾人舞蹈家。”他并不满足于一张内部交流的《爱心》报,他已经和《农村孩子报》取得联系,牛群特校以后要办一张面向全国特校发行的“五子牛专版”,为孩子们成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牛群不甘心让他特校的这些孩子任凭命运的摆布,而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用爱心和苦心帮助他们推开命运的“另一扇窗”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孩子的状况,牛群想得很远,他要扩大学校的规模,不仅开办一到九年级,还要创办高中班、大专班,让孩子们走进牛校,就能读到大学。他要有自己的校办企业,营造学校的造血功能,也为孩子们今后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保障!于是,“我要当这群孩子的牛”,成了牛群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这些讲起来非常简单,可要把理想变成现实,牛群要付出多大的牛劲呵!对于特教学校的孩子来说,聋哑或残疾是不幸的,命运对他们太不公平,但他们能走到牛群身边,又是命运的大幸,而牛群正是他们的“幸运之神”。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