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传媒大亨默多克传 > 第四章 转战欧美(13)

第四章 转战欧美(13)

  第四章 转战欧美(13)

  这一连串事件让默多克更加名噪英伦。一篇内容可怕的小报文章把默多克描绘为一个声名狼藉的小报发行人。伦敦的报纸纷纷说这些事件都与默多克臭名昭著的个性有关,更有甚者,有人指出为他工作是很危险的。一意孤行而且从不自我反省的默多克此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安的。

  默多克的行事作风与成就,很难让伦敦那些高傲而保守的人满意;在英国受到的种种斗争和排斥,也令默多克和安娜都打心眼里讨厌英国。他们希望转移到“新世界”,以获得“新生”。于是,他想了一个他一直梦想的地方—美国。

  喜欢挑战的默多克把美国看做是自己可以任意驰骋的乐园。而且默多克发现澳大利亚太封闭,而英国又太闷热、乏味,尤其自以为是。这两个地方都不能容纳他永不满足的扩张雄心。同时,默多克心中还有一种被放逐在外、找不到家的感觉。他就像是一只流浪的狼,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澳洲大陆,单枪匹马来到英国,又被英国人排斥。于是,他开始想到美国,并经常到美国旅行,他要在那里创立自己的新闻帝国。更主要的是,美国鼓励他的机会主义的自由车轮方式,纽约欢迎这对富裕、潇洒并带有澳大利亚口音的夫妻。

  在1973年,默多克终于进行了一次重要的美国旅行,一方面是为了让刚刚经历车祸的安娜散散心,更主要的是他想在美国开辟新天地。

  5.美国代理人

  当默多克在伦敦大力开拓市场的时候,澳大利亚总部还是原来的样子。新闻有限公司的核心组织保留在南澳大利亚首府阿德莱德,但悉尼现在是南半球业务的真正的中心。默多克只是不断地从伦敦打来电话,通过电话下达命令,或了解情况。因为默多克在澳大利亚待的时间要少得多,对国内形势也了解不深,决断事务时也缺乏真知灼见,以致《澳大利亚人报》的主编迪默尔抱怨说:“他如同一个不在的地主,一年来澳大利亚短期访问三四次。不过他一来,总仓促地作出各种各样的决定。”但仓促的决策往往是错误的。

  默多克显然被他在英国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自己对澳大利亚的情况了如指掌,创办新报也不必进行可行性研究。1970年7月,默多克从英国回国后,突然宣布一系列发展计划和人事变动:创办《星期日澳大利亚人报》;与伦敦《金融时报》合办一个《金融周刊》;任命原《悉尼先驱晨报》金融编辑菲茨杰拉德为编委主任。结果《金融周刊》只办了6个月,《星期日澳大利亚人报》也在创刊18个月后停刊,而菲茨杰拉德则在1972年辞职远走高飞。

  至于《澳大利亚人报》在那时已经是一份相当不错的报纸。阿德里安·迪默尔已经成了主编,报纸的发行量超过了14.3万份。它是一份持有一贯立场的报纸,文章内容很合乎逻辑,而且充满爱国主义的精神。在一般的政治问题上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因而受到记者们的热爱,读者们更是喜爱它。

  默多克后来说,他认为迪默尔具有“聪明才智,是一位精通业务的主编。

  他吸引来了众多的年轻人”。但默多克也认为,他的言辞过于激烈,而且他对迪默尔的政治观点感到不舒服。比如,迪默尔和他的编辑部主任道格拉斯·布拉斯认为,《澳大利亚人报》是第一份大版面的严肃的报纸,要求澳大利亚军队从越南撤出。默多克虽然也反对战争,但他不希望人们把《澳大利亚人报》看做是一份激进的报纸,是左翼声音的传声筒。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