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传媒大亨默多克传 > 第四章 转战欧美(18)

第四章 转战欧美(18)

  第四章 转战欧美(18)

  每年亏损5000万美元。雪上加霜的是,希夫的律师告诉她,根据新的税法,

  她的孩子都无财力将报纸继续维持下去。与此同时,由印刷工会举办的又一场罢工即将开始。强悍不服输的希夫终于感到疲倦了,尽管她知道改革这家报纸需要干些什么,但她已经没有这个精力去做了。她开始尝试着联系买主,

  其中一个就是纽约的报业老板豪斯。让她气愤的是,对方不但拒绝了她,还

  说《纽约邮报》早被一堆工会问题折腾成一个毫无希望的企业了,这是个烂摊子,没人感兴趣。

  1976年夏天,正当希夫倍感失落的时候,默多克再次表明了收购的意向,希夫便顺势向他发出了共进午餐的邀请,两人就具体问题进行了对话。

  因为双方都有着急切的交易愿望,谈判进行得很顺利。

  1976年11月19日,他们签署了收购意向书。希夫声称:“默多克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愿意为独立进步的新闻自由而献身。我确信他将继续有力地发扬我所十分重视的传统。”默多克则信誓旦旦地表示:“ 《纽约邮报》将继续为纽约和纽约人服务,并坚持它目前的方针和传统。”1976年12月30日,在确定向多萝西·希夫付款的准确数目后,默多克接管了《纽约邮报》。

  纽约当然不同于边远的圣安东尼奥,《纽约邮报》也绝非《快报》可比。

  再加上默多克在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事业蒸蒸日上,他的名气终于得到了美国人的承认。各媒体争相报道《纽约邮报》易手的消息,尤其是在全世界有广泛影响的两家杂志《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同时把默多克选为封面人物,这可是许多国家元首都难以企及的。《时代周刊》以美国人惯用的手法设计封面,画了一只“金刚”骑在曼哈顿摩天大楼的屋顶上,而默多克的面孔则被移花接木,

  还配上一个夸张的标题:《澳国报王惊煞纽约》。《新闻周刊》则将默多克的相片和一张假想的日报的头版印在一起,以《报业大王攻占纽约》为题,报道了

  “澳洲大亨的美国故事”。

  对默多克而言,拥有《纽约邮报》就像在悉尼同时拥有《太阳报》和《镜报》,而且纽约比悉尼大好几倍。他准备通过改革《纽约邮报》,使其成为他在美国的指挥所。尽管花费了3000万美元,但默多克觉得自己需要这家报纸。

  《纽约邮报》的收购完成后,默多克便很快搬进了希夫原来所在的办公室。这以后,《纽约邮报》就彻底变样了。默多克曾描述自己接管后的《纽约邮报》,将是一份犹太中产阶级的报纸,它对意大利、爱尔兰籍及所有的其他读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默多克不是犹太人,也不是爱尔兰人,他不是一个中产阶级,只是一个在英国的舰队街发了横财的澳大利亚人。对于默多克而言,放弃自己的办报风格似乎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

  广告是报纸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但这个对于报纸而言最基本的要求在

  《纽约邮报》这里却似乎很难实现。纽约和悉尼这两座城市的情况有着巨大的差异。在悉尼,零售商业是高度集中的,当地的两家主要报纸上的广告可谓是琳琅满目,食品、生活用品、联号商店和百货商店的广告占据了报纸的大幅版面,但在纽约,零售商业却非常零散,大型百货商店往往喜欢在晨报上登广告,

  这样,他们便可以使人们在离家前就早早获知商机。争取广告这条路走不通,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