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记文学 > 传媒大亨默多克传 > 第六章 危机来临(13)
第六章 危机来临(13)
为了应对默多克的出击,在1988年年初,皮尔森公司宣布准备购买法国著名的《金融日报》,同时,还计划并购康拉德·布莱克公司以及其旗下的《电讯报》并持有加拿大的报纸《金融邮报》25%的股份。皮尔森希望通过这些购买行动,最大程度地冲淡默多克在皮尔森公司中的股份含量。不过,在收购法国《金融日报》时,皮尔森遭到了法国政府的反对,理由是默多克会在该报持有股份。看来,目前的皮尔森还无法撼动默多克与法国政府的良好关系。
这时,英国政府似乎改变了原来的立场,它坚持认为,默多克无论购买什么都要经过审查。默多克本人从阿斯平通过电话告诉《金融时报》说,他不大可能会收买《金融时报》。然而,他也向皮尔森公司提出警告说,如果他们仍然对他持有敌意的话,他们也有可能把他变成一个确实的对手。
1988年4月,默多克与皮尔森公司再次会谈。默多克说他期望建立一种各持一半股份的伙伴关系。默多克还提供了一些详细的数据,他说《金融时报》应当在美国每天出售20万份,而现在只有可怜巴巴的1.7万份,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业绩。而它在亚洲的销售量更惨,只有4500份。
此时,默多克信心十足,他急于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服务领域有更大的发言权。他计划买下澳大利亚联合出版社,这家出版社持有路透社的13.5%的股份。他如果控制了该出版社,就可以把这些股份加到新闻公司的帐上,这样,他就成了路透社最大的股东。如果该计划能够成功,默多克就可以将《金融时报》的内容放在路透社的全球网络上。“人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在计算机屏幕上看报纸。”但是,皮尔森公司组成了更大的联盟来对付他。
被冷落了两年之后,默多克终于让步了,他决定卖掉所有的股票一走了之。
这是他遭遇的又一次失败。
2.辛普森效应
自信的美国人一直认为,自己处于世界发展的最前沿,他们正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功,有更好的住房、更多的汽车、更好的教育。但是,进入70年代后,随着美国社会的衰退,所有这些观点开始动摇了。
1973年,以欧佩克石油禁运为导火线,爆发了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从此,美国经济突然停止了增长,工业萧条、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竞争激烈等等这些之前感觉很遥远的经济衰退情况,一下子全部进入了美国人民的生活。美国活力所创造的奇迹曾经让全世界羡慕,但现在,它却又一次痛苦地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衰退。曾激励了无数人的美国神话开始广泛受到怀疑,美国的中产阶级对政府失去了信任,大多数家庭承受着生活的巨大压力。
到80年代,里根上台后形势有所好转。又过了几年,最富的与最穷的美国人之间的差距继续拉大,通货膨胀加剧,工人每小时平均工资由8.55美元降到7.45美元。到1989年,70%的家庭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人们的生活变得节俭而又贫寒。也正是在这时,默多克的福克斯电视网推出了电视系列剧
《辛普森一家》,反映这些现实。
《辛普森一家》的作者是反传统文化的卡通剧作家马特·格郎宁,他笔下的美国人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情感受到忽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总之,
生活就是挣扎。剧中的赫默尔·辛普森是一家核工厂的工人,没什么志向,妻子是一个性格怪异的护士。他们有三个孩子:郁郁寡欢的丽莎,每天靠母亲安慰的婴儿玛基,还有主角巴特。巴特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像默多克,他不愿受任何约束,富有侵略性,喜欢捉弄人,操纵别人,但也常常因小聪明而吃苦头。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